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患者CT 灌注参数分析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2023-11-17隋欢欢
马 欣,隋欢欢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135)
急性胰腺炎作为普外科常见急重症,主要是由于胰腺的胰酶被激活,致使胰腺组织自我消化,进而引发坏死、水肿等病理变化[1]。既往研究表明,轻症急性胰腺炎在临床中占比较高,一般于发病后2 周内可恢复,预后较好,但若病情发展至重症胰腺炎,则会发生局灶性胰腺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可导致患者死亡[2]。急性胰腺炎临床可表现为持续性上腹剧烈痛、恶心呕吐等,且存在自限性。CT 灌注扫描技术主要是通过给患者注射造影剂,并获取其组织血流灌注状态,进而反映生理功能[3]。但目前临床对于急性胰腺炎CT 灌注参数评估急性胰腺炎病情的研究较少[4]。因此,本研究分析急性胰腺炎患者CT 灌注参数并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此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收治的80 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的50 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6 例,女性34 例;年龄18~70 岁,平均年龄(45.36±10.37)岁;BMI 18~22 kg/m2,平均BMI(20.55±1.37)kg/m²。对照组研究对象中男性30 例,女性20 例;年龄19~70 岁,平均年龄(45.89±10.29)岁;BMI 18~23 kg/m²,平均BMI(20.87±1.29)kg/m²。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根据不同的病情程度[5]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度组(25 例,无多器官功能障碍表现、局部或全身病情好转)、中度组(40 例,存在胰腺局部坏死、液化或脓肿形成等,但无多器官功能障碍表现)和重度组(15 例,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表现,如发热、心率加快、白细胞计数升高等,且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表现)。轻度组患者中男性15 例,女性10 例;年龄19~70 岁,平均年龄(46.12±10.02)岁;BMI 19~22 kg/m2,平均BMI(20.89±1.25)kg/m²。中度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 例;年龄20~70 岁,平均年龄(46.78±9.97)岁;BMI 20~22 kg/m2,平均BMI(20.95±1.12)kg/m2。重度组患者中男性8 例,女性7 例;年龄18~70 岁,平均年龄(45.78±10.59)岁;BMI 18~21 kg/m2,平均BMI(20.65±1.28)kg/m2。3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观察组患者符合《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9 年,沈阳)》[6]中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确诊;②均行CT 检查;③初发急性胰腺炎。排除标准:①存在腹腔等部位感染或出血者;②存在恶性肿瘤者;③妊娠、哺乳期妇女;④对造影剂过敏者;⑤有精神病史者。
1.2 研究方法所有研究对象检查前10 h 禁食,对其进行碘过敏实验,随后指导呼吸训练,维持呼吸处于平稳状态。检查开始嘱研究对象取仰卧位,并使用64 排螺旋CT 诊断仪(美国GE 公司,型号:Light-speed VCT)进行CT 平扫常规检查。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层厚10 mm。依据平扫情况选择视野清晰且完整的胰腺层面,并作为检查层面。之后将50 mL 造影剂即碘海醇(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69,规格:75 mL∶22.5 g)经由肘静脉注入研究对象体内,药物注射速度为4 mL/s,注射完毕后实施CT灌注扫描。扫描开始前指导研究对象深吸气后屏气,而年龄较大的研究对象嘱其尽最大能力屏气。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管电流60 mA,矩阵512×512,层厚5 mm,旋转时间为1 次/s,扫描检查总时间为30 s。最后由两名主治医师利用双盲法分析图像资料,并处理出研究对象伪影最少、最清晰的层面图像。采用三维重建工作站(美国GE,型号:ADW4.3)以显示最佳图像作为基本标准,阈值范围设置为20~200 HU,并将研究对象腹主动脉CT 值中40%~60%作为参考值进行过滤处理,处理期间避开胰管等组织,计算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PS)。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研究对象CT 灌注参数。包括BF、BV、MTT 及PS。②比较不同严重程度急性胰腺炎患者CT 灌注参数。包括BF、BV、MTT 及PS。③分析CT灌注参数与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Spearman 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CT 灌注参数比较观察组研究对象BF、BV 水平低于对照组,PS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MTT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CT 灌注参数比较()
表1 两组研究对象CT 灌注参数比较()
注:BF:血流量;BV:血容量;MTT:平均通过时间;PS:表面通透性。
?
