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干预联合贴纸画奖励在静脉穿刺患儿中的应用
2023-11-15何婷婷张园园
何婷婷,阎 靓,张园园
(郑州市中心医院儿科, 河南 郑州 450000)
静脉穿刺是输液治疗的主要方法,在儿童中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因儿童年龄幼小,哭闹、抗拒,不配合,导致静脉穿刺难度大,穿刺失败风险高[1]。因此,加强儿童静脉穿刺干预是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减少护患纠纷的关键。贴纸画图案各式各样,且内容符合大多患儿兴趣爱好,采用贴纸画奖励能够满足患儿,促进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产生信任关系,能够减少患儿哭闹、抗拒,从而提高患儿依从性,积极配合护理工作[2]。音乐干预是一种心理干预方法,通过儿歌、动画主题曲等音乐可改善患儿心情,转移其注意力,减少患儿哭闹、抗拒等现象,确保穿刺工作顺利进行,提高穿刺成功率[3]。目前大多医院对于静脉穿刺患儿多选择不干预或口头安抚,少有研究实施具体干预措施,本研究为提高儿童静脉穿刺成功率,将音乐干预和贴纸画奖励联合用于静脉穿刺患儿中,重点观察穿刺成功率和患儿依从性的改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在郑州市中心医院接受静脉穿刺的160例患儿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法分为观察组(音乐干预联合贴纸画奖励,80例)和对照组(贴纸画奖励,80例)。(1)纳入标准:①年龄≤6岁的儿童;②患儿意识清晰,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③有完整的病历资料。(2)排除标准:①先天性神经发育迟缓;②认知功能障碍、听力障碍;③静脉穿刺时自主意识丧失;④静脉穿刺时使用束缚带。
观察组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6岁,平均(3.13±1.01)岁;疾病诊断:上呼吸道感染32例、肺炎26例、急性胃肠炎22例;穿刺部位:上肢52例、下肢28例。对照组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1~6岁,平均(3.09±1.28)岁。疾病诊断:上呼吸道感染30例、肺炎32例、急性胃肠炎18例;穿刺部位:上肢54例、下肢26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行贴纸画奖励干预:在静脉输液前,护士与患儿面对面沟通,了解患儿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根据患儿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贴纸画,贴在患儿手背或额头,以表示鼓励,与患儿建立信任关系。还可以根据患儿性格特征收集不同图案的贴纸画,供患儿自行选择,并承诺其表现良好,积极配合治疗,可以帮其贴上纸画或奖励更多纸画。静脉穿刺前,再次与患儿交流,结合患儿选择的贴纸画中内容,自行组织语言鼓励患儿,如:患儿选择的贴纸图案为喜羊羊,则对其说:“某某某真听话,要比喜羊羊勇敢”。患儿受到夸奖后会产生荣誉感和成就感,此时护士应再给予鼓励,帮助患儿建立治疗勇气,通过这些方式与患儿增进关系,帮助患儿产生自信,在交流过程中自然完成静脉穿刺。完成穿刺并固定止血带后,履行之前承诺将其余贴纸画交于患儿,再次给予鼓励和表扬,与患儿建立友好关系,以便于进行后续工作。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音乐干预:在静脉输液前,由护士根据患儿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收集不同类型音乐下载至播放器中,使用播放器播放,将患儿注意力集中在音乐刺激上,跟随音乐元素的变化对音乐刺激做出反应,以促进其注意力转移。如:动漫音乐、胎教音乐、回声演奏、结构化乐器演奏之间交替播放。音乐播放过程中,观察患儿注意力分散情况,确定患儿专注于单一的音乐线索,而忽略其他刺激时,立即进行静脉穿刺,以达到减轻患儿疼痛的目的。若患儿年龄偏小,则播放胎教音乐,对于年龄偏大的患儿,可以结合患儿兴趣爱好播放音乐。使用电视播放音乐,音乐强度为45~60分贝,观察患儿反应,若患儿反应不明显则更换音乐。播放直至输液结束。
1.3 观察指标
(1)穿刺效率: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重新穿刺成功率(即一次穿刺失败后再穿刺成功率)。(2)依从性:采用本院自制依从性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1,重测效度为0.84)评估两组患儿依从性,完全依从:患儿可正常配合穿刺和静脉输液,无哭闹、抗拒表现;部分依从:患儿基本配合穿刺和静脉输液,偶见哭闹、抗拒;不依从:患儿无法配合穿刺,哭闹、抗拒表现严重。(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依从性。(3)比较两组穿刺耗时、疼痛面容持续时间、啼哭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穿刺效率比较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重新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穿刺效率比较[n=80,n(%)]
