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神话中的通天之“柱”与中国文化

2023-11-15谷口雅博张丽芳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淮南子

谷口雅博(撰) 张丽芳(译)

内容摘要:《古事记》国生神话中,“天比登都柱”并非随意为之的命名,而有其深刻的涵义和意图。综合考察上古日本文献《古事记》《风土记》《日本书纪》,并与中国古代典籍文献《淮南子》《三五历纪》等进行比较,可知“天比登都柱”是天上世界与地上世界的连接物。它折射出日本神话平行世界观中对大陆的定位和认知,为我们探索古代日本人的神话空间认知提供了线索。

关键词:《古事记》;天比登都柱;《日本書纪》;《风土记》;《淮南子》;日本国生神话

作者简介:谷口雅博,国学院大学(日本)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日本上代文学研究。张丽芳,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日语语言文学研究。

《古事记》伊耶那岐命、伊耶那美命的“ 国生神话” ①中,最初诞生的大八岛国② 包含了伊岐岛(据推测为现今日本长崎县的壱岐岛)。伊岐岛又名“ 天比登都柱”。“ 天比登都柱” 这一名称究竟是何意?针对此问题,本居宣长曾指出:“ 大概是海中相隔的一座岛。因为《万叶集》卷三(388)中的‘ 淡路岛中尔立置而 的淡路岛也被理解为柱, 《日本书纪》神代卷亦有‘ 以磤驭虑岛为国中之柱”(本居宣長 196)。本居宣长之后, 该问题鲜有详细阐述者。本文作者近年来一直从事《古事记》神话的空间认知研究—— 即《古事记》神话的缔造者以现实世界为素材,想象和构筑了怎样的神话空间?此次仍欲一以贯之,试析“ 天比登都柱” 的涵义及其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

冠之以“ 天” 的“ 柱” 名出现在创世神话中,这应该有某种意图与涵义。本文试图从天地创世神话中“ 柱” 的用例、天地的连接物等方面,探讨《古事记》“ 天比登都柱” 这一名称的记载意义。

一、《风土记》中的通天之路

《日本书纪》中有升天时用“ 天柱” 攀登的情节(后节将详述)。即是说,“ 柱” 是连接天上世界与地上世界的连接物。因此,我们在考察《古事记》的“ 天比登都柱” 时,首先要弄清楚日本神话是如何描写天上世界和地上世界的连接物的。

日本神话描写天上世界与地上世界连接物的例子极少。最具代表的当属《丹后国风土记》逸文中“ 天之桥立(天の橋立)” 的起源神话。

与谢郡。郡家东北隅方,有速石里。此里之海,有长大前。长一千二百廿九丈,广或所九丈以下,或所十丈以上廿丈以下。先名天椅立, 後名久志浜。然云者,国生大神伊射奈艺命,天为通行,而椅作立。故云天椅立。神御寝坐间,仆伏。仍怪久志备坐。故云久志备浜。此中间云久志。自此东海云与谢海,西海云阿苏海。是二面海,杂鱼贝等住。但蛤乏少。(秋本吉郎 470)

该神话基于“ 天之桥立” 的自然景观(现今日本京都府宫津市宫津湾一沙洲)构思而成。它或是以《古事记》《日本书纪》中伊耶那岐命、伊耶那美命绕柱合婚的国生神话为基础创造而来,又或是由作为《古事记》《日本书纪》中伊耶那岐命、伊耶那美命神话原始资料的神话传承而来。这则神话中,为了与天界相通,伊耶那岐命制作并竖起了“ 椅(即‘ 梯子)” ③。除此之外,《播磨国风土记》贺古郡条里有如下记载:

益气里(中略)此里有山。名曰斗形山。以石作斗与乎气。故曰斗形山。有石桥。伝云:“ 上古之时,此桥至天,八十人众,上下往来。故曰八十桥。”(秋本吉郎266)

