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湿消肿汤在下肢闭合性骨折术后肿胀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2023-11-18阮峻
阮 峻
( 佛山市中医院, 广东 佛山 528000 )
下肢闭合性骨折是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虽然患者下肢骨骼出现开裂或断裂,然而其外部皮肤以及筋膜等相关组织仍然较为完整,仅有皮下出血以及不同程度的体表瘀斑等情况,患者的骨折断端并未与外界相通。 术后的肢体肿胀是该类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随着肿胀加重可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以及生活质量等构成影响,与此同时也导致术后的住院时间有所延长,甚至可能诱发术后感染[1],随着肿胀的加重还可能造成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并影响局部营养吸收,使得下肢局部出现缺血和缺氧,甚至坏死,增加了患者的致残风险,所以对于下肢闭合性骨折患者在其出现术后局部肿胀时需要积极的给予治疗,尽快消除其疼痛、肿胀等情况,促进下肢功能恢复[2]。 西医认为骨折术后肿胀的发生与骨折本身引起的软组织局部损伤有关,并且手术的应用本身也会导致软组织出现2 次损伤,进而使得骨折局部血液循环状态受到不良影响,产生局部肿胀情况,部分患者术后伤口存在感染情况,随着感染的加重引起伤口局部的红肿以及疼痛,进一步加重肿胀病情。 骨折手术后患者的肢体活动不同程度受限,使得静脉回流不畅,进而引起局部肿胀。 骨折术后局部肿胀也将进一步对患者肢体正常血液循环造成不良影响,干扰营养物质的供给,使得创伤修复以及骨折愈合受到影响,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与此同时肿胀的加重还将导致血液供应障碍,甚至引起肢体缺血并诱发静脉血栓等,如果情况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肢体坏死以及残疾,所以对于下肢闭合性骨折患者术后的肿胀需要积极处理,以免诱发不良后果。 闭合性骨折患者手术后出现患肢水肿的情况也与骨折后患者局部细胞外液容量发生异常改变有关,由于机体组织间隙当中潴留了大量体液,从而出现局部组织肿胀,通常表现为全身性肿胀亦或是局部性肿胀,如果属于全身性肿胀,患者还可能出现腹水以及心包腔积液等问题,这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将构成严重威胁。 西医对于骨折术后肿胀的治疗通常为常规药物治疗,例如镇痛药物应用以及抗生素药物应用等,其目的是发挥止痛、消炎作用,然而从临床疗效来看作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患者的病情非常容易出现反复发作。 近年来祖国中医学取得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医药在骨科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为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并且展现出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中医认为闭合性骨折患者受外力影响使得脉络损伤以及血溢脉外,进而滞留于患者皮肉筋骨,影响局部血气运行,并出现气机失调,造成精液输布受阻,留置于患者皮肤腠理之间,进而引起局部肿胀,所以在治疗中可遵循利湿消肿的基本原则[3],以下将分析对于下肢闭合性骨折患者的术后肿胀情况采用中医药利湿消肿汤的治疗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21 年1 月—2022 年8 月诊断结果均为下肢闭合性骨折术后合并下肢肿胀病例74 例,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为37 例。 观察组男、女分别为19 例、18 例;年龄22 ~73 岁,平均年龄为(41.5 ±2.8)岁;体质量46.2 ~80.5 kg,均值为(60.5 ±3.6)kg;下肢骨折部位:股骨颈5 例,胫腓骨10 例,股骨干13 例,其他部位9 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0 例、17 例;年龄21 ~74 岁,平均年龄为(41.4 ±2.9)岁;体质量46.5 ~80.8 kg,均值为(60.4 ±3.7)kg;下肢骨折部位:股骨颈4 例,胫腓骨11 例,股骨干12 例,其他部位10 例。 