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策略

2023-11-19马晶晶

乡村科技 2023年14期
关键词:新型农村数字化数字

马晶晶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0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村合作社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1]。新型农村合作社特指在我国农村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村的专业合作社、社区合作社、专业(行业)协会、各类经济联合体等组织的总称。相较于个体经营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息闭塞等问题,新型农村合作社的经营方式顺应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市场化和农民组织化的潮流。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过程中,新型农村合作社将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2]。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笔者在查阅文献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困境,并提出数字赋能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发展策略。

1 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困境

新型农村合作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目前新型农村合作社存在规模小,管理运营缺乏规范,缺乏专业人才,经营同质化、品牌效益不强等问题。

1.1 规模小

新型农村合作社在整合资源等各方面具有优势,不仅可以使农村生产模式由小农经营转向集体经济,而且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新型农村合作社数量激增。然而,虽然新型农村合作社数量较多,但主要集中分布于传统的农业大省,如山东省、河南省、湖南省、安徽省等,且普遍存在规模较小的问题[3-4]。新型农村合作社普遍规模较小的原因主要有2 个方面。第一,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干部对新型农村合作社相关政策的了解不够深入、透彻,存在一定的信息滞后性[5]。基层农村干部自身对新型农村合作社认同度不高,在推广新型农村合作社经营模式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这导致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社缺乏科学客观的理解和认可,参与新型农村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第二,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的关键在于将生产要素进行整合、盘活,以实现体系化、规模化运转,提高其抗击风险的能力。但当前新型农村合作社规模发展的要素难以集中,不利于其发挥统筹运作的优势,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弱,对当地经济发展等带动作用不足,导致农民对其认可度不高,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发展规模难以扩大。

1.2 管理运营缺乏规范

新型农村合作社是经营主体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由农民自发组织成立和管理运营[6]。然而,当前农民主体意识较弱,未能充分在新型农村合作社管理运营中发挥作用[7]。同时,乡镇政府、村委会、新型农村合作社、村民共同构成了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多元主体,新型农村合作社和村委会之间逐渐形成“利益汲取—惯性依赖”关系,部分村委会扮演乡镇政府“代理人”的角色,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8]。这不符合新型农村合作社民主管理、协商对话的发展需求,导致村民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中话语权低、存在感弱,打破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新型农村合作社管理的初衷。在财务管理方面,新型农村合作社缺乏财务管理制度规范[9]。从实际来看,部分新型农村合作社存在“一言堂”“行政色彩浓厚”等现象,村民主人翁意识不强,未能有效推动财务管理公开化、制度化,也未形成科学的风险共担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村民参与意愿[10-11]。另外,在新型农村合作社登记注册、出资等方面,部分新型农村合作社出资过度集中,少数社员承担了大部分出资,社员之间的出资比例差距过大,社员之间权责划分模糊,利益分配不合理,内部矛盾突出[12-13]。

1.3 缺乏专业人才

新型农村合作社经营需要一定的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目前,新型农村合作社一般是由村干部或村中“能人”创建,其在农业种植或畜牧养殖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但在社会组织运营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学习平台。同时,从新型农村合作社经营者年龄结构上来看,大部分经营者处于中年阶段,身体各项机能不断下滑,且农村长期以来处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生活环境较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不完善,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利于吸纳人才、留住人才,进而导致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存在人才断流的风险[14]。新型农村合作社需要农业、管理、财务、营销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这要求对专业人才进行多方面的培训。然而,部分新型农村合作社人才培养存在内容和模式单一的情况,缺乏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15]。例如,在数字化建设人才的专项培训中,数字化人才不只需要掌握数字技术,更需要做到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趋势,这需要人才具备与时俱进、自主创新、合作共赢等精神和意识。但部分新型农村合作社在数字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与现实需要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培训质量与培养目标不符,不利于专业人才数字化素养的提高[16]。

1.4 经营同质化,品牌效益不强

新型农村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但目前主要集中于农作物种植和农产品初级加工。受气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区域的新型农村合作社品牌同质化现象严重,如生产同一类型的产品,使用相同或类似元素包装同一类产品,导致新型农村合作社注册品牌数量众多但特色不突出[17]。同时,受人才不足的限制,新型农村合作社缺少将产品质量、品牌、服务等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关键要素进行优化的意识和能力。这就导致新型农村合作社的产品数量众多但品质参差不齐,不仅不利于合作社的整体运转,而且会影响消费者对该合作社和其品牌的信任度,不利于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尤其在线上销售方面,部分新型农村合作社存在经营误区,对于电商经营中所需要进行的产品策划、品质标准制定、品牌包装、宣传推广及销售、物流、售后等各个环节缺乏清晰的认识、科学的规划和必要的重视[18]。另外,同区域新型农村合作社常存在分散经营、同质竞争的现象[19]。消费者在购买时较少注意到同质品牌和产品的区别,由此可能出现一家品牌产品品质欠佳而波及其他同质品牌的现象,不利于品牌效益的提升。

