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如何有效强化成本管理
2023-11-18张客月
张客月/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压力日益增大,一方面是政府财政收紧,各要素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内部成本浪费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成本管理关系到事业单位的运营与发展,项目成本在事业单位总成本中占据较大的比例,且在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均存在一定的成本管理风险点。因此,基于对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风险点的充分把握,坚持问题、风险导向,强化项目成本管理,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至关重要。文章简单阐述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内涵及意义,重点围绕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工作,对决策、设计、招标、施工、结算等项目建设不同阶段的风险防范进行讨论,分析当前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保障措施,旨在为事业单位提升成本管理水平、减少非增值作业与无效成本费用支出提供借鉴。
事业单位 成本管理 风险点 问题 措施
财政部数据显示,2022年前7个月,全国财政收入约为15.8万亿元,同比下降近14.3%,而财政支出约为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在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背景下,政府多次强调“过紧日子”,以保障民生等重点支出不受影响。2022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各财政供养单位要勤俭操办一切事务。同年8月,财政部在下半年财政政策展望上提出,要严格落实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事业单位应顺应形势,紧跟政府脚步,强化成本管理,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
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内涵及意义
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是事业单位为了履行其职能,对所消耗的经济与非经济资源进行管理与控制的活动,主要包括预测、计划、核算、控制、分析、考核等内容。事业单位强化成本管理具有如下意义。
有利于降低单位运行成本
政府财政拨款是事业单位的主要经费来源,在中央及地方财政吃紧的大环境下,事业单位要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通过加强成本管理找到产生资源消耗的关键流程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尽可能压减一般性支出,剔除非刚性、非必要支出,从而降低整体运行成本,将更多的政府财政资金运用于改善民生。
有利于提升单位管理能力
事业单位承担着主要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近年来,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推动事业单位完善自身管理体系,为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总体来看,事业单位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造成严重的成本浪费,对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形成了巨大阻碍。因此,加强成本管理,既有助于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又能促进其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有利于落实预算绩效评价
事业单位加强成本管理,必须从成本方面衡量当前的业务开展情况与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将预算绩效评价落到实处,这既满足了预算法的要求,又能为单位形成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创造良好条件。
事业单位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项目决策阶段
一旦项目决策偏离单位实际,就会导致其后续执行面临巨大困难,事业单位容易遭遇决策风险,进而遭受巨大的成本损失。为实现对决策风险的有效防范,事业单位应当加强项目事前评价。
一是充分落实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运用系统的观念与方法,从技术、经济、市场、资源、自然环境等方面入手,研究分析、综合论证项目方案的可行性,并形成相应的研究报告,为后续项目融资、设计方案编制、建设执照申请等提供有力依据。在此过程中,着重强调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分析,根据项目评价要求,收集与测算总投资、成本、税金、利润、项目寿命期等重要财务数据,为提升项目可行性研究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有效开展财务评价工作,以国家现行财务相关政策法规为指引,运用专业评估方法审查相关财务报表,并计算资本金利用率、投资利润率、内部收益率等评价指标,合理判断项目财务可行性,科学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项目设计阶段
如果设计方案可行性不足,不符合实际建设需要,从而产生设计风险,就有可能造成项目成本持续增加。因此,加强设计成本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设计风险的发生,有利于降低项目总成本。在设计成本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应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以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资质好的设计单位承担设计工作,要求其做好设计方案可行性分析,确定设计方案在功能上满足项目建设实际需要,在经济上符合最优成本原则,在结构上没有安全隐患。设计完成后,事业单位有必要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审查。
项目招标阶段
在项目招标过程中,不同的承包方式、不同的标段划分方式、不同的评标方式以及标底编制的合理性等,都会对项目总成本产生重大影响。较为复杂的大型项目,其每一个标段造价都比较高,如果在招标阶段控制得当,往往会节约相当可观的成本费用。在招标过程中,招标程序不合规、招标文件条款不严谨、合同评审不严密、清单编制存在失误等不当操作,均会引起招标风险,从而造成项目总成本增加。因此,事业单位可从这些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第一,合理确定标底,保证项目划分与招标文件的一致性,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标底编制;第二,合理编制招标文件,实行会审制,严格审查工程招标范围、计价方式、结算办法等,必要时通过成本指标对比来设置招标控制价,并要求编制人员深入现场了解实际情况,对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不得漏项、少算或多算;第三,合理选择评标方法,如以投标报价、施工方案、工期、财务能力、业绩等作为评价指标,选择综合评分法进行评标,根据不同指标权重选择中标单位;第四,加强合同管理,尤其是要加强对合同条款的评审,在合同条款中明确合同价调整、工程变更范围及方法,避免增加无效成本。
项目施工阶段
施工安全、施工质量、施工工期、耗用资源价格变化、施工管理水平等是影响施工成本的主要因素,如果安全防护不足,质量、工期控制不力,再叠加各要素如成本上升、管理不善,事业单位就会遭遇重大施工风险,从而导致施工成本显著增加。因此,在项目施工中,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安全防护,一方面将安全生产预算纳入项目预算范围,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另一方面强调安全生产教育,强化现场人员特别是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同时通过促进各部门的有效沟通来对施工质量、工期进行有效控制,并从管理方法、制度、流程等方面入手,加强对人机材等直接成本的管控,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必要、非刚性支出,防止出现成本浪费。