这里没有说是谁制作了通天石桥。文中提到“ 上古之时”,而现今已无法通天,唯留其遗迹。斗形山据推测是现位于日本兵库县加古川市升田山的石阶“八十岩桥(八十の岩橋)”。该山海拔105米,绝非高山。有观点认为:之所以在如此低的山上会产生通天之桥的神话故事,是因为石匠从山上采伐石料的样子被当作很多人往来天界的情形(飯泉健司 323)。与通天之桥传说中的桥不同的是通天之山,比如被认为神人从天而降的山——天香具山、被视作天孙降临地之一的宫崎县臼杵郡高千穂町等。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日本神话中与天有关的山,多不是高山,而是人们易于攀爬的低山。④

此外,在《播磨国风土记》中,虽不是往来天界之桥的故事,但却记录着天地之间相隔一定距离的故事。

讬贺郡。右,所以名讬贺者,昔,在大人,常勾行也。自南海到北海,自东巡行之时,到来此土云:“他土卑者,常勾伏而行之,此土高者,申而行之。高哉。”故曰讬贺郡。其踰迹处,数数成沼。(秋本吉郎 322)

以上是断片式的巨人传说之一。对巨人而言,其他地方大地低矮,平常只能弯腰屈行,而此处大地高阔,故可伸直了腰板走路。这是一则赞美大地的传说,对其解读的异说颇多。因巨人需要弯腰,故“卑”字可以看作表示天空距离地面很近的意思⑤。天空低矮之地,巨人须弯腰,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后文将要提到的中国的盘古神话。下节《日本书纪》的创世神话引用了中国的天地开辟神话,其中有天地开辟后不久,天与地之间相隔不远的描述。在关乎天地高低的意义上来说,《日本书纪》与《播磨国风土记》讬贺郡的记述可谓本质上殊途同归。

二、《日本书纪》的“柱”

《日本书纪》神代卷第五段正文部分记载了伊奘诺尊、伊弉冉尊两位神共生诸神的神话。伊奘诺尊、伊弉冉尊生下日本国土和山川草木之后,欲生天下主宰者,即生日月神。然而,生下的日月神光彩夺目,照彻六合,因此,两位神认为不应将其留在下界,而应让其治理天上世界,故将其举起送至天上。这段神话中出现了“天柱”一词。

次生海。次生川。次生山。次生木祖句句廼驰。次生草祖草野姫,亦名野槌。既而伊奘諾尊、伊奘冉尊共议曰:“吾已生大八洲国及山川草木。何不生天下之主者欤?”于是共生日神,号大日孁贵。 此子光华明彩,照彻于六合之内。故二神喜曰:“吾息虽多,未有若此灵异之儿。不宜久留此国,自当早送于天,而授以天上之事。”是时,天地相去未远。故以天柱,举于天上也。次生月神。 其光彩亚日,可以配日而治,故亦送之于天。(小島憲之、直木孝次郎等 34-36)

“是时,天地相去未远。故以天柱,举于天上也”一句中有“天柱”一词,它是将神从地上举至天上的工具。此“ 天柱” 应该作何理解?我们往前回溯神话,将考察的视点投射到伊奘诺尊、伊弉冉尊二神结婚时的场景,则可知在《日本书纪》神代卷第四段正文部分有如下记述:

伊奘诺尊、伊奘冉尊立于天浮桥之上,共计曰:“ 底下岂无国欤? ” 乃以天之瓊 矛,指下而探之。是获沧溟。其矛锋滴沥之潮,凝成一岛。名之曰磤驭虑岛。二神于是降居彼岛,因欲共为夫妇,产生洲国。便以磤驭虑岛为国中之柱 , 而阳神左旋,阴神右旋。分巡国柱,同会一面。(小島憲之、直木孝次郎等 24- 26)

伊奘诺尊、伊弉冉尊在国生神话之初便创造了磤驭虑岛,并以磤驭虑岛为“ 国中之柱”,绕着这个柱子分别自左右两边旋转,相逢后结婚生子。《日本书纪》第四段的第一则“ 一书曰” ⑥记如下:

