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岛的13个瞬间:一场被遗忘40年的现代化战争(二)

2023-11-16三土

轻兵器 2023年11期
关键词:阿军后坐力马岛

■三土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马岛战争的起因和初战——南乔治亚岛的枪声、加奇诺少校和一次不成功的突袭,第二部分继续呈现帝国的反击、“轻武器不轻”等——

帝国的反击

驻扎马岛的英军不仅人数少,而且没有像样的重武器,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阿军登陆时进行力所能及的抵抗。他们被分为2~6 人不等的若干小组,布置在从滩头到机场的不同防区内,接到的命令是,给阿根廷人以“迎头痛击”,然后“在最后时刻撤到斯坦利”。然而,面对汹涌而至的阿军大部队,大多数小组选择了主动后撤。因此,1982 年4 月2 日早上双方唯一的一次正式交火发生在斯坦利外围入口处。

这次战斗的一方是从“圣安东尼奥上士”号坦克登陆舰上驶下的阿军两栖战车营,他们于清晨6 :30 登陆,任务是沿着通往斯坦利的公路前去占领机场跑道。另一方则是一队英国皇家陆战队员。坐在最前面引导车内的阿军少校雨果·桑蒂良后来回忆说:“突然,大约500m 开外,3 幢白色房子中的1 幢里面有人用机枪向我们射击,打中右边的车辆,打得很准。之后,对方火箭筒连射数枚,响起一片爆炸声,不过都落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

这支英军小部队除机枪外,还装备当时英军常用的两款反坦克武器。有趣的是,它们都不是英国研制的,而是二战之后英国引入的美国和欧洲产品,这也是当时北约成员国装备一体化的一个体现。

其一是66mm LAW(Light Anti-Tank Weapon)轻型反坦克武器,即美国M72 火箭筒的英国版,英方赋予的编号是L1A2B1。M72 于1958 年开始研发,1963 年初美国陆军及海军陆战队采用,取代此前的M31 反坦克枪榴弹和M20A1“超级巴祖卡”火箭筒。M72 的最大特点是可单兵携带、一次性使用,更加轻巧和廉价。它采用两节式发射筒,66mm 战斗部置于内筒之中,握把、击发机和瞄准具则安设在外筒上,携行状态下外筒迭套内筒,全长仅有638mm,发射前将内筒向后展开,此时全长为883mm。M72采用纯火箭原理,没有明显的后坐力,虽然整个火箭筒战斗总质量不到2.4kg,但可以击穿200mm 均质装甲或600mm 厚的混凝土,足以对付常见的轻型装甲车辆和固定工事。按照当时英军的编制,每个班配发3 具该型火箭筒。

岛上的少量英国驻军对阿军的进攻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抵抗。图为1992 年英国拍摄的反映这一事件的电影《卑鄙行动》(An Ungentlemanly Act)剧照

英军使用的66mm LAW(L1A2B1)轻型反坦克武器和原型M72 火箭筒大同小异

在圣卡洛斯湾附近登陆的英军士兵,左三腋下夹着一具LAW。可见相对于威力来说,其体形相当小巧

英军装备的L14A1 反装甲武器系统,即英国版卡尔·古斯塔夫M2 无后坐力炮

另一种为L14A1 反装甲武器系统,即英国复刻的瑞典卡尔·古斯塔夫M2 无后坐力炮,在英军中作为连排级支援火器。该炮的最初型号M/48 于1948 年定型,由卡尔·古斯塔夫兵工厂生产并装备瑞典陆军。1958 年,国营FFV 军械厂对其进行改进,缩短炮管长度,将全长缩减到1130mm,含两脚架在内总质量14.2kg,战斗射速达到6 发/分,这一型号即卡尔·古斯塔夫M2,因其轻便、可靠、综合性能优异,先后被超过20 个国家采购装备或特许仿制,至今仍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无后坐力炮,在其基础上还发展出AT-4 火箭筒等一系列反坦克武器。M2 采用单发、后膛装填、抵肩射击模式,单兵即可携行,一般由2 人操作。其最大特点是使用线膛身管,身管内有24 条膛线,有效提升了射击精度,辅以2 倍瞄准镜,直射距离可达900m。M2 的另一特点是弹种丰富,常见弹种包括破甲弹、榴弹、照明弹和发烟弹等,适用面比较宽泛,其中破甲弹有效射程400m,能够击穿400mm 均质装甲,即便是主战坦克对它也要忌惮几分。

