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位一体,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2023-11-16唐晓宇虞敏波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引领课程建设教学研究

唐晓宇?虞敏波

【摘 要】只有教师自身得到了成长,才能引领学生的成长。为促使教师成为“人人重要,人人主动,人人有为”,就需要学校以问题为导向,明确目标任务,从“文化引领”“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网格培养”“诗性活动”五大维度,优化路径,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提振赋能。

【关键词】文化引领 课程建设 教学研究 网格培养 诗性生活

只有教师自身得到了成长,才能引领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永无止境,为促使教师成为“人人重要,人人主动,人人有为”,就需要学校以问题为导向,明确目标任务,从“文化引领”“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网格培养”“诗性生活”五大维度,优化路径,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提振赋能。

一、文化引领,构筑教师发展之魂

文化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和实践,能使教师形成一种发展事业的向心力和投身教育的凝聚力,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一)准确定位,明晰思路

学校结合历史传承和对现代教育的思考,深入研读学校文化内涵,完善顶层设计,通过访谈、问卷、沙龙、论坛等活动,引导各层面教师围绕“学校弘扬的是什么?作为学校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特质?怎样把文化印迹烙进教师内心深处”等问题展开思辨,确立学校文化价值取向。并在此引领下,以“四有”好老师培育为目标,展开教师文化的校本化研讨,不断涵养学校教师的精神特质。

(二)多维阵地,涵养理念

学校借助教师团队构建、优秀教师评选、教育教学讲坛开讲等机制,建好思想阵地,营造文化场域,构建生动的文化建设活动体系。如打造“故事”校园,从学校历史、校友以及师生中发掘学校美德精神,通过论坛、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开辟“讲好校园故事,涵养学校文化”微故事、微视频专栏,让教师在找、写、讲、听故事中受到精神鼓舞,对学校文化产生共鸣,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学校发展,实现个人和学校的共生长。

(三)以人为本,主动入境

学校聚焦多元复合的教师治理模式,探索共商、共建、共享的家文化建设,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构建涵养文化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集思广益,完善教师培训、激励、考核等机制,让教师从被管理走向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调动教师学习兴趣,尊重教师专业话语权和创造性劳动成果,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让教师获得情感价值认同,唤醒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搭建教师讲坛、慧育金点子、备课秀、课堂秀等教师展示舞台,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让擅长的人干擅长的事,让人人想干事、干好事。

(四)评价驱动,激励自觉

学校将评价与奖励相结合,从不同方面建立健全评价奖励机制,以榜样示范引领实现教师队伍百花齐放。比如,建立年轻教师三年进阶考核机制,即自入职开始,连续三年从“我的好课、我的教案、我的反思、我的听课、我的读书、我的总结、我的常规、我的练习”八个方面,对新教师进行全方位考核。围绕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培育目标,让师生和家长提名,从师德、师能和个性风格等不同维度,评选个体和团队,既关注“全面发展”,又突出“扬其所长”,以多元评价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和自觉,共同打造学校文化场,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课程建设,撬动教师发展支点

课程建设作为撬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支点,可以推动教师创造性劳动。

(一)基于课程设计,促进发展“同向化”

学校盘活并用足校内外资源,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围绕办学理念,立足课程改革,坚守“五育并举”,从理念建设、目标梳理、内容选择、实施路径、评价诊断、资源挖掘等维度,梳理、诊断、分析、开发建设校本特色项目和课程群,引领教师在课程的创生与开发中不断学习、反思与实践,实现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的“同向化”发展。

(二)基于课程实施,促进个体“精英化”

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立足全校教师范畴,着力优质师资培育,打造清晰可见的“精英队伍”建设路径。将课程建设与日常活动同行、与课题研究同步,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要求,重点围绕如何科学适宜地呈现课程“表达方式”和如何利用资源优势提升课程“文化品质”两大问题,落实项目负责、活动策划、业务培训和课程交流,引导教师在自觉反思、分析、审视自我的过程中,开阔课程视野,丰富课程设计经验。

(三)基于课程管理,促进师资“群英化”

学校面向全体、覆盖全科,不断健全课程管理与评价机制,通过观课和观课后针对环节、方法及效果等的自评和互评,教师课程实施效果展评以及对学和教的专项调研、定期抽测,将课程落实和督查考核纳入绩效考核、评优评先,促进每位教师“参与”“做优”,实现自生长和团队共生长。

