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元时期广西青白瓷的产生及发展研究

2023-11-17陈天羽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北流藤县制瓷

陈天羽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青白瓷是中国瓷器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瓷器品种之一,以宋代江西景德镇所烧造的为精品。景德镇青白瓷因其釉色清白淡雅、胎质细腻而为世人所喜爱,同时它也影响着广西、广东、福建、湖南等地的瓷器烧造。广西的制陶、制瓷业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历史悠久。至北宋,广西陶瓷业又迎来了发展的繁荣时期。而自南宋后期至元朝初期,广西制瓷业却逐渐衰微。在广西陶瓷业发展历程中,广西制陶、制瓷既保留了本地独特的烧制技术,也通过吸收外来先进技术而得到技术改进和提升。自20 世纪始,广西进行文物普查、考古发掘时,在多地的窑址、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青白瓷。广西青白瓷自北宋开始烧造,既有着与景德镇青白瓷相似的技术、造型,又有独具地域特色的纹饰风格。本文探讨宋元时期广西青白瓷的地理分布、产生来源及繁荣发展等内容,并与同时期的江西景德镇青白瓷相对比,可令研究者对广西青白瓷的产生发展及其与江西景德镇青白瓷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广西宋元时期青白瓷的考古发现

(一)宋元时期广西青白瓷窑址的地理分布

广西制瓷业至宋代迎来发展高峰,青瓷与青白瓷是这一时期广西重要的两类瓷器。从考古发现来看,广西生产青白瓷的窑址多集中在北流河流域沿线窑区、桂平窑区以及武思江上游窑区。其中北流河流域聚集青白瓷窑最多,沿北流河而下依次有岭峒窑、仓田窑、碗窑、村窑、大荣窑、容县城关窑、大化窑、藤县中和窑和岑溪南渡窑等。①韦仁义:《广西北流河流域的青白瓷窑及其兴衰》,《景德镇陶瓷》1984年第1期,第110—118页。桂平窑区烧制青白瓷较少,烧制青白瓷的主要有桂平窑址和伟杨窑址。武思江上游窑区包括了浦北县的土东窑址、玉林市的平山窑址和贵港市的武思窑址,均烧造青白瓷。②韦仁义:《宋代广西的青白瓷》,《景德镇陶瓷》1993年第1期,第11—14页。以下将对较为典型的几个窑址进行说明。

1.北流岭峒窑

北流岭峒窑位于玉林市北流市平政镇岭峒村,地形以丘陵为主,位于北流河上游,北上即可进入容县。窑炉为龙窑类型,生产规模较大。根据北流岭峒窑所出土的部分标注有“宣和三年”“绍兴二年”“绍兴十年”“乾道三年”“淳熙二年”“绍熙五年”“开禧丁卯”等绝对年款的印花模具16件及其他出土文物来判断,岭峒窑应创烧于北宋至南宋早期,停烧于南宋末年至元初。③韦仁义:《宋代广西的青白瓷》,《景德镇陶瓷》1993年第1期,第11—14页。

2.藤县中和窑

藤县中和窑位于梧州藤县中和村,地形以丘陵为主,北流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藤县,在藤县境内汇入西江,①玉林市志编纂委员会:《玉林市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5页。是广西瓷器生产规模较大的窑场,窑炉为坡式龙窑。中和窑一号窑中出土了较多宋钱,其中最早的宋钱为“咸平通宝”,最晚的宋钱为“元祐通宝”,同时还出土了“嘉熙二年”款印花模具。二号窑使用了一钵多器的迭烧方法,而这种方法出现于南宋,说明中和窑应创烧于北宋,停烧于南宋晚期。②韦仁义:《广西藤县宋代中和窑》,见《广西文物考古报告集1950—1990》,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97页。

3.容县城关窑

容县城关窑位于容县县城内,地形以丘陵为主,北流河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县后,便流入梧州藤县,水运交通十分便利,③藤县志编纂委员会:《藤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6页。为斜坡式龙窑。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城关窑瓷器具有五代末期北宋初期的特点,例如出土的Ⅱ式盂,大銴沿、扁圆腹,与许多五代末期、北宋初期墓中出土的盂十分相似,同时城关窑出土的许多刻花产品也是五代及北宋早期流行的产品,而晚期出土的六格式印花器,为南宋中晚期流行的产品。④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容县城关宋代瓷窑》,见《考古学集刊》第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4—276页。且西郊下沙窑区出土的“莫八郎元祐七年(1092年)三月……花头”款缠枝菊花盏印花模具是目前广西宋代瓷窑出土的带有绝对年款的印花模具中最早的一件。⑤韦仁义:《宋代广西的青白瓷》,《景德镇陶瓷》1993年第1期,第11—14页。因此,容县城关窑可能创烧于五代末或北宋初,停烧于南宋晚期至元初。

