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群体发展的困顿与调适
2023-11-15李梦艺
李梦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手工艺有密切渊源,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对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乡村传统手工艺开始焕发新的活力。在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中,青年群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乡村青年工匠艺人是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构筑文化自信的重要群体,肩负着历史和时代的责任。本研究以全国范围内从事传统手工艺行业的乡村青年群体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对其工作状况、行业发展、社会融入和政治参与等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研,一方面了解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群体生存和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之下,为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发展路径提供多维度分析,以期回答“何以留住乡村青年工匠艺人”、“何以培育新时代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等时代问题。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概况
本研究选取国家统计局对青年的统计口径,将“乡村青年工匠艺人”定义为16—34 周岁、拥有娴熟技艺、从事传统手工业的乡村青年群体。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获得有效问卷992 份,样本人口特征统计信息如表1 所示。
表1 样本人口特征统计信息
与此同时,本研究开展了深入的个案访谈,访谈对象包括来自五个省份和两个直辖市的20 位乡村青年工匠艺人。课题组于2021 年7—9 月进行了三次线上访谈,获得了一手的访谈材料。访谈对象概况见表2。
表2 乡村青年工匠艺人访谈个案
在分析方法上,本研究吸收三角互证法模式中的多视角研究,即在解释现象时,用多种视角来解释一个研究结果[1],对全国各地的乡村青年工匠艺人、共青团基层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以期形成合理的“三角互证”。
二、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发展概况
本研究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服务乡村青年工匠艺人”这一核心问题,从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个人信息、生活状况、工作状况、行业发展、乡村融入、政治参与六个方面开展了问卷设计,能够反映乡村青年工匠艺人工作与生活的基本情况。在态度测量的相关问题中选用了李克特五级量表,统计时根据其权重赋值,“非常同意”赋值5 分,“比较同意”赋值4 分,“不确定”赋值3 分,“比较不同意”赋值2 分,“非常不同意”赋值1 分。
(一)生活状况: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但收入稳定性不高
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生活状况是其工作发展与职业认同的基础。本研究从居住状况、消费结构、社交关系三个方面对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生活状况进行分析。
就居住状况来看,调查显示,借宿朋友或亲戚家的受访者占4.64%,住在单位宿舍的受访者占5.95%,租赁住房的受访者占15.22%,自建住房或自购住房的受访者为62.90%。可见大多数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居住状况较稳定,为其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从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社交关系来看,40.22%的受访者与朋友或邻居交往一般,交往比较频繁的受访者占26.61%,交往较少和几乎不交往的合计占26.11%。由此可以看出,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社会交往并不多,这也与传统手工艺需要安静的环境、沉静的心态有关。
在消费水平上,月支出在1500 元以下的受访者占16.03%,1500—2500 元的受访者占比最高,为28.73% ,月支出在4500 以上的受访者占21.88%。在收入层次上,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受访者占33.67%,位居其次的是月收入4000—6000 元的受访者,占23.39%。结合收支情况来看,乡村青年工匠艺人收入基本能满足其消费需求,但是缺乏剩余资金助力业务拓展。
与稳定的“体制内”传统行业或高风险高回报的互联网行业相比,传统手工艺行业从业者的收入变数很大。原材料配置、房租、人力成本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当年的收入,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一般来说,只有个别已经“小有名气”的乡村青年工匠艺人能得到相对可观的收入。受访者16-20210725 表示,“客单价非常高,但是销售频次比较低,可能一个月出一个,但是好的能卖到三五万”。大部分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销售只是自然流量的线下销售,旅游的淡旺季、当地的客流量都会对销售收入产生影响。受访者多表示,“酒香也怕巷子深”,一般游客来到街市或者门店,都是蜻蜓点水般进店观看,购买带有很大的随机性。
