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鸿:从“脑瘫患者”到“感动中国”
2023-11-18杨越欣
杨越欣
3 月4 日晚,央视“感动中国”2022 年度人物揭晓,一名患有脑瘫的淘宝店主陆鸿当选,这晚他带着招牌式的“憨憨”笑容一瘸一拐地走向领奖台,许多人为之动容。颁奖词说他“从不抱怨,只想扼住命运的喉咙,能吃苦,肯奋斗,有担当,似一叶扁舟在激湍中逆流而上。在阴霾中,你的笑容给我们带来力量”。
他的故事从1 岁开始。那一年陆鸿不幸得了脑瘫,说话不清楚,手脚也不听使唤。自此,异样的目光和嘲笑贯穿了他的成长。“同学都模仿我走路,每次体育课老师都不让我上,真难受,我想钻到桌子底下。”从小自卑就种在了他的心灵深处。
长大后,情况依然没有好转,他千方百计想证明自己,却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屡次被拒,有人甚至当着陆鸿母亲的面嘲讽:“你看看你儿子这副样子,他能干什么!”回忆往事,陆鸿说:“那个时候是夏天,我第一次觉得,夏天是这么冷。”
能干什么?现在有了答案。如今的陆鸿不光有自己的淘宝店,还开了工厂,年营业额超过千万元,并帮助许多残障人士找到积极生活的力量。
几十年的努力与坚持让陆鸿“逆天改命”,不少网友称他“中国阿甘”。而这看似“传奇”的人生剧本背后,是常人不曾经历也难以承受的艰辛,但陆鸿从未放弃,他只想证明一件事:“残疾人也可以和正常人做得一样好。”
从“小六”到“六哥”
“你现在真是出名了。”镇上的快递员老吴,在车间里拦住陆鸿,递给他一份当天的《姑苏晚报》。报纸头版是两位获得“感动中国”2022 年度人物的苏州人,一位是85 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另一位就是陆鸿。
正忙着生产的陆鸿来不及细看,把报纸一卷,放在一旁杂乱的桌上。
晚上闲下来,陆鸿给已经皱巴巴的报纸拍了一张照片,发在朋友圈,在配文里提醒自己:“我还是我,荣誉只代表昨天,明天开始就好好做回我自己。”
陆鸿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容易“飘”的人,创业时为此吃过不少亏,“ 这几天也有点‘飘”,所以有必要提醒自己:红了,但不能“飘”。
这不是陆鸿第一次“走红”。开淘宝店和相册工厂以前,陆鸿开过报刊亭、电话亭、碟片店、网吧,甚至还卖过鱼——他只有一个念头,什么挣钱就做什么。但直到2007 年,他开了第一家淘宝店,给婚纱摄影做电子相册,他的生活才有了真正的转机。
当时正值淘宝店飞速发展的时期,而这给了陆鸿机会。他在网上与客户轻松自在地交谈,网络的另一端,没人知道他身体的缺陷:“他们会觉得,自己在和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聊天。”说到这里,陆鸿开心得像个孩子。
在网络上,他有幸被视为“ 正常人”, 身体带来的自卑,也早已不见踪影。自此他的业务渐渐转到网上,他的事业就像开了挂,一路狂奔。
后来,陆鸿遇到一位摄影教授,对方被他的精神打动,教他学习摄影。学会摄影的陆鸿有点“飘”,拿出积蓄购置一整套摄影设备,开了一家小照相馆。但是因为身体缺陷,加上双手不听指挥,没什么人愿意找他拍照。为了留住顾客,他只好自学PS 修图技术弥补拍照效果。
“以前我从来没有一张正常的照片,身份证上头都是歪的”,陆鸿拿自己的“歪头照”练手,慢慢练就了“三分拍七分修”的绝活。名声从亲戚朋友传到镇上,甚至杭州和上海,“我在当地就火了”。
陆鸿曾被镇上的人称作“小六”。以前,镇上有一位残障人士“小五”,陆鸿最初跟着叔叔在镇上干活时,常有人调侃他的样子。于是,陆鸿就成了人们口中的“小六”。但随着事业越做越大,看到他不向生活低头的倔强样子,人们开始换一种眼光看待他。被嘲笑的“小六”,逐渐成为人们敬佩的“六哥”。