竣工结算阶段
结算管理不当导致结算风险隐患较大,造成结算扯皮多、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这无形中增加了项目建设成本。为缩短结算时间、提高结算效率,事业单位应在结算前期做好施工设计、工程变更、现场签证、隐蔽工程记录、工期资料记录、材料设备进场记录等项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就记录不全、内容不一致的问题及时与合作方进行沟通交流,并深入现场核实项目建设情况,了解是否存在高估冒算、套用高标准定额等情况。在结算中后期,应做好债权债务清理与账目核实工作,对因特殊原因重新确定的债权债务进行及时清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分配成本费用、竣工结余资金等,核实项目建设中政府及单位拨款等资金是否真正入账到位、与合作方账目是否保持一致等,做到对成本的精确计量。
事业单位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代成本管理意识缺失,全员参与度低
传统成本管理到现代成本管理的转变,涉及事业单位思想、制度、流程、方法、手段等多方面的变革。单位上下统一思想,支持并积极参与管理,是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然而,事业单位运行长期受政府监管,对政府财政的依赖性较大,大多单位领导者、管理者将精力投入在争取政府财政拨款上,在成本管理方面较为被动,不具有现代成本管理意识。单位内部人员则普遍认为成本管理与自身关联不大,未将成本管理思想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导致成本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成本内控不力,影响成本管理实效
成本内控是规范和约束成本管理的必要手段,事业单位在实施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应注重加强成本内控,以减少成本风险。但是,成本内控不力的问题存在于多个事业单位当中,这对成本管理实效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缺少专门的内控管理组织对项目成本进行监督与控制,对专项资金申报、项目预算编制、项目预算执行等关键流程环节的把控不严,无法及时发现项目建设成本虚高、无形成本大等管理问题,提升了成本风险发生的概率。
成本核算不严谨,难以实现成本有效归集
项目成本构成较为复杂,为实现对成本消耗的准确把握,事业单位要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合理归集并分配成本费用。然而,从当前的项目建设情况来看,不少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不严谨,难以实现成本的有效归集。例如,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对人机材等直接成本的核算不细致,忽略了对资产折旧、环境治理、低值易耗品摊销等间接成本的核算,导致最终形成的核算结果无法真正反映项目的实际成本水平。
成本绩效考核不足,缺乏制度约束
成本绩效考核是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的最终环节,对事业单位构建成本管理闭环具有重要作用。就绩效考核体系建设而言,大多事业单位以业绩为标准对管理层进行考核,很少关注成本管理情况。同时,针对成本浪费或节约缺少相应的奖惩措施,也没有针对实际成本支出及相关管控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合理分析,无法明确问题出现的原因,甚至出现人员动力不足的情况。由此可见,事业单位成本绩效考核不足,缺乏制度约束。
事业单位强化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渗透现代成本管理意识,促进全员参与
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不是某个部门或某个管理层级的责任,而是需要事业单位全员的共同参与。单位领导者、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对单位财政的影响,明确“过紧日子”的要求,积极学习成本管理相关政策法规与先进理论方法,逐渐形成系统性、全局性思维,针对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进行统筹规划。同时,组织宣贯活动,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深化各部门及各岗位人员对单位项目成本管理目标及具体工作任务的认识,使其了解到自身成本管理的责任与义务,促进其积极参与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
加大成本内控力度,提升成本管理实效
站在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的角度,从内控五要素出发加大成本内控力度,提升成本管理实效。
在控制环境方面,设置专门的内控管理组织来监督、控制项目流程,并严格审批项目预算、审核项目方案。在风险评估方面,从内外两个层次入手,针对项目全过程成本风险进行全面识别与评估,划分为一般、重要、重大风险,形成风险清单。在控制活动方面,采取预防性、检查性、纠正性等控制措施,严格把控易发生成本风险的关键流程环节。在信息与沟通方面,强调项目预算、成本支出等信息的真实披露,并加强内部沟通,避免信息不对称而间接导致项目成本增加。在内部监督方面,切实发挥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由前者进行日常监督,由后者进行专项监督,及时督促单位相关责任人处理项目成本管理问题,持续优化管理方法、制度、措施。
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实现成本有效归集
随着成本管理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成本核算方法变得更加多元化。事业单位应基于对不同成本核算方法优劣特性的充分把握,持续优化现行成本核算方法,从而实现成本的有效归集。以作业成本法为例,该方法是实现成本精细化管控的重要手段,其以作业为核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通过成本动因分析来设置成本归集对象,并根据所耗费的作业量来分摊成本,从而得出总成本,适用于传统工业制造、建筑等行业,与工程项目建设相符合。
事业单位基于作业成本法核算项目成本,首先应按照项目建设内容划分不同作业;其次分析成本与作业间的关系,在此前提下确认不同作业的作业动因,并设置成本库,归集资源消耗到作业中心;最后,以作业动因为基础,确定不同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率,合理分配成本。
完善成本绩效考核制度,强化制度约束
将成本绩效考核落到实处,有助于事业单位把控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责任落实情况及目标达成情况,对了解管理缺陷及不足具有积极作用。事业单位应不断完善成本绩效考核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从而推进成本绩效考核工作的有效落实。在此过程中,要对考核方式、考核对象、考核指标、考核范围、考核周期等予以明确,设置合理的考核程序。为提升考核成效,事业单位可将成本绩效考核流程置于成本管理系统中,通过与项目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开展覆盖项目全过程的成本绩效考核。
事业单位强化成本管理,对其降低运行成本、提升管理能力、落实预算绩效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从项目全过程管理角度来看,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主要是从项目全过程的不同阶段,如决策、设计、招标、施工、竣工结算等入手实施成本管理,关注、控制项目建设的每一个成本,从而降低项目总成本。面对当前存在的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问题,事业单位应从上到下渗透现代成本管理意识,加大成本内控力度,优化成本核算方法,完善成本绩效考核制度,为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