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出镜记者的播音主持技巧

2023-11-16广东白云学院传媒学院刘婷婷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19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新闻报道

广东白云学院传媒学院:刘婷婷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电视屏幕上开始出现播音员在新闻现场出镜报道的模式,并且一直延续至今。1980年7月,专题栏目《观察与思考》的开播,作为播音员出身的庞啸在节目中首次以记者身份出镜、采访并作了评述,开创了中国记者出镜采访的先例。因此,他也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镜记者现场报道。”

20世纪90年代,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为龙头开启了中国电视新闻的新一轮改革,大力推动了我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发展。而在这一时期,大量优秀的出镜记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白岩松、敬一丹、柴静、李小萌等。人们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现场报道是衡量电视新闻机构报道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而出镜记者就是衡量电视新闻机构报道能力的重要代言人。

作为新闻出镜记者,必须要遵循新闻行业的准则,还要掌握新闻采编播的技能,履行新闻记者的职责,同时又要遵循镜头前表达的基本语言、形象规范。因此,新闻出镜记者必须不断加强对播音主持技巧的学习和锻炼。

1.新闻出镜记者掌握播音主持技巧的必要性

进入到21世纪后,直播技术得到普及,几乎世界上所有的重大突发事件都被现场直播,新闻出镜记者既是亲历者、见证者,同样也是报道者。新闻现场报道的价值在于强化时效性、营造现场感、催生参与感,需要新闻出镜记者更加客观、直观地把新闻事件报道出来,因此新闻出镜记者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作为新闻现场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整个报道团队的第一负责人,新闻出镜记者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人文素养,时刻保持仁爱之心,尊重人性、拒绝冷漠,理性思辨、直面社会万象。因此在现场采访拍摄过程中,新闻出镜记者需要迅速了解现场情况以及新闻事件的最新发展情况,还需要以简明扼要、严谨准确的语言告诉受众事件的真相。

综上所述,一场精彩的新闻报道需要新闻记者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为新闻和受众之间搭建良好的互动平台,呈现出更具价值的新闻信息。因此,新闻出镜记者熟练掌握运用专业播音主持技巧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确保在语言表达中更加规范准确,行为举止大方得体。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增加新闻传播的效果。

2.现阶段新闻出镜记者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对新闻现场情况变化的判断

新闻现场瞬息万变,充满着许多的不确定性,这也给新闻出镜记者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需要记者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快速对新闻现场的新变化进行判断,选择继续坚持原有的报道思路,还是及时调整报道内容,与事件发展同步。

作为新闻出镜记者,在面对突发事件现场报道的时候不仅要遵循生命第一、以人为本的报道准则,还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应变而动、解释现场。尤其是在新闻直播连线的时候,不仅要对自己目前掌握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还要对现场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加以解释、说明。倘若忽视现场的“新变化”,新闻出镜记者仅仅只专注于准备好的内容进行现场新闻出镜报道,那么呈现出来的整体效果就会显得背稿痕迹太重,缺少对现场情况的解释。

因此,新闻出镜记者不仅需要较强的事实判断力和价值判断力,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然而在现阶段,仍然有不少出镜记者对新闻现场的判断十分片面,对新闻事实的最新变化表达不明确,严重的甚至会对新闻传播效果造成不良的影响。

2.2 缺乏对人文关怀的把握能力

无论面对何种类型的新闻事件报道,新闻出镜记者都应该秉持人文主义精神,带着温暖与善意关注、体贴事件中的人物,展开人性化报道。但是现阶段,仍然有一些记者为了博人眼球,给人一种漠不关心的感觉,而冷漠恰恰是新闻报道的致命伤。

比如在面对突发新闻事件现场报道时,新闻记者如何筛选采访对象,如何对采访对象进行提问、怎么提问、提问到什么样的程度即可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新闻出镜记者考虑的因素。我们在面对采访对象时,要时刻带有一颗仁爱之心,不能强人所难、也不能带有质问的态度、浓重的主观色彩进行提问。

