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诊治与防控
2023-11-15刘远华刘润德
于 冬,刘远华,刘润德
(1.山东省荣成市马道畜牧兽医站 264317;2.山东省荣成市滕家畜牧兽医站 264314;3.山东省荣成市埠柳畜牧兽医站 264322)
副猪嗜血杆菌病,属细菌性传染病,其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其诱因较多,如:饲养管理不当、天气骤变、长途运输等。临床上患病猪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跛行等,所以养殖人员一旦发现猪出现上述情况,应高度怀疑为副猪嗜血杆菌病,及早隔离诊治,将经济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低。
1 病原及流行病学
副猪嗜血杆菌病,也被称之为猪格拉泽氏病,其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该病菌属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不溶血,无鞭毛,其对外界环境并没有较强抵抗力,对温度非常敏感,高温干燥环境下极易死亡,60℃环境下仅可存活5~20 min。病菌对高锰酸钾、氢氧化钠等一般消毒剂均非常敏感,短时间可将其杀灭。病菌对氯霉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增效磺胺类兽药均高度敏感,对土霉素、红霉素、壮观霉素以及林可霉素不敏感,对氨苄青霉素易产生耐药性[1]。
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危害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患病后死亡率高达50%。病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猪生存的环境中含有大量病菌,健康猪可通过呼吸的方式感染患病。或者直接接触患病猪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槽具、饲料后也极易发病。携带病菌的生猪,若遭遇冷热应激、转群、断奶、换料、更换饲养条件等应激后,也极易诱发疾病。若营养不均衡,忽视卫生清洁消毒工作,均可导致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
2 发病机理
副猪嗜血杆菌病,常年存在于猪体内,尤其是成年猪,体内携带大量病菌,仔猪或体弱猪一旦接触就会感染发病。临床上,副猪嗜血杆菌病往往会和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混合感染发病,受到病菌的相互作用,病猪症状明显加重,死亡率升高。以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为例,其和副猪嗜血杆菌病同时暴发时,受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影响,病猪体内副猪嗜血杆菌分离率增加,其鼻腔、肺脏以及扁桃体等多个部位,均可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病猪极易死亡。副猪嗜血杆菌侵入猪上呼吸道并破坏防御机制后,导致大量致病菌乘机侵入,严重威胁猪健康。副猪嗜血杆菌多从猪的鼻窦、气管侵入,然后导致黏膜损伤,进而引发肺部病变,后期导致多器官纤维素性、浆液性渗出。
3 临床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包括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其具体临床症状表现如下:
3.1 急性型
急性副猪嗜血杆菌病,常见于膘情较好的猪。病猪发病急,突然发烧至41℃~42℃,食欲差,精神状态差,反应迟钝,关节水肿疼痛影响正常行走,跛行,步态僵硬,不愿站立,喜侧卧,耳尖发紫,全身皮肤发红,有的发白,眼结膜发绀,眼睑肿胀,呼吸不畅,呈腹式呼吸,咳嗽,流黏液性鼻涕,死亡前四肢抽搐。部分耐过猪,变为慢性型,同时会留下后遗症,如:神经性症状、呼吸道症状等。
3.2 慢性型
慢性型副猪嗜血杆菌病,多发于保育猪。病猪反复发烧,体温为39℃~40℃,不愿进食,皮肤呈苍白色,耳朵、腹部以及颈部等多个部位,皮肤出现紫色斑块,间歇性咳嗽,呼吸不畅,呈腹式呼吸,眼睑水肿,耳根凉,被毛杂乱无光泽,关节肿胀,步态僵硬,跛行,呈犬坐姿势,肌肉震颤,生长发育迟缓,日渐消瘦,严重影响养殖效益[2]。