(二)工作状况:工作强度较大,职业病较为普遍
统计显示,在工作时间上,49.19%的受访者每天工作8—10 小时,占比最高;每天工作10—12 小时的受访者占12.10%,17.14%的受访者每天工作在10 小时以上。每月休息3—4 天的受访者占23.89%,还有16.03%的受访者选择了“不休息”,每月休息低于七天的受访者占比达到82.06%。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工作强度普遍较大,超负荷工作成为常态。绝大多数受访者在家中、独立作坊、工作室或公司从事创作。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大部分受访者的独立作坊只有10 平方米以内的空间,且集创作和销售于一体,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受访者8-20210708 表示,“职业病这个问题是很普遍的,长期的工作,眼睛会很吃力,视力下降这个问题很严重。还有就是手脚慢了,腰椎疼痛啊,等等”。
在受访者中,很多人从事核雕、缂丝制作、羌绣、苏绣等需要长期弯腰的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病,如腰肌劳损、眼疾、腰椎病、颈椎病、肩周炎和职业性噪声聋等。面对职业病较为普遍的情况,不少受访者表示自己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
(三)职业发展:职业认同度较高,有强烈的技能提升需求
表3 显示,乡村青年工匠艺人对当前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满意度较高,41.03%的受访者对“就业前景非常好”表示“非常同意”,41.9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现在的工作,68.85%的受访者非常确定地表示在两年内会留在本地继续从事当前工作。职业满意度的高低与工作能否帮助实现个体的价值观、满足个体的需要和兴趣相关。手工艺行业让绝大多数青年工匠艺人满足了兴趣需求、实现了自身存在意义。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群体对于行业发展的前景也比较看好,有着较高的认同度,这彰显出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群体对于传统文化发展生命力的信心。
表3 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职业认同度
同时,80.84%的受访者有着“较强烈的借助外力提升专业技能的需求”,81.65%的受访者“在专业技术资格认定上需要政府或行业提供政策扶持”,83.26%的受访者对政府或行业提供的产品展示或行业体验平台表达了需求。此外,57.36%的受访者非常愿意参加技能培训类的社会活动,56.65%的受访者愿意参加知识讲授类的活动。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乡村青年工匠艺人都有强烈的技能提升需求。
(四)乡村融入:在乡村具有认同感归属感,但乡村治理参与度有待提高
乡村融入情况直接涉及乡村青年工匠艺人对于所在乡村的认同度和归属感,从而进一步影响其在乡村振兴当中的参与度。表4 显示,乡村青年工匠艺人在“我在乡村寻找到了幸福感和归属感”、“我积极关注乡村振兴”、“我经常关注乡村当地政策”等认同度题目上都表现出积极的融入态度,得分为4.12 分、4.19 分、4.15 分。相较之下,在“我经常参与乡村治理”这一题得分稍低,为3.91 分,说明乡村青年工匠艺人一定程度存在“认知度高而参与度低”的问题。
表4 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乡村融入情况
进一步研究发现,乡村融入与户籍状况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本地农村户籍的青年工匠艺人大多有自购房,与朋友和邻居的交往也更加密切,而外地农村户籍青年工匠艺人主要依靠租赁,人际交往不甚频繁,这相应地会影响其乡村融入度;本地农村户籍青年工匠艺人大多有着家族传承责任,较早接触手工艺,因此从业年限较长,发展情况也较外来青年工匠艺人乐观。外来青年工匠艺人从业压力较大,他们只能选择压缩社交时间进行长时间工作,让原本就与周边人接触不多的外来青年工匠艺人逐渐陷入低归属感的循环中。
(五)政治参与:积极靠拢党团组织,以“匠心”贴“红心”
如表5 所示,乡村青年工匠艺人在“我愿意参加党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我能得到来自共青团、青联等组织的引领指导与帮助”、“我很了解当地共青团对我目前所从事工作的相关扶持政策或措施”等题目上得分为4.71 分、4.15 分、4.04 分。87.5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与党团组织开展的活动”,说明他们在政治认知度与参与积极性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79.84%的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来自共青团、青联等组织的引领、指导与帮助。共青团、青联等组织在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社会参与上发挥了较大作用,党团组织的引领程度与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参与意愿基本相契合。值得注意的是,超过40%的受访者对参与党团组织开展的线下活动的途径不太清楚,对于线下参与渠道的认知度仅为3.29 分,这可能会影响乡村青年工匠艺人对党团组织开展的社会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表5 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政治参与情况