一书曰:天神谓伊奘诺尊、伊奘冉尊曰:“ 有丰苇原千五百秋瑞穗之地,宜汝往修之。” 乃赐天琼戈。于是二神立于天上浮桥,投戈求地。因画沧海而引举之, 即戈锋垂落之潮,结而为岛,名曰磤驭虑岛。二神降居彼岛,化作八寻之殿,又化竖天柱。阳神问阴神曰:“ 汝身有何成耶? ” 对曰:“ 吾身具成而有称阴元者一处。” 阳神曰:“ 吾身亦具成而有称阳元者一处。思欲以吾身阳元,合汝身之阴元。” 云尔。即将巡天柱,约束曰:“ 妹自左巡,吾当右巡。” 既而分巡相遇。阴神乃先唱曰: “ 妍哉,可爱少男欤。” 阳神后和之曰:“ 妍哉,可爱少女欤。” 遂为夫妇,先生蛭儿,便载苇船而流之。次生淡洲,此亦不以充儿数。故还复上诣于天,具奏其状。时天神以太占而卜合之,乃教曰:“ 妇人之辞,其已先扬乎?宜更还去。” 乃卜定时日而降之。故二神改复巡柱。(小島憲之、直木孝次郎等 28-30)

此“ 一书曰” 记伊奘诺尊、伊弉冉尊二神在磤驭虑岛选立“ 八寻殿” 和“ 天柱”, 并绕着这个“ 天柱” 转。虽然这些都没有描写用“ 天柱” 登天的情节,但如果考察第五段正文中“ 天柱” 由来的话,它与国生神话中出现的“ 国中之柱”(磤驭虑岛)、“ 天柱” 应有关联。这一看法可见于《日本纪私见》(神道大系編纂会 117-118),但近年出版的《新释全译日本书纪》却对此持疑(神野志隆光等 97)。然而,“ 天柱” 一词既然在伊奘诺尊、伊弉冉尊的国生神话中也有使用,就不能把两者看作全无关系。并且,如果我们进一步追溯此“ 柱” 来源的话,它或许还与创造磤驭虑岛时所用的“ 天之琼矛” 有关。磤驭虑岛是二神站在天浮桥上,将天之琼矛伸入海中搅拌,提起矛时,矛尖滴落的海水凝固成盐而形成的岛。天之琼矛从天浮桥上探至地下,这很自然地就会让人想到它起着连接磤驭虑岛和天上世界的作用。

此外,“ 是时,天地相去未远” 的描写也与《日本书纪》神话开头部分天地开辟的记述有关。《日本书纪》神代第一段正文部分记载如下:

古天地未剖,阴阳不分,浑沌如鸡子,溟涬而含牙。及其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淹滞而为地。精妙之合抟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然后神圣生其中焉。

故曰:开辟之初,洲壤浮漂,譬犹游鱼之浮水上也。于时,天地之中生一物。状如苇牙,便化为神,号国常立尊。 次国狭槌尊,次丰斟渟尊,凡参神矣。乾道独化,所以成此纯男。(小島憲之、直木孝次郎等 18)

关于这段的出典,《释日本纪》早就指出:天地开辟神话源自《三五历记》《淮南子》等汉籍(神道大系編纂会 100-101)。天逐渐升高的内容可见于《三五历记》:

徐整三五历记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李昉等 8)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生长于其中的盘古也日长一丈。最后天地之间相距九万里,天地相隔的距离与盘古的成长有关。一般认为,《三五历纪》是通过《艺文类聚》进入《日本书纪》编者视野,并被当作引经据典的典籍文献来使用的 (小島憲之 374-376) 。虽然在巨人神话这点上,盘古神话与《日本书纪》相异,但天地之间由近及远的构想还是证明《日本书纪》的开辟神话与盘古神话密切相关。