2 组以上资料均有其可比性,P>0.05。 (1)纳入标准:符合下肢闭合性骨折的诊断标准,通过X 线片检查得以明确诊断;患者骨折后至入院时间<72 小时;术后具有明显的下肢肿胀表现,存在局部疼痛、皮下瘀斑以及局部肿胀等症状,下肢活动受限;患者对于研究方案等知晓且征得知情同意;相关临床资料完善;语言沟通能力、认知能力等均正常。 (2)排除标准:对所纳入药物有过敏等禁忌证者;属于开放性骨折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具有胸腹腔内脏器受损者;具有大血管受损者;非骨折手术原因而造成的肢体肿胀者;具有颅脑损伤者;存在心、肺、肾等脏器功能病变者;具有凝血功能异常者;研究中途退出、转院者。
1.2 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治疗。 例如给予注射用七叶皂苷钠进行静脉点滴治疗,20 mg/次+0.9%氯化钠溶液250 mL,混匀后实施静脉点滴,每天静滴治疗1 次,共计治疗7 天;同期观察组联合应用中医药利湿消肿汤进行治疗,中药方剂如下:黄芪、土茯苓均各为20 g,车前子、大腹皮以及茯苓皮均各为30 g,萆薢、黄柏、三棱以及莪术均各为10 g,外加川牛膝15 g,中药煎煮后取汁大约200 mL,等分为2 份并安排早晚进行温服,每天均为口服1 剂。 2 组患者均在治疗7 天后观察疗效,并在手术后结合其骨折部位以及类型等个体化的指导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如下:(1)2 组患者均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借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其下肢疼痛程度作一评测。 0 ~10 分,0 分代表无痛,10 分代表剧烈疼痛,得分越高即疼痛感越重。 (2)2 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对期患肢肿胀部位的最大周径进行测量和记录,并统计治疗前以及治疗1 周后的肿胀最大周径差。 (3)评估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显效:经治疗患者的下肢肿胀彻底消退,可见皮纹,且并无张力性水泡,局部水肿消退达50%以上,同时下肢肿胀周径较治疗前缩小达3.0 cm 以上,且生效时间在3 天内;有效:患肢肿胀情况获得显著缓解,下肢肿胀较治疗前减少1/3 ~1/2,下肢肿胀最大周径较治疗前缩小达2 ~3 cm,患者的生效时间约为3—7 天;无效:下肢肿胀并未改善或具有张力性水泡等情况。 (4)记录2 组患者术后患肢肿胀、疼痛以及皮下瘀斑的消失时间。 (5)记录2 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例如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等。 (6)在治疗前以及治疗之后对其患肢肿胀程度进行评估和比较。 轻度肿胀:即与正常皮肤相比略有肿胀,然而皮纹存在;中度肿胀:即患肢皮纹消失,然而未见水泡情况;重度肿胀:即患者的患肢局部皮肤出现硬紧特征,且具有水泡现象,然而并未发生筋膜室综合征。
1.4 统计学分析
文中数据均借助SPSS22.0 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实施χ2检验。P<0.05即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下肢VAS 疼痛程度评分对比
施治前2 组下肢VAS 疼痛程度评分相比差异甚微,P>0.05,与对照组相比,施治后1 天、3 天、7 天的下肢VAS 疼痛程度评分均为观察组较低,P<0.05。 见表1。
表1 2 组下肢VAS 疼痛程度评分对比(,分)
表1 2 组下肢VAS 疼痛程度评分对比(,分)
?
2.2 2 组患肢肿胀部位最大周径对比
施治前2 组患肢肿胀部位最大周径相比差异甚微,P>0.05,与对照组相比,施治后1 天、3 天、7 天的患肢肿胀部位最大周径均为观察组较小,P<0.05。 见表2。
表2 2 组患肢肿胀部位最大周径对比(,cm)
表2 2 组患肢肿胀部位最大周径对比(,cm)
?
2.3 2 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中,观察组为97.30%、对照组为83.78%,P<0.05。 见表3。
表3 2 组临床疗效对比(n,%)
表4 2 组术后患肢症状消失时间对比(,d)
表4 2 组术后患肢症状消失时间对比(,d)
?
