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固定方式联合抗凝药物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及对关节功能影响
2023-11-18王宇
王 宇
( 天津市东丽医院骨科, 天津 300300 )
近年来,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病率逐年增加,多是由于老年人群的骨质较疏松,且老年人的平衡协调能力退化,肌力减弱,容易出现跌倒性损伤,从而增加了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1]。 多数患者在出现病症时给予良好治疗,从而减少了致残率。 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是由外力引起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患者,骨折后患者会感受到疼痛、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的现象,有些还可以看到皮下淤血斑,由于粗隆部的血管较多,在骨折后会较快愈合,但是患者容易出现髋内翻[2-3]。 另外对于年纪大的高龄患者来说均普遍存在骨质疏松,就会导致恢复时间增多,愈合质量差,再加上长时间的卧床就会加大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致使功能出现异常,此外,临床多采用内固定术治疗,其中髓内钉内固定术具有较小可控风险,较低手术感染率,且对骨膜及周围骨组织的破坏性较小,利于骨折愈合[4]。 同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并发症也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尤其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故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治疗已成为围术期的预防措施。 本文现将不同固定方式联合抗凝药物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根据研究的要求选择我院2020 年2 月—2023 年1 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85 例,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2 组,2 组患者基本资料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见表1。 (1)纳入标准:①经X 线及CT 确诊股骨粗隆间骨折;②符合医学伦理会标准,均知情同意;③患者以往的就诊记录均有记载。 (2)排除标准:①骨折前丧失行走能力;②患有严重心肝肾功能性疾病者;③患者具有精神疾病的病史、认知不正常者;④凝血功能异常者;⑤中途退出或者无法接受随访者。
表1 2 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n)
表1 2 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n)
?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AO 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均进行硬膜外麻醉,取侧卧位,采用后外侧入路手术。 术中,使用C 型臂X 线透视,显露患者骨折与股骨大转子,观察患者骨折情况,并确定干角。 采用AO 钢板固定股骨颈,并在C 型臂X 线机器下观察骨折内固定位置及复位情况。 观察组:给予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常规加压牵引呈现内旋内收位,外加手法复位。 在C 臂正侧位检查骨折端对位满意后,沿着粗隆顶切口,待臀中肌暴露后进行钝性分离,充分暴露股骨大粗隆顶点。 标记顶点1/3 处切开骨膜。 牵引患肢内收到20 °处,在事先标记的进钉点进行开孔,再沿着股骨长轴进行扩髓。 采用C臂透视机观察复位情况,满意后再插入导针,且在导针指引下置入髓内钉,保证插入正确。 若患者复位较差,则需要延长切口,并重复以上操作,直至复位满意为止。
1.3 观察指标
观察及比较2 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疼痛度、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 (1)临床疗效[5]。 将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有效、无效。 痊愈:患者临床髋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经X线检查,髋功能基本恢复,具有自由行动能力。 有效:患者临床髋痛有所缓解,但无法正常行走。 无效:患者髋痛症状未缓解,甚至恶化。 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疼痛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评估患者疼痛度,其评分范围0 ~10 分,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疼痛难忍,得分越高,疼痛度越严重。 (3)髋关节功能。 采用Harris 髋关节评分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范围0 ~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髋关节越好。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采用Barthel 指数来评价日常生活活动,总分0 ~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7]。 (5)2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包括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肺炎。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 统计软件整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得出P<0.05的结果证明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2 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1.07%,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2.60%,观察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有效率比较(n,%)
2.2 2 组疼痛度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2 组患者的VAS、Harri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VAS 评分均降低,Harris 评分均升高,并且观察组的指标变化程度比对照组更大(P<0.05)。 见表3。
表3 2 组疼痛度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3 2 组疼痛度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P <0.05。
?
2.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治疗前评估BI 评分,结果是2 组的数据有很大的相似性(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BI 评分均升高,并且观察组升高的程度更多(P<0.05)。 见表4。
表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分)
表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分)
?
2.4 2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 组患者主要并发症包括感染、深静脉血栓、肺炎,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6%,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7.81%,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5。
表5 2 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髋部骨折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类型,包括股骨颈骨折与股骨粗隆间骨折[8]。 股骨粗隆骨折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多由骨量丢失、跌倒相关[9-10]。 随着我国的老龄化情况越来越严重,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概率在逐渐的增加,不仅影响患者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增加社会及卫生系统负担[11]。 根据数据相关统计,全球约有500 万的髋骨骨折发生[12]。
髋骨骨折的治疗是临床骨科医生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随着髋部骨折数量的增加,其治疗费用也不断增加[13]。 临床对其治疗重点是恢复患肢伤前运动水平,并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手术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法,可以很好的将骨折的部位进行复位,之后固定,确保骨折愈合,促进患者早日下床活动,最大限度重塑患肢功能,进而降低并发症死亡率。 但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内植物材料,获得理想的复位,保证患者骨折愈合[2]。 临床治疗股骨粗空间骨折的固定方式有钢板内固定、髓内钉内固定,尽管钢板内固定较牢固,且负载能力较强,但容易出现固定材料折断或者弯曲,导致内固定失败。 而髓内钉内固定通过主钉、远端锁定钉、螺旋刀片等固定骨折部位,达到治疗效果。 景鹏辉[13]学者在其研究中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组(PFNA 组)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置换组),结果发现PFNA 组患者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与置换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且PFNA 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低于置换组。本研究结果也说明了观察组的效果比对照组突出很多,且观察组的髋关节功能有更好的改善,得分更高,另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更好,充分证实了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现阶段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治疗技术已相对较成熟。 因此,临床将其临床治疗焦点逐渐转移到如何降低术后并发症上。 已有临床通过研究发现,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并发症较多,临床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根据感染病灶范围可分为浅感染和深感染,浅感染是指切口感染,表现为伤口裂开、流脓等,多数可自愈。 而深感染则是阔筋膜深层组织发生感染,容易导致内固定物失败。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表现有局部疼痛、继发性溃疡等,是威胁髋部骨折患者生命的重要并发症。 因此,术后采用预防性抗凝药物是其治疗措施。 抗凝药物能够影响凝血酶的活性,虽然可以抗血栓,但是发生出血的概率也变大,因此,临床应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 此次研究选择低分子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而抑制血栓形成。 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还表明观察组发生并发症的例数比对照组少很多,充分证实了髓内钉固定联合抗凝药物治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髓内钉内固定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取得满意效果,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