三、《日本书纪》的“天柱”与《淮南子》的关系

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本《日本书纪》第四段第一则“一书”对“化竖天柱”一句作注道:

“可及天的神圣柱子。”“一般认为这些柱子撑着天,这是《淮南子》天文训等的思想。记纪中冠之以‘天的词亦同此思想。诸神以此圣柱为依附物上下天界。”(小島憲之、直木孝次郎等 28)

那么,我们来看看《淮南子》对“天柱”一词的描述。

天墬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浊浊。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 故水潦尘埃归焉。(刘安等 26-27)

正如很多学者指出的那样,上述“ 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部分对《日本书纪》开头的“ 天地开辟” 神话影响深远,被《日本书纪》直接引用。

然而,《日本书纪》却没有引用《淮南子》“ 天地之袭精” 之后的部分,亦不见记录与“ 共工” 相关的古传说。《淮南子》记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怒触不周山,于是, 天柱折,系地的绳索断裂,天向西倾,日月星辰往西移,而大地则东南塌陷,雨水和尘埃归于东南方。这个故事被认为是以中国人创造的民间传说为基础的,他们知晓西方有高山(津田左右吉 545-546)。故事中的“ 天柱” 即不周山。关于不周山,《淮南子》原道训曰:“ 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 宗族残灭,继嗣绝祀”(刘安等 9)。共工是一位因触不周山而使大地东南倾斜的大力士。依《山海经》“ 西山经” 的记载,不周山是一座位于崇吾山西北三百里的長沙山再往西北三百七十里的山,被认为是中国西北隅的一座高山(袁珂 40)。

《淮南子》将“ 不周之山” 当作“ 天柱”,那么,《日本书纪》中的“ 天柱” 出典是否也可以求之于《淮南子》的“ 天柱” 呢?在天地开辟神话中,《日本书纪》很明显直接引用了《淮南子》的文章,因此,很容易得出“ 天柱” 一词也可能还是参照了《淮南子》。然而,就其内容而言,两者还是有很大不同。从共工施展蛮力故事、中国地形起源故事方面来看,我们不得不说《淮南子》中“ 天柱” 的定位与男女二神结婚时巡绕的“ 天柱”、以及自地上世界升至天上世界的《日本书纪》中的“ 天柱” 并不相同。最大的不同是:将山视作“ 天柱” 的构想,与将最初的岛——磤驭虑岛视作“ 国中之柱” 的构思。而且,把日月神送至天上时用的“ 天柱”,也不会让人想到山。

日本上古文献中,人们观想的通天之处,就是前文所举《播磨国风土记》贺古郡斗形山之类的地方。但该故事一般认为是古人将山上采石之人上下山的情形故事化的产物,并且是比作通天之“ 桥” 的故事,因此,它与将山比作“ 柱” 的构想不同。把山当作连接天上世界之物的构想,应该也与中国多高山的自然环境有关。像日本这样没有那么高的山的情况,即便产生了山是神从天而降之地的构想,应该也不会将山比作通天之“ 柱”。日本四面环海,海中有很多陡峭的浮岛,这种环境下可能会将岛屿看作柱。不过,正如前文所述,《日本书纪》中的“ 天柱” 这一词语本身,源自《淮南子》的可能性极高。

四、《古事记》的“天之御柱”“天比登都柱”

《古事記》也记载有与《风土记》的通天之路、《日本书纪》《淮南子》的“ 天柱”相似的通天之柱。论及《古事记》,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古事记》开头部分“天地初发之时”该作何解释?如果我们将这一表述看作是和《日本书纪》一样,展示了天地开辟的话,那或许也表示天地之间存在由远及近的推移。然而,《古事记》并没有这样的描写,也没有描述通天之柱。《古事记》神话中常出现从地上升至天界的场景,但却没有对升天方法做特别的描述。从这点来说,我认为《古事记》“天地初发”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不是天地的“开辟”,而是天地的开始神话⑦。那么,《古事记》天地创生的神话里是不是没有出现“柱”呢?其实也不然。

