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宁愿落叶是一枚尖锐的铁蒺藜”

2023-11-15西边

今古传奇·当代文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稗子哑巴月亮

不久前,在一次诗友小聚时,一位朋友说,我们有不少诗人,写出的诗,无法做到诗与人合二为一,往往是相互分裂,甚至是颠倒、反向的。

这话有道理。

最近集中阅读老朋友许洁的作品,我就想到了这话。而许洁,就是一位人如其诗的写作者,是以努力表达自我和以探索人生为写作使命的真诗人。他的诗敦厚简约,而许洁的待人接物也自然流露出敦厚率真的特点,举止谈吐和他的诗一样高度契合言近而意远的特征。

通观许洁近年来的诗歌作品,他的诗多用简洁白描的手法,以此表达丰富的内涵。他的诗多以自然景象、人物和事物为切点,通过意象和情感交融加以呈现。善用象征之类的手法,使作品内质透彻,而外呈简练。他的诗歌结构总体看来并不算复杂,但这种简单的结构却具有内在的乐感,或者说,强烈的韵律感。加之其文本多以自然为题,以天地万物变化喻人生悲欢离合,表现生命的脆弱与美好,并弥散出独有的地域气息,这往往更易激发读者的想象与共鸣。

许洁的诗,语言凝练而深入,多抒发感悟,情感表现较直接,往往短短数十行,就能折射丰富乃至庞杂的内在世界。仅就我读到的这一组诗来看,其诗多以亲身经历的事件为基础,有些铭刻于内的暗场记忆会不时从字里行间跳出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所遭逢的情志裂变,并自然地关注许洁由此伸展开的观察与思考触须。

《我宁愿落叶是一枚尖锐的铁蒺藜》就是一首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以看似简单的语言和细节生动的情境来表达感怀。“我宁愿它们都是从树上摔下来的”,这是写路遇落叶而心生怜悯,想到这落叶与平凡的人们多么相似。那些离土的人与物,总是这样,孤独地死去,悄无声息地湮灭,仿佛从未存在过。它们从枝头的故园或故园的枝头坠落远去,有一些甚至不能归根。那么,不妨做一枚尖锐的铁蒺藜吧。“我宁愿它们叮叮当当,伤痕累累。”“我宁愿它们能在林荫道上/认真拦住我们的路/我宁愿你踩上去时/能把一半的尖叫声分给它们。”这些句子铿锵有力,诗人希望落叶“都能大哭一场”,希望这些生命不甘宿命摆布,要能努力证明自己曾活过,爱过、恨过,对抗过、呐喊过,然后壮烈地死去,像远在历史尘烟深处的嵇中散。

《雷声让我想到哑巴店》一诗流露人生中的不安、彷徨和挣扎。哑巴店是安徽长丰岗集镇的一个微小地标,在当地有一定名气。当然,在广袤的中国,叫哑巴店的地方很多,这里的哑巴店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然而,这个词语在许洁的诗中频繁地出现,被寄寓了某种难言的情感。

“秋天的雷声向原野发出问候/闪电把枝头上的留恋照白了”,这是非常精彩的句子,枝头残留的果子或树叶被闪电照白。而“窗外骤雨如箭,尘埃和眺望纷纷坠落”,“骤雨如箭”,是与纷纷坠落的“眺望”相照应,“眺望”本是动词,在这里被灵活地用作名词,这是古汉语常见的文法习惯,现代汉语中很少见到。以“尘埃和眺望纷纷坠落”来写雨之密集,足以遮掩远眺的视线。人生岂不就像这样,时而有密雨带来视域里的忽明忽暗。哑巴店,在恍惚的秋雷和骤雨中再度浮现:那是一个人守护一个农庄、一大片的林田,那是一个人在入夜后的独自饮酒。四围草树也具备守林人同样的情愫,或是疼痛或是愤怒。我们可以合理想象,那是怎样一段步履艰难、磕磕绊绊的人生经历,一段挖掘机哐当哐当巨响而试图拆除的往事。

《两个杮子携手坠落》以杮子为主角,隐射生活的起伏与坚持:“坚强也有累的时候/譬如荷。”此刻,虫鸣声如涨潮,而闲情如昔,依旧是悲哉秋之为气,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壮阔与悲凉,也有通红柿子坠落时的细腻哀婉。是啊,有什么事物真能对抗时间的侵蚀?

“寒露来临之前,月光被黑吃掉了。”“整栋整栋的灯火也在骤然熄灭。”黑,是因为月光,是因为夜深,可又不仅因为这些。限电后,被城市霓虹改写过的湖水又迅速恢复到老样子,夜晚的一切光与影都在衰变,最后只剩下“潮湿的雷声”。“潮湿”一词精妙,我们可以由此管窥诗人的炼字功夫之深。诗到这里,笔锋又一转,哑巴店再度出现,“哑巴店的镰刀已经开始生锈了”,这里的文本中,多出一把锈蚀的镰刀。此一句,会令很多读者困惑。这其实就是提醒我们,要解读一位诗人的作品,绝不能孤立地面对某一首作品,而要与其前后作品关联起来展开阅读,这是知人论世的朴素道理。正如我们去观察一片树叶,时常要凝视它寄存的枝头是否在风中晃动,看它依存而生的硕大树干和时而翻卷的浓密的树叶之海。

