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维度
2023-11-18曹慧群
曹慧群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高校思政课”)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具有互融相通的一致性。因此,从价值、内容和路径等三重维度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嵌入内容及具体方法,着力回答“为何融入”“以何融入”“如何融入”这三大追问,是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赓续红色血脉的要义所在,对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至关重要。
一、“为何融入”——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维度
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对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和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成才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对高校思政课做出重要指示。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课程性质和育人目标与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存在高度耦合关系。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铸就的伟大精神谱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始终强调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系统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优秀的道德修养与顽强的意志品质。
因此,把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实现理论教育与精神涵养的协同发力,从而有力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落地生根。
(二)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
2021 年在全国两会现场,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拿着一个文件在那儿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谁都不爱听,我也不爱听。”[3]话语直指目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的学生获得感不高、教学成效较低的困境。如何让晦涩高深的理论知识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成为高校思政课实现高质量发展亟待攻克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对增强高校思政课接受度与感染力至关重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族谱中,每一种精神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故事,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素材,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思想宝库。
因此,将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有机融入思政课堂,使高校思政课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传播与传承的主要载体,引导思政课教师在故事中讲清理论知识,在说理中赢得学生认同,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共鸣,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与实效性。
(三)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客观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4]新时代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筑梦人、追梦人和圆梦人,更应补足精神之钙,铆足精神之劲,提升精神之境。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无数共产党人不惧艰险,顽强拼搏,用实际行动铸就形成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为构筑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提供思想引领。
因此,推动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充盈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背后的坚定信仰,学习优秀前辈们“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提升主动担当意识,将伟大精神谱系转化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二、“以何融入”——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维度
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是由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具体精神成果连缀而成的精神族谱。它犹如一颗参天大树,枝繁叶茂,脉络清晰。我们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所蕴含的核心要义,把握融通二者之间的内在契合点,推动实现伟大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同向同行。
(一)崇高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5]“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优良的思想品质和坚定的信仰追求。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百年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贯穿在党的奋斗历程中。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人把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化身为革命建设的动力,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先后形成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等丰硕精神成果。
因此,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伟大精神谱系的深层内核,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奋力前行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核心内容。推进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合,就是要在理想信念层面讲好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故事,引导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努力将“小我”融入“大我”,使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二)坚定的爱国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6]纵览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中华儿女的爱国奋斗史。革命斗争时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成为党领导人民彻底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精神动力。艰苦创业时期,面对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中国共产党人将爱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铸就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伟大精神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不竭动力。改革创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上凝结而成的改革开放精神、女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成为爱国主义的集中呈现和生动注解。强国奋进时期,党带领人民迈向强起来的新征程中,铸造了新时代北斗精神、企业家精神、抗疫精神等精神成果,使爱国主义成为新时代激昂的主旋律。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将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有机融入其中,即深刻把握并讲透重大历史事件、重要英雄人物中所蕴含的爱国元素,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将爱国情感、爱国觉悟和爱国行动统一起来,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三)深厚的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对人民地位的尊重、对人民利益的关切、对人民期待的担当,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为民情怀。回顾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在井冈山的艰苦岁月里,“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佳话生动展现了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在中原大地的热土上,“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同志,用实际行动刻画出亲民爱民为民的形象;在抗击疫情的大考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交出一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时代答卷;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中,伴随着“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的进军号角,全国各级党员干部奋战在为人民服务的扶贫一线,攻克了一个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使我国历史性地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也兑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在思政课中讲好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应着重讲好从建党之初到建党百年历史进程中的初心和使命的故事,从“天边人天边事”到“身边人身边事”,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在平凡中服务人民,在服务人民中提升自我价值。