《古事记》中,伊耶那岐、伊耶那美二神降至淤能碁吕岛后,选定了“天之御柱”和“八寻殿”。

于是,天神诸命以,诏伊耶那歧命、伊耶美命二柱神,修理固成是多陀用弊流之国,赐天沼矛而,言依赐也。故,二柱神立 天浮桥而,指下其沼矛以画者,盐许々袁々吕々迩 画鸣 而,引上时,自其矛末垂落盐之,累积成岛。是,淤能碁吕岛。 于其岛天降坐而,见立天之御柱,见立八寻殿。(西宮一民 27)

这里的“天之御柱”只是伊耶那岐命、伊耶那美命神婚时的巡绕之物,并不起连接天界柱子的作用,在二神绕柱神婚之后就再没有出现。不过,像《日本书纪》一样,《古事记》也有把“柱”和“岛”重叠在一起看待的。这点我们从伊耶那岐命、伊耶那美命二神国生神话中的岛屿名称里可以看出。大八岛国里伊岐岛的别名“天比登都柱”就是这样的例子。为证明这点,我们把国生神话中的岛名和它们相对应的别名列举如下:

【大八岛国】

1、淡道之穂之狭别岛(兵库县淡路岛)

2、伊予之二名岛(四国)

伊予国:爱比卖

讃岐国:饭依比古

粟 国:大宜都比卖

土佐国:建依别

3、隐岐之三子岛(岛根县隐岐郡) 别名 天之忍许吕别

4、筑紫岛(九州) 筑紫国:白日别

丰 国:丰日别

肥 国:建日向日丰久士比泥别

熊曾国:建日别

5、伊岐岛(长崎县壱岐岛) 别名 天比登都柱

6、津岛(长崎县对马) 别名 天之狭手依比卖

7、佐度岛(新潟县佐渡岛)

8、大倭丰秋津岛(本州)别名 天御虚空丰秋津根别

【六岛】

1、吉备儿岛(冈山县儿岛半岛)别名 建日方别

2、小豆岛 (香川县小豆岛) 别名 大野手比卖

3、大岛(山口县屋代岛?)别名 大多麻流别

4、女岛(大分县国东半岛沖之姫岛?) 别名 天一根

5、知诃岛 (长崎县五岛列岛)别名 天之忍男

6、两儿岛 (长崎县五岛列岛南边的男岛、或女岛?) 别名 天两屋

国生神话中,大八岛国和六岛的诞生神话中很多岛有别名。伊岐岛的别名即为“ 天比登都柱”。伊岐岛是长崎县的一个离岛,相当于现今位于九州和对马之间的壱岐岛。为什么这个岛有别名“ 天比登都柱” ?《古事记》注释类书对此有观点认为:“ 天比登都柱意为广阔的天地之间的一根柱子,大概是将海中孤岛表象为柱子”(神野志隆光 36)。也有观点指出“ 古人认为岛是海神在海中的竖置之物,故将其比作柱子”(西郷信綱 126)。诸如此类,为何将其特意提出来,并表象为“ 柱” ?目前学界尚无定论。

关于岛的名称,摆在研究者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国生神话中的岛名,被赋予“ 比古”“ 比卖”“ 别”“ 男” ⑧等表示人名的名称,岛屿名称被人格化、人体化。与此相对,伊岐岛的别名“ 天比登都柱” 却不见这种人名化的因素,性质并不相同。此外, 女岛的别名“ 天一根” 和两儿岛的别名“ 天两屋”,也没有人名化的因素,这似乎可以和“ 天比登都柱” 的名称结合起来考察(“ 天两屋” 的别名,本文不作探讨,今后将另文详述)。另外,我们还发现与“ 天” 有关名称的岛屿有一些共同特点。首先,我们看看女岛别名“ 天一根”。将视点聚焦在女岛别名“ 天一根” 上的原因是“ 天一根” 这一名称与“ 天比登都柱” 成对出现,并且都不包含人名化要素,而是以“ 柱” 和“ 根” 的名称对应出现。“ 柱”“ 根”,在《古事记》的神殿营造描写中,也是以成對关系的形式展现的。

