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金字塔”,让每个人出彩
2023-11-18应琛
应琛
对学习、创新和寻求突破表现出的热情,几乎可以在每个人的身上看到,无论是资历尚浅的年轻医生,还是已经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中坚,都在为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上海,中国的医疗高地,也是如今全球瞩目的医学创新中心。在著名医院林立的大上海,一家医院要想脱颖而出并不容易,最终决定医院竞争力的,是人才。
上海市肺科医院在人才培养上取得的成果让同行们无不敬佩,医院就像一块巨大的吸铁石,牢牢地吸引了一大批临床医学人才和科研人才,形成了完整的人才梯队,建立了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机制。有了优秀的医生、优秀的科研人员,才会有高质量的诊疗、优质的医疗服务和不断突破的科研成果。
上海市肺科医院党委书记陈昶介绍,肺科医院的人才培养架构,逐渐完善,整个体系被形象地称为“人才金字塔”。金字塔的底层是针对入职前优秀医学生的“雏鹰”青年人才培育计划;第二层是“菁英启航”人才计划和“梦想导师”计划,面向新入职员工和35 岁以下的年轻医生;第三层是学科骨干培养计划;塔顶名为创新研究群体计划。
从塔基到塔顶,人才在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得到量身定制的成长支持,医院的一次次托举,助力稚嫩的“雏鹰”成长为强健的“鲲鹏”。在医院平台上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又反哺医院、提携后辈,让医院发展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今他们中走出了众多中国肺部疾病领域著名专家,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2018年10月25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在线发表了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医学转化中心戈宝学教授团队领衔的研究成果,首次系统阐释了DNA受体cGAS完全独立于其DNA识别功能的细胞核内抑制DNA修复的全新功能,为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新思路。
这是上海市肺科医院在《自然》期刊的首次突破,是医院科教兴院战略实施的代表性成果之一。这篇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如今肺科医院科教处处长、中心实验室主任刘海鹏,他的成长得到了医院全程的支持。
刚入职上海市肺科医院不久,他获得了医院针对青年人的人才培养支持,激励之下,这一年他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第二年又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正式踏上了自己的学术道路。
2013年,在医院青年人才库培养计划和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下刘海鹏赴德国马普感染生物学研究所进修,师从德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结核病专家Stefan HE Kaufmann教授。也正是在留学期间的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cGAS可以在细胞核内定位,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下,他开始了cGAS核内功能的研究。
回国后,刘海鹏顺利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之后又入选了肺科医院“梦想导师”计划。在“梦想导师”陈昶教授的指导和引领下,他勇攀科研高峰,获得了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上海市“曙光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不断奋进在逐梦的路上。在医院的培养下,他还入选了同济大学青年百人计划(A岗),目前带领一支非常年轻的研究团队,着眼临床上肺部疾病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开展基础和转化研究工作。
每一代医学人才都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人才的接续奋斗和不断成长,决定了一家医院持久向上发展的趋势。
肺科医院通过人才培养体系将资源和机会留给专业能力强、敢于进取的优秀人才。
肺科医院结核病研究室副研究员王琳博士,同样受益于医院大力培养年轻人的政策,如今已经在结核病学研究上崭露头角。结核病学科是上海市肺科医院传统优势学科,2017年从同济大学毕业进入肺科医院的王琳,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在了抗结核免疫机制研究。
她告诉记者,在肺科医院深厚的结核病学术土壤之上,她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学术才华,医院给予年轻人充分的信任和鼓励,激励她在结核病相关研究上知难而进。她入职医院第一年入选“雏鹰”计划,跨出了科研第一步。多年来,她和团队始终聚焦结核菌感染与致病过程中关键病原和宿主分子机器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并从靶向结核菌与宿主相互作用层面出发,进行新型抗结核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2020年,王琳以第一作者在《自然》上发表一篇题为“Host-mediated ubiquitination of a mycobacterial protein suppresses immunity”(《分枝杆菌蛋白利用宿主泛素化系统抑制免疫》)的文章。该成果为新型抗结核药物的开发提供更精准的靶点。她延续了老一辈结核病专家不断创新突破的精神,在肺科医院平台上为进一步攻克结核病难题贡献肺科智慧。
每一代医学人才都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攀登,人才的接续奋斗和不断成长,决定了一家医院持久向上发展的趋势。上海市肺科医院副院长张鹏告訴《新民周刊》,医院的人才培养宗旨就是呵护树苗长成大树,最终形成优秀人才的森林。
入选第一批“梦想导师”优秀青年人才和新人培训计划的何雅億如今回想,十多年前宝贵的出国进修机会,帮助她在事业上更进一步,让她有了更大的奋斗动力。在国外进修一年受到的学术训练,让何雅億收获良多,回国后她成功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胸外科骨干杨洋,如今有多个头衔和荣誉: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肺科医院胸外科带组主任,兼任德国夏洛特医院集团客座教授,欧洲胸外科学会(ESTS)会员、国际胸外科学会(STS)会员;先后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青年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科研项目,并入选上海优秀学术带头人。他还是胸外科国际培训班的主要教师之一,负责将肺科医院的“独门绝技”传授给外国学员们。
