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而学之:“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家长的挑战与破解

2023-11-18胡佳微杨雨凡

文教资料 2023年10期
关键词:作业负担双减政策

胡佳微 杨雨凡 卢 凤

(泰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2021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 《意见》”)。“双减”政策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基本教育生态,带来了学科类培训机构的严格管控、作业负担的进一步减轻、学校教育主体地位的回归等一系列变化。但与此同时,“双减”政策也给传统教育模式与家庭教育理念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家长群体带来了新的挑战。[1]

小学作为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时期,是个体养成正确学习习惯,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也是决定未来发展深度与广度的重要奠基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家长作为学生学习路径与课后时间分配的主要决策者,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直接影响了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及成长生态。“双减”政策背景下,更深入地认识小学生家长所面临的新挑战,设身处地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思路是保证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推进“双减”政策更好实施的必要举措之一。从教育需求层面上看,“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科类培训机构易禁,而家长教育焦虑难清;从学生发展期待层面上看,学生作业负担减轻,可视化学习时间下降;从教育期望层面上看,学校教育虽回归主体地位,但家长群体仍对学校教育效力观望怀疑,这些都是“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生家长需要面对的新挑战。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家长面临的新挑战

为有效贯彻“双减”政策落地实施,《意见》中对于学生作业负担、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校外培训行为、教育教学质量、配套治理能力和试点探索工作做了细致而明确的要求和指导,旨在肃清基础教育频发之乱态,力求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教育焦虑,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目前,“双减”政策已然落地实施一年有余,曾经牵动学生家长焦虑神经的“天价补习班”“择校热”“学区房”“教育内卷”等话题悄然偃旗息鼓,但与此同时,“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新形势与新焦虑也接踵而至。[2]

(一)学科类培训机构易禁,而家长教育焦虑难清

“双减”政策颁布以前,学科类培训机构几乎全然裹挟大部分小学生的课余时间。街道市区随处可见各型各类培训辅导机构,各种宣传广告打着“别人家孩子”的旗号大肆贩卖焦虑,将“抢跑”思维植入家长的想法观念之中。上至高三学生,下至幼儿园的幼儿,大量丧失课余时间,转而奔波在各类培训班之间的现象屡见不鲜。“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被严格管控,违规培训机构被清理整治,一举打破了从前课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横行,甚至凌驾于学校教育之上的教育乱象,不少培训机构纷纷关停转向,学科类培训班猝然淡出市场。

然而,管控学科类培训班容易执行,家长教育焦虑情绪却难以被有效缓解,尤以怕输在起跑阶段的小学生家长为甚。在某些家长眼中,“双减”政策非但没有把教育焦虑斩草除根,甚至反倒催生出新的教育焦虑。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管制学科类培训机构是站在解放孩子的角度上,从家长的教育焦虑结果进行倒推解决,而没有从家长教育焦虑的根源出发。培训机构的泛滥一方面来自于培训机构对于家长的“洗脑绑架”[3]。学科类培训机构出于营利性的需要,把成绩和补习联结起来,鼓动家长为孩子选择学科类培训课程,否则就是躺平与落后,引发并催化了一部分家长的教育焦虑,而这部分家长又从“同类比较”中带动起了更多的家长投入学科类培训。另一方面则是家长给孩子“补差”的现实需要。学科类培训机构于这类家长而言并不是贩卖焦虑的“罪魁祸首”,反而是挽救孩子成绩前途、缓解焦虑情绪“救星”般的存在。“双减”政策对于学科类培训机构的严格管制避免了培训机构催化家长群体的焦虑升级,从结果上把孩子从培训班中解放了出来,但也打破了家长转移焦虑情绪的逃避之法。加之取缔培训班并不能使家长的“抢跑”思维完全改变,反而因为培训班的骤然消失,家长的教育结果焦虑进一步扩散蔓延,同时又因为缺少了培训班的兜底,以及自身能力的参差,孩子出现成绩下滑后该怎么办的问题成了家长“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新挑战。