4.桂平窑

桂平窑位于贵港市桂平市西部,当地地形以丘陵为主,黔江、郁江分别自西北、西南流入桂平市内,交汇后进入浔江,所以桂平窑南北临江,水路交通十分便利⑥贵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港年鉴2016》,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3页。。桂平窑窑炉为斜坡式龙窑,桂平窑中出土的诸多器物具有厚唇、小圈足、素面的特点,并且带有支钉叠烧特有的支钉痕,这具有五代末期或北宋初期的特点,而窑炉最上层出土了“圣宋元宝”钱币,也未出现印花瓷器,说明桂平窑停烧时间最早为北宋末年。⑦张世铨:《广西桂平宋瓷窑》,《考古学报》1983年第4期,第501—519页。

5.浦北土东窑

土东窑位于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寨圩镇政府东北方向约8.9 千米处,窑址沿武思江两岸分布于赏功村、分村、平塘村及土东村等地,长约两公里。从出土文物来看,土东窑址已不见宋朝时期流行的斗笠碗、叠唇碗、折腹盘碟等器型,且器物装饰上常见的菊瓣纹与宋末元初广东河源瓦窑岗窑址III 型碗较为相似,又因模印花卉纹延续了北宋晚期至南宋时期藤县中和窑、北流岭峒窑等窑制瓷的装饰风格,可推测土东窑创烧年代应晚于前述窑址,约在南宋晚期。⑧吴同:《广西浦北宋代土东窑青白瓷遗存研究》,广西民族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7页。

其中,北流河流域沿线的藤县、容县、北流等地,聚集了宋代广西三分之二的青白瓷窑。瓷窑分布密集,窑炉容量大,可见这些瓷窑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远远超出当地的需求,且广西青白瓷窑址所在地区与广州等地有西江—珠江通航便利的优利条件,也有着临近北部湾地区,便于与东南亚国家进行联系的特点,此外这些瓷窑聚集于河流沿岸的分布特点,说明了这些瓷窑的生产是带有商业性的,它们的产品要靠水路运输到外地去销售。

(二)宋元时期广西青白瓷器物造型及纹饰特点

宋元时期广西青白瓷器型丰富,包括了碗、盏、盘、碟、杯、壶、盒、罐、瓶、钵、灯、腰鼓等,而以碗、盏、盘、碟为主。①韦仁义:《广西藤县宋代中和窑》,见《广西文物考古报告集1950—1990》,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97页。其造型丰富且较规整,有撇口、花瓣口、葵口等器物,烧制火候高,坚硬,釉色光洁莹润,有较好的透明度,玻璃质感较强,少部分影青泛灰或泛黄。北流河流域的青白瓷纹饰以缠枝菊、缠枝莲、缠枝牡丹、海水摩羯、攀枝戏婴、飞禽、束莲等为主,装饰花纹既有印花也有刻划花,桂平窑区所产青白瓷多素面,有少量菊、莲瓣等刻划花纹。②韦仁义:《宋代广西的青白瓷》,《景德镇陶瓷》1993年第1期,第11—14页。而武思江流域上游如浦北土东窑的青白瓷装饰则有刻划花、模印等。刻划花多见在外壁以“半刀泥”手法刻菊瓣纹(或称“折扇纹”),亦有少量于器内刻划或篦划纹饰者,多不可辨。③韦莉果、程立文、余朝臣:《广西北部湾地区宋代窑址调查》,《东南文化》2018年第4期,第18—28页。

(三)宋元时期广西青白瓷窑址的区位优势

上述烧制青白瓷的窑址分别位于北流河流域、黔江④桂平窑区北临黔江,西至西山,西山脚下有一条流进黔江的小水沟。参见张世铨《广西桂平宋瓷窑》,《考古学报》1983年第4期,第501—519页。、武思江流域,即都靠近河流处。在历史上,窑址设置的一个首要区位因素便是靠近水域,一来便于烧瓷时取水,二来便于进行瓷器的对外运输。此外,北流河流域窑址、桂平窑区、武思江上游窑区可通过与北流河、南流江等主要河流相连接,实现区域间青白瓷烧制技术的交流与沟通。

