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 很简单
2023-11-18李硕
青年文摘 2023年10期
李硕
孔子承认阶级差别、高低贵贱,但在这个基础上,他不主张贵族和统治者们为所欲为,而是号召他们对老百姓好一点,让老百姓有条活路。他提倡“仁”,具体到政治和阶级关系上,就是号召贵族和当权者们别盘剥得太厉害,更别草菅人命。
这跟孔子的出身有关。他童年时卑贱,在颜家庄的下层老百姓中长大,知道老百姓也是人,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所以,他劝贵族们别太奢侈,因为奢侈要靠本钱,就得剥削老百姓。他不光尽力帮颜家庄的老乡们改善生活,还同情整个穷人阶级。
另外,孔子“仁”的观念,不局限在处理阶级关系上,而是所有人互相打交道的准则。它的道理最简单,就是“爱人”,对別人好,和别人处好关系。“仁”这个字的字形,就是两个人形。但一味地好也不可能,还要有具体操作的方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其他的一切人与人相处的准则,都可以从这一条推导出来。孔子称这是“能近取譬”,就是从自己的心态里面,揣摩出别人的心态和需求来,尽量帮助别人。
这种思想方法看起来太简单,但它还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家特色。因为其他的人类古文明多是宗教文明,人和人相处的原则都要靠“神的戒律”来确定。比如,人不能偷东西,在基督教的《旧约》里面,这是上帝发布的戒律;在伊斯兰教中,是先知穆罕默德传达的真主的戒律;佛教里面,是佛祖释迦牟尼颁布的。这些宗教的信徒,就不用问人为啥不能偷东西,这是神赐的经书里写的,你照着做就行了。
但按照孔子的思路就是:你不希望别人偷你的东西,那你就别去偷别人的东西。其他的各种道德戒律,或者说法律原则,都是这么推导的。
(摘自《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