2.3 缺乏对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

新闻出镜记者需要用有声语言来完成现场报道的叙事结构。因此,良好的有声语言表达能力是决定报道整体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新闻现场报道中,常见的问题有“嘴跟不上脑子”和“脑子跟不上嘴”。有一些记者会出现语意表达逻辑断层、只蹦关键字词却无法组织完整的语句;有些则会出现内容缺乏、废话套话多、用词不准等现象。

比如在报道专业性新闻事件的时候,尤其是突发新闻事件,在新闻现场留给出镜记者了解信息的时间往往很短,但是却要求新闻出镜记者能够对复杂事件进行专业化的观察分析。因此,在面对一些专业术语的使用及解读时,就需要新闻出镜记者及时翻阅文献资料或者咨询相关的专家学者。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有了底气,才会客观、真实、科学、精准,否则容易造成受众理解的误差以及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3.新闻出镜记者应具备的播音主持技巧

3.1 具备良好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

作为“在镜头前说话的人”,良好的有声语言表达能力是新闻出镜记者制胜的核心关键。要求出镜记者在瞬息万变的新闻现场,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件的现场、梳理整合新闻报道内容,调动所有的感官去发现、感知现场信息,并以较强的口语化思维能力,快速地遣词造句,转化为流畅的语言,并传达给受众。

3.1.1 严谨准确的新闻语言

新闻出镜记者必须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运用严谨准确的新闻语言进行新闻现场报道。这就要求新闻记者不仅需要具备文字撰稿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即兴口语表达能力,掌握丰富的播音主持技巧。

首先,较为标准的普通话语音、悦耳的声音条件,是新闻出镜记者有效传播信息的基础条件。新闻出镜记者要想达到信息传达到位、没有语义误差,就必须做到字音正确、语音清晰。

其次,还要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新闻出镜记者的口误、失误和错误,表面上看是对一些词语的使用不当造成的,但实际上是因为很多基本概念掌握不清楚。尤其是特殊专业用语方面,必须字字确认,因为往往一字之差,意思已经谬之千里。

最后,表述准确需要建立在语法正确的基础上。普通话(现代标准汉语)中明确要求“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但是在一些新闻出镜记者的话语表述中,仍然会出现语法成分缺失、词语搭配不当或语序混乱等现象。

3.1.2 缜密的逻辑关系

新闻现场错综复杂,有时候看似独立的问题,实则纵横交错。例如安置点的选择,就需要涉及道路抢通、卫生防疫、检测避险、安置转移等多个系统。问题相对分散而且复杂,但要求报道主题却要相对集中。

例如2020年央视记者对丁真进行了一场100多分钟的直播采访,这场移动新闻直播堪称小屏直播的教科书。整场直播采取的是双故事线的叙事方法,一方面展现丁真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宣传介绍理塘旅游资源,故事线与信息线的有机融合,相互借力,使整场直播的板块衔接合理、信息量丰富、互动性更强。

又如2015年的直通乌镇系列报道《传统+现代千年古镇+互联网》,这是一期可预知主题的报道,在直播开始之前,基本信息点都已经明确,但是动态感相对来说比较弱。为了把信息点的“骨架”都包裹上丰满的现场“血肉”,两位记者专场了五个报道地点,把每一个信息点都和现场的一事一物、此情此景联系起来。比如第一位记者在开场连线时,记者站在船上,船行河上,带动着两岸白墙黑瓦,江南风情在现场画面中展现无遗,紧接着上岸之后,在古镇中穿行,又向受众揭秘了现代化的互联网大会会场,将互联网的现代风和古镇的传统风进行碰撞。在后半段的亮点之处便是两位记者的场景抛接。而记者们的不断移步换景,把报道中的几乎所有要点都转换成了现场图像,边走边介绍。如果没有记者对现场进行合理的调度与规划,那么恐怕很难呈现出这么好的传播效果。

因此,准确的表达要求新闻出镜记者必须对每个信息点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掌握准确,并给出合理的解释,能够通过语言表达把复杂的关系呈现出来。而且还要对容易产生误解的信息,结合背景,及时进行回应。