其次,烧制瓷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便是拥有瓷石、高岭土等制瓷原料,制瓷原料对于当地瓷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桂东南、桂南一带为丘陵、山地地貌,瓷石、瓷土资源丰富。桂东南高岭土资源储量相当丰富⑤李赋屏、朱国才、周明芳:《广西矿业循环经济》,地质出版社2008年版,第162页。,其中藤县木力山为中型矿床,容县松山为小型矿床,北流蟠龙、岭峒及浦北小江等地均有高岭土开采点。⑥杭长松:《广西矿产资源开发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2页。

最后,广西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开始烧造陶器,从新石器时代延续到西汉初期的印纹陶更是广西陶器的代表品类之一。东汉后期,广西烧造青瓷开始起步,至三国时期青瓷烧制技术逐渐成熟,从南北朝晚期就开始烧制青瓷的桂州窑成为了广西重要的瓷窑,因此,广西是完全具备烧制瓷器的基础与能力的,尤其是如藤县、浦北等早期就开始烧造瓷器的地区,更是具备了烧造青白瓷的条件。

二、宋代广西青白瓷的来源

目前学界对于青白瓷的出现时间有两种看法:一为五代时创烧,二为北宋时开始烧造。⑦结合对江西考古中在宋代纪年墓中出土的青白瓷及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窑址的调查,认为北宋是青白瓷的创烧期。参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中国陶瓷大系8 宋》(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52页。而刘勇、郑建明、吴同、汪常明等人认为五代则是青白瓷的创烧期。参见刘勇《略论广西宋代青白瓷制瓷技术的来源》,见桂林博物馆主编《桂林博物馆文集》第2 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351—359 页;郑建明《21 世纪以来青白瓷窑址考古新进展》,《文物天地》2019年第4期,第101—110页;吴同、汪常明《青白瓷名实与起源问题再探讨》,《陶瓷研究》2019年第34卷第6期,第37—40页。青白瓷究竟创烧于何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但这对于讨论宋代广西青白瓷的技术来源是关键的一环。若是创烧于五代,可能是多地均掌握青白瓷的烧造技术;若是创烧于北宋,景德镇则可能是青白瓷技术的起源地。⑧吴同、汪常明:《青白瓷名实与起源问题再探讨》,《陶瓷研究》2019年第6期,第37—40页。而无可置疑的是,是在唐代“南青北白”体系形成后,烧制青瓷与白瓷的南北窑场凭借工匠们的智慧及较高的审美品位开始创烧早期青白瓷⑨彭涛、彭逸凡著,耿宝昌、涂华主编:《中国古代名窑湖田窑》,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页。,青白瓷是在青瓷、白瓷的基础上创烧而来的。通过对胎、釉进行对比发现,青白瓷的烧造原料与五代时期烧制青瓷、白瓷的原料相类似。⑩熊春华、饶宗旺、曹春娥等:《景德镇青白瓷起源与发展的探讨》,《中国陶瓷》2007年第11期,第80—82页。

(一)南北方青瓷、白瓷的相互影响

在南方青白瓷烧制以前,白瓷是先烧制成功的,白瓷起源于隋代以河南相州窑和河北邢窑为代表的豫北冀南地区。①李鑫:《白瓷起源问题研究再思考》,《华夏考古》2018年第4期,第42—55页。而在白瓷烧制以前,青瓷是长期存在并对白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南青北白”是对唐代制瓷业的一个概括,并不能简单说南方仅生产青瓷,北方仅生产白瓷,相反,南北方均生产青瓷、白瓷。由于南方越窑青瓷、北方邢窑白瓷在当时瓷业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才以“南青北白”进行概括。由于唐代南方人喜茶之风逐渐传到了北方,更适用于饮茶的青瓷逐渐也在北方瓷业中普遍烧造,因而青瓷的生产范围得以扩大。