三、教学研究,拓宽教师发展路径

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思考力、专业行动力和专业研究力。

(一)以主题为基点,让教师研有方向

学校坚持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同构,以课题为统领,进行有效的调研、诊断,把有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确立教研主题,设计校本教研任务清单,给予教师明确的观察“点”和思考“点”,以“小切口”引導教师“真研究”。

(二)以课例为基础,让教师研有载体

学校深入推进以课例为基础的教学研究,可以是常态化教学中让教师带着研究课题进行的自主教研,也可以是以项目推进的方式,让教师立足研究“主题”,历经“课例设计—课例展示—观课议课—反思总结—策略应用”的“链式教研”,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做好精品课题和精品课例。

(三)以任务为引擎,让教师研有收获

学校以任务驱动为途径,借助“一课制”“一本制”“一案制”“三个一”的任务搭建,为教师架起日常教学和课题研究间的桥梁。即每一位教师每学期都经历一次磨课过程,都有一本教研手册,都能撰写一份基于教学研究主题的论文、教学设计,从而反思、总结自己的日常教研,在实践中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

四、网格培养,赋能教师发展全过程

学校依据多元需求,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教师构建明确的成长路径和发展通道,实施网格化培养,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一)科学规划,建构全面培养体系

学校根据师资队伍现状和发展需要,点面结合,既面向全体,又关注重点人群,构建分岗、分层、分类的研修课程和管理体系。如筑牢“青蓝工程”,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结对,从思想、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全面指导;夯实“攀登工程”,拓宽成熟型教师的发展舞台,引进专家资源,助推更多教师向骨干教师转型;打造“引擎工程”,以行动研究为主线,通过“能力诊断、集中培训、名校访学、实践创新、总结提升”等活动对骨干教师进行靶向培训。

(二)聚焦关键,构建教师发展梯队

学校要把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进阶性培养作为教师发展的重中之重,采取“分层培养、分类指导、分阶段推进”的策略,构建起“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特教师”的教师“三级”发展梯队。如成立“青杨”成长学院,上岗五年内的青年教师在学院学习,学制五年。从教学和德育两方面,为青年教师配备“双导师”,开发学院研修课程,通过读书、会讲、展评、“校长有约”等机制,在课(展示课、评优课等)、研(参与课题研究)、文(论文撰写、发表)、训(专题培训)、班(班级管理)等方面,对他们进行跟踪指导,分段过关,培养一定数量的种子教师。学校还基于骨干和有潜力的成熟型教师,成立“人和”优才学院,通过目标管理、任务驱动以及项目提升,实施定向培养。

五、诗性生活,延伸教师发展维度

学校开发设计悦读、慧讲等活动,为教师打造有滋有味、有情有趣的校园诗性生活,培养健康志趣,增强人格魅力。

(一)悦读,在“书”式生活中增长智慧

学校汇编教师阅读书目,长短线结合、线上线下结合,专业和跨界、边缘阅读融合,分层推进“日读一小时、周读一心得、月读一分享、季读一本书、学期一总结”的“五个一”活动,构建“读—思—享”一体化的校园“书”式生活。学校通过“周末影院”“周末文院”,以及诵读、征文、演讲、案例分析等读书成果展评,搭建平台,“晾晒”教师读书成果。学校还举办教师阅读校本研修班和假期深度阅读学习营,建立教师全员阅读达标考核机制,期初计划、期中积累、期末总结,对标打卡,评比、表彰“书香教师”“书香团队”。

(二)慧讲,在草根讲坛上碰撞思想

学校秉持分层、分类、分级的原则,线上线下相结合,定期开讲教育教学讲坛,鼓励每位教师走上讲坛,亮亮相、讲讲经、對对话:或是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观影感受、上课体会以及成长感悟,或是分享身边感动的人和事、教育教学金点子,或是围绕自己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自己的目标设置议题、互动研讨。“草根慧讲”,上至理论层面的学术解读,下至教师层面的实践交流,随时开讲,给教师更广阔的学习、交流、展示和反思的空间,从而增进彼此了解,形成价值认同,促进教师的整体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引领课程建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基于文化引领的资源整合探讨
基于文化引领的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业务创新浅析
电子商务课程中的文化引领探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