3.1.3 恰当的情感分寸

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新闻出镜记者始终要坚持正面的宣传导向,让受众从新闻传播中感受到温暖、积极向善的能量。因此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就要格外注意词义的拿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词汇众多,同一个意思,根据不同的情感色彩,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表示心情悲痛的词语就有痛不欲生、哀痛欲绝、伤心欲绝、如丧考妣、肝肠寸断、心如刀割、黯然销魂、不堪回首等等。但是,每个词义之间又存在细微的差别。用词的感情色彩发生意思的偏差,都可能引发不同的价值导向。因此,新闻出镜记者的报道用词,需要针对不同的语言环境、新闻事件进行精准化辨析,选择最适合的词语。

3.2 具备客观、准确描绘现场的能力

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新闻记者,对于新闻事件报道呈现出的效果却大不相同,这除了与新闻报道的选取角度有关外,“现场感”的描述也成为直接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

对于新闻出镜记者,观察现场、感受现场只是第一步,传递感受是第二步。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组织方式,新闻现场报道的核心始终要围绕新闻现场展开,记者需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式全面感知现场,并产生真实的体验,融入现场报道,并传递出去。

比如,广东电视台大型融媒体直播《赣深高铁 融湾之路》龙川站的现场报道中,我们通过新闻案例可以发现,新闻出镜记者在到达新闻现场之后,全面调动自己的感知器官,通过品尝美食、和采访对象进行人际交流活动以及用现场调动故事的方式,全方位地感知新闻现场,形成独特的个人体验。有时候强行灌输的一些观念,往往适得其反,“用新闻事实说话”才能赢得人心。

再比如《“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中,新闻记者在湖南凤凰县蹲点半个多月,用摄像机记录了孩子和老师们的生活状态,也让我们通过镜头了解到了这位“80”后乡村教师吴金城,他用每天磨豆腐、卖豆腐的钱资助孩子们。为了这些孩子们,他甚至放弃了去大城市工作,一直默默坚守在这里。

我们常说,新闻报道是围绕“人”展开的,作为新闻报道中“讲故事的人”,新闻出镜记者需要围绕现场介绍事实,又要对事实进行解释、说明,介绍前因后果,揭示镜头背后看不见的故事。所以,新闻现场报道是新闻出镜记者的主战场,而新闻出镜记者也是新闻现场报道的叙事者,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最强的传播效果。

3.3 具备良好的镜头前表现力

人是真正的全媒体传播,表情和仪态都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而镜头又具有放大的功能,在画面中,新闻出镜记者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大,并清楚地传递出来。如果新闻出镜记者不能给观众留下良好的初印象,则会严重影响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所以,新闻出镜记者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镜头前表现得从容大方、不卑不亢以及自信的状态,树立良好的屏幕形象。

通常而言,新闻出镜记者在镜头前的表现方式容易出现下述问题:首先,因为过于紧张而造成的面部表情僵硬、语言结巴、没有逻辑结构等问题,导致现场报道不流畅。其次,口水话过多,语言表达过于散漫和随意等。这些都会导致新闻出镜记者的形象受损,无法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

因此,新闻出镜记者要加强镜头前的非语言表达训练。首先,保持镜头前的自信感,用平常心对待工作,有适度的播讲欲望;其次,注意镜头前的表情管理,避免在镜头前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小动作,面部表情控制得当,时刻保持良好的交流感。

除此之外,服装、化妆、发型也是出镜记者屏幕形象的直观表现,作为新闻现场报道中的视觉元素,同样也传递出大量的信息。新闻出镜记者的服装必须与报道主题相符合,使新闻报道的内容与现场更贴合。

4.结束语

一名优秀的新闻出镜记者不仅需要具备采编播的能力,还需要掌握播音主持技巧,具备良好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准确、清晰地报道现场、解释现场,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镜头感。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学习和锻炼,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增砖添瓦。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新闻报道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对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探析
电视民生新闻现场报道初探
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做好现场报道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传播优势与报道艺术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