唐代宫廷贵族普遍使用西域银器,而白瓷的类银釉色具有仿银器的特征,因此,白瓷在北方区域使用较为普遍。唐中后期又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原因导致北方居民大量迁至南方,北方审美习惯、生活习俗在南方得以传播,北方工匠更是将白瓷技术带至南方地区,至此,南方地区也开始白瓷的制作。②杨君谊:《五代时期南方白瓷起源考辨》,《中国陶瓷》2016年第8期,第122—124页。如邢窑在隋代时即创烧了精细透影白瓷,初唐又创设了“白釉略失透”的工艺,并直接影响到定窑白瓷的生产。继而这一工艺又传播到南方地区,成为南方白瓷工艺的重要技术。③李鑫:《隋唐五代时期白瓷制瓷技术的创新、流变与传播》,《南方文物》2019年第5期,第258—265页。此外,至五代时期,白瓷的产地集中于江西、安徽等地,窑口呈散点分布,更能说明南方白瓷烧造受到了北方白瓷的影响,在继承北方白瓷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而非本土自行创烧。④韦仁义:《广西藤县宋代中和窑》,见《广西文物考古报告集1950—1990》,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97页。

(二)南方白瓷对青白瓷的影响

青白瓷的成功烧制直接受到了白瓷的影响,早期青白瓷就是从白瓷发展而来的。前文提到,江西、安徽成为了五代时期白瓷集中烧造的产地。而景德镇窑、繁昌窑等著名南方窑口自五代始烧造白瓷的数量增多。以江西景德镇地区为例,在南河和小河南两岸及今市区范围,属五代时的窑址就有20余处,这些窑址曾是南方地区烧制白瓷的代表窑口。这些白瓷中有些釉色白里泛灰或泛青,造型与景德镇五代时烧制的青瓷、白瓷的常见器物相同,后被认为是早期的青白瓷,而这些早期青白瓷胎质较粗。⑤彭涛、彭逸凡著,耿宝昌、涂华主编:《中国古代名窑湖田窑》,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页。在景德镇其他窑址中所发现的早期青白瓷器物,胎、釉都表现出明显的共性,即胎质洁白或灰白,釉色泛青、泛灰或闪黄,多开冰裂片。⑥彭涛、彭逸凡著,耿宝昌、涂华主编:《中国古代名窑湖田窑》,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25—26页。此外,从制瓷原料可以看出一个窑场制瓷是否具有连续性与继承性。五代至宋代早期,景德镇瓷器的胎、釉化学成分组合变化很小,尤其是硅、铝氧化物含量稳定。硅、铝氧化物含量多少主要取决于制瓷原料,因此可知宋代青白瓷在制瓷原料的选择上和五代的青瓷、白瓷是类似的,不排除继续沿用前朝制瓷原料的可能性。制瓷原料的相似,充分说明了宋代青白瓷制作工艺是五代青瓷、白瓷的延续。⑦熊春华、饶宗旺、曹春娥等:《景德镇青白瓷起源与发展的探讨》,《中国陶瓷》2007年第11期,第80—82页。

而从考古学角度来说,在景德镇瓷窑遗址中也存在白瓷和青白瓷的明显叠压关系,显示出从白瓷到青白瓷的转变轨迹。⑧黄义军:《唐宋之际南方的白瓷生产与青白瓷的产生》,《华夏考古》2008年第1期,第113—127页。在景德镇存在着发展序列为青瓷—白瓷—青白瓷的窑址,这进一步说明,青白瓷是在青瓷、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当然,这仅仅是在景德镇地区部分窑址中所发现的青瓷—白瓷—青白瓷的发展序列,此外还有如繁昌窑南郊的柯冲窑等窑址都有烧制青瓷的历史。⑨彭涛、彭逸凡著,耿宝昌、涂华主编:《中国古代名窑湖田窑》,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24页。值得一提的是,繁昌古属宣州,五代时属南唐国所辖。另据记载,五代的宣州窑烧造白瓷,其特征为“卵青而微灰”,应为青白瓷。繁昌窑产品特征与记载中的宣州窑相符,且在南唐二陵中出土有繁昌窑青白瓷。繁昌窑曾为南唐国烧制宫廷用瓷,很可能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宣州窑。①杨玉璋、张居中、李广宁等:《安徽繁昌县柯家冲瓷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第4期,第37—48页。因此不难看出,南方地区许多烧造青瓷、白瓷的著名窑址都成功烧造青白瓷,为广西、广东、湖南、福建等地的青白瓷烧造提供了技术及风格的借鉴。