(二)学生作业负担减轻,学习投入时间下降

“双减”政策除了要减校外培训负担,还提出了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的要求。对于小学生家长来说,“双减”政策背景下面临的现实情况呈现为:一、二年级的孩子回家后无书面作业,三到六年级孩子书面家庭作业不到1 小时。这杜绝了从前小学生都要挑灯夜战做作业到凌晨的畸形教育现象,大大降低了小学生家长对于孩子身体发育,健康问题的焦虑情绪。但随着国家对于各年龄段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的限制规定,小学生作业负担大规模减轻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小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投入时间也相应下降。小学生课后作业量的陡然转变带来了小学生群体课后状态的剧烈变化,随之而来的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家长对于这种学习模式下学习成果的质疑与担忧。加之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他们还没有完全的自制力与自律性,对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规划与认识更不如其他年龄段孩子清晰,还不能完全为自己的学习与发展负责。在这个阶段,小学生家长对于孩子学习与发展的协助与管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少小学生家长会新增焦虑情绪,选择自主给孩子的学习进行额外的加码,而对于部分小学生来说,弹性作业就是没作业,“双减”政策就是可以不上补课班,可以减少作业,甚至还可以用作抵抗家长增添家庭习题的“挡箭牌”。

对于小学生家长来说,“双减”政策减轻了孩子的作业负担,也增添了与孩子的家庭相处时间,但是,减不了的是家长的责任。如何合理、科学、高效地安排好孩子的家庭时间,以及,如今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如何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成果也成了家长们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面临的新挑战。

(三)学校教育回归主体地位,其教育效力仍被家长观望怀疑

“双减”政策不仅对学科类培训班及过重作业负担进行管制压减,对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学校教育逐步回归主体地位。而其中的问题在于,“双减”政策带来的“减”的方面,家长群体扎扎实实地感受到了,但是对于“增”方面的要求,即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家长不容易看到的,小学生家长陷入了显性支持和隐性忧虑之间的较量。[4]一方面,“双减”政策健全了作业管理机制,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把小学生家长从学校教育的“越界外延”下解放出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长的教育负担;另一方面,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消失殆尽又使家长们借助外界师资力量达成或查缺补漏或超前抢跑的想法都再难实现。缺少了校外学科培训的补充,集体性的学校教育是否能够满足孩子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成为家长群体新的质疑点。在这种情形下,学校责任呈现出“无限性”发展征象[5],家长群体把学校教育看作唯一的育人责任主体,对于学校教育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提高,对于学校师资水平,学校教育效力更容易呈现出一种观望与怀疑的态度。在家长群体看来,“双减”政策减的立竿见影,而增的却难见踪影,中、高考指挥棒仍悬在头顶,学校教育是否能精准帮扶每一个孩子,而自己的孩子又是否能仅靠学校教育就拔得头筹、保持领先,成为升学中的分子,也成为家长群体所担心的新问题。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家长教育挑战的应对策略

要更好地应对“双减”政策带来的挑战,家长是第一责任人,家长首先应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时,学校作为专业育人的主阵地也应从提高教育质量的角度指导家庭教育。最后,社会层面亦要形成正确风尚导向,协调各方共促改革。

(一)家长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对于小学生家长而言,注重自身成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真正认识孩子是应对新挑战的首要任务。小学阶段区别于初高中时期,是儿童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形成的黄金时期,这也意味着,在小学阶段,孩子将面临着身心发展与学习能力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过渡。小学生家长要尊重孩子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性,真正接受自己的孩子。家长要认识到,许多让自己焦虑担忧的有关孩子心理、注意力、情绪及意志品质方面的问题,例如磨蹭、走神、畏难、退缩等情况大多是暂时的[6],有些甚至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正常的发展进程。家长要对孩子的发展多一些耐心和相信,少一些无端的内耗与质疑。对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要时刻关注,也要能够沉得下气,不能自乱阵脚,慌不择路。

