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阳春耕运动
2023-11-17苏春生廖九平钟燕林
文/苏春生 廖九平 钟燕林
1933年5月19日,为了激励中央苏区各地学习武阳农业生产先进经验,搞好夏耕生产,确保达到增收二成的目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武阳区邹家祠,隆重召开了春耕生产运动赠旗万人大会。会上,毛泽东亲授武阳区和石水乡“春耕模范”锦旗。这是党史上第一个农业生产总结表彰大会,对于苏区根据地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
1933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封锁进入极端严厉时期。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实施“困死”、“饿死”的凶残手段,断绝外界与苏区的一切经济往来,使中央苏区“无粒米勺水之接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封锁主要是针对粮食、食盐、布匹等日用必需品和药材、钢铁等军用品。在残酷的经济封锁下,中央苏区产品严重短缺,经济日益困难。动员开展以农业生产为首要任务的经济建设,成为打破经济封锁的必要之举。
当时,大部分青壮年都参加了红军,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再加上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粮食连年歉收,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加剧了苏区的粮荒和饥荒。随着红军队伍的壮大和各级苏维埃政府机关的设立,粮荒不但使贫苦工农群众感到困难,还严重影响到红军部队及政府机关的给养。毛泽东在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第36次常务会上指出:“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粮食问题。只有粮食问题解决了,苏维埃政权才能得到进一步巩固。”
春耕生产运动赠旗大会旧址
为解决粮食紧缺问题,临时中央政府于1932年12月28日发出《为提前春耕集中力量粉碎敌人大举进攻事》训令,指出: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到了万分紧急的关头,为使广大工农群众迅速完成春耕任务,争取粮食增产,以确保红军的给养及改善工农群众的日常生活,保障革命战争的胜利,决定全苏区境内一律提早春耕。并指示各级政府协同各群众团体,以最大努力动员全体群众,依据实际情形,拟定更具体的办法领导中央苏区开展春耕生产运动。
1933年春耕期间,瑞金武阳区委领导全区群众克服缺劳力、缺肥料、缺耕牛农具和水利设施等困难,充分挖掘各种潜力,扎实高效地开展春耕生产运动的做法与成效,引起了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的高度重视。经商议,决定于夏耕开始之际,在武阳区召开中央政府向春耕模范武阳区赠送奖旗的群众大会。
5月19日上午9时,中央政府赠旗大会正式开始。毛泽东向大会作春耕生产运动总结及夏耕生产运动动员报告。他称赞武阳区特别是石水乡的春耕成绩,指出,要夺取革命、生产的胜利,只有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才有办法。他勉励武阳人民继续发扬春耕生产运动成绩,并取得夏耕生产运动的更大成绩。他号召各地学习武阳区、赶上武阳区,打一个夏耕生产运动的漂亮仗。结束报告后,毛泽东亲手将写有“春耕模范”的奖旗,分别授予武阳区和石水乡的代表。全场顿时掌声雷动,“向武阳区学习”的口号一声接一声,经久不息。
在赠旗大会的鼓舞和激励下,苏区粮食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33年的农产,中央苏区比1932年增加了15%,闽浙赣苏区增加了20%。中央苏区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收,满足了苏区军民的粮食需求,打破了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支援了革命战争;即使在1934年夏秋间第五次反“围剿”最紧张的时刻,苏区军民的粮食供给仍然得到切实保障。
当年,毛泽东亲自领导苏区的经济建设,极力抵制“左”倾错误,他指出,开展苏区经济建设必须从苏区的实际出发,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因为苏区地处偏僻落后的农村,大部分群众都是农民,苏区的经济主体实际上是农业经济。因此,只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来发展农业生产,才能解决根据地军民的吃穿问题、改善群众的生活,筑牢革命战争的群众基础;也才能保障红军反“围剿”战争的给养,保证革命战争的胜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从苏区春耕生产运动与赠旗大会中汲取智慧力量,传承春耕运动薪火,赓续模范武阳基因,勇当新时代乡村振兴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