不管是LAW 还是M2 无后坐力炮,对付阿军的两栖装甲车都不在话下。但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距离太远,英军打出的若干发火箭弹和无后坐力炮弹都未击中目标。阿根廷人反应过来以后,便按照标准作战程序,采取机动规避,同时右侧1 辆两栖装甲车率先开火,压制英军火力。桑蒂良少校命令3 辆装甲车搭载的陆战队士兵下车,就地建立火力点,将英军击退。

英军展示步兵的基本装备,近处即是一具M2 无后坐力炮及其配用的破甲弹

登陆马岛的阿军步兵,手中的武器包括2 具美国制造的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筒,胸前带着三联装携行具的是其弹药手

阿军装备的M40 106mm 无后坐力炮,其威力较大,但体形庞大笨重

阿军缺乏像LAW 和M2 这样的现代化反坦克武器,步兵装备最多的仍是二战后美国制造的M20“超级巴祖卡”,其携行状态时全长803mm,战斗状态下全长1549mm。战斗总质量达到9.45kg,而且尽管口径达到88.9mm,但最大破甲威力只有280mm。阿军士兵对英军装备的轻巧且威力巨大的LAW 十分羡慕,在随后的战斗中他们将吃尽这种武器的苦头,英军习惯于用它们在近距离对阿军工事进行直射,结果通常是无往而不胜。

但当时桑蒂良少校手中连1 具“超级巴祖卡”也没有,他能够用来向英军还击的,只有1 门M40 106mm 无后坐力炮。该炮同样是美国二战期间研制的,在1970 年代中期之前一直是美国陆军的营级反坦克武器。该炮的缺点是体积庞大,全长约3400mm,空炮质量达709kg,因此只能拖曳或车载机动。桑蒂良下令让炮手朝着英军安设机枪的那所房子射击。炮手先后射出2 发质量均为8kg 的破甲弹头,第一发打在百米开外的地方,第二发准确击中房顶。虽然这种炮弹破甲能力达到450mm,但射流只穿透房顶,没有造成多大损坏。这倒不是阿军有意避免人员伤亡,只是缺乏合适的弹种。这种“错位”情况在马岛战争中还将一再发生,比如用榴弹攻击坦克,用反坦克导弹打击固定工事等等。不过,英军挨了这一炮后,停止了射击,并扔出1 枚紫色发烟弹,试图在其掩护下撤退。

阿军第2 步兵营指挥官阿尔弗雷多·维恩斯塔布尔中校要求其他装甲车向北展开,包围3 幢白色房子。这时,其中1 幢房子里的英军又开始射击。阿军架起迫击炮对其进行轰击,起初2 发是近失弹,第3 发准确命中屋顶中央。英军见势不妙,停止射击并很快撤走。两栖战车营和陆战队第2 步兵营当天的唯一一次战斗就这样结束了。

据战后统计,这场战斗中英军共发射6450 发7.62mm 机枪弹、5枚84mm 无后坐力炮弹以及7 枚66mm 火箭弹,英方记载的战绩是击毁装甲车1 辆,毙伤阿军22 人。实际上阿军的损失微乎其微,由于英国人看到没人从第1 辆两栖装甲车里出来还击,因此误以为它至少被1 发炮弹或火箭弹击穿,并造成车内人员重大伤亡,但其实该车并未被反坦克弹药击中,只是在车体表面留下97 处机枪弹的弹痕,另外阿方承认有1 名陆战队员在战斗中被弹片划伤了手。

不过,英军的卡尔·古斯塔夫M2 在一天之后的格里特维肯之战中表现更为出色。阿方本打算在攻占斯坦利的同时拿下南乔治亚岛首府格里特维肯,但因气候过于恶劣,直到2 日深夜,第60 特混编队的2 艘军舰才载着部分陆战队员和陆军支援分队出发。4 月3 日上午10:30,其中1 艘名为“盖雷科”号的小型护卫舰带着陆战队第1 步兵营的1 个排,率先驶入格里特维肯港,同时“美洲豹”“云雀”直升机各1 架也搭载着陆战队员准备登陆。

基思·米尔斯中尉及其率领的21 名皇家海军陆战队员,在防守格里特维肯港的战斗中让阿军付出可观的代价

英国民众阅览登有阿根廷军队登陆马岛消息的《太阳报》,首页大标题意为“这就是战争”

