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资源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2023-11-15汪金燕

互联网周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课程思政导向

摘要:伴随社会科技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我国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应基于课程思政的基础性教学作用,有效整合教师队伍,创新教育内容,改良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体系,促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其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针对“互联网+”教育资源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际导向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其相关的应用策略,旨在“互联网+”时代不断促进互联网教育资源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资源;课程思政;导向

1.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现阶段,高校是发挥课程思政教育作用的主阵地。“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教育资源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实际应用效果,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互联网教学资源的应用及创新,要基于实际的课程思政教育平台,融合互联网教学资源,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全新的平台[1]。从现阶段我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教学资源应用,首先应有效结合互联网教学工具的属性作用,更好地为课程思政服务。要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及教学设施,切实发挥互联网工具的作用。要在应用方式上进行有效创新,从而获得实质性的应用效果。其次,高校课程思政需要有效融合互联网教学资源。在我国高校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学模式亟待完善创新,并结合互联网中碎片化的教学资源,以及稳定的教学技术,强化课程思政教学的权威性和系统性。“互联网+”時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面临一定机遇和挑战,要切实发挥课程思政的教学决策性及基础性作用,引导高校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也是检验互联网教学资源实际应用效果的重要指标[2]。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在互联网中所表现的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想,归根结底是源自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实际反馈,因此互联网教学资源实际的应用效果,要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

2.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

2.1 “互联网+”时代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主导位置发生变化

传统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能够凭借自身综合的理论知识储备和执教水平,在教学上发挥绝对的引导优势,能主导课堂教学,切实发挥教师在引导和组织教学中的作用,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获取的方式变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构建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知识体系。由于高校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有可能对从外界所获取内容的判别能力不足,而产生了许多困惑和不解,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主导地位,以及课堂教学内容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高校学生对于新媒体、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可能会优于授课教师,因此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教学资源如何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有效结合,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打造新的平台,这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3]。而现阶段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队伍构建上,缺乏具有过硬执教水平、专业执教能力的互联网教育团队,尚未有效发挥“互联网+”教育资源的作用,以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师资队伍的构建不成熟,结合“互联网+”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专业性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综合素养较弱,这不利于“互联网+”教育资源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良性结合,继而导致“互联网+”教育资源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受到了一定阻碍。

2.2 “互联网+”时代对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齐聚在互联网平台上,大学生有了更加多样的信息获取途径。互联网中的各种信息存在优劣之别。由于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与当代大学生实际的发展存在特殊需求,而高校课程思政的政治导向作用与学生个体之间没有实现良好融合。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尚未明确学生在个体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且没有基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和专业需求,对课程思政内容作出灵活性的调整[4]。此外,由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在时效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较弱,学生无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分散学习精力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也严重抑制了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实际效果的提升。

2.3 “互联网+”时代对课程思政教育方式的挑战

在高校传统的课程思政教育中,往往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达的理论知识。教师处于信息及经验的优势位置,学生则较为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达的信息,这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在“互联网+”时代,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网络无线互联终端设备已经大大普及,广泛地转变了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相比传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学习的教育方式,高校学生更偏向于对信息进行自主选择,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学习[5]。因此课堂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高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互联网时代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及教育方式的转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4 “互联网+”时代对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学评价方式是影响实际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的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主要采取平时测验、期末考试,以及论文考查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实际学习效果。这种考评方式具有一定片面性和单调性,无法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而学生也可以结合互联网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查询答案来应对考试[6]。因此这种较为单调的评价方式,无法客观针对高校学生课程思政的学习成绩进行考评。基于此,针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体系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