2.4 2 组术后患肢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术后患肢肿胀、疼痛以及皮下瘀斑的消失时间均为观察组较短,P<0.05。
2.5 2 组术后并发症率对比
术后并发症率比较中,观察组为0.00%、对照组为8.11%,P<0.05。 见表5。
表5 2 组术后并发症率对比(n,%)
2.6 2 组在治疗前后对患肢肿胀程度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轻度肿胀1 例(2.70%),中度肿胀20 例(54.05%),重度肿胀16 例(43.24%),对照组轻度肿胀3 例(8.11%), 中度肿胀19 例(51.35%),重度肿胀15 例(40.54%),治疗前2 组的患肢轻度肿胀、中度肿胀以及重度肿胀率相比均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观察组轻度肿胀31 例(83.78%),中度肿胀6 例(16.22%),重度肿胀0 例(0.00%),对照组轻度肿胀12 例(32.43%),中度肿胀16 例(43.24%),重度肿胀9 例(24.32%),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患肢轻度肿胀率为观察组更高,P<0.05,而中度肿胀率和重度肿胀率均为观察组更低,P<0.05。
3 讨论
骨折手术后的患肢水肿情况在骨折临床中十分常见,特别是闭合性骨折患者该症状的发生率较高。骨折手术后由于患者多数机体较为虚弱,再加上血流不畅,所以非常容易引起局部组织水肿,随着渗出液的不断增多引起患肢肿胀,加重疼痛感,这对于患者的疾病转归以及预后改善均构成严重影响。 临床当中通常结合水肿是否对称来进行判定和分类,例如主要为全身性水肿以及局部性水肿,一般情况下患者的全身性水肿体液往往存在明显的堆积情况,并且往往呈现着对称性的分部,但是局限性水肿通常无法在常规查体时发现,这使得诊疗难度有所提升。 骨折术后患者一旦出现患肢水肿情况需要尽早给予治疗,西医的治疗方法较多,例如组织脱水药物应用,同时辅助适当的消炎抗菌药物,然而效果一般,且患者的病情容易出现反复迁延,这对其预后改善构成严重影响。 下肢骨折手术后患者容易出现患肢肿胀情况,这也是最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近年来的医学研究发现骨折患者术后的肢体肿胀发生主要与手术期间静脉壁血管受到一定损伤有关[4],这使得凝血修复功能激发,与此同时血小板凝血能力进一步增强,再加上围术期应用各类止血药物,使得血液流速有所下降,进而出现术后组织水肿。 其次受麻醉影响出现肢体肌肉麻痹,影响肌肉收缩能力以及正常的肢体静脉血液回流,再加上术后疼痛等使得卧床时间相对较长,影响肢体肌肉活动,导致肌肉逐渐松弛,进一步对下肢静脉回流产生干扰,从而导致术后患肢肿胀,该并发症的出现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以及生活质量[5]。 也不利于下肢功能恢复。 患肢肿胀多发生于骨折术后的早期,这是患者非常常见的术后临床表现,如若情况逐步加重,未能尽早治疗,还可能引起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这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手术疗效以及骨折愈合等均构成严重影响。 术后患肢肿胀情况长期未能消退也将对伤口的愈合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还可引起伤口感染,对于患者的骨折病情康复造成不良影响,所以积极探寻科学的治疗方案,及时消除患者的患肢肿胀情况至关重要。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肿胀的发生与患者骨折发生后的血管破裂、大量出血和骨折后的血管通透性异常增加等有关,随着血管当中的液体逐步外渗于局部组织间隙,进而引起局部肿胀,再加上骨折后以及手术后的疼痛感较为强烈,患者的肌肉出现反射性痉挛表现,影响功能发挥,使得静脉淤滞,并伴随淋巴管瘀滞,引起体液回流障碍,导致患者的血管壁不断扩张以及通透性异常增加,进而引起组织间发生水肿。
中医认为患者手术后出现肢体肿胀,其原因往往与血瘀阻滞、经脉失调等因素有关,在治疗中可采取补中益气、利水消肿以及消瘀散结的基本原则[6],除此以外,患肢局部肿胀的发生也与津液输布发生失常有关,骨折患者由于脉络受损,再加上营血离经,使得阻塞络道,大量淤滞于患者皮肤腠理之间,在其骨折发生后损伤巨大,使得大量失血以及耗气伤阴,引起机体气血两虚,进一步加重了精液输布异常的情况,干扰气机升降,使得血运不畅,进一步引起经闭络阻以及水液停滞,具体表现为患肢的局部肿胀,所以骨折后患者的患肢肿胀与气血精液之间也有密切相关性。 对于闭合性骨折术后患者的局部肿胀西医多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例如常用药物有七叶皂苷钠行静脉点滴或给予甘露醇等药物进行治疗,虽可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疗效,然而容易出现复发和反弹,并且临床疗效较为有限。 