三、乡村青年工匠艺人面临的困境
在调查中发现,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群体面对新兴技术的时代变革选择了相对边缘化的站位。一方面,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必然要求在精雕细作的基础上对传统进行保存与改造。另一方面,技术变革的加速、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使传统手工艺加速更新,这意味着乡村青年工匠艺人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技术变革带来的职业转向与行业更新换代的问题。无论是从保护自身职业规范性来看,还是从规避技术变革对传统手工艺冲击的风险来看,他们对职业发展的选择都持相对保守的态度。因此,对于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群体发展的研究,关键点在于是否能够在传统手工艺传承的传统性与技术变革的现代性之中找到机遇,在二者之间寻求协商对话的可能性,以实现乡村青年工匠艺人职业进路的发展变革。
(一)“匠心”与市场持续碰撞,线上线下难以交相辉映
目前乡村青年工匠艺人在产品销售上走的多是“薄利多销”的路子,如蜜蜡、火绘葫芦、木偶头雕刻等,通过低廉的售价去吸引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调查显示,市集摆摊的销售方式占比达43.75%,选择比例最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手工艺制品的销售渠道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以往较为传统单一的方式有了新的可能性。然而,选择线下渠道销售的乡村青年工匠艺人还是占据主体,有一些乡村青年工匠艺人尝试过用直播平台销售,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单一的销售渠道面临着只能接受自然流量的风险,当地的客流量直接影响着销售量。受访者11-20210725表示,“除了在店里等客人这样的销售渠道之外,目前也没有别的方式扩大销售范围,就是发发微信,别人来问就卖一两个”。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第一,目前依赖于流水线生产的“快餐式消费”与传统手工艺品本身的“慢工出细活”难以兼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必然要求在精雕细作的基础上对传统进行保存与改造,而技术变革带来了产品的原料开发、生产工艺创新的突破性进展,大量手工艺品得以流水线、集约化生产。在调查中发现,为了保护自身职业规范性,受访者大多对生产方式的变更持保守态度。第二,直播、电商平台销售体系不够健全,针对传统手工艺品线上销售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导致仿制品充斥市场。久而久之,乡村青年工匠艺人也就不愿意在直播平台上销售产品。第三,由于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宣传展示机会较少。很多乡村青年工匠艺人没有加入任何协会,缺乏和大众的沟通与联系,产品销售合作组织比较单一,不利于市场开拓。
(二)传承手艺缺乏年轻血液,延续面临难题
当前,随着老一辈传承人年纪渐长,我国不少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谁来“接力”已经成为传统手工艺如何传承下去的共性问题。受访者1-20210708 表示,“现在很难招到年轻的徒弟,即便能招到,很多年轻人由于短期内看不到成绩,往往难以坚持,而最终真正愿意留下来的年轻人屈指可数”。没有新鲜血液加入的传统手工艺,必然会走向失传。
目前这一辈从事传统手工艺的青年大多为各自技艺的最后一代,在从业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同辈转行带来的自我怀疑,还要面对后辈不愿继承的难题。50.50%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有机会就会选择其他工作,45.46%的受访者虽然从未开过手工艺培训或者体验课程,但是有开设相关课程的想法,说明他们非常想把自己的手工艺传承下去。受访者7-20210708 表示,“学艺的话,时间比较长,需要投入的多。但是整个收效也不如别的行业来得快,年轻人如果需要生存啊、就业啊,就不太会选择进入这一行。除非是特别喜欢、感兴趣的”。
一方面,从传承手艺的规范性来说,传统手工艺学习的时间周期长,工艺十分复杂和考究,学起来费时费力,这也就导致了从事传统手工艺的门槛相对较高。手工艺人为保证经典工艺的高质量传承,大多希望传给自己的后代或者是严格把关的徒弟。受访者18-20210725 表示,“传承也不能瞎传,老师傅不能逮着年轻人就传,他也需要评比、考核,而且是单脉相传。所以说年轻人也就比较少”。“曲高和寡”的门槛自然带来了“门可罗雀”的困境。另一方面,传统手工艺产品在进入市场的时候有一个天然的弊端,很难标准化、工业化,基本上是手工制作,入行之后就业渠道单一、待遇薪资不高,难以职业化。当投入和收入不成正比时,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经济收入难以得到保障。
(三)职业身份认同存在阻滞,传承人面临名不副实窘境
为调动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评定专业职称是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评定专业职称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乡村青年工匠艺人进行经济帮扶,同时也是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一颗“定心丸”,拥有一张通往更高层次的“名片”,在职业发展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展示平台、社会资源、职业安全感。然而,目前乡村青年工匠艺人多面临着“有技艺、无职称”的职业身份认同问题。受访者10-20210708 表示,“我们平江路这边,有很多精湛技艺的年轻人,但是没有被承认的职称,地位不高,和别人介绍自己作品的时候就会比较困难,除了我们这边自己举办的一些文化交流特色活动,没有什么机会去更大的技艺展示平台”。
