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海南本土艺术创作与美学研究
2023-11-17益愚
伴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艺术家们要以怎样的方法进行创作,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体现出海南本土艺术的独特性?本文将以一个艺术家集体参与的海南本土驻地艺术项目为例,介绍从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海南本土艺术进行考察与创作的过程,并分析以艺术人类学的方法考察、创作并发展海南特色本土艺术的可能性,同时研究讨论将以怎样的美学体系进行海南本土艺术的创作。
一、项目概述
2022年10月中旬至2023年4月,45位艺术家在海南省海口市江东新区的外墩村集体参与了一项驻地艺术创作项目,笔者的团队也作为参与者加入了该项目的创作。该项目以艺术人类学作为研究工具,采用田野调查的工作方法,针对“外墩村”这个本土题材进行了综合性的艺术创作。
海口市外墩村是一个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海南传统渔村,位于南渡江入海口东岸,地方志中记载村民的祖先们六百多年前从福建迁徙而来。除了融合海南本土的拜昌化庙、拜雷神大帝等习俗外,村中依然保留着许多闽南文化特征的痕迹,村民的语言特点依然接近闽南语。但随着江东新区的建设,未来几年内这个六百多年的渔村即将成为历史,因此艺术家们为了记录、保留、传承古渔村的历史文化印记,选取外墩村作为集体创作的对象,尝试创作具有海南本土文化特征的艺术作品。通过在外墩村考察、采访、生活,艺术家们对外墩村的地方志进行了完善。在驻地期间,艺术家们创作了纪录片、油画、国画、平面设计、摄影、新媒体、诗歌、散文、音乐、舞蹈等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本项目是海南省第一个以艺术人类学方式进行 的艺术家驻地项目,该项目针对海南本土乡村题材进行了集体艺术创作。
二、创作方法与研究工具
(一)艺术人类学的创作方法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着重于将艺术置于其所来源的社会语境之中。通过深入探讨某一特定社会的艺术,研究者可以洞悉这种艺术在 其社会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它如何与该社会的各种网络关系相互影响。研究者会将这种艺术与关于人类本质的一般性问题相结合,以解读它的运作方式和所代表的价值观。同样,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可以将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的艺术创作。
海南省因其独特的地理原因,保留了很多传统村落,形成了一个个特殊的文化岛屿,长久以来这些文化岛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与社会语境。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加快,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将成为历史,传统的 社会语境将与全球的数字化社会浪潮迅速融合。因此,笔者所在的艺术家群体尝试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进行创作,将传统的社会语境与数字 化新媒体语境融合,创作的作品成果引起了巨大反响,为海南独特的本土艺术创作与发展开 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二)艺术人类学的视角下的海南本土艺术
艺术家们在本次驻地艺术创作项目中运用 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段进行了全方位的创作。一 群“不安分”的艺术家,带着对艺术的一腔热血,对外墩村的人文故事进行深度挖掘,用艺术创 作来重建、重识和重构外墩村。他们借助绘画、纪录片、时装表演等艺术表达方式反映海洋与 渔民的共生关系,并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以 艺术家的思维和观察方式走村进户,细致观察 与思考,再进一步转化为充满力量和感动的艺 术作品。本次驻地艺术创作的成功开启了用艺 术人类学方法对海南本土艺术进行创作的良好 开端,通过本次创作总结出艺术人类学创作方 法的优势如下:
1.艺术人类学可以帮助艺术家深入探索和 理解海南的本土文化
通过对本土文化的深入研究,艺术家可以发掘出海南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故事,这将为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例如,艺术家可以通过田野调查来深入了解海南的民俗、宗教和日常生活,从而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
2.艺术人类学可以促使艺术家更加关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人类因素
它强调了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过程,而是一个受社会环境、个体经验和群体意识影响的过程。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艺术家可以更加重视艺术作品的社会影响,努力创作出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作品。
3.艺术人类学还可以为艺术教育提供新的视角
通过学习艺术人类学,艺术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
(三)以人民为本的艺术创作
1.中国艺术人类学“以人为本”的由来
乔健认为, “以人为本”的哲学是中国艺 术人类学最核心的特点,其形成具有清晰的学 术逻辑轨迹。首先它源于费孝通晚年倡导的“从 实求知”的观点,这一观点实际上是继承了他 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对人文学科的田野研究方 法和学术精神。在这一基础上, 乔健提出了“从 实求美”的观念来定义艺术人类学的研究目标 和对象,因为研究艺术不仅仅是探求“知”, 还要探求“美”。在乔健多年的田野研究经历中,他认识到“以人为本”是建立“从实求美”这 一艺术人类学理论和进行相关学术研究的基本 前提。特别在艺术领域,乔认为研究焦点不应 仅仅局限于一个艺术作品、一首音乐或一个舞 蹈,而是应该深入探讨创建这些作品的艺术家 和表演者,以及享受这些作品的观众和使用者。只有深入了解这些人,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些 艺术品背后的深层意义。
2.人民群众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头
艺术的核心价值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在各個时代,从古至今,真正的艺术家总是紧密地与时代和人民生活联系在一起。德国哲学家和文化批评家本雅明认为, “艺术的本质不 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与时代和技术的变化紧密相连”。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最丰富的灵感往往源自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感、思考和挑战。
同样,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的根本问题。 “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艺术家们应该与人民群众建立紧密的联系,去深入生活,从人民中汲取营养。3.艺术传播路径从小众走向大众
在早期的社会中,艺术往往与宗教紧密相连。例如,中世纪的欧洲教堂里的壁画、彩绘玻璃以及中国古代的宗教雕塑都是宗教艺术的体现。但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艺术逐渐成为贵族和上层社会的专利。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往往反映了贵族阶层 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但进入近现代,随着社会进步和民主思想 的普及,艺术开始为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艺 术家们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将普通人的情 感和生活体验转化为艺术作品,使之更具普遍 性。此外, 新的传播方式, 如报纸、杂志和电影,也让艺术变得更加平民化。