三、宋元时期广西青白瓷与江西景德镇青白瓷的对比

广西青白瓷从北宋起烧制,虽烧制时间晚于江西景德镇,但仍然在宋代青白瓷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藤县中和窑、北流岭峒窑等窑场所烧制的青白瓷,数量较多且品质较佳。广西青白瓷作为吸收烧制技术的一方,既存在着与景德镇青白瓷的差距,也有着自身的特色。

(一)胎釉、装烧工艺对比

景德镇青白瓷有着较长的制瓷历史,早期(即五代—北宋早期)使用的制胎原料单一,单独用瓷石作为原料,到北宋中晚期使用的制胎原料从单一瓷石转变为瓷石加高岭土。此外,景德镇青白瓷的釉料中铁含量较少,能良好地控制还原气氛及烧成温度,因此北宋中晚期的景德镇青白瓷胎质紧密,细薄透光,胎釉多呈纯正的青白色,晶莹碧透。②刘丹华、向超:《浅析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工艺特点》,《陶瓷研究》2014年第4期,第84—85页。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中期,景德镇烧制出青白釉褐彩瓷,即以含铁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在泥坯上彩绘,再施以透明釉,然后经高温烧制而成,属于釉下彩绘范畴③程仁发:《宋代景德镇青白瓷装饰方法的研究》,《中国陶瓷》2015年第12期,第119—122页。,成为北宋时期青白瓷精品之一。此外,景德镇青白瓷装烧工艺一开始带有五代时期特征,即使用支钉叠烧法烧制。至北宋中后期,普遍使用垫饼匣钵装烧,装烧方法以仰烧法为主,同时也采用垫钵覆烧法④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中国陶瓷》2007年第6期,第63—68页。,覆烧法烧制出的器物除底足中心或器口边无釉较粗外,并无其他痕迹。因而,景德镇所烧制的青白瓷从早期至中晚期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也体现了景德镇青白瓷烧制工艺的发展。

广西烧制青白瓷的窑场如中和窑、城关窑及部分桂平窑胎料相近,这是由于在地理位置上藤县、容县等地距离不远,自然资源相似,均有优质的高岭土矿,有充足的制瓷原料。然而广西青白瓷瓷胎具有高镁、高铝、高钾、高铁、低硅的特点,釉具有高镁、高铁、低硅的特点⑤汪常明:《广西宋代陶瓷科学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206页。,在不合适的氧化或还原气氛下有些胎色偏黄或偏青,这就与窑工的烧制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广西早期青白瓷胎质较差,可见气孔等杂质,釉色偏暗,偏黄偏绿,发展到中期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光亮。⑥由丹:《广西宋代青白瓷的烧造与外销研究》,云南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9—20页。在装烧工艺上,匣钵仰烧法是北宋时开始盛行的一种烧瓷法。较早的桂平窑址、容县城关窑址等瓷窑自创烧起,至宋末元初停烧,所有瓷窑都是使用仰烧法装烧,没有发现使用覆烧法⑦韦仁义:《宋代广西的青白瓷》,《景德镇陶瓷》1993年第1期,第11—14页。,而中后期有些窑址如藤县中和窑二号窑逐渐采用一钵多件的迭烧法,⑧韦仁义:《广西藤县宋代中和窑》,见《广西文物考古报告集1950—1990》,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01页。因而不难看出,在后期更注重产量的提高,说明广西青白瓷的使用量或销售量是较大的。

(二)器物造型与纹饰的对比

早期景德镇青白瓷器型延续晚唐、五代风格,器身低矮,器足浅矮宽大,尤其是盖托、执壶等大多仿制金银器,作瓜棱或葵口形。碗的总体特征是器形徵厚、重心偏下,圈足低矮。盘多宽圈足、浅腹、圆唇、花口。中期青白瓷产量增大,器型增加,造型丰富,器类以碗、盖、盖托、杯、碟、执壶、盒、折肩钵等多见,相对于北宋早期,这一时期碗、盖、碟类器形由浅矮逐渐增高,圈足变小,碗壁由上至下渐厚。晚期青白瓷造型挺拔清秀,斗笠碗、斗笠盏和敞口弧壁碗比较流行。瓜棱执壶和狮纽注碗广泛流行,执壶多为瓜棱形,形长和曲都有长短两种,多带盖,盖及把上有双系。注碗和台盏为此时流行的酒具。香薰雕刻比较精致,足多为花瓣式三圈足或高圈足。①孙臣:《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纹饰分期研究》,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江西景德镇青白瓷装饰手法以刻花、划花、印花等为主,其中“半刀泥”刀法是刻花中较为出彩的一种。而纹饰可分为植物、动物、人物风景三类,如菊花、莲花、牡丹花、折枝花、龙纹、凤纹、鸟纹、婴戏纹等,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景德镇青白瓷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堆塑佛教人物形象的纹饰大增。②彭涛、彭逸凡著,耿宝昌、涂华主编:《中国古代名窑湖田窑》,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25—26页。

