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战略及其成效

2023-11-16伍慧萍

留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留学生国际化德国

文_ 伍慧萍

德国是继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之后第四个最受留学生欢迎的学习国度,也是最受留学生欢迎的非英语国家。其对留学生的广泛吸引力,与德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战略密切相关。

从“特殊”走向“通用”的高等教育体系

德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自成一体,与国际通用的学制体系不相兼容。德国没有规定学制的概念,传统上采取硕、博两级的文凭学历体制,即没有学士学位,只有硕士和博士两级学位。医学、法律、师范等部分专业甚至不颁发硕士学位,学生修满课程并通过国家考试、获得证书即为毕业。尽管特殊的高等教育体系并没有妨碍德国成为广受外国人欢迎的留学目的地,但客观上还是给留学生的跨国流动,包括德国学生到国外继续深造或者毕业后的求职,带来一定障碍。

最晚自世纪之交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对于优秀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德国在教育和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开始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品牌营销的问题,致力于提高德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此,德国不仅希望吸引优秀的外国学生、科研人员和教师到本国留学和工作,而且希望德国高校主动“走出去”,将德国高等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传播拓展到更多地区。

德国高等教育全方位的国际化转型是由博洛尼亚进程实质性开启的。1997 年的《里斯本公约》发起了以欧洲国家为主的博洛尼亚进程,其宗旨在于打造欧洲高等教育区和欧洲科研区,横向打通各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促进不同体系间的人员流动和资历互认,具体内容包括统一学位制度、统一学制、统一学分制,以及加强欧洲各国间教学质量评估合作、教学资金的流通方式、资格认证的标准、质量保障机构的设置等多项议题。欧盟委员会近年来仍在不断出台指导文件,督促成员国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而博洛尼亚进程不仅限于欧洲,目前加入该进程的国家超过50 个,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非欧洲国家。

博洛尼亚进程成为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契机,对于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德国1998 年修订《高等学校框架法》,开始转变传统思维,针对绩效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开启了较为彻底的高教体制改革,将之前相对封闭的德国高教体系与欧洲乃至国际通行的体系衔接贯通,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国际化举措:其一,建立学分体系。德国高校加入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引入国际承认的学分制来核算学习成绩,并对研究和教学成果进行量化考评,积累和换算所学课程与考试成绩。其二,引入国际通用学制。德国高校引入了国际上通行的本、硕、博三级文凭学历制,以广受国际认可的学士和硕士代替传统的德国硕士。其中,学士最短三年、最长四年,要求学生修满180 学分,并在大学学习期间到国外学习交流一至两个学期;硕士最短一年、最长两年,要求学生修满120学分,部分专业也要求学生拥有海外交流经历。同时,德国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协调沟通,促进德国毕业文凭与国外文凭之间相互认可。其三,开设国际化专业。德国许多高校面向外国和本国的求学者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作了较大幅度调整,开设了使用英语或英德双语授课的国际化专业,包括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双学位专业及国际课程。德国高校传统上只用德语授课,留学生需要通过德语考试方能入学,德语知识与能力往往成为一大阻碍;国际化专业则更多使用英语授课,降低了留学的语言门槛。此外,德国高校还与大量海外伙伴学校共同设立了国际双学位项目,对于留学生也十分具有吸引力。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德国高校的教学组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型,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和认可度有了极大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条件也有了极大改善。

自上而下的高教国际化战略

21 世纪以来,德国政府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联邦与各州教育主管部门、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高校校长联席会议等官方机构纷纷出台高教国际化战略、决议和推荐意见,为高校确立国际化的宗旨、指导思想、核心任务和行动方案,并推出大量国际化促进项目,鼓励和资助德国高校开展“国际营销”,打造德国高等教育的品牌形象,以期强化德国高校的卓越与创新,同时希望在全球化大潮之下保留德国乃至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与优势。德国开始积极主动地加强高校在国际上的宣介和营销,联邦教研部资助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高校校长联席会议、德国科学基金会及洪堡基金会共同设立了专门的高校国际化监控体系(HSI-Monitor),建立起高校国际化数据库,自2009 年以来每年出台报告,借助高校留学生数量、外籍员工数量、国际合作数量、国际学术发表及接受科研资助的情况等一系列量化指标,动态追踪和评估德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在此之外,联邦教研部、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洪堡基金会等机构不断出台各类有针对性的项目计划,鼓励并资助大学生参与短期海外交流、实习及游学活动,以及高校博士生、博士后、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鼓励高校在国际化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积极参与研发国际标准,参加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论坛,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国家和地区扩建德语专业和德国学校。高校也纷纷推出各自的国际化战略,确定与海外伙伴在高校教学及科研合作方面的重点区域、项目、领域与具体举措,并致力于提高学生和员工的跨国流动性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与此同时,德国逐渐改变传统观念,越来越重视大学排名在提高高校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德国传统上没有高校排名的概念,也没有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之分,或者名校一说,德国大学有各自的优势专业,整体水平相对平均。21 世纪以来,一些媒体开始根据专业、师资力量、学校的软硬件等指标对德国大学现状进行评比和排名。此外,德国日益重视若干国际上较为权威的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影响力。在2013—2015 年间,德国外交部曾专门资助试点项目,研究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和QS 这两个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数据基础、机制和方法,旨在有针对性地改善德国大学的世界排名。这一项目的效果立竿见影,参加项目试点的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和蒂宾根大学的世界排名,在一年中都进步了一百多位,德国高校的整体排名亦有显著提升,有9 所高校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2023年世界大学排行榜。

经过近20 年的努力,德国联邦和各州政府、高校联合管理机构及各高校的国际化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一,德国高校的留学生比例普遍较高。根据HSI-Monitor的数据,德国留学生人数和占比自该数据库有记录的2008 年以来逐年攀升,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留学生的规模仍旧保持稳定,2021—2022 学年德国高校留学生占比达到15%,合计44 万人。在各大高校中,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留学生比例高达36%,亚琛工业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分别达到28% 和23%。其二,德国高校的外籍员工人数较多。德国高校的外籍员工不仅包括科研人员,其教师队伍也日益向外国人开放。根据联邦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21 年德国高校的外籍员工合计5.88 万人,占高校员工总数的13.8%,其中,来自印度、意大利和中国的最多;外籍教授合计3721 人,占德国高校教授总数的7.4%。其三,德国高校开设了大量国际化专业。2022 年,德国412 所高校共计开设了2767 个国际专业(其中2034 个为硕士专业)、1790 个英语授课专业,其中169 所高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开设了共计860 个国际双学位专业(其中556个为双硕士学位)。其四,德国高校开展了大量国际合作项目。2022 年,309 所德国高校与外国伙伴高校共计维持了近1.8 万个国际合作伙伴关系,这一数字还不包括德国高校在欧盟伊拉斯谟计划框架下的大量合作关系。从整体趋势及最新数据均可明显看出,自21 世纪以来,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有效发挥了作用,德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有了实质性的提升。

猜你喜欢

留学生国际化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聚焦港口国际化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