APP下载

高考作文如何让内容更深刻

2023-11-19任芳旭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3年9期
关键词:妙手高考作文论点

任芳旭

“深刻”是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发展等级”的第一项要求。评分标准中,对于“深刻”有以下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它要求我们在审题过程中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层层溯源,把握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找到问题的原因和结果,从而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确定立意。行文过程中,要用具有个性特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深刻思想,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睛。

一、审题准确

近年,高考作文以材料作文为主,有借事说理的新材料作文,有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求我们联系材料,抓住核心概念,统筹材料中的各方观点,就事说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让写作更有针对性,有效防止了套作。 研究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不难发现文题材料大都是联系与矛盾的思辨关系,据此可以总结出根据核心概念词进行审题的构思要点:一元生发,二元辨析,三元选择。如2019年全国1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就是一个核心概念词,就这一个核心概念生发感想,这时候就可以使用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2021年北京卷“论生逢其时”、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体育之效”则是两个核心概念词,体现权衡、关系、变化,需要进行辩证思维,让作文立意更有深度。2021年全国乙卷要求谈“‘弓矢’的智慧”、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本手、妙手、俗手”则是三个核心概念词,需要做出选择和权衡,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思考的深刻。

写高考作文要想体现深刻性必须审准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进行审题训练。首先,通读材料,了解材料的组成。完整的作文试题包括材料内容(概括材料内容、分析原因、评价),任务内容(背景、身份设定、写作方向、格式、情景设置、问题要求),写作要求。其次,要利用问题进行审题。可以利用葛福安老师发明的准确审题金钥匙:“今天,我为什么要写这篇作文?”带着这个问题审题,从文题材料中寻找答案,进而从当下“新时代语境、新青年视角、新思辨高度”这三个方面去构思,去写作,就能写出考场佳作。以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本手、妙手、俗手”为例,“今天”即写作的当下,这也是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我”即你,也是我们民族复兴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青年。“为什么要写”是因为我对材料的表述有感想,我要表达我对“本手、妙手、俗手”的想法;另外我还要解决我们(青年)人生道路、民族复兴道路上的问题。“这篇文章”也就是这篇高考作文我需要回应的主题 ,解决的问题。按照这样的方式审题,条分缕析,思路清晰。

二、辩证思维

高考作文大多更适合写议论文,议论文使用最多的就是例证法,然而很多同学擅长写事例,却极少对事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罗列事例使说理停留在浅层次,因为事例可以用在无数作文中,没有说理的针对性,文章就变得浅显空洞。恰当的分析能够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使论点和论据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因此,在写作中我们要运用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事物。首先,很多事物不是非黑即白,非真即假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其次,事物之间可能是矛盾关系,是对立统一的,需要认真思考,全面F分析问题。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复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大黎高飞,更非忘恩负义之举,而是循规蹈矩之为”。有学生用思辨思维列作文提纲:“一生一事”不是惧怕挑战,而是别样的冲锋;“一生一事”不是止步不前,而是自我的超越;“一生一事”不是消极回避,而是深沉的热爱。这样的否定加肯定的选择复句,体现出思维的辩证。辩证思维表现为联系和矛盾的综合审辨思维。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本手、妙手、俗手”作文试题,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新与创造,两者的联系就是基础和结果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深化就是“本手”与“妙手”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而“妙手”“俗手”是矛盾关系,但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打好基础就有可能成为妙手,基础不牢,妙手就有可能变成俗手。

在具体的写作中,要避免说“过头话”,要全面、客观、公允、有分寸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在“择一事,终一生”的写作训练中,如写“选择‘择一事,终一生’的人才能获得成功”“选择‘择一事,终一生’的人就一定会能获得成功”,这种表达就是“过头话”,失之偏颇。我们可以利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事物的矛盾点、对立面。如写“随着时间的流逝,石窟上的彩绘会暗淡褪色,但守护者的精神却历久弥新”,阐释变与不变的关系。再如“急于求成的快是一种慢,稳中求进的慢是一种快”。这种辩证思考增加了思维的深度。议论文想要达到“深刻”的要求,需要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加强思辨训练,用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分析透彻

