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州市打造创新高地的问题研究

2023-11-18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地郑州市一流

李 玲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河南 郑州 450000)

1 郑州市打造国际一流创新高地的内在逻辑

1.1 打造国际一流创新高地的历史逻辑

在历史上,世界经济中心有过数次转移,科技创新一直是支撑经济中心的强大力量,科技创新凝聚了领先的技术与人才,引领国家发展的制高点[1-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推动者和关键力量。郑州市作为中部重要城市,在区位、人口、经济总量和高校在校生数量等方面具有打造一流创新高地的战略优势,引领郑州市产业转型、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离不开创新驱动的引擎支撑。

1.2 打造国际一流创新高地的理论逻辑

1)创新发展战略萌芽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科技创新工作高度重视,中央政府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56 年,中国建成了1 700多个科研机构,有150 000 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主要科研成果有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发射原子弹和发现大庆油田等。在这个阶段,产业技术创新有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是主要靠技术引进。

2)创新发展战略实践期。改革开放后,中央更加重视创新工作。1985 年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2005 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对今后科技工作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等作出了具体部署。

3)创新发展战略全面形成。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的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体制的完善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标志着创新发展战略体系全面形成。

4)创新发展战略成熟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用“关键支撑”“牛鼻子”和“先手棋”来形象阐述创新的重要性,把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为实现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战略支撑,意味着创新驱动进一步成熟发展。

理论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郑州市在“十四五”规划及各种重要会议上制定的重大战略、具体举措和战略规划等都非常明确地表明,郑州市在发展战略上对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一流创新高地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与重视感,要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推进创新工作,打造一流创新高地,进一步塑造郑州市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中的发展优势。

1.3 打造国际一流创新高地的现实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具有创新力的体系,通过创新布局战略性、前沿性、新兴领域,确保现代化产业在经济体系中占主体地位[3-4]。伴随产业结构转型而来的新兴产业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郑州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当头炮。战略新兴产业体系是郑州市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提质进位的重要支撑。在将产业发展作为城市发展基础的同时,郑州市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传统产业需要进一步升级改造、新兴产业如何重点布局、重点培育等。郑州市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信息和氢能储能等方面具备优势,如何进一步“锻长板”,将这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提升郑州市的竞争力,全力打造国际一流创新高地,对郑州市当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郑州市打造国际一流创新高地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2.1 取得的成就

1)不断完善创新机制。创新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制度设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并实施《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河南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郑州市政府研究制定了《郑州市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行动计划方案》《郑州市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关于促进郑州市科技成果本地化应用的建议》《关于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郑州市鼓励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完善创新的意见与措施,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产业”+“金融”协同互促的政策体系。除此之外,“黄河人才计划”“万人助企”、高质量创新创造与高水平创新就业的双创活动等一系列围绕科技创新、建设创新高地的配套政策,从各个层面对郑州全方位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筑牢优势。

2)研发投入持续增长。郑州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政策制定与资金投入上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力度,全市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1 年,郑州市研发投入强度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2.45%,首次超过国家平均水平2.44%;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09.24亿元,同比增长66.15%,占全省的56.8%;国家级研发平台累计达到58 家,国家级孵化器科技部火炬中心评价结果优秀率为65.2%,首次居全国第一。

3)加快培育创新平台。郑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郑州市要打造高水平科创平台,构建“一带引领、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的科技创新布局。围绕“一廊、两翼、四区、多点”,打造32 个城市核心板块特色创新创意平台、创意街区。依托完善的科创布局,为全市创新主体、科创企业提供优质创新平台。如郑州市建设的金水科教园区、中原科技城、鲲鹏软件小镇、沿黄科创走廊,重点实验室、黄河实验室、嵩山实验室、全球领先的算例基础设施与服务供应商超聚变等,都是郑州市搭平台育产业的重要抓手[5-7]。

4)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十四五”期间,郑州市“两化五强”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加速推进,离不开创新的支撑,而城市的活力与创新能力离不开对各种创新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创新环境。《2020 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评价报告》结果显示,郑州市的创新创业环境在黄河流域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创新环境中的指标,如人才指标、金融指标等,在全国名列前茅。基于对创新发展的深刻认识,郑州市委市政府在资金与政策方面大力支持、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和强化金融服务,带动了全市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

2.2 面临的挑战

1)双一流高校稀缺。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创新、科技和人才合在一起专章部署,并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022年,郑州市GDP 总量为1.29 万亿元,全国排名第16位。在校大学生达133.27 万人,人数居全国第三。在最新发布的2022 年双一流高校排名中,郑州市只有郑州大学一所双一流大学,且在全国147 所双一流大学的排名中,跌出前50 强。郑州市总体的学校水平与中原这个人口大省,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高新技术企业主体少,创新能力弱。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 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榜单中,郑州市入围2 个席位,高新区位列第36 位,经开区位列第41 位。武汉市、长沙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都排在名单的前10 位。郑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现有4 000 多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有26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63 家。同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有9 000 余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有44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50 家,在数量上直接取胜郑州市。

