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组织科研”在高校及科普场馆实施途径的探讨

2023-11-16金月玲戴振声

华东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场馆科普博物馆

文/金月玲 戴振声*

一、高校实施有组织科研的路径

2022 年8 月,针对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对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需求的支撑不够,组织体系化布局不足等问题,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提出“有组织科研”的概念,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实现“有组织科研”,就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工作。随之,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纷纷根据自身科研特点,优化科研组织模式,使“有组织科研”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和热点。

(一)健全有组织科研的制度体系和总体规划

《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健全有组织科研的管理制度,是高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的根本。加强科研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科研管理能力是有组织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的制度保障。各高校根据自身学校的学科特点,对接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创新政策,发挥制度的规范和推动作用,有组织地科学规划整体布局。

(二)构建创新平台,优化学科布局

学科建设的高度和布局决定了各类高校科研创新的格局。各高校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布局有组织科研的学科集群化,积聚力量建设集成攻关大平台,形成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1]。综合性高校、地方应用型高校及高等职业院校均推进有组织科研的开展。

1.综合性大学:且以清华大学的核研院为例,在参与高温气冷堆技术攻关大项目中,总结有组织科研的基本经验与组织路径,为高校提供了经典案例。首先通过专家访谈、观察、文档资料等研究方法,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大项目为牵引,获取清华大学关于重大专项的政策,举全校之力,通过顶层设计建立攻关创新团队。团队以高温气冷堆这个“卡脖子”技术为主线,设立特殊制度,实现技术突破,以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同等重要的是,团队在完成重大专项的过程中,培养了专业技能与思想品质同等过硬的高质量人才。

此案例为高水平高校完善和建立有组织科研的理论体系,参与国家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和有益参考[2]。

2.应用型地方高校:以强化有组织科研为契机,从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出发,满足地方市场的发展需求,再结合自身优势,注重科研成果在地方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实现应用型高校的高质量发展[3]。而具体途径,就是要加强有组织科研的顶层规划,搭建平台,成立专业的科研团队,团队有组织地整合学校教师和企业人才,提升科研团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健全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密切接触科技成果转化的岗位,培养一批既具备基本专业技能,又了解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的复合型人才。科研最终形成具有特色和个性化的成果,加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3.高职院校:强化有组织科研,应根据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实施。结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19 个专业大类的特点,瞄准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以技术创新为研究方向,培养市场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着力抓好三个方面:(1)聚焦产业中的技术技能重大问题,发展特色科研;(2)以自身优势专业为基础,联合龙头企业,搭建研究平台;(3)集中力量产出决策咨询成果,为智库建设提供力量[4]。

二、科普场馆实施有组织科研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随着《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对科普场馆和博物馆的科研发展也起到了冲击作用。探讨科普场馆如何加强有组织科研,将为实现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提供路径和方法。

(一)设立科普场馆的科研管理机构

科研是科普场馆及博物馆的一项基本职能,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是科普事业发展的主基调。2021 年5 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博物馆既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是研究机构,科研是博物馆立馆之本,是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5]。强化有组织科研,构建科普场馆科研管理体系是博物馆科学运行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博物馆展览、教育、收藏功能的支撑作用,为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指出路径和方法。

设立科研管理部门是开展有组织科研的重要保障。科普场馆设立科研管理机构,一定要对接国家及相关上级部门的政策导向,紧跟新时代的科普场馆的发展需求,学习《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的内容,制定本场馆的科研规划及相关的制度。2022 年3月上海最新颁布了《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为上海市科普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二章第9 条指出“上海科技馆是上海市重要的综合性科普场馆,要发挥科普示范功能”,上海科技馆就要以此为依据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建立创新团队和平台,凝练科研方向,支撑馆的展示、教育和收藏功能,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发挥科普场馆的引领作用。

(二)构建科普场馆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

通常情况下,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两个模块:科研项目管理模块和科技成果管理模块[6-7]。科普场馆的科技成果相对较为多样,因此成果管理模块与高校科研成果有所不同。科技成果可以有:学术文章、专利、科普文章、科普作品(影视、短视频、科普游戏等)、商标著作权等。

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内容可根据管理权限的不同,导出类别清单,大大方便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基础和现状进行掌握、分析和统筹科研成果,将科技成果按照学科或者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以上海科技馆为例,可以将成果按照研究的方向进行整合,做成多个资源库:生物多样性保护、两栖类动物、科学传播基础理论、生命健康等,再根据自身科研成果资源和优势,有组织有重点地促进科研成果科普化,增强科技核心竞争力。

表1 有组织科研视角下高校及科普场馆的实施路径

(三)发挥科研人员在科学普及中的力量和优势

如今科学普及已经形成与科技、文化渐进融合的新格局。创新发展离不开与之相契合的多元化的科研人员的参与[8]。研究显示:科研人员与科普工作者共同参与科普传播的现场活动,可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准确性,保证公众得到专业、前沿的科普信息,活动现场科研人员与观众的互动积极度,以及交流能力大大影响了观众的学习效果[9]。观众更加愿意与科研人员进行双向互动,尤其与青少年的互动,可以更好地激发科学兴趣,对于科学家精神,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传播极为有效[10]。另一方面,科研人员通过参与活动现场,同样提升了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能力。在活动中,可以了解到观众对知识内容的需求,为后续科研成果科普化的供给提供方向。

(四)加强高层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公众对科普知识的迫切需求以及对科普知识科学性的提高,致使高层次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在对上海市科普基地专职科普人员人才结构的调查显示,当前科普人员学历职称虽逐步提高,但主要以中级职称或本科学历为主,高级职称的专职科普人员比例很小。基于此现象,建议增设科学普及职称系列,增加人才计划中的科普领军人才数量,吸引科学家进入到科普传播的队伍中[11-12]。据最近中国博物馆协会组织开展国家一级博物馆评估中,考察了时间段为2019-2021 三年的机构运行质量。优化后的评估指标在增设“安全管理”二级指标分值的情况下,“科学研究”作为二级指标在评估体系中所占比重一直很高。这足以说明科技不仅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博物馆和科普场馆的立馆之本。科技场馆亦急需探索有组织科研的实施路径,整合科普资源,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科普服务,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

三、结语

综上,“有组织科研”不是简单的概念,此目标的实现一定是需要具体路径和策略,虽然在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等领域各不相同,但其核心目标就是对接国家战略,聚焦高端技术、高端产业等领域开展科研。本文从高校及科普场馆的角度做了初步释义。

猜你喜欢

场馆科普博物馆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科普达人养成记
博物馆
场馆风采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露天博物馆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