(四)长期的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从根本上说,长期的艰苦奋斗是党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因素,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政治本色。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长征精神、开创“陕北好江南”的南泥湾精神、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集中呈现;新中国成立后,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人工天河”红旗渠、国之盾牌“两弹一星”,这些伟大奇迹的创造正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结果。
应对危局和困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畏艰险,英勇斗争,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铸就了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抗疫精神。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开展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教育,应以史为鉴,立足当下,引导学生摒弃“躺平”“巨婴”“不劳而获”等不良思想,牢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五)果敢地开拓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7]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也是百年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的精神密码。回溯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并不断与我国的具体国情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改革开放的伟大觉醒、经济特区的相继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的智慧结晶和伟大壮举。迈向新时代的征程中,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都是党带领人民响应号召,在国家最需要、最关键的领域埋头苦干、求是创新的精神标识,以此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总而言之,开拓创新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史,融汇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青年时期是创新创造的关键时期,将党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引领大学生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时代挑战、增强创新创造的本领,将开拓创新精神贯穿于实践中,体现在行动上。
三、“如何融入”——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维度
积极构建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融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在主题社会实践中融入、在网络教学资源中融入等四种主要路径,从而实现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融合。
(一)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融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课堂理论教学是将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
第一,融入理论课堂成效在教师。广大思政课教师应提高政治站位,把准价值取向,整体把握并领悟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构建、要义及发展,并结合各门思政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找准教学内容的联结点并科学嵌入,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实现精讲、深讲、细讲,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水平,增强理论教学的说服力与实效性。
第二,融入理论课堂重点在方法。为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可积极探索案例教学、专题教学、情境教学等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创新精神谱系的表达形式,借助视频影像、口述历史、图片资料等载体,使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中蕴含的革命故事和人物群像更生动立体地呈现,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将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润物无声地融入高校思政课。
第三,融入理论课堂核心在育人。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具有鲜明的育人属性。
因此,在发挥好思政课作为传播与传承党的百年精神谱系载体作用的基础上,高校其他各门课程也应结合教情与学情,从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中挖掘提炼育人元素,做到适时、恰当地融入教学过程,从而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
(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联动发力
高校思政课在做好课堂内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还应充分联动并延展校内外社会实践资源与平台,发挥“第二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拓宽育人场域,形成育人合力。
一方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可邀请专家学者和先进人物走进校园、走上讲台,开展精神谱系主题宣讲、先进事迹分享会等活动,推进党的精神谱系学习教育走心走深走实。同时,可在校内选拔一批优秀的党员师生,组建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师生宣讲团,依托党团活动、主题班会、学习沙龙等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巡回宣讲,推进党的精神谱系学习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另一方面,坚持多样化与特色性相结合。为激发大学生学习与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的参与积极性,可通过举办摄影展、微电影征集、主题征文、故事诵读、辩论赛、舞台剧、红歌会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学于趣,推进大学生将党的百年精神谱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以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中所关联的重大纪念节日、重要事件节点为契机,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努力形成红色文化处处彰显、红色文化人人皆知的崭新局面。
(三)在主题社会实践中融入,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8]。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一定不能是干巴巴的,而应当从现实社会中汲取养分,根植于广阔的社会空间,投身于火热的社会实践,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中蕴含的红色教育资源紧密结合,推动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开发利用区域红色资源。高校思政课应全面搜集并整理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载体、文化载体及人物载体,并深入挖掘本地实践教学资源,依托思政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让教育示范基地、革命纪念馆、历史遗址都成为思政课堂,通过思政课教师现场教学,带领学生近距离、沉浸式地参观学习,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大课堂中真切感悟精神力量的伟大,从而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另一方面,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师可组织学生团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融入社会,通过走访调研、主题研学、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多样化实践形式,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积极锤炼自我,在学思践悟中汲取奋进力量,从而自觉内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四)在网络教学资源中融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高校思政课必须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助推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有机高效融入教学中。
第一,依托“新”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和声画影视展现鲜活的党史故事和人物,推动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在多平台的精准投放与广泛传播,培育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全面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第二,输出“新”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团队共同创造研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品,以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为主题,制作一系列微课、微电影、原创歌曲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思政课教学作品,引导大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能。
第三,用好“新”科技。充分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借助现代化高新科技手段,创办“沉浸式”情景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教学实践平台,将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中的历史场景、革命事件等进行仿真还原,通过情境再现、沉浸体验等“身临其境”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更直观、形象的感官刺激,从而提高中国共产党百年精神谱系学习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