原文:于宇迦能山之山本,于底津石根。宫柱布刀斯理于高天原。(西宮一民 56)(译文:在宇迦能山山麓的大磐石上,树起粗实的宫柱。)

(《古事记》之“ 造访根之坚州国”)

原文:唯仆住所者,如天神御子之,天津日继所知之。登陀 天之御巢而。于底津石根。宫柱布斗斯理 于高天原。冰木多迦斯理 而。治赐者。仆者于百不足八十坰手隐而侍。(西宮一民 72)(译文:但是我的住所,要像天神御子即位时所住的壮丽宫殿那样,在大磐石上竖起粗大的柱子,使千木高耸入云,这样造就了的话, 我就穿过那即便不足一百,也有八十的弯道,去往遥远的地方隐居。)

(《古事记》之“ 大国主神让国”)

原文:于底津石根。宫柱布斗斯理。于高天原。冰椽多迦斯理而坐也。(西宮一民 76)(译文:于是在坚硬的岩石上竖起粗壮的宫柱,建起千木高耸入云的宫殿。)

国生神话中岛的别名里“柱”与“根”的对应,绝非偶然。让我们来看看国生神话中出现的诸岛:继淡路岛之后依次出现的是四国、隐岐、九州、壱岐、对马、佐渡、本州这大八岛,其次诞生的是吉备小岛、小豆岛、大岛、女岛、知诃岛、两儿岛这六座岛。上述诸岛除四国、九州、本州之外,其他岛都是濑户内海或日本海中的浮岛,淡路岛、吉备小岛、小豆岛、大岛、女岛是濑户内海中的岛,而隐岐、壱岐、对马、佐渡、知诃岛、两儿岛则是日本海中的岛。其中,特别是壱岐、对马两座岛,被记录在《魏志·倭人传》中。《魏志·倭人传》曰:“始度一海,千余里至对岛国”“又南渡一海千余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国”(陈寿 854)。由此可知,自古以来,这就是连接中国及朝鲜半岛的海路要冲。

再来看看诸岛屿别名中冠以“天”字的岛,除包含构成天皇统治中心的畿内大和的大倭丰秋津岛之外,实际上,其余冠以“天”字的岛都是日本海中的浮岛,是连接朝鲜半岛、中国大陆等海外之地的岛。这其中之一的伊岐岛之所以称其为“柱”,大概是基于一种认为“柱”是连接海对面异域的认识吧。《日本书纪》记载“天柱”是登天之物,但天上地下的这种垂直异界观与水平异界观是可以转换的。《古事记》高天原上有“常世”⑨长鸣鸟、“常世”思金神,之所以这些原本被看作是海对面世界的“常世”之名出现在高天原上,这是因为在古人的认知里,作为天上世界的高天原与作为海对面世界的“常世”被同等看待。“柱”应该看作是连接天上世界与地上世界的连接物。天上世界是与海对面世界相通的世界,而引导我们去往海对面世界的就是“柱”。基于这一认识,伊岐岛才被赋予了“天比登都柱”这一别名。另一方面,别名冠之以“天”的岛屿里,位于濑户内海的岛只有一个——女岛“天一根”。当时,人们从大阪湾乘船出海,经濑户内海向西,穿过关门海峡,从玄界滩出发再经由壱岐、对马岛到朝鲜半岛。这被认为是当时人们渡海的路线。国生神话的女岛可以看作是处于从濑户内海通往外海的重要位置的一座岛。女岛位于通过“柱”前往异界的重要位置,故被赋予别名“天一根”,它被看做与“天比登都柱”相对应。更进一步而言,“伊岐岛(天比登都柱)”从奈良的都城的视角来看,位于奈良西北角方向。这与把“天柱”定位于西北的《淮南子》《山海经》相同。《古事记》之所以将伊岐岛当作“天比登都柱”,或许也可以考虑是借鉴了《淮南子》《山海经》里的“天柱”一词及其所表示的方位来定位的。“天比登都柱”这一别名是作为登天之柱的功能被《古事记》所描述的,由此可见,古代日本人的神话空间认知中,有将海对面的大陆视作天的思维。“天比登都柱”作为连接地上世界(日本列岛)与天上世界(海对面世界)的道具,在日本神话舞台中扮演中重要角色,是探讨古代日本人对大陆认知的重要线索,值得深究。