2 数字赋能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策略

2.1 数字赋能合作社规模扩大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社数量多但规模小,不利于发挥其规模效应,难以实现统一管理。利用数字赋能新型农村合作社规模扩大及同区域、同质化新型农村合作社合并,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分工合作、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第一,新型农村合作社可采用数字化管理方式,实现合作社发展历程、收益与风险等方面的记录和分配。这样一方面会使合作社运营模式更清晰,便于对合作社经济效益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合作社后续配置资源、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推动形成清晰的权责机制,激励其他村民加入合作社,使合作社不断扩大规模。第二,在新型农村合作社合并方面,相关部门可引入数字化管理,充分掌握区域内资源和各新型农村合作社的优势,实现科学的规划、分工与合作,推动同区域、同质化新型农村合作社整合,发挥统筹运作的优势,集中发展要素,推动区域内特色产业形成,优化产业布局,以此实现经济效益的扩大及服务内容的丰富和发展,从而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社规模,发挥新型农村合作社的规模优势。

2.2 数字赋能管理运营规范

新型农村合作社管理运营不规范与其规模小、经营者缺乏民主意识、社员主人翁意识不强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对此,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提升新型农村合作社管理运营水平。例如,在新型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及监督方面,可以创建相关网页或App,统一在网页或App 上进行财务信息公示,由政府部门或设置专人进行监督,并定期向社员进行汇报;在行政管理方面,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定期在线上组织开展合作社效益、经营者投票排名、评比和奖励活动,不断提高经营者积极性和运营水平,进而将合作社运营的决策权和参与权放归全体社员。

2.3 数字赋能人才支撑

新型农村合作社可采用数字化管理,为专业人才线上工作、监督等提供支持。专业人才可在城镇进行数字化远程办公,在网页或App 内进行定期走访和听取汇报、指导的任务打卡,以此推进新型农村合作社经营的规范化、专业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便利度,改善人才流失现状。例如,电商经营人才可通过远程办公,依托大数据技术获取并分析消费数据,提高市场分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另外,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线上方式定期组织新型农村合作社经营者、社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学习,以数字化、信息化的培训方式拓展学习渠道,降低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成本,为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关注种植、电子商务和社会组织运营等方面的实用技术,也应包含人才职业规划、集体意识、民主意识等的培育。

2.4 数字赋能专有品牌打造、品牌效益提升

品牌、产品质量、价格、服务等都是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20]。针对新型农村合作社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缺乏品牌意识、产品品控能力弱、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新型农村合作社可借助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设计打造专有品牌,提高品牌识别度,提高自身产品在一众同质化品牌和产品中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消费、宣传依靠品牌效益、产品品质,而非依靠甚至受限于平台流量变动。同时,新型农村合作社可借助大数据技术,持续关注消费数据、市场需求、产品评价等,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提高、统一生产标准,促进合作社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运营。此外,新型农村合作社可借助互联网平台,着力打造网红产品,以此进一步打开市场;应以品牌为区域合作社生产加工设置明确清晰的标准和方向,带动产品品质、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提升品牌效益。

3 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传统的自耕自种生产模式对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存在诸多不利影响,因此改变当前农业的生产经营格局至关重要。新型农村合作社不仅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而且是培养农民合作精神、激发农民合作意识及提升农民自身能力的“农民学校”,具有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的发展优势,极大地顺应了现代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能够在增加农民收入、抵御风险、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稳健发展对我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21]。

笔者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和新型农村合作社自身优势,通过查阅资料与实地调查,分析新型农村合作社在生产经营、组织管理、人才建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现状,发现当前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存在规模小,管理运营缺乏规范,缺乏专业人才,经营同质化、品牌效益不强等问题。整体而言,目前我国新型农业合作社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政府、社会等各方力量的支持,其自身也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不断调整生产结构和经营方式[22]。随着科技进步与时代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基于此,笔者针对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字赋能合作社规模扩大,数字赋能管理运营规范,数字赋能人才支撑,数字赋能专有品牌打造、品牌效益提升等发展策略。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以数字化技术助推新型农村合作社发展,促进新型农村合作社的数字化转型,可发挥新型农村合作社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的优势,能提高其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科技进步与时代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社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通过数字赋能,新型农村合作社可为我国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共同富裕、数字中国等多项战略任务的落实奠定基础和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新型农村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回顾和思考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