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南省智慧养老研究
2023-11-16刘涛
刘涛
摘 要: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近年我国出生人口大幅减少,根据相关统计文件,2020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将呈现断崖式下跌,中国人口危机渐行渐近,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可以预见,未来中国老龄人口规模之庞大,人口断层严重。在传统养老模式逐渐淡化的同时,要拥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去实现大规模机构养老困难重重,因此社区居家养老将成主流,而以社区养老为依托,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智慧养老将是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智慧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是养老服务领域的创新,对河南省乃至全国解决养老问题意义重大。本文通过研究河南省智慧养老建设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关键词:智慧养老;老龄化;河南省
一、前言
智慧养老即“智能居家养老”,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提出,被统称为全智能化老年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手段,开发面向居家老人、家庭、社区、机构的物联网系统平台,并利用此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智能化养老服务。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中指出:“智慧健康养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能够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健康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
二、智慧养老产生的背景分析
(一)老龄化问题——智慧养老平台建设的内在需求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我国出生人口大幅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2021年初,公安部公布的《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该报告显示,2020年公安部口径统计的出生人口数据为1003万(统计局确切数据预计4月份公布),相比2019年的1179万人,下降率为14.9%,被称为断崖式下跌。中国将面临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老龄人口1.76亿,占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且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进一步扩大。有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205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4.83亿,老龄化水平达到34.1%,我国面临的养老负担极其沉重。
此外,随着科技发展、医疗水平上升,人口平均寿命将会延长,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而65岁以下人口则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老年抚养比【老年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也称老年人口抚养系数。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老年人口抚养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自2000年的9.9%增长至2019年的17.8%,社会养老压力趋于恶化。可以预见,未来中国老龄人口规模之庞大,人口断层严重,在传统养老模式逐渐淡化的同时,要拥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去实现大规模机构养老困难重重,因此居家养老不可避免将成为养老的主要模式,借助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保障居家养老,以满足人口老龄化需求的智慧养老将成为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
(二)科技发展——智慧养老平台建设的实施条件
智慧养老,实质上就是将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融入养老服务领域,以社区为单位,在社区养老服务的基础上,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开发智能保健产品,利用傳感器远程监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并根据实际需求变化为老人提供人性化、高效优质的健康智慧居家养老服务。
依托“大智移云”技术的发展,智慧养老模式的推广及其服务平台的建设便有了可操作的技术条件,才有了能够将其实现的现实可能。因此,科技的发展进步是智慧养老建设得以实现的技术保障。
(三)制度优势——智慧养老模式推广的社会保障
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以居家养老群体为核心,利用信息化的现代科技搭建的养老服务平台。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处于一个掌握社区内老人详细情况、有突发问题可以上门直接解决的统筹者、执行者的角色。具体也可参照疫情期间社区在防控工作上的操作。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有利于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快速铺开。
同时由于智慧养老已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相关平台建设及配套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考虑到我国政府具有强大的工作执行力和大型工程建设的推动力,社会各方面力量也能够在政府的引导下,切实推进发展智慧养老。
三、河南智慧养老现状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政策,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与应用。近年来,我省先后成立四批智慧养老示范企业、示范基地、示范街道等,这对于智慧养老产业本身来说也是一种激励与探索。
到目前为止,河南省郑州、新乡、许昌、焦作等地建设了智慧养老服务基地。郑州、长垣、鹤壁、洛阳等12地入选第一批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平顶山,南阳等5地入选第二批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试点。