而广西青白瓷在早期烧制时其器型也具有五代时期的特点,器型较为厚重。中晚期广西青白瓷器物口沿多为撇口,另有部分为葵口,器型规整,制作精细,还有少部分瓜棱器。北宋后期标型器物“斗笠碗”“斗笠盏”出现。

广西青白瓷的装饰手法以刻划花、印花为主,中后期印花尤其是模印最为典型。在广西烧造青白瓷的窑址中也出土了大量的印花模具,其中藤县中和窑、北流岭峒窑和容县城关窑出土模具最有特色。这三大瓷窑窑址中不仅出土大量的印花器残片,而且先后出土碗、盏、盘、碟等印花模具(包括残件)60余件,其中藤县中和窑址出土43件、北流岭峒窑址15件、容县城关窑址2件。如此多的印花模具在瓷窑中出土,这在全国还不多见,足见宋代广西青白瓷印花装饰之盛行。印花装饰普遍见施于碗、盏、盘、碟等圆器里,花纹以缠枝花为主,其次为折枝、团花,常见有菊花、牡丹、芙蓉、海水、游鱼、戏婴、珍禽、鸟兽等纹饰。其海水游鱼、海水摩羯纹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摩羯纹此类的佛教元素更是反映了佛教文化因素已渗透到广西地区人民的生活中,而刻划、印制相结合的海水婴戏纹则具有南方海滨的生活气息。③彭涛、彭逸凡著,耿宝昌、涂华主编:《中国古代名窑湖田窑》,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页。

不难看出,江西景德镇与广西都是在具备丰富的制瓷原料的优利条件下烧制青白瓷。但作为制瓷中心的景德镇,其所烧制的青白瓷有着较为长期的发展过程,早期至中后期呈现了较为不同的装烧工艺、器物造型、纹饰风格。纵观广西青白瓷,由于起步较晚且受到江西景德镇青白瓷的影响,在装烧工艺和器物造型方面与景德镇十分相似,但在装饰手法及纹饰表现上,与景德镇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即景德镇以“刻花”为主,而广西以“印花”为主。除此以外,广西青白瓷的纹饰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反映着广西人民的生活图景。可见,广西青白瓷是在具备制瓷条件的基础上,烧造技术等方面受到景德镇的影响从而烧制成功。同时它又在不断烧制、使用的过程中融入了本土特色,在装饰手法、纹饰表现上与景德镇青白瓷有所不同(见图1—图7)。

图1 北流岭峒窑“丁未岁”款六格席地团花瓷印花碗模

图2 北流岭峒窑绍兴二年影青印模

图3 藤县中和窑“嘉熙二年”款瓷印花盏模

图4 藤县中和窑摩羯水波纹印花瓷碗模

图5 藤县中和窑影青印花摩羯水波纹瓷碗

图6 藤县中和窑影青葵口席地缠枝菊纹印花瓷碗

图7 北流岭峒窑影青缠枝花鱼纹瓷碗

四、广西青白瓷的发展及衰落

广西青白瓷从北宋早期开始烧制,发展到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初期迎来了繁荣时期,具体表现在器型风格、销售范围等方面。广西青白瓷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具,其主要作用是供应广西百姓日常所需,而宋朝作为一个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时代,瓷器的生产与销售便是其繁荣的表现之一。广西青白瓷在烧制过程中,逐步注重产量的提升,这一现象在大量使用印花模具、匣钵叠烧中得以体现,模具是为了能够大规模且快速方便地生产,而匣钵叠烧,同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广西多个窑址在具备烧制青白瓷的工艺条件后增加产量的原因就在于广西青白瓷成为了热销商品之一,在国内、国外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

