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更有感染力
2023-11-19许翔宇
许翔宇
如何让语言表达更有感染力?下面以《朱德的扁担》为例谈一谈。
一、学会观察,捕捉细节
如果想让语言具有感染力,就要通过观察写出具象化的画面:写出包含属于这个事物的概念、外观及文化;写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写出事件的前因后果。把观察到的事件写出来,可以丰富人、事、物的细节。
1.物的概念和文化
(1)物的概念
当作文中出现一个概念时,我们眼前仿佛就能出现这个事物的形象。例如,谈到扁担,就会想到长长的、扁扁的,用来担货物的形象。明确了事物的形象,就要想一想细节,包括颜色、材质、大小、形状、气味,等等。例如,我们看到“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这段话时,就能直观地感受到朱德找来新的扁担以后做好标记的样子。
(2)物的数量
有时事物是以复数的形式出现的,这也是我们要观察的内容。物品数得清,可以用数字表达;如果物品多得数不清,可以运用“很多、若干、数不清、不胜枚举”等词语表达。例如“一根扁担”“五个数字”这些数量都是数得清的,可以直接运用数量词表达。
(3)物的文化
有时提到一个时间,我们马上就能联想到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提到一件物品,我们马上就能理解这个物品具有什么符号意义……这就是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例如,提到1928年,我们能联想到红军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这就是紅色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2.人的表情和言行
在观察人物时,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和言行,因为这是揣摩人物心理的依据。例如“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是人物的行为,那么为什么大家争着去挑粮呢?这就需要分析人物的心理动机。
3.事的前因和后果
知道事情的前因和后果,才能完整地观察事件。革命根据地需要粮食,朱德同志也跟着战士们一起去挑粮,就是朱德挑粮的前因后果。
二、学会想象,补完因果
通过想象,可以把不知道的内容补充完整,或者在没有前因的前提下把事件补充完整。一二年级的同学想象力还没有完全被挖掘出来,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前因想象结果,或者从结果想象前因,要从这两个角度发挥想象力。
1.从前因想象结果
从前因想象结果,可以使用“如果……就……”或者“即使……然而……”这样的关联词语组织句子。都是假设一个大前提,只是结果不尽相同。例如,“红军如果要巩固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这就是事件发生的大前提,“所以革命根据地需要大量的粮食”,这就出现了朱德同志带着大家挑粮的事件。事情的前因和后果是紧密联系的,当然前因可能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结果。
2.从结果想象前因
从结果想象前因,需要依据生活实践合理推理,不能让想象的结果和前因相差得太远。例如,朱德同志为什么要穿着草鞋、戴着斗笠呢?因为在反围剿的时候生活十分艰苦,不能讲究物质条件,而且朱德同志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本色,他能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基于这些生活实践的推理,是合情合理的。
三、运用修辞,活用文字
恰当地运用修辞,可以为语言增添许多色彩。
1.运用比喻的手法
运用比喻修辞就是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搭建起比喻桥梁的就是喻词。例如,写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戴着斗笠,像个农夫一样挑粮、干活,就是把朱德同志比作农夫。运用比喻修辞时,本体和喻体要非常相近,朱德同志的外表不就像个普通的农夫吗?喻体要用人们熟悉的事物,让人一看就了解其特点。假如喻体是读者不太熟悉的事物,读者对这一事物很陌生,那么这个比喻句就没有价值和意义。
2.运用拟人的手法
运用拟人修辞,就是把动物和事物当成人写,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童话故事几乎通篇都用拟人写法,写动物和动物之间的关系,等等。那么非童话类的作品怎么把事物和动物当人写并赋予其人的情感呢?例如可以写:“成为朱德的扁担以后,我感觉特别自豪,我现在就是红军的一员啦。”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拟人修辞就是把动物或事物当作人,而不是比喻成人。这就是拟人和比喻的区别。
四、提炼素材,突出主题
提炼素材时,需要围绕主题进行,不能让语言表达偏题;通过合适的视角筛选材料,让语言表达详略得当。表达有选择、有取舍、有详略,才能够做到主题突出。
1.主题选取
主题的选取和语言表达有密切关系,如果语言表达偏题了,就不能围绕主题让语言具有感染力。例如,“朱德的扁担”是偏正短语,“扁担”是中心词,写作时必须围绕“扁担”选择素材,否则就跑题了。例如,只写朱德的革命事迹、生平,没有涉及扁担,就不符合写作要求。既然“扁担”是中心词,就要围绕扁担的作用、新旧扁担的诞生进行表达。
2.视角选取
用不同人称写作,语言表达有很大的差异。如果用第一人称,主角可以是“我”或“我们”,可以详细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但是第一视角以外的材料就不能成为主要素材,因为那是“我”或“我们”不能看到的视角。如果用第二人称,那么主角可以是“你”或“你们”,除了写“你们”看到的和听到的以外,写“你们的”心理活动只能靠猜测。如果用第三人称,那么主角可以是“他”或“他们”。《朱德的扁担》用的就是第三人称,可以写事件的始末,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都能写,就像安装了摄像头一样,可以全程追踪人物的言行,但是对于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无法进行深入、细致地描写。
3.分清主次
语言表达不能事无巨细,否则会非常啰唆,而且没有主次。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可以用一句话对不需要详写的内容进行概括。对于需要详细写的内容,要从不同侧面展现。“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这是运用简单概括的语言交代事件的起因。“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这几句话运用了“穿”“戴”“挑”等动词写朱德同志的行为,写出了他像普通战士一样干活,不搞特殊化。详略得当,是为了避免语言表达事无巨细,变成流水账。只有把概括描写和详细描写结合起来,才能做到详略得当,主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