自省级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单位能够立足本地实际,积极开拓创新,探索出多种形式的“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和智能养老技术应用。我省率先在全国老旧小区改造中同步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投入省级资金14.3亿元,改造建成1011个养老服务设施(如图2-1所示),建成面积超100万平方米,投入4137万元支持郑州、洛阳等地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建设项目,积极推动智慧养老模式走进社区,目前,全省共有3500多家民政服务机构,已经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74个,服务入网老人多达403万人。21年我省将继续投入3000万元用于支持河南智慧养老平台试点工作,逐步建立省级与各地联通的智慧养老服务网络,提高行业智能化水平。
这些地区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采用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智慧养老服务领域中的应用,精准对接老人与养老资源之间的需求与供给,实现平台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通过机构汇总到平台的信息对涉老数据进行集约化管理,及时定位和满足不同情况下老人的服务需求,为辖区下的老人提供多元化,智能化的服务。同时设立养老服务信息相关的APP,通过在线数据信息填报,自动化采集信息数据等手段使得老人不用奔波即可完成退休金,养老补贴等的领取。
随着越来越多智慧养老项目的成功建设,智慧养老这一新型的养老模式也拥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智慧养老科技产业园”、“智慧养老试验基地”以及“互联网+”结合智慧养老的各种新型养老模式的推行,使得智慧养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为了促进智慧养老体系的建设,国内许多省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并采取多种措施。智慧养老综合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让老人轻松解决养老问题,体验多元化养老模式,打造“互联网+”智慧养老体系。
四、河南智慧养老存在的问题
智慧养老体系建设如火如茶,与之相关的产业开发方兴未艾。从目前的智慧养老建设情况来看,我省智慧养老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一方面,智慧养老最早是由西方国家提出的,我省在智慧养老产业上的发展相对较晚;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并未全部改变,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并不均衡,加之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差异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养老产业仍处于低水平的状态。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不仅需要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有社会各方面共同的努力。
(一)智慧养老概念普及度低
据调查了解76.32%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地区并没有宣传过智慧养老模式,而仅仅只有23.68%的人表示知道自己的所在地区宣传过智慧养老模式。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智慧养老的人合计仅占2.63%。这表明,相关部门对有关智慧养老的概念及建设情况缺乏推广宣传,导致大众对智慧养老不甚了解,反映出我省对智慧养老政策及其概念宣传不到位的问题。
(二)服务质量及种类有待提升
尽管国家智慧养老政策宣传力度不断加强,智慧养老的受益地区越来越多,但养老服务在内容和服务项目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服务内容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老年人也越来越倾向于获得个性化服务。但目前的养老更多是传统养老服务项目,主要是提供日常起居,生活饮食等。面对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也希望智慧养老可以带给大家一些不一样的体验,从而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三)岗位专业人士少
专业人士是发展建设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智慧养老事业长远发展的基本条件,但一级养老服务人员与管理服务人员的从业人数并不能满足智慧养老的需求。智慧养老是否能够提供专业技术和专业人员对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相当一部分地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没有对服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这也会导致智慧养老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四)智慧养老的智慧化程度偏低
目前智慧养老尚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与之相关智能设备的开发及应用暂时无法满足智慧养老对于数据信息采集、分析、整合处理等需求。市面上的智慧养老产品也基本上局限在“智能”层级,且也没有体现出以“老人”为本的理念,功能设计上更偏向年轻化,操作繁琐,没有真正的考虑到老年人群在使用这类智能产品时的偏好。由此导致智慧养老产品不能与老年人实际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
(五)智慧养老产业缺乏统一标准
自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份政策文件表达了对智慧养老的重视。但是纵观这些文件,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偏多,可供实施的制度性文件少之又少,导致各地智慧养老建设花开“数”朵,各表一枝。关于智慧养老平台及其服务是否符合老年人需求难以评判,内容、运作方式等百花齐放,且缺乏应有的行业监督。这些问题都导致目前智慧养老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老人一旦遇到问题难以得到有效“售后服务”,大大折损了智慧养老预期要达到的服务效果。
五、河南智慧养老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当前河南省智慧养老建设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根源于多个方面,包括政治层面、社会层面、技术层面。
(一)基于政治层面的分析
目前国内整个智慧养老服务市场缺少规范性的制度体系,各地尚处于试点摸索的过程,这也导致河南省在开展智慧养老试点工作时缺少统一的指导标准。而标准不统一以及相关管理的滞后会造成各地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使得养老资源与老年人需求之间供需不平衡,信息資源和服务资源互联互通不畅,造成资源浪费。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带来个人隐私以及数据安全方面的问题,同时由于国内信息管理不规范,省内相关政策不完善导致个人信息不准确,个人信息严重泄漏等状况,老年人在使用智能设备时,设备也在监测老年人日常生活动态,心理身体健康状况,这其中存在老年人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而且诸如摄像头等设备系统也易被不法分子入侵,造成老人隐私泄露等情况。