其次,积极地进行自我成长,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是新挑战下小学生家长应对焦虑情绪的根本方法。家长的教育焦虑早已不是新鲜事,但不论是在旧形势还是新挑战下,归根结底,家长的教育焦虑无外乎来自于同伴压力、不良信息源、校外教育畸形发展以及社会竞争异化的相互交织裹挟。[7]如果小学生家长无法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强大内心,拓展知识层面,真正扭转“唯分数论”“唯学校论”的错误观念,即使“双减”政策控制了校外教育畸形发展的态势,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焦虑情绪。

最后,小学生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小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养成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好家庭教育,真正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用良性健康的家庭教育整体氛围环境浸润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个阶段。同时,小学生家长要彻底摒弃推卸教育责任的思想,要把学校与教师看作是可靠的合作者而非孩子成长的完全责任承包商,要相信国家的教育制度,相信学校和老师,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努力,促进孩子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二)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指导家庭教育

学校作为专业育人的主阵地也应担当起其在基础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教学与作业分层、弹性、个性化,避免机械化与惩罚性作业。结合学情分析软件,建立每个学生学情档案,提供针对性学习建议与课后作业弹性布置机制,加强对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考察力度,通过各级各类比赛与评定量化体现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层面应当坚持教书育人的使命,引导小学生建立起对于学习的整体认识,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避免“唯分数论”倾向,为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帮助,助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应坚持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改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与时俱进,因材施教。

在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方面,学校可以设立家长课堂,定期线上开课,邀请老师或者相关专家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家长普及育儿知识,宣传正确的教育观,间接协助构建起科学、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有关各学校,各年龄层面的文件及政策,学校首先应当组织全体教职工围绕文件进行交流与学习,分享见解;其次应当主动组织讲解大会,向家长们讲解、剖析政策精神与要求,避免家长被网络上不负责、不准确的信息误导、煽动。学校也可以定期举行家长日活动,邀请部分家长进入学校随堂进行观察与体验,实地感受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如此一来,不仅拉近了家校之间的距离,还能让家长眼见为实,消除不必要焦虑,进而有利于反向促进教师教学水平。

(三)社会形成正确风尚导向,协调各方共促改革

在社会层面上,国家与政府首先要坚持并弘扬正确价值导向,形成包容、平等、友善的社会风尚。“学而优则仕”,读书读得好才能为官,光耀门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终极理想已经扎根于人们的思想当中。这样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当今社会对职业学校的普遍偏见,引发了家长群体对于孩子上一个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乃至一个好大学的执拗执念,进而催生出了家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焦虑情绪。因此,国家与各地政府应当着力推进职业学校转型,提升职业学校地位,宣传表彰“工匠”“劳模”精神,加大对优秀技术工人的福利与奖励力度,从小进行观念的培养与引导,尽力在最大程度上消除社会对职本院校的固有偏见和区别对待。

其次,国家要重视舆论引导方向,把握好舆情的大关。对于网络、短视频、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上的各种错误言论和对于相关政策的错误解读、恶意误导、蓄意煽动要根据法律采取相应的惩戒处罚。同时,要在国家层面上增加对于政策的解读、答问环节,对政策辐射对象进行官方、可靠的宣讲与释义,进一步推进政策落地实施的透明化,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大环境。[8]

最后,社会各方要共同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障改革实效。要充分发挥起社区、校外机构的作用,避免陷入唯学校教育为育人机构的歧途。社区可以分区域,结合区域人员特点召集志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科及兴趣辅导,结合时事政治举办相应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补充学校教育。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国家可以引导其转向,面向学校提供服务,向学校输出先进的学情分析技术、多种形式的授课方法,促进学校教育技术手段的改进升级。

猜你喜欢

作业负担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探析小学生作业心理负担的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