2.2 不同严重程度急性胰腺炎患者CT 灌注参数比较轻度组患者BF、BV 水平高于中度组、重度组,中度组高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患者MTT、PS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严重程度急性胰腺炎患者CT 灌注参数比较()
表2 不同严重程度急性胰腺炎患者CT 灌注参数比较()
注:与轻度组比较,aP<0.05;与中度组比较,bP<0.05。BF:血流量;BV:血容量;MTT:平均通过时间;PS:表面通透性。
?
2.3 CT 灌注参数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BF、BV 水平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见表3。
表3 CT 灌注参数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作为临床常见急腹症,在实验室检查中部分患者仅仅只出现轻度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异常,且症状表现较轻,但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较快,可发展至重症胰腺炎。因此,及早诊断与鉴别急性胰腺炎并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有利于治疗方案的确定和实施,对疾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7-8]。有研究表明,CT 灌注扫描技术作为一种反映机体组织器官中血管灌注状态的成像方法,可方便临床了解组织病理改变状态,且具备无创、简单易行等优点,被临床广泛应用于疾病检测中[9-10]。
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微循环关系密切,且微循环障碍参与整个疾病病程,早期主要表现为患者微血管痉挛及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后期缺血则大多因患者胰腺组织出现水肿,血液呈高凝状态,并引起其微血管的血栓形成,导致炎症介质的重复作用,加重炎症反应[11-12]。另外,当患者缺血导致其毛细血管中BF 水平降低后,细胞灌注量也随之下降,并导致大量胰腺酶激活肽残留,进而使病情发展至重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研究对象BF、BV 水平低于对照组,PS 水平高于对照组,轻度组患者BF、BV 水平高于中度组、重度组,中度组高于重度组,这提示急性胰腺炎患者BF、BV 存在异常。宋健等[13]研究表明,急性胰腺炎患者采取常规CT 扫描可诊断其胰腺组织的坏死状态,但无法对其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进行准确预测。CT 灌注扫描技术可通过检测胰腺组织灌注情况反映组织缺血程度,从而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虽然常规CT 可准确诊断胰腺坏死、局部并发症,但对早期或微小胰腺坏死病变诊断的特异度较差。而CT 灌注扫描技术可有效弥补这个缺陷,其能通过对活体灌注过程的定量描述,反映其组织缺血性改变状况[14]。另外,BF、BV水平可直接反映患者胰腺血流情况,如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早期胰腺水肿、体积增大及胰腺小叶出现模糊边界,通常周围会伴随大量的聚集液体,并向下至盆腔,且增强扫描结果显示为均匀强化。而重症时期则会发生出血现象,CT 灌注扫描可显示为胰腺密度分布不均匀,并伴随积液分布广,通常会累及患者脾脏,其可在CT 常规平扫的基础上反映患者胰腺血流灌注状况,进而使BF、BV 水平降低[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BF、BV 水平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分析原因可能是随着病情发展,其胰腺微循环障碍程度增加,并加重其胰腺缺血及坏死情况[17]。同时,胰腺微循环障碍在急性胰腺炎发生后进展迅速,患者胰腺中血流灌注由早期高灌注变为低灌注,引起胰腺缺血,并在炎症反应及胰酶作用下,进一步致使胰腺细胞坏死加重[18]。另外,轻度胰腺炎患者胰腺微循环障碍通常较轻,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的炎症因子渗出、浸润及水肿,而随着病情加重,重症胰腺炎患者微循环障碍严重,出现微血管痉挛及微血栓形成,导致氧自由基大量释放,并加重其组织缺血与坏死,从而致使患者血流灌注降低,最终导致BF、BV 水平降低[19-20]。后续在此类疾病的治疗中应密切监测BF、BV,为疾病治疗及预后评定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急性胰腺炎患者BF、BV 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临床医师应对上述指标进行密切监测,以预测疾病的发生与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