(二)基于社会层面的分析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生育理念在老年人的群体中普遍存在,尤其在很多省内农村地区,老年人对于智慧养老的新型观念仍有抵触心理,认为自己身体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又有儿女照料,因此很多老年人并不接受智慧养老这一新事物。
另外,收入水平对智慧养老接受程度也有直接影响。收入不高导致消费能力滞后,尤其老年人普遍存在保守的消费观念,同时由于技术成本问题,许多智能养老产品价格超出人们心理预期,导致许多老人并不愿意把自己的积蓄花费在智能养老上面,认为在智慧产品产生花销并不划算,所以智能产品在老年人群体中的推广仍存在很大的阻力。
還有一些产品和服务缺乏市场定位,没能从老年人角度充分考虑问题,设计不够人性化和个性化。并且智能产品操作繁琐,学习起来也非常复杂,智能设备的适老化程度较低,老年人认知和理解能力下降,在学习和使用智能设备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很多老年人在智能产品上产生了抵触情绪,最终放弃对智能产品的使用,这样不仅没能达成智能产品在老年人群体中的推广与服务老人的目的,反而因为使用过少造成了智慧养老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上的浪费。
(三)基于技术层面的分析
目前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处于发展阶段,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智慧养老方面的应用仍存在许多空白,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和检验操作。产品投资大,回收期较长,让很多缺乏盈利能力的养老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产生顾虑,因此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参与智慧养老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智慧养老新技术开发过程漫长。
同时,省内从事智慧养老产品生产的企业缺少对老年人需求的深入调研与分析,无法完全了解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导致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单一。
六、加快智慧养老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一)基于政治层面的改进措施
智慧养老作为新兴的养老理念,对老年人而言可能是陌生的。目前老年人对于养老更多依赖传统照顾方式或者去医院、去疗养院、去养老机构等。另外,老年人对于新技术抵触情绪大,接受程度比较低。这就需要智慧养老政策的制定者、养老产品的设计者、养老服务的提供者有机结合,分层次、分年龄段了解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循序渐进的进行智慧养老的宣讲、推广,通过展板宣传、服务体验等方式,让老年人认识智慧养老,并最终接受智慧养老这一概念。并逐步取代传统养老模式。
同时,政府及社会需找出相应对策来解决智慧养老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并加强监管,尽可能避免出现隐私外泄等网络安全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市的智慧养老不仅建立和完善了个人隐私保障制度,还出台了相关的信息隐私权保护协议,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开展了数据采集和使用。河南政府可以在借鉴北京智慧养老的经验基础上,注重网络安全监管,保护老年人群体在使用智慧养老服务过程中的个人隐私。再者,制订行业相关的信息隐私权保护法也被认为是减少大量信息数据泄露的一种有效措施之一。
(二)基于社会层面的改进措施
针对专业人才的培育方向,一方面应当重点培育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包括在服务老人时具备知识与能力相匹配的护理人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爱心、耐心,更需要有专业的医疗知识、护理知识使老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护理人员还应熟悉老人心理,掌握让老人精神愉悦的各种技能等。除此之外,也应当培育具有设计优质智慧养老产品的技术人员,例如:具备突破一些核心关键技术,设计优良的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另一方面则是专业的养老政策制定者,应根据我国老龄化程度和不同地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制定相关政策,构建养老、敬老、孝老的社会环境,加快老龄事业以及产业发展,为老人提供更便利更安心的服务。
在技术人员培养层面,一方面是通过对现有技术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从外界引入新的技术人才加入到智慧养老服务行业中来,如此长期发展,既能保证智慧养老服务行业不断发展,又能为智慧养老服务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才是为智慧养老行业培育并储备优秀人才的长久之道。
(三)基于技术层面的改进措施
智慧养老的宗旨是为老人提供优质养老服务,而老年人的生理状况限制了其对智能设备的使用效率,使得智能设备能够为老人带来优质服务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了解决相关问题,在相关智慧养老设备的功能设计上要从优而简,要依据老人的需求去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否则就违背了智慧养老建设的初衷。
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手段,对老龄化的人口信息实时统筹收集与管理,并通过对人口数据的传输、管理、存储、监控和应用数字化人口统计数据分析,实现数据综合加工和信息处理、动态人口指标统计分析、个性化信息推送,并针对不同老年人个体服务需要,为其需求提供多种技术支持,通过互联网服务网站、自助养老服务平台终端、无线服务终端装置等多种途径,为老龄人口以及其朋友家属等随时提供一个老人信息的实时在线查询平台。另外,专业技术人员基于国家智慧中国养老行业政务信息平台和智慧养老服务行业信息平台,开发了医疗、保健、教育、娱乐等智慧养老产品服务,增加了智慧养老行业产品服务选项的功能多元化。
参考文献:
[1]鲁红,王祥刚,丁吉翔. “医养+康养+旅养+乐养”融合发展 打造“区域性智慧养老新高地”[N]. 大众卫生报,2023-10-19(001).
[2]陈润卿.“5G+智慧养老”:江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治理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3(29):165-168.
[3]魏强,吕静.快速老龄化背景下智慧养老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6(01):99-107.
[4]刘佳辰.我国“智慧养老”发展不足原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2):170-171.
[5]万立军,王琳,刘宗波等.国内外智慧养老平台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05):1087-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