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路径研究

2023-11-16李湘

华东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舆情转型

文/李湘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加速创新,并日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数字技术凭借其大体量、多模态、复杂化特征冲击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辐射力和引领力,影响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网络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性、安全稳定性都面临着一定程度的风险。提升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力,要从理念、技术、价值、机制等方面发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紧密结合形成了数字化生产力和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一、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内涵要义

相较于传统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特殊的运行规律,它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属性和本质特征基础上的一种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社会不受威胁且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引领网络空间氛围风清气正、安定有序。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治理工作对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擦亮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底色具有重要意义。[1]高校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就是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敏感问题上响亮发声,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2]

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

(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有被削减的风险

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牵引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国际格局造成了深远影响,数字化技术也成为西方国家进行舆论战的工具。他们利用自身在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方面的优势,在网络空间推广自身价值观,使他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影响。[3]青年大学生是当前中国网民的主力军,是与新时代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群体,也是最容易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的群体。因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正面临着艰巨的挑战。高校必须注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防止西方价值观影响当代青年大学生,避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削减。

(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性有被动摇的风险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是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有着较强的引领作用。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字化技术有可能会不断冲击网络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功能。一是数字化技术会不断吞噬虚拟空间的主体意识。大学生由于长期沉浸于网络虚拟空间,容易渐渐淡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主体意识,进而偏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二是数字化技术会带来“信息茧房”效应风险。“信息茧房”效应是由数据赋能、算法推荐等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是指公众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往往只注意选择自己喜好的内容和领域,久而久之就使自己如蚕茧一般被“茧房”困住。大学生如今在网络中所获取的信息就像一个“信息茧房”。例如,各大视频平台通常会利用算法对信息进行筛选,最终将信息单向化、同质化地呈现给大学生,造成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单一倾向。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稳定性有被破坏的风险

在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中,信息的传播往往需要经过教育者这一媒介:教育者首先会对信息进行检验和筛选,然后再将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进行思想和行为的互动,教育者能够实时了解受教育者对信息的接受状况和学习态度。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传播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网民可以进行网络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网民对某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就形成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有两面性:正面的网络舆情具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负面的网络舆情则会在一定程度上煽动社会的非理性情绪。大学生正处在由青涩期转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极易被网络上各类新奇事件和言论吸引,在面对一些煽动性言论时容易失去价值判断能力。

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路径

(一)理念先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引领力

主流意识形态对于引领社会全局、凝聚民众认同、促进社会各方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就要持续推进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一是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数字化转向。高校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使之更契合数字化转型下的网络社会发展要求。在确保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真理、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高校要吸纳融媒体和网络中的优秀元素,丰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同时,针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去中心化”“碎片化”“后真相”等传播特点,高校需科学设置议题,敏锐把握舆论动向,合理引导话题走向,让主流意识形态于春风化雨中吸引和亲近大学生,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二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网络传播效能。高校要积极推进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和发行,聚合社会和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中。同时,高校要创新传播手段,将理论知识讲授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演绎,给大学生更具趣味性、个性化、丰富的学习体验,提升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传播效能。

(二)技术赋能: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技术升级

技术治理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关键手段,以技术赋能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能力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必然趋势。[4]高校只有掌握网络核心技术,才能够在互联网应用、监管和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上占据优势。一是构建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体系。[5]高校要建立起数字化网络舆情信息预警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强化网络舆情应用监管体系,主动筛查网络空间的虚假信息、不良舆论等风险点,构筑网络舆情防护网。在舆情事件发生后,高校应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舆情应急反应机制,及时收集、整理、回应网络谣言,同时通过“云端连线”“零距离对话”等形式积极传播正能量。二是聚焦网络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技术创新。高校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人才队伍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全方位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造就一大批科技攻关铁军,为打赢数字化技术下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价值引领: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大学生肩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是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重要力量。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警觉性和安全意识,加深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认知,就要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作用。高校要通过“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等方面的教育,强化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引领责任,引导大学生直面、深入剖析网络意识问题和隐患,掌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价值引领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另一方面,高校要善用数字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数字化转型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在虚拟空间设置特定场景、运用特殊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情感关怀和价值引导,占据网络空间的价值主导地位。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注重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的融合共生,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从源头上探寻网络意识形态的有效信息表达渠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以新颖、独特、多元的内容和形式对大学生形成号召力,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增强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向心力、凝聚力和驱动力。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舆情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转型
舆情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舆情
沣芝转型记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