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删《水浒传》:读什么书都是罪恶

2023-11-18博士老青年

青年文摘 2023年8期
关键词:牛排水浒传批判性

博士老青年

最近有人盯上了《水浒传》,在浙江省政府网站上留言称这部作品无原则地歌颂滥杀无辜,毒害青少年,应该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删除。这样的审查逻辑,套用马克·吐温一句话:告诉一个孩子不能吃牛排,因为牛会放屁。

浙江教育部门回复得很好:第一,《水浒传》文学价值巨大,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文本的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等方面赏析作品,提升语言技能和鉴赏水平。第二,《水浒传》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水浒传》的价值取向与现代文明不合拍,是阅读《水浒传》不可回避的问题。但阅读《水浒传》是否必然会造成中学生误入歧途?目前并没有证据显示其间有直接的因果关联。第三,《水滸传》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它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正确”的世界,而是一个多样的世界。

有善,有恶,有善与恶之间的种种不得已,一言一行背后都镌刻着人性的复杂。学生带着这些思辨性的视角,在教师引导下去开展深度阅读,不仅能够进入文本深处,也能培养他们的个性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段话说得非常好,道出了教育的本质, 是培养个性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尤其欣赏第二点对“批判性阅读”的阐释,这涉及对教材的认知。很多人觉得教材是用来“学习和模仿”的,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其实并非如此,教材也是批判性阅读的对象。教材之“材”,它是一个材料,是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学习、剖析、思辨、研究的基本材料。比如,面对《水浒传》这个经典文本,怎么看待那种“替天行道”,怎么看待英雄好汉“滥杀无辜”,如何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如果你是林冲你会怎么做?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有多元丰富的阐释空间,能在多角度的辨析中不断让人获得智识营养。

《水浒传》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呈现人性和思想复杂性”的艺术中所提供的“丰富的可讨论性”,不是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判断。不要剥夺孩子讨论《水浒传》好坏的权利。学习在批判性阅读中“生成”,如果删除了这篇文章,也就剥夺了那种讨论以及生成的可能性。告诉一个孩子不能吃牛排,因为牛会放屁,因为牛身上脏——够荒谬吧?删除《水浒传》的逻辑就是如此。如果把删《水浒传》的逻辑泛化,会发现读什么书都是罪恶。

我觉得一些家长和网民是以养牛、养鸡的逻辑去教孩子。一些农场为了让牛的肉质更好一些,或者让牛多产奶,就给牛放一些舒缓的音乐,牛的心情好了,食欲增加了,肉就长得多,肉质也很鲜美。一些农场也通过给鸡听优美的音乐,寄望增加产蛋量。——我不知道这样是不是真的有效, 但养孩子、育人不是这种养法教法,不是只给他听正面积极的音乐、读正面积极的文章、灌输正面积极的结论,就可以成才的。人的高贵在于思维和思想,教育要能够在鼓励批判性阅读中唤起自驱、独立、个性思考的能力,把脑袋长在自己的肩膀上,而不是让自己的脑子成为他人的跑马场。

以那种“替你做主删除课本某篇文章” 的思维做教育,就是剥夺孩子讨论的权利:你不要喝奶, 因为可能被噎着;你不要吃牛排,因为牛会放屁。而对孩子最大的毒害,是在三观洁癖中扼杀其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考。

人们常说教育要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什么是思辨?思辨的一个前提是,要看到不同,要有“不同角度”作为参照,两三个可能、结论、视角的对比之下,才有思辨啊,否则,你拿什么辨,跟谁去辩?《水浒传》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物性格,人物不同的选择,善与恶、成与败、忠与奸、罪与罚、江湖与朝廷、隐忍与反抗,就包含着很多的思辨空间。对比中才有思辨,批判性阅读中才能致知,日常教育中要在多元视角和结论中训练思辨能力。只提供不加论证的三观、不可辨析的结论、没有坐标的方位、没有反衬的美好、缺乏比较的优势,则完全扼杀了孩子的思辨能力。

前几天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跟我吐槽说:“老师怎么推荐我们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呢?那么小年纪,就早恋、逃课、离家出走,如此淘气,这不教坏我们吗?”我说:“恭喜你,你已经开始批判性阅读了!既然你知道这些是错的,你会模仿吗?”孩子说,不会。我说:“那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一个淘气的孩子,后来却成了英雄人物?”

(摘自“吐槽青年博士”微信公众号,魏克图)

猜你喜欢

牛排水浒传批判性
如何合理分牛排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疯狂的牛排节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不熟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