究其原因,第一,由于大部分乡村青年工匠艺人是从小学艺,多是从学徒工起步,师徒相承,学历水平往往不高,因此无法获得相应的资格认定。第二,在职称评定的方式上也存在着不少弊端。目前很多工匠艺人的职称评定是通过提供相应的作品,同时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自我介绍,这就导致评选的过程可能会存在漏洞。第三,政府对于工匠艺人职称评定的宣传不足。不少乡村青年工匠艺人不了解职称申报的程序,也没有进行过职称申报,其职业的分散性也导致地域内工匠艺人资源成点状分布,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统一的平台。
(四)乡村治理参与度不高,青年力量未得到充分挖掘
工匠艺人的职业属性决定了他们更加关注自身技艺的发展、产品销售的扩大。对于乡村治理参与,受访者15-20210725 表示,“如果政府能提供一些展示宣传我们这门手艺的平台,或者出台一些政策,我们就很满足了”。不少乡村青年工匠艺人对于乡村治理参与的态度不够积极。
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受到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工作特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利益需求和普通乡村青年有所区别。同时,关于工匠艺人的技能提升、销售渠道扩展等方面的活动和培训,目前缺乏相应的资源。第二,一些外地户口的乡村青年工匠艺人受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在乡村中缺少代表自己利益的共同组织,基本处于边缘状态,未来计划留在本地居住的并不多,主动投身当地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第三,乡村治理参与受限于参与渠道。不少乡村青年工匠艺人表示不知道如何行使相应权利,也不知道有哪些渠道可以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
四、乡村振兴视域下青年工匠艺人群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强调,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应聚焦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维度[2]。本研究从五大振兴的要求出发,提出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升级以服务产业振兴、链接社会各方服务资源以服务人才振兴、持续弘扬工匠精神以服务文化振兴、打造“人文地产景”五维生态圈以服务生态振兴以及激活基层组织活力以服务组织振兴五个维度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升级,深挖市场理性与传统文化的糅合机制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应注重推动乡村传统工艺振兴,将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手艺活”拉入良性市场的轨道之中。一是发展传统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推动传统工艺从增量导向到增质导向的跨越。依托现代农村建设的新兴技术和管理模式,将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手工艺技术转换为现代产业的生产要素,同乡村社会的生态旅游资源、历史建筑景观资源、康养农旅资源进行产业重组,推动传统文化与农、教、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二是提升传统手工艺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提高文创产品创新、创造、创意力度,依托知名团队和专业院校,开发更多集时尚、个性、简约、实用为一体的文创产品,利用多媒体资源广泛宣传,提升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三是打造优秀青年工匠艺人的独立IP。2020年大火的乡村青年丁真以独立IP 的形式受到媒体的持续关注,以“流量变现”形式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增长与转型,带有政府主导色彩的网络形象生产和流量变现开始成为互联网发展之下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3]。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独立IP 是传统文化资源的象征符号,同时乡村青年工匠艺人进行创作的过程能够极大地满足人们对于古风生活中精雕细琢的人文想象,具有传承工匠精神与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的特性,其潜力值得深挖。