4 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猪尸体,可发现关节肿胀明显,表面有大量淡黄色浆液性的纤维蛋白渗出物,血液颜色发淡,稀薄,无法凝固,皮下组织水肿,全身肌肉苍白,脑脊液现呈黄白色胶冻样,全身淋巴结水肿,切面呈灰白色,胸腔和腹腔内积聚大量淡黄色或红黄色血样状的液体,肺间质轻度水肿,表面出血,有的呈虾肉样病变,心包内有大量积水;同时伴有一些胶冻样的物质,心脏和心外膜黏连,心肌和心外膜均有出血症状,肝脏出血,表面有白色纤维素渗出,胆囊内胆汁浓稠,肾脏为暗黑色,脾脏水肿,边缘梗死,肠黏膜发炎。
5 诊断要点
对副猪嗜血杆菌病进行临床诊断时,有经验兽医人员可结合该病的流行特点 (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高发、秋冬季节高发等)、临床典型症状(关节肿胀、跛行、发烧等)、病理变化(肌肉苍白、淋巴结水肿、血液稀薄等),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具体如下:首先,可进行镜检,无菌取病死猪肝脏和脾脏等病变组织进行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如果发现有两端呈钝圆形的短小杆菌,则可确诊。其次,可进行病料培养实验,无菌取病死猪病变组织作为病料,如:肺脏、肝脏、脾脏等均可,将其分别接种在营养琼脂、麦康凯培养基上,恒温37℃培养24 h,若发现营养琼脂平板生长出光滑、无色、半透明、米粒大小的菌落,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出无色、半透明、圆形菌落即可确诊。最后,可进行药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庆大霉素、氟苯尼考、氯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对红霉素、土霉素等药物不敏感,符合副猪嗜血杆菌的表现。
6 治疗方法
6.1 紧急隔离
养殖场(户)要密切留意猪群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并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应及早隔离治疗。同时要做好对场地、用具、栏舍的消毒工作,1 次/d,杀灭环境中的致病菌。针对受威胁但尚未发病的猪,需紧急接种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苗,防止继续发病。隔离期间,暂停一切生猪调运活动,避免疫病的传播与扩散。此外,全群投喂多西环素,复合多维,连喂5 d,避免继续发病[3]。
6.2 西医疗法
复方头孢噻呋钠100 g 拌料200 kg,连喂1 周;肌注硫酸卡那霉素,按照20 mg/kg 剂量使用,1 次/d,连用1 周;土霉素原粉,按照30 mg/kg 剂量口服,1 次/d,连喂1 周;替米考星,按照0.1 mL/kg 剂量肌注,1 次/d,连用3~5 d;重症病猪可肌注30%替米考星注射液0.15 mL/kg,氨基比林注射液0.2 mL/kg,早晚各1 次,连用3~5 d。
6.3 中医疗法
中兽医认为,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是因卫气不足,热毒、湿毒在体内蓄积所致,因此在治疗时应遵循清热解毒、扶正驱邪的原则。具体可用甘草30 g,远志40 g,生地、杏仁、紫草各45 g,黄芩、秦艽、独活、陈皮各50 g,金银花、枇杷叶各60 g,将上述中草药研磨成粉末状后过筛拌料服用,早晚各1 次,连用3~5 d,可起到显著治疗效果[4]。
7 防控措施
7.1 加强饲喂管理
第一,生猪养殖时,饲养人员要认真做好饲喂管理工作,科学配置日粮,结合生猪的日龄等因素灵活调整日粮配比,确保饲料营养均衡,适口性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提高猪体质和抗病力。第二,要形成良好饲喂习惯,控制好饲喂时间及饲喂量,切记不可出现暴饮暴食现象。要保证饲料及原料质量达标,不可喂食猪群发霉变质和冰冻的饲料,不可频繁更换饲料,避免产生应激。要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土霉素等兽药,尤其是在仔猪断奶前后,利用抗生素可起到不错的防病效果,为猪健康生长奠定有利的基础。
7.2 重视卫生消毒
首先,卫生消毒是生猪养殖时的一项关键工作。养殖人员应当明确卫生消毒的重要性,制定完善的卫生消毒制度,明确卫生消毒要点。若发现猪舍内有残留的粪便和污水,应当及时清理干净,并对地面用清水冲刷1~2 次,减少粪污的残留及污染。其次,要树立良好消毒意识,秋冬季节是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高发季,此时要增加消毒频率,在墙面、地面、槽具、道路等多个位置,用氢氧化钠、高锰酸钾、过氧乙酸、来苏儿溶液等进行喷雾消毒,杀灭环境中潜藏的致病菌,营造无菌环境,有效降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病率。最后,要控制好消毒剂浓度,不可滥用,避免产生毒害。
7.3 加强引种检疫
