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新能源故事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
2023-11-16陈希琳
■ 本刊记者 陈希琳
潘家华 来源:受访者提供
新时代新征程上,能源行业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也同样拥有新机遇新空间。能源安全关系国计民生,能源强国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能源强国,需要实现安全可控、经济可行、绿色可持续这三个目标。
能源强国有三个表征
《经济》:2022 年5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那么如何理解并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上能源强国建设的深刻内涵?
潘家华: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现代能源体系之上,能源不强的话,国家强盛也只是一个泡沫,所以必须要有能源的强。
能源强,有三个表征:首先,最重要以及最主要的就是要能够自主可控。如果说都在别人手里面,受制于人,是不可能强。第二,能源强,意味着经济可行,只有自主可控,结果成本太高,没有竞争力,老百姓用不起也不行。第三,能源强,意味着绿色可持续,必须要低排放低污染,满足人类未来永远的需要。
从安全可控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石油对外依存度依然很高,寻找石油的替代品比依靠其他国家更加可靠,减少对别人的依赖,就需要有序退出点状的、垄断的、有政治风险的化石能源,这正好跟碳中和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关联起来,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所改变。
从经济可行的角度来看,过去我们长期依赖于化石能源,有一种消费惯性和思维定式,认为这些是可靠的、有保障的、经济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一定要让这种安全可控的能源经济可行,现在已经做到了,未来经济可行性还会不断提升和强化。例如海洋风电已经是0.3 元一度电,陆上风电0.15 元一度电,光伏发电低于0.2 元一度电,动力电池汽车续航里程都在500 公里以上甚至1000公里。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政策手段,让不可再生的、不安全的化石能源的比较优势逐渐变得更差,不断提升零碳的、安全的、可控的能源的比较优势。
从绿色可持续的角度来看,现在风光发电是零碳的,但问题在于有些地方把整个山的森林给毁了,这又不绿色,又不可持续,你把森林砍掉,生物多样性是不是消失了,碳汇是不是没有了?水土流失是不是加剧了?所以必须考虑绿色和可持续。那么这样一些因素综合考虑,我们才有可能实现能源真正的强,而且真正的强还必须要考虑一个因素,就是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实现集中和分布的优化组合。
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
《经济》:3 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实现“双碳”目标、推动能源转型的必要性是什么?
潘家华:“双碳”目标引领绿色转型是世界潮流所在、形势所迫、大势所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气候变化以全球地标增温为主要特征,由于升温太快,所以必须要把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得气候安全、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得到安全的保障。《巴黎协定》就明确地规定了温升的幅度相对工业革命前要控制在两个摄氏度以内,并且逆针在1.5 摄氏度范围以内。2020 年我们温升的幅度已经是1.1 摄氏度,现在根据科学观测和各种模式测算的结果,10 年时间温升是0.15-0.2摄氏度,从现在到2050 年不到30 年时间,至少是0.45 摄氏度。1.1 摄氏度加0.45 摄氏度就肯定超过1.5 摄氏度。从2021 年的《哥本哈根协议》、2022 年沙姆沙伊赫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 次缔约方大会,到今年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聚焦全球盘点开展专题研讨,所提出的目标就是力争实现《巴黎协定》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按照国际科学界的测算,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 摄氏度,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排放所允许的碳排放空间只有3800 亿吨二氧化碳,而现在中国一年的碳排放是在115 亿吨到122 亿吨之间,也就是说中国30 年时间要占用所有的碳预算,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需要进行减排。
第二,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进行了全球盘点,按照1.5 摄氏度的目标,我国实现碳达峰最晚不晚于2025 年,而且2030 年要在2019年排放的基础上下降46%,到2035 年相对于2019年下降的幅度要达到65%,在2050 年实现碳中和。中国的碳排放态势需要跟全球基调相吻合。
第三,从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化石能源的储量有限,污染严重,能源安全得不到保障。要保障能源安全、环境安全,就不能够依赖化石能源,高碳的化石能源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所需要的是能源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能源转轨发展也是为了能源安全、民生福祉和环境质量的提升。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提升,毁灭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粮食产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海平面上升会对全球的海岛和沿海城市带来影响和冲击。因此减碳不是防患于未然,而是危机就在眼前,我们必须有紧迫感。
《经济》:从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的能源转型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何在?
