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治理策略

2023-11-19周南海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16期
关键词:法规环境保护环境

周南海,杨 强

(临沂市生态环境局莒南县分局,山东 临沂 276600)

引言

生态环境作为生命的基础,对人类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尤其严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议题。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许多挑战。

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1 全球气候变化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联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复杂而深远。首先,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现象增加,如洪水、干旱等,这些都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极端天气会破坏农田、影响农作物生长,还可能重塑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次,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温度上升和降水模式的变化,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水资源供应和土地利用模式,从而影响甚至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此外,气候变化还影响农村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会改变物种的生活环境,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挑战。最后,全球气候变化还可能加剧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问题,如贫困和人口流动,这些都会间接影响到农村的生态环境[1]。

1.2 生态环境保护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首先,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生产活动高度依赖于生态环境的质量。这里的“质量”涵盖了土壤质量、水资源供应和生物多样性等多个因素。如果忽视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农业产量产生严重影响,进一步影响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就等同于保护农业,从而保证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其次,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为农村经济开辟新的道路。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旅游、绿色农产品等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前景。而这些新兴产业离不开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振兴新农村经济的重要资源。最后,生态环境保护还可以帮助农村抵御经济风险。例如,通过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水源等措施,可以降低农村面临的灾害风险,减少经济损失。这一点在我们面临全球气候变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1.3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文化的关系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密,没有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就无法有效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文化根植在农村人民的生活实践中,反映了他们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和尊重。乡村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如农业实践、生活习俗、祭祀活动等,都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体现,这些元素既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理解和尊重,也对人们的生态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乡村文化不仅具有塑造农村社区身份认同的作用,更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为。这些文化传统和习俗不仅为农村社区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也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精神支撑。

乡村文化中的环保传统和习俗,如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等,对群众的生态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在实践中形成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此外,乡村文化还可以作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工具。

通过弘扬和传播乡村文化,可以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去。例如,乡村社区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乡村艺术节、乡村文化论坛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群众了解和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去。

1.4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乡村公共卫生的影响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乡村公共卫生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公共卫生的基础。清洁的水源、良好的空气质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等都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健康。例如,水源污染可能引起各种水源性疾病,空气污染可能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其次,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预防疾病的传播。例如,湿地保护可以控制蚊虫等疾病媒介的繁殖,森林保护可以防止土壤侵蚀和洪水,从而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此外,生态环境保护还可以通过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间接地提高公共卫生水平。例如,绿化项目可以改善农村的微气候,使农村居民在夏季减少使用空调,在冬季减少因为取暖造成的空气污染,从而改善他们的身心健康。

2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四大挑战

2.1 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与原因

首先,由于过度的农业生产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了土壤退化和水资源枯竭。这一过程中,过度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源污染加剧,进一步加重了生态退化的压力。其次,乡村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例如,小规模的家庭作坊和农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直接排放到了环境中,加剧了空气和水体污染。再者,随着城乡人口的流动,乡村地区的人口外流导致了农田荒芜,荒地面积的增加使得土壤侵蚀和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最后,缺乏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机制也是乡村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原因。许多农户为了短期利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乡村地区的生态保护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环保法规和执法力度,使得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2]。

2.2 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首要的问题在于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农作物产量,但会对土壤质量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导致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其次,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过度灌溉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并可能引发土壤盐碱化。其三,农业废物的处理问题也不容忽视,没有经过处理的畜禽粪便和农作物残余直接排放入环境中,既浪费了有机物资源,又成为了污染源。此外,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带来了环境问题。比如,重型机械的使用加重了土壤压实,降低了土壤的孔隙度,影响了土壤的水分和空气调节功能。

2.3 农村人口流动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集中流动导致农村地区人口减少,留下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儿童,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维护和管理乡村的生态环境。这也导致了农村土地的闲置和荒废,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还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其次,人口流动也带来了城乡间环境负担的转移。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增加了城市的环境压力,而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和改善则相对滞后。此外,人口流动也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间接影响了乡村生态保护的进程。随着年轻人的外出,传统的农业知识和环保理念的传承面临挑战,这对乡村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护构成了难题。