结语

本文为考察《古事记》中“天比登都柱”的记载意义,探讨了《风土记》的神话记述、《日本书纪》的天地创生神话、中国的天地创生神话及《古事记》的神话脉络。把海中浮岛当作柱子来看待的理解方式,被认为是日本独特的思维,但应指出的是:这其中连接天地的柱子的构思,受中国神话中支撑天地柱子(高山)的构思与表达的影响; 另外,西北方向有天柱以及天上世界的想法可能受《淮南子》的影响。

此外,《古事记》中数神的数量时用数量词“ 柱”,这与“ 天(比登都)柱” 应该有某种关联。这一问题,将作为今后的课题继续探索。

注释【Notes

①国生神话:记纪神话中的日本国土诞生神话。神世七代的男神伊耶那岐命和女神伊耶那美命站在天浮桥上用矛搅拌海水,提起矛时,矛尖滴落的海水凝结成岛。二神降至该岛,绕天之御柱旋转,约定相逢后结婚,婚后生下日本列岛和众神。(译者注)

②《古事记》中“ 大八島国” 指伊耶那岐命、伊耶那美命巡绕合婚后,先出生的八座岛:大倭丰秋津岛(即本州岛)、伊予之二名岛(即四国)、筑紫岛(即九州)、淡道之穗之狭别岛(即淡路岛)、伊岐岛(即壱岐岛)、津岛(即对马岛)、隐岐之三子岛(即隐岐岛)、佐度岛(即佐渡岛)。“ 大八岛国” 出生之后,二神又生了六座岛,即“ 六岛”:吉备儿岛、小豆岛、大岛、女岛、知诃岛、两儿岛。后文将会详细分析“ 大八岛国” 和“ 六岛”。(译者注)

③此处的“ 椅” 一般认为是梯子,可参照秋本吉郎校注《风土记》第470 注释。(译者注)

④关于《古事记》《日本书纪》中天孙降临之地,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日本宫崎县西北部的西臼杵郡高千穂町;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宫崎县南部与日本鹿儿岛县交界处的高千穂峰。笔者认为《古事记》是以第一种观点,《日本书纪》是以第二种观点作为日本神话的舞台进行记述的,参照谷口博雅,「『古事記』天孫降臨神話の文脈」,『古代文学と隣接諸学10「記紀」の可能性』,瀬間正之編(東京:竹林舎,2018)。

⑤该处底本(前引秋本吉郎校注本『風土記』)第100 页页面上方的注释中解释说,“ 卑” 不是天低的意思, “ 因担心低湿地脚打滑、或易陷入泥土而蹑手蹑脚行走之意。一般认为的因是巨人担心头顶到天的观点乃误。” 不过,屈膝而行的理由,除“ 卑” 以外,并无其他说明。因此,认为因是低湿地难以行走的观点没有明确的、能够让人信服的证据。

⑥《日本书纪》正文后附上了异文、异传,即其他书籍对前面正文部分的不同记载,这些记载以“ 一书曰” 起头的形式出现,表示“ 有一本书里这样讲述”,如有多个异传,则依次附在正文后,第一个异传即第一个“ 一书曰”,以此类推,后依次为第二个、第三个……“ 一书曰”。此处的“ 第四段的第一则‘ 一书曰” 表示《日本书纪》正文第四段的第一个异传。(译者注)