4.“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海南本土艺术的发展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鲁迅的经典论述。这句话意味着,只有深刻反映和挖掘民族文化,才能创作出具有普及性的艺术作品。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南本土艺术的发 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海南自由贸易港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创作环境,允许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和 传统;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艺术家们也面临着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创新思路。但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家们更应该牢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原则,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创作出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作品。
(四)海南本土艺术创作的美学研究
1.新媒体时代下的艺术审美变革
随着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艺术审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输工具,它本身也塑造了人们的感知和认知方式。在海南,这种变革尤为明显。传统的海南艺术具有很强的民族艺术魅力,如刺绣、木雕和戏曲等,新媒体为艺术家提供了重新诠释传统艺术的新平台。
在海南,新媒体技术使得传统艺术得以数字化、动态化和交互化。例如,海南的某些传统戏曲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被再现,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
2.美学体系的转变与适应
美学体系的转变与适应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内容和精神上的。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 尔迪厄在其著作中提到,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历 史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取向会有所不同。海南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地区,其美学体系在新媒体时代也正在发生着转变。
历史上,海南的艺术创作更多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在新媒体时代,受到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冲击,海南的艺术创作开始出现更为多元和包容的趋势。笔者认为蒋孔阳的生活实践美学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可以作为发展海南本土艺术的美学理论之一。
3.蒋孔阳的生活实践美学在本土艺术中的应用
蒋孔阳强调的生活实践美学,不是对艺术与美的抽象、孤立的思考,而是认为美是生活的、实践的,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创造和体验的。蒋孔阳提出“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意味着艺术创作应该紧密结合生活实践,表现生活中的真实和美好。
海南具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本土艺术常常反映出这片土地的日常生活实践。海南本土艺术应该与观众产生更加深入的对话,使其不仅仅是观赏者,更是参与者。蒋孔阳的生活实践美学提醒我们,艺术创作应该更加注重观众的体验和参与,使其成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4.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与海南本土艺术的结合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是一种重视文化传统与 历史背景的哲学方法。他强调了解释和理解的重要性,认为人们的理解总是基于某种前设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种前设与历史背景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认知和理解,还影响了我们的审美判断。使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如何使海南本土艺术创作适应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的大众审美:
第一,认识前设与文化传统。艺术家需要认识到他们的艺术创作总是基于某种前设和文化传统。对于海南本土艺术来说,这意味着要深入挖掘和理解海南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第二,与时俱进。伽达默尔认为我们应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进行创新。这意味着海南本土艺术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需要融合现代元素,以适应大众的审美趋势。
第三,沟通与对话。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一种对话,是与他者之间的互动。海南艺术家在创作时, 不仅要与传统对话, 还要与观众、其他艺术家和新媒体技术进行对话。
第四,开放性与多元性。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大众审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也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海南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尊重不同的审美观点,允许不同的解读和理解,从而使自己的艺术作品更具包容性和吸引力。
第五,关注叙事与情感。伽达默尔的解释 学强调历史叙事和情感的重要性。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海南艺术家可以通过叙事和情感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并引发他们的共鸣。
在新媒体时代,海南本土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这种变革的理论框架。通 过与大众审美和文化传统进行对话,海南本土艺术有望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三、结语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海南正经历 一场文化与经济的汇聚与碰撞。本研究通过艺 术人类学的视角,深入海南的传统渔村——外 墩村,探索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传承地 方特色文化。本次研究明确认为,海南的传统 文化与现代元素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可以相互 融合,互为补益。艺术家们运用深入的田野调查,挖掘出地方的文化印记,将其与现代艺术元素 相结合,成功创作出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
本研究也进一步强调,艺术创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论是古代宗教、贵族艺术,还是现代的人民艺术,其核心都是人的情感、需求和认知。只有紧扣人的核心,艺术才能够引起共鸣,达到真正的艺术价值。此外,海南本土艺术的美学研究不仅表明新媒体时代下的艺術审美正在发生转变,而且海南具有独特的美学资源,在蒋孔阳的生活实践美学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等理论的支撑下,这些都为海南本土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总的来说,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大背景下,艺术家们面临的是如何坚守本土文化的挑战,而艺术人类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创作工具。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入挖掘海南的文化资源,融合现代艺术手段,为世界呈现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海南艺术形象。
[ 作者简介 ] 益愚,男,汉族,山东人,海口经济学院南海电影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学、电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