(二)链接社会各方服务资源,培育新时代乡村青年工匠艺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才。具体来说,应注重链接社会各方的服务资源以促进乡村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留住乡村青年工匠艺人。一是搭建各类交流展示平台。按照“重品德、树品牌、抓品质”和“年轻化、国际化、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努力搭建集文化人才引育、文化思想交流、文化工艺传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固定性、周期性平台,为人才提能、产业提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广泛吸引乡村青年工匠艺人参与交流展示,为其提供汇聚、交流、展示、宣传的平台。二是提供技能输出的渠道。对有技能提升需求的乡村青年工匠艺人提供专家指导、技能考察、加入工艺协会的机会。依托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和民间文化传承协会的力量,建立传统建筑文化艺术传承基地,为工匠艺人传授技艺提供场所。三是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建立长效群体服务机制。具体包括提供专升本“一条龙”式学历培训、链接专业对口的大学生开展实习或者社会实践、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执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制定的津贴标准以及进行乡村青年工匠艺人产权登记梳理等措施。
(三)借助“互联网+”宣传优势,持续弘扬工匠精神
在数字经济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应借助“互联网+”宣传优势,对工匠精神、乡村青年工匠艺人进行宣传和报道,加大对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关注和认可。一是针对新媒体时代青年群体的特点,坚持贴近青年实际,主动入驻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努力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有效宣传。二是建立起专门宣传介绍传统手工艺的公众号或是利用传统手工艺保护者和研究者的公众号向青少年宣传。三是利用B 站、抖音和快手等社交媒体对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和各种相关活动进行直播或者制作相关小视频,提高传统手工艺的受众面,助力链接网络资源,拓宽线上销售渠道,打开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互联网销售思维,对接网络直播“大V”,进行线上直播售货培训,整合各板块乡村青年工匠艺人打造线上统一销售官方平台,从而吸纳各方青年才俊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活动。
(四)推动生态乡村建设,打造“人文地产景”五维生态圈
随着“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全国各地推出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传统文化产业在提升乡村品位、保护乡村风貌、展现乡村魅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应以村庄环境的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基础,链接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和现代产业,打造“人文地产景”的五维生态圈。一方面,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生产生活综合发展与乡村社会“硬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应通过对乡村的环境整治工作,包括道路、饮水、通信、电网、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长效管理、规范管理、优质管理[4],打造生态优良、景观优美、风景独特的“硬环境”。另一方面,创造人文资源丰富、“用事业留住人,用事业吸引人”的“软环境”。对于有返乡创业需求的青年工匠艺人应提供创业融资机会,推进乡村青年工匠艺人创业小额信用贷款工作,提供就业创业帮扶保障,解决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的后顾之忧。通过一系列举措,为乡村青年工匠艺人全身心投身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施展才华,全心全意为高质量发展奉献光和热。
(五)激活基层组织活力,增强“红心”与“匠心”共振
组织力量我国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培养新时代乡村青年工匠艺人,不仅要让他们带动技艺传承,而且要通过融合社会责任感和田园牧歌型的“文化乡愁”意识,最终走出一条“城乡文化反哺”式的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道路[5]。
党政职能部门、共青团组织等应通过思想引导、技术示范、职业培训、资金扶持和法律援助等措施,搭建乡村青年服务供需双方平台。制订针对服务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群体的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并通过调研考察、专家座谈、下派干部等方式加强对基层服务工作的指导。加强对乡村青年工匠艺人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积极与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开展合作,组织优质的教育和培训资源下乡,同时孵化专业的乡村青年工匠艺人交流组织,完善该类社会组织的登记备案制度。针对乡村青年工匠艺人乡村治理参与意识不强的现实问题,应注重拓宽乡村治理参与渠道,建立健全对话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