猪引种时若忽视检疫工作,极易引入患副猪嗜血杆菌的病猪,然后短时间内即可快速传播扩散发生。因此,养殖人员要严格做好引种检疫工作,从正规猪场引入健康无病猪,确保健康情况下方可引种。若发现有患病情况,则禁止引种。疫病高发期禁止引种,从近距离猪场引种,缩短运输距离。长途调运时,要做好引种运输防护工作,避免猪着凉受寒,可提前饲喂电解多维、维生素,提升猪的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引种猪切记不可盲目合群,必须要在隔离舍内饲养4 周以上再合群,达到隔离期后且猪健康的情况下再正常饲养[5]。
7.4 实行全进全出
全进全出,是生猪养殖模式的创新,即同时引入或移出所有猪,然后彻底清洁、消毒猪舍后,再继续引入生猪养殖。全进全出在猪疫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副猪嗜血杆菌病高发背景下,广大养殖场(户)更要意识到全进全出的重要意义,提高全进全出养殖意识,有效防范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传统养殖模式,生猪养殖具有持续性、不间断特征,圈舍清洁消毒不彻底。全进全出模式下的生猪养殖,能够实现对栏舍的彻底清洁和消毒,避免病原菌长期存在和积累,阻止猪场内大小致病菌从大猪向小猪传播[6]。规模化猪场负责人应当建立完善的全进全出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明确全进全出流程及要点。在饲养生猪前彻底杀灭环境中的致病菌,为后进猪的健康养殖奠定有利基础。
7.5 定期药物保健
生猪养殖时,通过药物保健方式,有助于杀灭猪体内部分致病菌,增强猪的抵抗力和体质,进而达到防病的目的。因此,养殖人员要提高药物保健意识,结合本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规律、趋势,在适当时间选用适宜药物提前落实保健工作,降低猪病发生率。副猪嗜血杆菌病预防时,可使用金泰妙和头胞菌素拌料喂猪,或使用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枇杷叶、木通、黄芪、甘草等中草药组方拌料喂猪,均可清除猪体内的各类毒素,增强机体免疫力,防病效果颇为理想。需要注意的是,药物保健时应严格控制用药量,一般为治疗量的一半,禁止随意加大用药量,防止产生毒副作用。同时要减少药物残留,保证猪肉品质及公共卫生安全[7]。
7.6 落实免疫接种
疫苗接种在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规模化养殖场还是散养户,均要充分意识到免疫接种重要意义,严格按照制度、规程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建议使用副猪嗜血杆菌灭活苗,免疫程序参考如下:初产母猪产前6~7 周进行首次免疫,肌注疫苗3 mL,产前2~3 周再强免1 次,肌注疫苗3 mL。公猪每年春季和秋季分别接种疫苗1 次,每次肌注疫苗3 mL。经产母猪产前3~5 周接种疫苗3 mL。仔猪1 周龄时首免,4 周龄时再强免1 次,每次肌注疫苗1 mL。要严格控制好疫苗接种时间、剂量、方法,达到理想免疫效果。接种疫苗之前,应当检查疫苗质量,若发现有过期、破损、有杂质等现象,则禁止使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需要注意的是,疫苗接种时间要和抗生素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免疫抑制类药物间隔5 d 以上,避免彼此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养殖人员要提高免疫抗体检测意识,定期组织对猪实施抗体检测,针对检测中所发现的免疫失效猪,应及早进行补充免疫,进而产生有效抗体,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8]。
8 结语
综上所述,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不断发生,对猪健康及养殖业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广大养殖场(户)应提高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控意识,结合该病流行特点与发病原因,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及方案,提升防控水平,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若发现有患病猪,应当及时隔离诊断与治疗,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降低养殖场的损失和影响,为养猪业稳定有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