潘家华: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句话的分量非常重。广泛体现在,现代社会之所以是现代社会,就是由于现代能源提供的动力保障,农业、工业没有现代能源是不可能正常运转的;深刻体现在,能源正从高碳的化石能源向零碳的可再生能源转轨发展,能源体系会从现在的集中化、动态式走向更加的市场化、分布式,使得能源体系变革尤其深刻。
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讲,我国现在化石能源存在不安全属性。2022 年,中国石油消耗量超过7亿吨,进口原油超过5亿吨,对外依存度很高。同时,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才230 辆,美国是800 多辆,日本是600 多辆,汽车保有量再翻一番对石油供应也提出了挑战,从这个角度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时之举。过去风光发电有间歇性,而经济社会运行随时需要电,这也是为什么1990 年第45 届联合国大会决定设立“政府间气候变化谈判委员会”,一直都没讲低碳,更不敢谈碳中和,直到2015 年才把碳中和写到《巴黎协定》里,因为零碳的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没有办法保障。
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所变化:第一,风光发电的市场竞争力更强,例如2005 年无锡推动的光伏组件的生产发电是一度电补贴4 元,煤电价格只有0.15 元,相比之下,光伏发电能否补贴得起都是一个问题。但是仅仅过了5 年时间,2010 年,光伏发电价格从10 元下降到1.91 元,再过5 年,2015 年,又从1.91 元降到了0.91 元。今年8 月,我们到青海的德令哈钓鱼,他们的电价不到0.12元。现在标杆电价北方0.38 元一度电,南方0.43元一度电,竞争力就上来了。不到10 年时间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风电成本下降70%。现在鲁山风电一度电0.15 元,海洋风电一度电0.3 元。本世纪初,太阳光伏的转换效率不到16%,现在超过26%。现在弃风弃光,是因为储能没到位,如果压缩空气储能、电化学储能都到位的话,怎么会可能弃风弃光呢?随着风光发展效率的提高、储能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的情况下,传统的化石能源面临的风险不仅有高碳风险,还有市场风险。现在大家提及1.5 摄氏度,底气就在于我们技术上的进步,所以一定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没必要抱着化石能源的思维不变。
可为农业强国建设赋能
《经济》:建立农村现代能源体系是协同推进农业强国与“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能源电力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如何进一步赋能?
潘家华:农业强国一方面是自给自足,另一方面还在于竞争力和生产力的提高。我们现在的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没有规模生产,没有规模效益。没有标准、没有检测怎么能够走向市场、走向世界,怎样能够保障食品安全,没有食品安全的话,强又从何而来?
所以我们现在讲农业强国,还要跳出农业来看农业。我们现在做零碳转型工作中发现,农业农村不仅仅是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而且是零碳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基地,而且零碳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比较收益,远高于农业生产的收益。举个例子,现在一亩地约等于667 平方米,粮食生产一亩地2000 元算是封顶了,经济作物有可能1 万元就很高了,但是现在看光伏电力的生产假设10 个平方米装1 个千瓦,100 平方米就可以装10 个千瓦,660 个平方米就可以装66 个千瓦,1 个千瓦在华北地区1 年是1300 多度电,那么66 千瓦一年就是10 万度电,1 度电0.1 元就是1 万元,0.2 元就是2 万元,0.3元就是3 万元。现在国家电网标杆电价0.38 元,就是3.8 万元,去掉储能成本2 万元总还是有的。而经济作物最高也就1 万元,粮食作物2000 元。农村将来这样的生产格局,如果作为一个可再生能源生产基地,将来又可以补贴农业机械,降低农业机械成本。现在农业机械都要用油,成本高,维修费用高,用电成本低,成本降下来,收益是不是增高了?农业强国还要跳出农业看农业,要从这农村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效益的提升来看。
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经济》:在全国视角下,不同地区的能源资源情况和发展路径各有差异。那么这些不同地区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潘家华: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面,我觉得全国都应该是往一个方向走,就是由高污染的化石能源加速向零碳的可再生能源转轨。即便是传统能源大省如山西,也要探索转向可再生能源,形成自己的产业链、供应链。可再生能源、动力电池、电动汽车有很长的产业链,所以全国其实没有差异,一句话就是高污染的化石能源向零碳可再生能源的转型,东北一样,华北一样,南方也一样。
现在转型做得比较好的地方,都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你到浙江、广东看看,企业的屋顶、厂房的房顶全部是太阳光伏,市场经济大家发展都知道怎么做,但是你看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没这种动能,所以我们还一定要提升经济的活力,让市场的主体动起来,将每个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经济》: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非常明显,如何进一步推动产业实现发展?
潘家华:第一,需要政策的扶持和支持,任何新鲜事物没有政策的扶持和支持是发展不起来的,国际贸易中有幼稚产业这一说法,对于动力电池汽车和新兴产业需要给予政策扶持。如过去中国对光伏组件的支持和保护就极大促进了它的发展,2016年前后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现在看来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要去除一定的政策障碍。需要进行政策协调,如发展光伏时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协调各地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电网消纳方面的问题。
第三,加大投资研发力度。现在的研发主体都是企业主体,对于研发要给予一定的税收支持,提高企业研发的投入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