在此防守的由基思·米尔斯中尉率领的21 名英军陆战队员决心坚守阵地。阿军率先开火,英军开始还击。英军首先对准在低空盘旋的“美洲豹”直升机,集中火力进行射击,结果成功将其击伤。这极大鼓舞了英军的士气,他们又将所有武器对准“盖雷科”号护卫舰,等其驶进港口,再次一齐开火射击。M2 无后坐力炮的低伸弹道、高命中率和快速反应能力在此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550m 距离上,先后有3 发炮弹击中“盖雷科”号,其中1 发打中右舷,在靠近吃水线位置处打出一个洞,另1 发击中舰上的“飞鱼”导弹发射架,第3 发则命中炮塔,打坏液压提升装置,射出的7.62mm 枪弹还在舰身上留下1200 多处弹痕,“盖雷科”号上共有1 名水兵和2 名陆战队员丧生,另有3 人受伤。虽然英国守军最后被迫投降,但阿军登陆部队不得不绕道从英军轻武器射程之外登陆,使战事拖延1 个多小时,而那艘装备“飞鱼”导弹和100mm 舰炮的法制护卫舰此战结束后也被迫返回船坞修理,英军创造了“小炮打大舰”的一个战史奇迹。

“轻武器不轻”

顺利登陆马岛的消息传回后,阿根廷人扬眉吐气,数十万市民走上首都街头举行胜利大游行,举国上下陷入一片狂欢。这不仅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军政府,也使加尔铁里一夜成为民族英雄,其执政生涯似乎即将迎来巨大转机。

然而,阿根廷人的笑容还没来得及褪去,英国的反击就已经开始。“铁娘子”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首相力排众议,在议会的授权下,抽调海军总兵力的2/3,即包括2 艘航母在内的44 艘舰艇,配以海军陆战队和陆军精锐,组成规模空前的3.5 万人的特混舰队,决意以武力收回失地。舰队一路从英国本土出发,长途跋涉抵达阿森松岛,与从直布罗陀基地出发的另一路汇合,然后继续跨越3800 海里,“剑锋”直指马岛。国际反应更是出乎阿根廷的预料,特别是被加尔铁里视作“盟友”的美国,在阿根廷背上狠狠捅了一刀,不仅站在英国一边,公开谴责并制裁阿根廷,还向英国开放基地、提供卫星情报,导致局势直转而下。

英军兵分两路,从本土和直布罗陀基地出发,在阿森松岛会师,并以其为跳板,长途奔袭远隔万里之外的马岛与南乔治亚岛

被英军击伤的“盖雷科”号护卫舰,右舷被无后坐力炮弹击中的地方清晰可见

作为圣卡洛斯湾登陆的预演,1982 年4 月16 日,英军在阿森松岛进行两栖登陆演习

圣卡洛斯湾登陆期间,英军“海王”多用途直升机向滩头阵地运送物资

不过,此时阿根廷优势仍相当明显。在英军完成进攻部署前,马岛的阿军地面部队已经增加到1 万多人,占全国总兵力的1/6,在总人数、重火力、攻击机和直升机战术机动力量等方面都具有相对优势,并且构筑有比较完整的防御工事。但阿军高层对英军即将开始的两栖登陆似乎并未给予足够关注,作为主力的约8000 人的1 个加强旅及其绝大部分炮兵、工兵、防空力量和所有的装甲车,均被部署在斯坦利防御圈内,另外约1000 人被派往古斯格林地区,并在其他各处分散部署大约800 名步兵,这些力量根本无法阻挡英国人可能的登陆。而且所有的地面部队都被要求执行静态防御任务,几乎没有进行过主动进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优势的发挥,为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英国人的意图则非常简单,在空军战机、海军炮兵、特种部队对阿军进行有效的压制和削弱之后,由海军陆战队第3 突击旅夺取一个岸头支撑点,为陆军第5 步兵旅登陆作好准备,然后两支力量汇集到一起,向斯坦利防御圈发起进攻,进而收复整个马岛。这个关键性的支撑点,就是圣卡洛斯湾。

虽然阿军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大规模调动,但也对英军可能在圣卡洛斯港附近登陆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措施,那就是从陆军第12 团、25团中抽调62 名官兵,组建一支代号“老鹰”的分遣队。这支相当于半个连兵力的小部队,由埃斯特万中尉率领,携带106mm 无后坐力炮、81mm 迫击炮各2 门,在圣卡洛斯港周边设立多处据点。这一部署虽然很不起眼,却对英军的登陆行动造成致命威胁。

虽然海、空方面早已进行多次交锋,但迟至5 月20 日夜间,英军收复马岛的地面战斗才正式拉开帷幕。在未受阻碍的情况下,英军登陆舰艇相继驶入福克兰海峡北部。从“安特里姆”号起飞的2 架直升机,运载25 名特别舟艇部队成员和1 名炮兵观测员,在114.3mm舰炮火力掩护下,降落在范宁岬附近240m 高地上的1 个阿军观察哨所东侧。这个哨所紧邻福克兰海峡北端咽喉,主要任务是提供关于英军行动的早期预警。一番短暂交火后,阿军3 人受伤、6 人缴械投降,其余10 人在指挥官罗伯特·雷耶斯少尉带领下逃之夭夭,对登陆作战至关重要的这一高地落入英军手中,从而使得登陆舰艇免受阿军炮火威胁。