从寻找光到成为光
《感动中国》节目播出后,回到厂里的陆鸿应网友要求,做了第一次淘宝直播。当天淘宝店铺销量大涨30 倍。但是陆鸿很烦恼:“火过了这一阵,后面生意没了怎么办?重要的是一直有钱赚,每个月能给他们发工资。”
陆鸿说的“他们”,指的是厂里的48 名员工。其中有35名是从全国各地来“投奔”他的残障人士——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听力障碍、腿脚不便、手臂残疾……还有几个残障人士的家属。
2012 年,陆鸿照相馆的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很多顾客拍完照后,会顺便找他买相册,这让他看到新的机会,于是拿出积蓄开办了相册工厂,做好的相册也同时在淘宝店里销售。
但最初的创业并不顺利。陆鸿投入的几十万元打了水漂,但他没有气馁。陆鸿是一个特别善于学习的人,这次经历让他懂得了怎么去面对对手、面对困难。
2017 年,在苏州市吴江区残联的帮助下,陆鸿又开了一家相册工厂,并用短短几年的时间,从家庭作坊发展成为正式企业。
工厂发展需要人,陆鸿第一次提出想招聘残障员工,周围所有人都表示反对,但他自己经历过,知道残障人士找工作有多难。陆鸿很坚定地表示:“残疾人找工作是那么的不容易,我最好能提供他們一个岗位,让他们可以发光发亮。这就是我努力工作、努力开工厂的目的。”
起初陆鸿要求,残障员工的手和眼睛必须是健全的。后来有个视障女孩找到他,陆鸿不忍心拒绝,留下女孩做相册打包的工作。没想到,女孩上手很快。在纪录片里,她熟练地拿起相册,放进另一边的包装袋里,动作干净麻利。这让陆鸿更加坚信,“我们残疾人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样有用”。
陆鸿对证明“有用”的看重,源自家庭的伤痛。在《感动中国》节目现场,陆鸿谈起自己的父亲,一时难掩激动。当年父亲病重,想放弃治疗,把钱留给陆鸿,被母亲一口回绝:“儿子是残疾人,你才是这个家的顶梁柱。”偷听到父母的谈话后,陆鸿被现实刺痛,他觉得特别心酸,自己成了家里的累赘,于是,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我得做家庭的顶梁柱。”
父亲病故后,陆鸿在叔叔的鼓励下学做打铁皮,还学会了骑自行车,每天往返50 公里,体态也在锻炼中得到改善,不再只能低着头,他越来越肯定自己的价值,只要能看到一点希望的光,他都会去尝试。
而陆鸿对自己最大的肯定,是从自己努力寻找光,到成为照亮其他人的光。
在他的工厂里,有人听不见,有人看不见;有人需要拄着拐杖走路,也有人缺一只胳膊。曾经,他们和陆鸿一样,被随意“丢弃”在各个角落。陆鸿将他们聚在一起。他说:“这里不仅仅是公司,也是我们发光发热的地方,是我们共同的家。”
工厂里一个年轻的男孩,因为3 岁时生了大病,导致耳朵听不清, 只能看口型辨认。日常交流困难,没工厂肯要他,直到遇到陆鸿,男孩说:“只要是我不会的,他都会教我。我想和老板一样,帮助更多的人,我有自信。”
在这里,他们不再是被嫌弃的人,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努力生活,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些年已有上百名残障人士陆续在陆鸿的工厂工作,有人后来回到老家,做起电商或开养殖场,把希望之光带进自己的人生。
回望半生,陆鸿满脸骄傲:“我感觉,老天安排得很好,他不光让我赚了钱,更让我觉得我是有用的,我能为社会做贡献。”
(摘自“天下网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