从手术台上的“小医生”开始干起,在胸外科专家姜格宁的悉心培养和肺科医院人才计划的助力之下,杨洋迅速成长为临床技术和科研上的年轻专家,经常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示手术技术,与国际同行交流肺科医院团队最新的临床研究发现。现在,杨洋开始培养更加年轻的医学人才,带领团队实现更多医学突破。
肿瘤科主任任胜祥也经历了类似的成长道路。他早先师从肿瘤科首席专家周彩存教授,完成了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业;在医院人才计划的支持下,他于2017到2018年期间前往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访问,师从国际肺癌研究联合会前任CEO Fred F Hirsch教授。这段求学经历让任胜祥学习到了肺癌新药的整体研发策略,为他后来产出科研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
任胜祥已经取得了耀眼的事业成绩单——“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浦江人才”、“曙光计划”、“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银蛇奖”,他还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作为周彩存教授团队的主要成员,与团队一起建立肺癌“精准、快速”诊断体系及精准靶向治疗策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鹏和任胜祥都是“学科骨干培养计划”的受益者。张鹏在人才计划的支持下开展了胸外科疾病外科治疗研究、肺癌的诊断治疗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等,收获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启明星计划、银蛇奖,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
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之基,在医疗领域同样如此,唯有创新才能满足民众不断提高的医疗需求。在金字塔的顶端,则是“创新研究群体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是鼓励各学科之间通过互相交流、互动合作,进行创新研究,促进学科跨越式的发展。肺科医院围绕肺部肿瘤学、肺部感染性疾病、肺保护及大气道外科三个方向,设立了6个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并给予支持。
入选“创新研究群体计划”的团队就像是一支支临床科研的梦之队,每个团队由学术权威提出前瞻性的研究方向或课题、由一个老中青构成的学术团队从不同的角度去实现研究目标,团队协作攻克科研难题,最终实现临床转化。
肺科医院的“梦想导师”、学术权威专家们带领着团队,在“创新研究群体计划”平台上进行突破性的创新研究,思想的碰撞如火苗一般点燃灵感、促进合作、孕育创新。
任胜祥带领着团队正在申请加入“创新研究群体计划”。一代又一代医学人才在肺科医院这个“孵化器”下成长,顶层设计促进人才涌现的模式正在肺科医院得以实现。
塔尖更尖、塔身更强、塔基更实,金字塔人才培养体系,让年轻医生有平台,资深医生有任务。所谓人尽其才,就是这家医院跨越式发展背后的“秘诀”。
在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科室。上世纪50 年代,由我国心胸外科的学科带头人黄家驷、石美鑫等一批名医大家创建,其后经历了裘德懋、曹旋生、丁嘉安、童稳圃、陈迪、王律等一大批胸外科知名专家的努力与奋进。
1989年出生的戴洁现在是胸外科主治医师和同济大学的副研究员,去年入选“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这位颇具全球视野和创新影响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正是从“雏鹰计划”中走出来的。攻读博士的第一年,戴洁入选医院“雏鹰计划”。“雏鹰计划”诞生于2015年,上海市肺科医院创新性地推出了国内医疗机构中唯一一个向非本单位员工提供资助的人才培养计划,第一批仅限同济大学在读的医学生。
上海市肺科医院已经举办了四届卓越医学生职涯发展夏令营活动。
戴洁告诉记者,在“雏鹰”计划的支持下,他先后前往美国梅奥医学院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癌两大呼吸系统疾病展开研究。做研究期间,他发现这两种疾病之间存在共同的遗传易感性,并首次评估了慢阻肺相关性肺癌患者肺功能的恢复情况。
“雏鹰计划”有三个最大的亮点。首先,“雏鹰计划”面向入职前的医学生;其次,多数人才项目的经费只能用于科研,而“雏鹰计划”鼓励学生去进修或者参加学术交流;第三,“雏鹰计划”为入选的学生提供导师,导师是责任制的,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去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任务。尽管上海市肺科医院已经将人才培养的起跑线前移到了入职前医学人才,但医院认为,这还不够。今年暑假,同济大学医学院2023年卓越医学生职涯发展夏令营活动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再次拉开大幕。来自同济大学医学院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55名二到三年级的优秀临床醫学本科生,经过选拔后脱颖而出,获得了进入本次夏令营的机会。迄今夏令营已经举办四届,吸引了数百名医学生参与。
开营首日,肺科医院各个专业的大专家们首先给医学生上了夏令营“第一课”,学生们近距离地感受临床医生的风采,同时也了解到临床医学最新的学术动态。讲座结束后,带教老师带领学生们参观了肺科医院的门诊、急诊、中心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等科室,观摩了临床一线的工作,并向学生们介绍了肺科医院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戴洁在今年的夏令营上与医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历程,看着年轻学子求知的目光,戴洁仿佛看到了昨天的自己。通过夏令营,医学生们有机会熟悉临床工作的各个环节,了解医院历史和文化,同时,肺科医院也通过活动更多地发现人才,在日后的人才竞争中抢占先机。他们中,也许就藏着未来的“雏鹰”与“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