2.2 两组依从性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95.00%高于对照组82.50%(P<0.05),见表2。
表2 两组依从性比较 [n=80,n(%)]
2.3 两组穿刺耗时、疼痛面容持续时间、啼哭时间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穿刺耗时、疼痛面容持续时间、啼哭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两组穿刺耗时、疼痛面容持续时间、啼哭时间比较
3 讨论
在儿科医患事件中,大多是由患儿哭闹、抗拒导致静脉穿刺难度增加,护理人员被迫多次穿刺导致患儿疼痛、哭闹加剧而引起[4]。反复的静脉穿刺不仅影响护患关系,增加医疗纠纷事件,还对患儿血管造成一定损伤,导致瘀血、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目前多数医院对儿童静脉穿刺时选择不干预或语言安抚,甚至以强制控制的方式进行静脉穿刺,往往导致儿童抗拒感加重,难以提高患儿依从性,影响静脉输血顺利进行[5]。为提高患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护患纠纷事件,探讨儿童静脉穿刺的干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贴纸画图案各式各样,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性别、性格特征患儿的需求,尤其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兴趣爱好。贴纸画奖励具有一定趣味性,能够增加患儿知识面和积极性,促使患儿积极参与干预内容,护理人员与患儿通过交流贴纸画内容,了解患儿性格特征,实施个体化干预,促使患儿积极配合护理工作,不仅可提高穿刺成功率,还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减少纠纷事件。患儿通过观察贴纸画内容,能够满足自身兴趣爱好,实现注意力转移,护理人员在此过程中实施静脉穿刺能够明显减少患儿哭闹和抗拒感[6]。此外,患儿得到贴纸画奖励后常表现出愉悦心情,积极的情绪可降低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提高疼痛阈值,减轻穿刺疼痛,使穿刺顺利完成。同时在穿刺完成后给予鼓励和贴纸画奖励,能够提高患儿自信和积极性,接受护理工作,有助于后续治疗顺利进行。但本研究中对照组仅使用贴纸画奖励干预,患儿依从性和穿刺成功率仍有明显的提升空间,可能与患儿兴趣爱好不同有关,患儿兴趣爱好不同导致本研究中贴纸画的应用不足以满足患儿需求。因此,在贴纸画奖励干预基础上仍需联合其他干预方法使用,进一步提高患儿依从性,以确保静脉穿刺顺利进行。
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在穿刺成功率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儿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表明音乐干预联合贴纸画奖励可进一步提高患儿依从性,提高穿刺成功率。分析原因在于,音乐的声波作用于大脑,还可缓解交感神经过度紧张,改善全身血液循环,降低心率和血压,保持生理状态稳定,进而稳定患儿情绪[7]。此外,音乐干预采用儿童、动画等音乐唤起患儿愉悦感,贴近患儿兴趣爱好,可转移患儿注意力,减少由穿刺引起的哭闹、躁动、抗拒现象,缩短穿刺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8,9]。
疼痛是儿童静脉穿刺时的主要表现行为,疼痛感导致儿童哭闹、抗拒感加重,不能够配合穿刺,往往影响穿刺成功率[10]。本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穿刺耗时、疼痛面容持续时间、啼哭时间均较对照组短,研究结果表明音乐干预联合贴纸画奖励可缩短穿刺耗时,稳定患儿情绪。这是因为音乐能够给予人体带来心理、生理效应,影响机体的化学递质变化,对生理机制产生一定影响。如音乐对听觉产生刺激,并作用与大脑、脑干等结构,对大脑皮质发挥调控作用,有助于刺激啡肽释放,从而发挥镇痛效果[12]。冯瑞玲等[12]研究认为,使用音乐疗法能够促使儿童情绪稳定,减轻穿刺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有助于减少儿茶酚胺释放,对于镇痛具有一定作用。有理由认为,音乐干预在静脉穿刺患儿中能够发挥良好的镇痛作用。
儿童静脉穿刺一直以来是护理工作中的难题之一,多数基层医院需多次穿刺才能成功,从而产生护患纠纷。本研究证实音乐干预联合贴纸画奖励能够通过提高患儿依从性,减轻患儿疼痛,实现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提高,对减少护患纠纷达到一定帮助,且本研究中干预方案成本低,无需消耗医疗资源,具有临床实用性,将来可在基层医院大力推广。
综上所述,音乐干预联合贴纸画奖励用于静脉穿刺患儿中能够提高患儿依从性,减少哭闹、抗拒及疼痛行为,这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对于减少护患纠纷事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