3. “互联网+”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3.1 强化执教者综合素养,提升专业能力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内容的课堂教学主导位置发生了一定变化。因此对于教师讲授课程思政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素养以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高校对教师的职称考评,主要以其实际的科研成果为基准,而多数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较多,这种传统的职称评审方式,阻碍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视,减弱了教师的实际执教能力。现阶段,对于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考核,虽然证实了教师是否具备职称的标准,但对于教师课堂授课过程中课程思政教学方面,更重要的考察是其实际的执教能力和综合素养。基于此,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培养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应做出明确调整和相關改革,要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综合素养,为其执教能力成长提供一定保障。例如,高校可通过网络吸收课程思政教学人才,融合网络教学资源,拓展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并通过与现有的教师相互配比,将课程思政教学与实际课堂教学相结合。此外,课程思政队伍要注重以教学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并结合高校学生较为喜爱的互联网论坛或社区如微博、知乎、豆瓣等,进行有效融入,从而转变被动位置为主动位置,占领学生喜爱的网络平台制高点,从而发挥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实际作用,提升教师综合执教水平,提高课程教学质量[7]。

3.2 结合网络热点资源,提升教学时效性

高校传统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为基础。而进入“互联网+”时代,教师应及时结合网络热点资源,基于互联网中的热点内容,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广泛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多媒体教学设施,融入当下的社会热点事件和国家大事,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及有效研讨,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情境。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看待社会事件,帮助学生找寻自我定位,满足其综合发展需求。

其次,“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多种信息交互平台和社交平台上产生的新闻事件及热点数据内容,可以实时反馈使用者的思想状态,也是展现课堂教学课程思政内容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讲授课程思政内容的过程中可结合网络数据,掌握学生的个人思想发展动态,准确把握不同专业及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从而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向的选择上有效满足学生需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的角度,促进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效率的提升。

3.3 注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对被动接触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存在抵触情绪。现阶段高校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通过互联网教育资源,找寻喜爱的知识进行平等的学习互动。因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教学结合的原则,需要高校课程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以教师引导为主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通过结合互联网教学资源和相关新媒体技术,有效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可借鉴翻转课堂教学、微课教学等先进经验,强化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此外,教师可借助互联网平台,有效更新改良教学方法。“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要善于结合网络资源和有利条件,改良教学模式。例如,可以结合高校学生习惯在线上进行自主学习的特点,充分应用雨课堂、学习通等网络平台的相关优势,将线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延伸至线上。通过在线上平台发布相关教学信息及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引导。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接触课程思政学习,继而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3.4 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转变课程思政内容评价体系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要有效转变课程思政内容的考核评价方式,转变评价理念,注重对于学生的综合性发展评价。例如,教师可应用线上的学生成长档案,对其进行动态思想评估,采取更注重学生综合发展性的考评方式。例如,可以结合线上学习平台和相关教学软件,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以软件分析的数据为依据,综合获取学生的评价信息和反馈信息,作为考评学生成绩的依据,积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此外,教师可结合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改革考评体系和考评制度。“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应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及网络技术,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评价方式进行改良。基于网络平台的评价方式,能够给高校学生带来全新的评价体验,客观获取更加科学的评价结果。例如,授课教师可结合线上题库及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对学生展开线上学习的评价。还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通过“学习通”等平台进行线上展示,激励学生自主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网络教育资源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及建设应进行有效创新改革,教育者应充分重视“互联网+”时代学生的主体位置。将互联网技术及相关教学资源融入日常课程思政教学,继而强化教师的综合素养。学校应结合网络热点资源,提升教学时效性;注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更新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转变课程思政内容的评价体系。通过二者的协调互动、有机配合,有效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章.“课程思政”与大学体育课程融合的逻辑理路及实践探索[D].阜阳:阜阳师范大学,2022.

[2]杨晓宏,郑新,梁丽.“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2):71-78.

[3]李羽佳.“课程思政”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47-49.

[4]王明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1.

[5]杨祥,王强,高建.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金课、一流课程及课程教材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0(8):4-5.

[6]陈阳建,李凤燕,张立飞,等.“课程思政”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管理观察,2018(26):126-127.

[7]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作者简介:汪金燕,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数学、数学教育学。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校级重点教研项目——“互联网+教育”混合式教学理念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以《复变函数》为例(编号:2020ZDJY12)。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课程思政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