《岭外代答·财计门》载广西有三大博易场,横山寨博易场、永平寨博易场及钦州博易场,三大博易场在宋朝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商贸作用,“凡交趾生生之具,悉仰于钦,舟楫往来不绝也”①[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93—199页。。另《岭外代答·外国门》记载了大秦、天竺、大食、木兰皮等海外诸国,中国可通过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与这些海外诸国进行商贸往来。广西多个窑址所生产的青白瓷很可能通过三大博易场销往邻近国家,也有可能从广西各地转运至合浦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外诸国进行交易。另外,宋代的广州、泉州是著名港口城市,毗邻广州的广西地区具备外销运输的优势,广西青白瓷还可通过水路沿西江到广州,再以广州港为中介对外运输。《诸蕃志·阇婆国》中提到“番商兴贩,用夹杂金银及金银器皿、五色缬绢、皂绫、川芎、白芷、朱砂、绿矾、白矾、鹏砂、砒霜、漆器、铁鼎、青白瓷器交易”①[宋]赵汝适:《诸蕃志》,广汉钟登甲乐道斋清光绪七年版,第12页。,可证明至迟在南宋时期青白瓷便已出现在国外的市场,受到国外市场的认可及欢迎。《宋史·列传》有载“阇婆国在南海中。其国东至海一月,泛海半月至昆仑国;西至海四十五日,南至海三日,泛海五日至大食国;北至海四日,西北泛海十五日至勃泥国,又十五日至三佛齐国,又七日至古逻国,又七日至柴历亭,抵交阯,达广州”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八九《外国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091页。。文献虽未直接提及此外销的青白瓷即为广西所产青白瓷,却也不难想象,广西青白瓷可从广州港运达阇婆等东南亚国家。由此可推断,广西青白瓷在烧制成功后,不断改进烧制技术,并逐渐增加产量,有着与景德镇青白瓷相似但能体现广西地域特色的纹饰风格,极有可能远销至海外,在国内及海外市场均占据一席之地。

宋末元初,广西青白瓷制造业并没有持续发展,而是逐渐走向衰落,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彼时广州港口的进一步衰落。自宋室南渡后,全国对外贸易重心的转移,经南宋到元初已经完成,泉州一跃而起,取代广州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中心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出海港口。同时宋末元初战争的破坏和元朝统治者对手工业的摧残,波及到了广西地区,致使广西制瓷业发展停滞。在广西所爆发的大小规模反元斗争达数十次,如《元史·本纪》记载“以梧州妖民吴法受扇惑藤州、德庆府泷水徭蛮为乱”③[明]宋濂撰:《元史》卷一○《本纪第十》,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17页。“冬十月丁亥,广西蛮掠道州”“十一月辛亥,徭贼吴天保率众六万掠全州”④[明]宋濂撰:《元史》卷四一《本纪第四十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83页。等,由此广西失去了安定发展制瓷业的优利条件,青白瓷也避免不了逐渐停烧的局面。

五、结语

广西青白瓷是在江西景德镇青白瓷的影响下开始烧制,这与广西当地的地理条件、制瓷原料、窑工技术及市场需求紧密相关,正因为具备了上述因素,广西青白瓷才可在烧制后不断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并销往海内外。广西制陶、制瓷历史悠久,至宋代更是迎来发展繁荣,且烧制的青瓷、青白瓷器在国内外市场都占据着重要地位。除宋代藤县中和窑、容县城关窑等烧制青白瓷的窑场外,永福窑、严关窑、土东窑等也是烧制青瓷或青白瓷的较为著名的窑场,因而广西青白瓷的烧制及发展,使广西形成了青瓷、青白瓷的两大密集分布带,在广西制瓷史上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广西青白瓷的烧制是广西制瓷技术进步、地区审美水平提高的表现,也反映了宋代广西与江西景德镇等地区有着较为密切的手工业生产制作方面的交流,进一步反映了宋代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因而广西青白瓷在广西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虽然元初广西青白瓷逐渐停烧,但此后广西曾烧制青白瓷的容县、北流等地在明中期以后成功烧制出青花瓷,却是延续了广西瓷业的发展,而广西青白瓷是否对青花瓷的烧制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同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猜你喜欢

北流藤县制瓷
林白的北流书写及其价值
书画作品展
手工制瓷技艺展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赵佗与北流“铜山”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耀州窑传统制瓷工艺的交互展示方法研究
北流河故事
藤县水上民歌
北流话和玉林话语音的主要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