⑦笔者曾将《古事记》的“ 天地初发之时” 训读作“ アメツチハジメテヒラクルトキニ”,并将其解释为“ 天地活动开始之时”。( 参照「古事記注釈(一)」,『古事記學』第一号,2015 年3 月。)

⑧ “ 比古”“ 比卖”“ 别”“ 男” 在古日文中均与人名有关,其中:“ 比古(ひこ)” 是借音文字,即为“ 彦(ひこ)”,一般表示男子的美称;“ 比卖(ひめ)” 亦为借音文字,即为“ 姬(ひめ)”,一般表示女子的美称; “ 别(わけ)” 是日本古代律令制之前的一种姓;“ 男” 是男性名中常用汉字。(译者注)

⑨ “ 常世” 在古代日本,一般认为是海对面的不老不死之地。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秋本吉郎(校注):《風土記》。東京:岩波書店,1958。

[Akimoto, Yoshirou. Fudoki. Tokyo: Iwanami Shoten, 1958.]

陈寿:《三国志》(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

[Chen, Shou.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59.]

神道大系編纂會:《神道大系 古典注釈編五 釈日本紀》。東京:精興社,1986。

[Editorial Board of Shintotaikei. Shaku Nihongi. Tokyo: Seikosha, 1986. ]

飯泉健司:《播磨国風土記の研究——神と人の文学》。東京:おうふう,2017。

[Iiizumi, Kenji. Research on Harima Fudoki: Literature of God and Man. Tokyo: ohfu Publishing Company, 2017.]

神野志隆光:《古事記》。東京:小学館,1997。

[Kohnoshi, Takamitsu. Kojiki. Tokyo: Shogakukan, 1997.]

——、金沢英之、福田武史、三上喜孝(校注):《新釋全譯日本書紀》。東京:講談社,2021。

[---, et al. New Interpretation and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Nihon Shoki. Tokyo: Kodansha, 2021.]

小島憲之:《上代文学と中国文学(上)》。東京:塙書房,1962。

[Kojima, Noriyuki. Early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Chinese Literature. Tokyo: Hanawashobo, 1962.]

——、直木孝次郎、西宮一民、蔵中進、毛利正守:《日本書紀》。東京:小学館,1994。

[---, et al. Nihon Shoki. Tokyo: Shogakukan, 1994.]

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

[Li, Fang, et al. Taiping Yula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60.]

刘安等(编著):《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Liu, An, et al. Huainanzi. 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9.]

本居宣長:《本居宣長全集:第九卷》。東京:筑摩書房,1968。

[Motoori, Norinaga. Complete Works of Motoori Norinaga. Tokyo: Chikumashobo, 1968.]

西宮一民:《古事記(修訂版)》。東京:おうふう社,2012。

[Nishimiya, kazutami. Kojiki. Tokyo: ohfu Publishing Company, 2012.]

西郷信綱:《古事記注釈(第一卷)》。東京:平凡社,1975。

[Saigo, Nobutsuna. Explain of Kojiki. Tokyo: Heibonsha,1975.]

津田左右吉:《津田左右吉全集 第18卷》。東京:巖波書店,1965。

[Tsuda, Sōkichi. Complete Works of Tsuda Sōkichi. Tokyo: Iwanami Shoten, 1965.]

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Yuan, Ke. Annotations on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1980.]

责任编辑:葛佳美

猜你喜欢

淮南子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韩国学界的《淮南子》研究
日本学界的《淮南子》研究述略*
嫦娥奔月
淮南子眼中的“美”与老庄道家的“合而不同”
Understanding Chinese Characters: 丰
《淮南子》汉语言文字研究综述
回顾、反思与前瞻
——两千年“淮南子学史”纲要*①
从齐学研究角度看《〈淮南子〉道论研究》的创新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