运载第一波登陆部队的英军登陆艇在21 日凌晨2:30 开始抢滩。随着3 个滩头阵地相继建立,“轻剑”防空导弹、火炮和弹药、燃料等各种给养由直升机和登陆艇不断运送上岸,环形防线逐步形成,英军终于在马岛上有了一块立足之地。已经登陆的部队一边忙着从船上卸下更多人员和装备,一边准备防御天亮后阿军即将发起的空袭。

“安特里姆”号炮击范宁岬时,埃斯特万中尉和“老鹰”分遣队的其他人正在8km 外的圣卡洛斯港。直到3 个多小时后,他才和雷耶斯少尉取得联系。上午8:10,他们已经看到海面上“堪培拉”号的巨大轮廓,紧随其后的还有另外3 艘英国战舰,密密麻麻的登陆艇正在向四面八方驶去。埃斯特万用无线电向指挥部报告相关情况,要求派飞机进行空袭。完成使命之后,他率领42 名手下,开始向位于港口东部开阔地带的二线据点转移。

“小羚羊”SA-342 是英法合作研制的一种轻型武装直升机,在马岛战争期间使用广泛。图中“小羚羊”上方是当时英军装备的另一款称为威塞克斯Hu.5 的突击直升机

早期型L1A1 步枪,护手、小握把和枪托均为木质

带有连鞘刺刀的L1A1 步枪,护手、小握把和枪托改为合成材料制造,护手前端的形状也有变化

约9:00 左右,这支撤退中的小队伍迎头碰上英军的直升机。起先遇到2 架,其中1 架是向岸上吊运迫击炮弹的“海王”多用途直升机,另1 架则是装备机载火箭弹为“海王”护航的“小羚羊”SA-342直升机。英军直升机恰好进入阿军的轻武器射程,埃斯特万等人勇敢地拿起手中的FM FAL 步枪,向2架直升机开火。

从本质上来说,英、阿双方使用的主力步枪其实是同一种,都是比利时FN FAL 自动步枪的翻版,使用的也都是7.62×51mm 枪弹。只是称为L1A1 的英国版取消连发射击模式,仅能作为半自动步枪使用,消焰器改为带有狭长开槽的式样,拉机柄、照门等多处细节均有所改进,而且早期护手和枪托为木质,后来改为玻璃纤维增强的尼龙材料。阿根廷的FM FAL 基本上是对原型枪的全盘仿制,保留全自动射击能力,但不同时期的产品在细节上也多有变化。两者最大不同是,包括L1A1 在内,英联邦国家仿制的各种FAL 步枪其零部件尺寸采用的是英制,以英寸为度量单位,而阿根廷版FAL 的零部件则采取公制,所以两者尽管外形、诸元、操作相似,但实际大部分零部件都不能互换。

特混舰队行进途中,英军陆战队员在“竞技神”号航母甲板上进行直升机机降训练,L1A1 步枪消焰器上的长条形开口清晰可见

前往马岛途中,英军陆战队员在“竞技神”号航母甲板上列队,等待对手中的L1A1 步枪进行武器登记

早在1955 年,阿根廷陆军就正式采用FAL 步枪,并向FN 公司购买生产许可。但受国内政局影响,该枪迟至1958 年才在多明戈-马特轻武器厂实现自产。到1990 年代末停产为止,阿根廷一共生产大约15 万支各种型号的FM FAL。主要包括2 种型号:一种是采用木质固定枪托的标准型,全枪长1053mm,全枪质量4.31kg,阿根廷人称之为FALM II;一种是采用侧折叠金属骨架枪托的伞兵型,枪托展开时全枪长1020mm,折叠后为770mm,阿根廷人称之为FALMP。此外还有一款少见的短管伞兵型,枪管长度由533mm 缩减到458mm,阿根廷人称之为FALMP III。该系列步枪还曾大量出口,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巴拉圭等中南美国家都有使用。就阿根廷本国而言,因自行研制的新一代FARA 83 突击步枪受预算限制产量不足,FM FAL 一直装备到2019 年前后才开始大批量撤装。

