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林

2023-11-17

青年文摘 2023年6期
关键词:冉冉升起芽苞朝阳

文/明月

老人和孩子坐在一起看夕阳。老人问孩子:“夕阳像什么呢?”

“像一粒种子。”孩子说。

老人想,孩子一定是見夕阳圆圆的,而大多数种子也是圆圆的,所以说夕阳像一粒种子。于是,老人有意追问了一声:“怎么会像一粒种子呢?”

“当夕阳落入地平线,落入大地,像不像一粒种子播入泥土呢?”孩子说。

“但种子会发芽,夕阳会发芽吗?”老人问。

“怎么不会呢?”孩子说,“第二天黎明,那冉冉升起的朝阳,不就是夕阳发出的芽苞吗?”

这是老人没有想到的:夕阳落下,那是种子在播种;朝阳升起,那是种子在发芽。而朝阳,正是夕阳发出的一颗鲜嫩明亮的芽苞。

“夕阳是一粒种子。”老人自语了一声,看着孩子,像是看着一轮正在冉冉升起的朝阳,开心地笑起来,笑得像夕阳一样灿烂。

(秋水长天摘自《思维与智慧》2023年第1期,摄图网图)

文/罗振宇

关于知识的价值,我们通常都认为,这是竞争力的源泉。我们人就像是一部赛车,知识就像是汽油,加得越多,跑得越快,赢面越大。

但是作家周晓枫说:“你所获得的知识,是帮助你继续保持无知地寻找解困方案的能力。”

这个说法新鲜,获得知识竟然是为了无知。但是仔细想想,这符合一个真正求知者的感受:我每知道一点新东西,解决了一个老难题,与此同时一定是心中泛起了更多的问题,意识到了自己更多的盲区。一个人越有知识,就越有强烈的无知感,这才是常态。

我就见过很多这样的人,你问他一个问题,他不能马上给出明确的答案,往往是知道得越多的人,表达越迟疑,答案越模棱两可。即使给出了答案,也紧接着要加上一大堆约束条件。遇到这样的人,我就知道,他是真懂啊。

(摘自“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摄图网图)

文/吴冠中

鲁迅先生说:“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掉,毫不可惜。”

法国画家马蒂斯说:“画面绝不存在可有可无的部分,凡不起积极作用,便必定起破坏作用。”他与鲁迅先生的体会真是完全一致。“删繁就简三秋树”,郑板桥的艺术也以洗练胜。

品味出丰富与繁琐、单纯与单调之区别的观众并不多,这是社会审美水平的标尺。

(摘自《审美力》,辽宁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冉冉升起芽苞朝阳
喜迎新年
美是童年朝阳
迎朝阳
芽苞
阮春黎 迎着朝阳,一直跑
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记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大师第二代传人张禾
太阳也想睡懒觉
芽苞
不许耍赖
小芽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