通过给予七叶皂苷钠进行静脉点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抗炎、抗渗出的作用,帮助改善毛细血管的局部通透性以及增强静脉张力水平,帮助调节局部微循环,所以目前对于软组织肿胀患者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治疗手段。然而该药物在应用中也具有一定的缺陷性,例如价格相对较高,这使得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还需积极探寻其他的科学治疗方案。 中药方剂口服的应用便捷,且价格较为低廉,安全性良好,近年来在软组织肿胀等领域的治疗中应用广泛。 中医学对于骨折术后的局部肿胀有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充分的认识,进一步结合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对于术后患肢肿胀患者的治疗遵循以“活”为主,以“利”为辅的基本原则,从而拟定中医药利湿消肿汤来进行口服治疗。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利水消肿汤来进行口服治疗,此方剂当中主要有黄芪、茯苓皮、黄柏以及车前子等中药,其中黄芪的应用可促进利水消肿,并可发挥一定的补中益气功效,应用黄柏有助于清热燥湿,应用茯苓皮以及车前子等中药可促进利水消肿,结合大腹皮能够进一步提升燥湿理气功效[7],应用土茯苓能够促进解毒除湿,并帮助通利关节,应用三棱以及莪术等中药能够有效行气止痛并促进活血化瘀,加用川牛膝则有助于去淤血,并帮助通血脉,所以该中药方剂可发挥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的治疗功效[8],将其应用于下肢闭合性骨折患者的术后肿胀治疗中可有效促进肿胀消退,改善患肢疼痛症状。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治疗后的下肢疼痛程度评分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与此同时患肢肿胀的消退情况好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的消退时间也短于对照组,表明对于下肢闭合性骨折患者术后出现的肿胀情况采用中医药利湿消肿汤治疗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该中药方剂的应用能够实现标本兼治的作用,有助于患者的局部肿胀消退,气血得补,并且现代药理学的研究发现通过采用补气活血以及利水渗湿的中医药方剂治既能够帮助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以及有效调节机体的体液代谢[9],这对于减少患者的血管阻力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患者的局部肿胀消退,与此同时该中药方剂的应用还可发挥确切地促进纤溶作用,有助于帮助调的血液粘度和有效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促使局部的毛细血管获得充分扩张,除此以外还能够帮助调节局部的微循环状态以及改善血流灌注情况,可进一步减少局部的炎性物质渗出[10],与此同时还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利尿作用,此方剂的尽早应用所以能够加加快患者患肢局部肿胀的消退,为患者的骨折愈合、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奠定了重要基础[11]。 本次研究可知通过应用中医药利湿消肿汤对于下肢闭合性骨折术后肿胀患者来进行治疗能够发挥确切的消肿作用,该中药方剂的口服疗效确切,并且起效迅速,其总体应用价值优于常规给予患者七叶皂苷钠静脉点滴治疗。 除此以外站在卫生经济学的角度上进行综合评估,采用中医药利湿消肿汤来进行治疗在效价比方面也较传统的七叶皂苷钠等药物治疗明显更高,所以我们认为给予此类患者利湿消肿汤来进行治疗,对于骨折患者术后患肢肿胀有更为突出的疗效,能够加快患者的肿胀消退,提升治疗总有效率,与此同时还具有更为显著的经济、便捷性特征,这也是传统药物治疗所无法进行比拟的。 中医药利湿消肿汤的应用能够更好地为广大患者节约一定的医疗成本,所以该中医药口服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综上所述,对于下肢闭合性骨折患者的术后肿胀情况采用中医药利湿消肿汤治疗可显著提升疗效、加快肿胀消退,并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