以.308 口径FMAP 步枪名义出口的阿根廷FM FAL 步枪,护手长度有所缩短

装备侧折叠枪托伞兵型FM FAL 步枪(FALMP)的阿军步兵

FM FAL 继承FAL 步枪可靠性高、射击精度好等优点,而且发射的枪弹威力较大,有效射程超过800m,对于“海王”“小羚羊”这类没有专门装甲防护的直升机来说,具有相当的威胁性。第1 架“海王”的驾驶员比较聪明,扔掉下挂的货物,掉头转身离开。而那架“小羚羊”就没有那么幸运,在60~70m 的距离上,被接连击中6弹,尾桨和发动机部位迅速起火,机身失去控制,缓缓坠入海中。当地居民坐船前去,将2 名机组乘员救出,其中1 人受重伤,后不治而亡。

埃斯特万等人继续向岸边高处攀爬。此时,又来了1 架“海王”,边上同样跟着1 架“小羚羊”。后者直接从阿根廷人的头顶飞过,仅隔30~40m 的距离。众人抓住这一机会,再次开火射击,结果再次命中。机身掉落在距离埃斯特万仅10m 的地方,虽然没有起火,但已经摔得严重变形,2 名机组乘员当场死亡。紧接着,又飞来第3 架“小羚羊”直升机,但阿军一开火,它就迅速飞走了。

战后,埃斯特万回忆说:“直升机就像坦克一样,会对部队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慑作用,让我们精神崩溃。起初我看到那些戴着红色贝雷帽的英军士兵登陆时,心想这下真的是死路一条了。但和几架直升机一番交手,再看到那些英国人一举一动都表现得如临大敌,我不由得信心大增。这时就想,我们一定能活下来。”

事实也的确如此,这支小部队成功摆脱英军轻武器和迫击炮的追杀,继续向内陆方向撤退,经过4天艰苦的野外跋涉,成功抵达29km外的道格拉斯据点,没有1 人伤亡。为此,埃斯特万和雷耶斯战后都获得荣誉勋章。

阿根廷不同时期生产的两款标准型FM FAL 步枪,区别在于护手、消焰器的式样,护手、枪托材料也从木质变成合成材料

阿根廷生产的各种FM FAL步枪及变型枪

登陆当天地面战斗中英方最大的损失,是阵亡3 名英军机组乘员,圣卡洛斯湾之战因此成为历史上代价最小的登陆作战。整整1 个旅的部队和数十艘舰船大张旗鼓地两栖登陆,伤亡人数居然在个位数,这个奇迹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阿军错误的战术和兵力部署。

好在阿根廷飞行员们当天的表现堪称英勇。尽管有“海鹞”战斗机和“轻剑”防空导弹的拦阻,阿军飞机还是对停泊的英国舰船发起多轮超低空突袭。在此之前的5 月4 日,阿根廷“超级军旗”战斗机发射的一枚“飞鱼”导弹,击沉英国先进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报了“贝尔格诺将军”号巡洋舰被潜艇打沉的一箭之仇。因此,英方对阿空军的空袭十分警惕。5 月21日的最后一波空袭,是由6 架阿根廷海军的“天鹰”攻击机发起的。其中第2 个三机编队,由贝尼托·罗托洛中尉担任领队。他后来回忆说:“我们在圣卡洛斯锚泊地看到2、3 艘英舰。我向左倾转,向其中1 艘右舷靠近。它距离我们6.4km 左右,在我看起来应是1 艘21 型号护卫舰(“热心”号)。它朝我们开火,但没有打中我,接着我爬升到76m 高度,投下质量500 磅的MK-82‘蛇眼’炸弹。当我从军舰上方飞过时,看到很多人跑上甲板,其中一些人向我们扫射,那些枪并不是舰上的制式配备。”

这些实际上是英军用L1A1 步枪和L7 通用机枪组织的“临时人肉防御”,虽然并不能精确击中目标,但可以对阿根廷飞行员造成干扰,迫使他们提前拉升高度,为防空导弹创造打击机会,同时也降低航空炸弹的命中精度。有时这种临时措施也会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例如6 月7 日下午,阿方4 架“天鹰”攻击机向菲茨罗伊附近的英国舰群发起攻击,在舰上轻武器和岸上“轻剑”导弹的密集回击之下无功而返,4 架飞机全部负伤,好在这一机型非常“扛揍”,最后都勉强飞回基地。(待续)

猜你喜欢

阿军后坐力马岛
缺只角
午夜,校园响起“魔铃”声
生命之外
炮后坐力是如何消除的
某型火炮加长反后坐装置研究
减小大口径武器后坐力的技术研究
岛殇——英阿马岛之战
结巴有福
架座武器后坐力测试技术研究❋
马岛战争中空袭与反空袭作战的特点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