高考作文要分析透彻到位,不能停留在论点加论据的层面,要通過分析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我们在学习中可以看教材中的经典议论文,学习这些文章是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毛泽东主席的《反对党八股》这样中有一段,“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没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作者在段首亮明观点之后,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针对现状,解读了观点;接着一个“为什么”,挖掘出这种写作的实质,从而阐明这样写文章的恶果。接着又举一例,斯大林在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上的演讲,假设是“我们的老爷”写的话,起码得几万字,与斯大林的演讲稿之短形成鲜明的对比。短短一段文字,作者就先后运用了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还有正反论证,这样分析非常透彻,表述清晰明白。

议论文的分析议论有一定的方法,常见的有假设论证法、因果分析法、对比论证法、辩证分析法、归纳升华法、设疑导思法和比喻论证法。要熟练运用这些方法,可以运用相关论证方法的模板,根据具体的模板结合具体的写作任务进行写作练习。假设论证法的论证模式有针对正面事例的,如“试想,(如果)他没有……就不能……就不能……他能……吗?”有针对反面事例的,如“假如他……假如他……假如……那么他怎能……”“倘使他……可能……假如他……或许……”在使用假设论证法时,一般要先引述论据,然后假设条件不存在,进而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论。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就从反面进行假设论证;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则从正面进行假设论证。因果分析法的基本句式有“之所以……是因为……”“为什么……因为……”“……为什么呢?因为……”“因为……所以说……”等。因果分析法常见的是由果溯因,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材料中所讲述的事实,并由此推理探究形成“果”的因。原因可以是主观原因或客观原因,也可以是直观原因或根本原因,还可以是直接原因或间接原因。使用因果分析和假设分析通常会使作文内容充实,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在作文中,很多同学比较喜欢举例论证法,运用这种论证法要对论证的事例进行归纳升华。归纳升华是指在论证过程中,列举出相同或相似的论据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从而形成结论。这样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让说理更加透彻深刻。同时,也可以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法,将正面的事例得出论点和反面的事例得出的论点进行比较,归纳总结,证明论点,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我们要明白对比的目的是为议论服务的,因此观点、结论要鲜明、正确。在作文中,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对论据进行分析,都要服务于论点,结合论据将论点阐释得更加深刻。

四、结构严谨

一篇议论文能否取得高分的关键在于结构是否严谨,如果能有几个联系密切并具有较强论证力度的论证段,就会增加论证的深度、广度和厚度,使议论更有说服力。议论文要做到说理深刻,不仅要学会议论文段落常见的结构模式,还要掌握议论文整体结构的写作方法。一个标准的论证段落必须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包括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表达观点的分论点、对分论点进行解释的阐释句、概括材料句、分析材料句、对材料回扣总结句。在议论文写作中,观点句、材料句、分析句是必不可少的,观点句要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体现思维的深度。

在具体的作文中,可以层层溯因、层层拓展,运用起承转合的行文结构。层层溯因、层层拓展,要实事求是,实事即从事实出发,求是即要求探究普遍规律。第一,中心句,针对材料某一方或某角度,提出论点。第二,用原材料事实溯因法,就事论事,从事件本身追溯其中的因果关系,文章的主体段落一般都要从原材料切入,紧贴材料分析,至少能保证立意准确,在此基础上继续追根溯源,让论点更深刻。第三, 法则溯因法,追溯材料事件背后涉及的社会法则、道德、法规,进行归纳推理论证。第四,文化溯因法,从材料事件中找到涉及的思想文化背景、历史风俗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追问思考,让思考更加深入。寫议论文经常运用的结构就是起承转合的结构。“起”要围绕材料提出中心论点或针对材料的各个面或部分提出分论点;“承”承接分论点,从材料切入就事论事地分析因果关系;“转”由此及彼,类推类似事件分析因果关系,也可以再转到事件涉及的社会法则、文化内容,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演绎;“合”以理论事,升华中心。

高考作文在评分设置上的“深刻”要求,是想鼓励同学们有创意、深入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除了做到上述的几点外,我们还要强化语言表达训练,多使用一些特殊句式,增强说理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说理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总之,我们要加强辩证思维训练,勤观察,多思考,突破议论文说理“浅显”的瓶颈,让文章变得更“深刻”。

猜你喜欢

妙手高考作文论点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