3)知识经济比重低。郑州市作为新一线城市、人口大省,城市后期发展的潜力巨大。但每一万人拥有的双创企业数量,在城市排名中,并未进入前十。一般情况下,一个城市的人口密度为1 万人/km2,郑州市总面积为567 km2,市区长住人口有1 200 万人。统计数据显示,每平方公里的企业数量排名,郑州也不在前10 位,充分说明郑州市个人创业、大众创业的活力没有涌现,双创的潜力依然很大。此外,城市的上市公司数量排名,郑州市依然未进入前十。从郑州市发展的综合实力来讲,在最新的《百强城市榜》中,郑州市位列第14 位,相对靠前。但郑州市知识经济比重低,在最能体现创业、创新活力的这些指标上,郑州市在全国城市排名中相对靠后。

4)创新生态不佳。创新生态不是单一要素,良好的创新生态是一项繁琐的、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中央和地方共同发力,围绕着创新这个中心工作,地方政府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阻碍创新活力涌现的结构性矛盾、体制性的问题,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科研院所、高校的创新功能,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目前,郑州市在创新生态的短板上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仍旧突出。

3 完善创新生态 加快打造国际一流创新高地

3.1 加大研发投入

加大研发投入,首先要在资金的供给上增加投入。R&D 投入是指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城市的R&D 投入可以直接体现其科技实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站在郑州市的角度来看,R&D 经费投入得越高,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上,郑州市的优势就越加凸显。2021 年,郑州市研发投入强度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2.45%,首次超过国家平均水平2.44%,较以往有大幅提升。但与其他中心城市相比,郑州市的研发投入依然很低。未来,郑州市应加大研发投入,助力实现更多“从0 到1”的突破。

在研发投入的资金分配上,郑州市应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西方发达国家在基础研究的投入上远超中国。未来,要深入实施十大战略、着力打造四个高地,研发的投入会进一步加大,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长期以来分散、重复及低端的投入,改善现有的投资结构,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总量投入,将调整研发投入的结构作为郑州市着力打造良好创新生态的首要任务。

3.2 培育创新主体

创新活动来源于创新主体的支持。城市的创新主体越多,产生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就越大,有利于加速城市建设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及产业化转型。培育创新主体,政府要将创新要素向企业倾斜、集聚,实行财税补贴,按照增量与存量对企业加大费用补助,通过财政资金助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真正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培育更多的龙头企业,使其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和实验室形成创新联合体,一起承担科研项目,也可以考虑以企业为主体参与科创平台的运营和建设。企业直接面向市场,更了解市场的需求,能够灵活掌握市场信息,将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产品,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并在全市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带动更多的创新主体涌现。

3.3 建设创新平台

平台的主要功能在于集聚创新要素,也在于整合各种创新要素,郑州市建设创新平台,要围绕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领域整合各类要素,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对标先进地区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互联网+科技创新”的国际创新中心,围绕郑州市的优势产业,形成产业示范基地、科学中心等重要平台。要大力培育在细分行业领域里具有高精尖专特新的科研项目,打造一批高水准的国家级创新基地,对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市要给予适当的补助,支持郑州市高校依托自身学科发展,建设创新平台,为郑州市发展提供平台支持。

3.4 完善人才引进培育体系

郑州市想要打造国家一流创新高地,归根到底离不开人才。未来,要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夯实人才的基础。加快中原科技城建设,将中原科技城建设成郑州市的人才洼地,围绕人才的创新需求、生活需求,提供配套的设施与服务,真正以人才为本,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来带动创新成果的产出。以人才为核心深化科技创新工作,着力打造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制度环境。可通过引进头部企业平台集聚优秀人才、引进创新团队集聚人才,也可通过奋力培育一流高校和组建一流的研发机构集聚人才。更重要的是要打好组合拳,为集聚创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多种渠道。

3.5 优化创新的文化氛围

打造众创空间,为企业和郑州市民提供创新的优越环境;建立健全创新风险的相关机制,如对市场环境进行优化、完善金融服务创新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金融帮扶与支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引导其向创新领域投资;营造社会环境,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建立与创新相关的容错、纠错机制,增强创新意识,在全市形成崇尚科学、崇尚创新的局面。

猜你喜欢

高地郑州市一流
燕晗高地
高地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郑州市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实施“个十百千”工程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苏格兰高地求生记
郑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