2016年,许洁在哑巴店投资的吉蔓农庄正式开业。诗人欣喜之余,曾写下一组诗,其中就有镰刀一词在其中闪光。我们或可理解为,这是诗人对少年时田园生活的追忆或试图实现重新拥抱农耕时代的梦想。然而,寒露已降,林田将芜胡不归?“我担心没有镰刀的哑巴,他的笑容/将随亢奋的梦境一起坍塌”,此句产生三重指向:一是自己从哑巴店吉蔓农庄依依不舍地离別,带着破碎的梦;二是离土后的农民是否还是农民,其命运将决定于什么;三是诗人自己也就是哑巴的化身,面对着草木世界,他已无话可说。由此观之,这诗就有了深远的况味。

《在五谷庙》是以稻子和庙宇为意象,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安宁、静谧和虔诚。这首诗起笔描写五谷庙周遭的稻谷,明喻成熟稻子的谦逊品质与自己的父老乡亲具备着很高的相似度。诗人对流亡的那颗星铭刻于内,也是对自身生活的反思。通过对星星的描绘,显现愧怍之意,并突显当下无可言说的孤独。“无须辩识谁的车辆停驻庙前,三分钟的静默/灯光吸引了一群又一群带有稻香的喜庆飞虫”,庙前车辆和灯光吸引带稻香的飞虫,记忆里的庙会是欢腾的。而自己则是一棵长坏了的稗子,立于稻林中,又侥幸获得众神的宽恕。这里表达的是感恩,而这感恩,其实与神佛并无多少关系,一切归因于蒲团上虔诚跪拜的母亲。她时常这样跪地祈福,为自己的孩子,为自己的家庭,而这种爱和虔诚,本身就像照进庙堂的夕阳,会让她镀上一层不会褪色的神圣金辉。

《稗子》抒写对做人保持真诚的肯定与坚持。诗人忆及父亲教他如何拔掉稗子,走进稻禾的海,稻禾会缠绕住他,“每移动一步/都会留下一些悲壮的花絮”。在海一样的包围中,要识别一株稗草很难。识稗难,而在茫茫人海,识别真假更难。这是由对稗子思考而切进,暗示人与稗子间的相似。稗草,有与其外在不相称的巨大根系,而人类何尝不是,有瞬息万变无从捉摸的复杂内心。诗人想到父亲的做法,发现一株稗草,果决地将其抛到岸上,任由落地的泥浆四下飞溅。这首诗在结尾表达一种信念——不做被父亲拔漏掉的稗子,而要做一棵稻,并保持本来就有的淡淡稻香。

《但愿人长久》以月亮为线,表达对远方的思念和对爱的渴慕。首句照应“千里共婵娟”。用“高山上的月亮照亮高山,流水中的月亮/追逐流水”一句缠绕着表达,值得细加揣摩。月亮神秘,不可捉摸。诗人又对窗外的景致展开描述,要偷聽火车的声音。与后文相关联,应该是想表达对远方的向往。“风太轻了,难以载动远方的消息”,远方是遥远的,是不可抵达的。饮过几杯桂花酒,月亮开始在诗人心头晃动。广寒上的嫦娥,仰望星空的后羿,这些都是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的传说。诗人“痴痴地盯着她,像盯一件久违的瓷器”,这时,瓷器之哑光与月光重叠,也与远方的爱人重合。这首诗语言简洁,用词清新,唯美抒情中,内里的层次是比较丰富的。

《我确信我照亮了一个人》颇有禅意。诗人欲将心事打成蝴蝶结,希望心事彻底消失,可心事像蝴蝶一样不断飞回,且沾上潮湿,带着苦难和孤独,它沉重,难以摆脱。不过,好在还有月亮,月亮会照亮这些潮湿、苦难、孤独,她具备神奇的愈合力量。“她照亮了我,照亮了那些平常难以深入的迷途”,这是感激与依赖。月亮照亮我,而我也应借着这圣洁之光,去照亮周围,“照亮泪痕,照亮疾病,照亮那些悬浮人世的虚空繁华”。诗语言流畅晓白,抒情性很强而又深蓄哲思,闪现出人文主义光彩。

《不相信》一诗通过列举一系列看似不可思议的事,表达对世界的怀疑和对人性的探究。诗语言有反讽意味,幽默而富有想象力,也展示出诗人看世界时偶尔的冷峻一面。《间隙之二》同样简洁明了,用词精准,充满哲理和思辨气息。通过描述不同场景与感受,表达对生命对世界的思索。《间隙之四》回忆妈妈的故事,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亲情的珍视。诗语言平实朴素,有细节有深情,包含对家庭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总的说来,许洁的诗充满独特的感性力量,扎根于自身的深刻体验,演化出一首首高质量的诗作。其诗生动鲜活地传达出苦闷、挣扎和无奈,同时,也传递出更多的美好与期颐。

简约的语言,却能抒发大部分普通人都拥有而又隐藏的深沉情感,这就是诗。

让我们重新读他的句子——“我宁愿落叶是一枚尖锐的铁蒺藜”,我相信,它会引起更多读者内心的共鸣与游思。

西边 本名甄建军。诗人,评论家。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翼象》诗社副社长。作品主要发表于《诗歌月刊》《安徽文学》《星星》《诗刊》《中国诗歌》《新大陆》等数十家国内外文学刊物。曾获曹植诗歌奖、紫蓬山诗歌节奖,入围安徽文学奖评论奖。

猜你喜欢

稗子哑巴月亮
我不想吃稗子草长大
一棵稗子在担心什么
哑巴狗
父子俩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哑巴老师(三)
一颗稗子和一颗麦子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留守的哑巴等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