2.4 环境保护法规执行难度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法规执行的一大困难源自农村地区的知识和认识缺乏。许多农村居民并不完全理解环保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违反这些法规可能带来的后果。这种知识和认识的缺乏可能导致法规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其二,人力资源和财政资源的匮乏也是影响环保法规执行的重要因素。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村地区可能无法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全面、有效地执行环保法规。此外,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也对环保法规的执行产生影响。例如,由于农村地区地理环境复杂,监管难度较大,这可能导致法规执行的不充分和不均衡。而在社会文化方面,传统的农村社会可能存在着对新法规的抵触心理,也可能影响法规的顺利执行[3]。

3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策略

3.1 倡导绿色农业,提高生态效益

第一,绿色农业强调的是生态兼容和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这包括采用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等绿色技术,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同时还包括合理的种植和饲养模式,以维护土壤肥力,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通过这种方式,绿色农业能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二,绿色农业强调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这包括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行节水灌溉,同时通过改良种植和饲养技术,提高土地和其它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样可以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对环境资源的压力,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第三,绿色农业也关注农业生产与农村社区的相互影响。通过提倡和推广绿色农业,可以提高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群众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绿色农业也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增强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力,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3.2 加强环保知识普及和宣传

第一,环保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有助于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通过环保知识的普及,群众能够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以及不良环保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主动采取环保行为。环保意识的提高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的产生,有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第二,环保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可以提供群众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和方法。通过环保知识的教育,使群众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环保技术和方法,比如,如何合理使用和处理农药和化肥,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和处理,如何进行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这些技能和方法能够帮助群众在实践中解决环保问题,从而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管理。第三,环保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可以促进农村社区的环保行动。通过环保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群众可以形成一种共同的环保理念和目标,从而激发农村社区的环保行动。这种环保行动可以表现为主动参与环保活动,比如参与垃圾清理,树木种植等,也可以表现为主动推广和传播环保知识,从而扩大环保知识的影响力,推动农村社区的环保进程[4]。

3.3 引入市场机制,激励环保行为

引入市场机制激励环保行为的策略主要有三种形式: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ES)、可交易许可和配额(P&Q)、环境税和绿色债券。首先,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是一种向生态保护者支付报酬的方式,以鼓励他们维护和增强生态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这种机制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LAC)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水基金的使用,是PES的一种形式,已经成为全球的领导者。第二,可交易许可和配额制度允许企业或个人在达到一定的环保标准后,将其剩余的配额或许可证在市场上出售或交易。这种市场机制通过利益驱动,激励参与者达到或超过环保标准,从而实现乡村环境的可持续管理。第三,环境税是一种财政工具,通过对污染行为进行征税,来提高污染成本,使其变得不再有利可图。这种机制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环保税收已经逐渐增加,平均占GDP的1.1%。

3.4 建立健全环保法规,提高执法效率

首先,通过制定全面的环保法规,可以为乡村环境治理提供一个坚实的法律基础。根据研究表明,环保法规的存在不仅有助于保护和改善乡村环境,同时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例如,在山东省的乡村振兴模型镇,资源和环境在激发乡村活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农业旅游镇相比工业化农业镇和特色农业镇更具活力。第二,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提高环保法规的执行效率。例如,环境管理和保护的市场机制正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获得广泛的应用,这些机制包括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可交易的许可和配额、环境税和绿色债券等。这些市场机制为环保法规的执行提供了新的途径,也吸引了更多非传统的参与者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5]。

3.5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

第一,需要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有效的资源配置则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将农业、旅游和工业等不同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助于提升乡村的经济活力,并促进环境的持续改善。第二,推行绿色农村理念。具体而言,在乡村应注重倡导环保观念,推行环保技术,将现代技术运用到乡村环保管理的实际当中。例如,可以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降低环境压力。第三,需要进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既可以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保护环境。比如,建设环保型的农田灌溉系统和废物处理设施,都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

4 结语

随着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它的治理策略及实施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研究,探索更多可行的治理策略,并注重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法规环境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千奇百怪的法规
千奇百怪的法规
千奇百怪的法规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