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脲支原体感染与女性生殖道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2023-11-14和小华史跃燕王秋红
和小华,张 洁,史跃燕,王秋红
1.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江苏南通 226006;2.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江苏南通 226000
解脲支原体(UU)是一类体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微生物,是女性泌尿生殖道常见的一类条件寄生菌或共生菌[1],是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之一。作为支原体的一个亚种,UU长期感染可能是引发外阴阴道炎、宫颈炎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恶性肿瘤的原因之一[2]。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乳头瘤空泡病毒A属,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主要病因,尤其是高危型HPV,如HPV16和HPV18型[3-4]。有研究认为CIN及宫颈癌患者中UU感染与HPV感染密切相关,可能存在协同作用[5-6]。也有学者认为UU是HPV感染患者中最常见的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可能相关的微生物[7]。UU作为无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应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才能避免增加耐药率。本研究通过探讨UU与HPV及其亚型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UU感染与女性生殖道疾病(包括阴道炎、子宫颈炎、CIN及宫颈癌)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UU感染和宫颈病变机制提供参考,并分析UU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1 858例研究对象的UU、HPV及白带常规检测结果,其中宫颈癌患者98例(宫颈癌组)、CIN患者73例(CIN组)、宫颈炎患者33例(宫颈炎组)、阴道炎患者355例(阴道炎组)及健康体检者1 299例(健康对照组)。宫颈癌组年龄34~74岁,平均(44.5±8.76)岁;CIN组年龄30~66岁,平均(42.0±9.84)岁;宫颈炎组年龄23~62岁,平均(36.5±10.25)岁;阴道炎组年龄16~66岁,平均(37.5±10.07)岁;健康对照组年龄18~71岁,平均(39.5±11.44)岁。各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所有研究对象均经宫颈组织学诊断;(2)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有放化疗及免疫治疗史;(2)1周内进行过抗菌药物治疗。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仪器与试剂 仁度恒温SAT扩增仪、ABI7500荧光PCR分析仪及宏石96P扩增仪。UU试剂盒(上海仁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PV试剂盒[港龙生物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及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UU培养鉴定计数药敏试剂盒(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3方法
1.3.1标本采集 (1)UU和HPV检测。送检前将宫颈采样刷伸进宫颈口鳞柱上皮交界处,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3~5圈采集宫颈脱落细胞。(2)白带常规检测。取阴道壁上1/3的分泌物进行标本检查。(3)UU药敏试验。采集宫颈分泌物后,将其放入取样管中,低温保存并及时送至微生物室培养。
1.3.2检测方法 严格按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UU、HPV、白带常规检测及对UU进行药敏鉴定。
1.4观察指标 (1)各组研究对象UU感染情况;(2)不同类型阴道炎患者UU感染情况;(3)UU阳性及阴性研究对象中HPV检出情况;(4)UU阳性研究对象中HPV分型情况;(5)UU药敏试验结果。
2 结 果
2.1不同年龄段研究对象UU感染情况 本研究中UU阳性研究对象共计835例,阳性率为44.94%(835/1 858)。年龄≤20岁研究对象中,UU阳性率为45.45%(5/11);>20~30岁研究对象中,UU阳性率为50.39%(256/508);>30~40岁研究对象中,UU阳性率为45.97%(280/609);>40~50岁研究对象中,UU阳性率为32.84%(112/341);>50岁研究对象中,UU阳性率为46.79%(182/389)。
2.2各组研究对象UU感染情况比较 健康对照组UU阳性率(36.87%,479/1 299)明显低于宫颈癌组(75.51%,74/98)、CIN组(65.75%,48/73)、宫颈炎组(63.64%,21/33)及阴道炎组(60.00%,213/3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88、24.37、9.83、61.27,P<0.05)。
2.3不同类型阴道炎患者UU感染情况比较 355例阴道炎患者中,细菌性阴道炎245例,UU阳性率为67.76%(166/245);霉菌性阴道炎103例,UU阳性率为42.72%(44/103);滴虫性阴道炎7例,UU阳性率为42.86%(3/7)。霉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UU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阴道炎患者的UU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UU阳性及阴性研究对象中HPV检出情况比较 本研究中HPV阳性研究对象共计781例,阳性率为42.03%(781/1 858)。835例UU阳性研究对象中HPV阳性553例,阳性率为66.23%;1 023例UU阴性研究对象中HPV阳性228例,阳性率为22.29%。UU阳性与阴性研究对象的HPV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UU阳性研究对象中HPV分型情况 实时荧光PCR法检测HPV亚型结果显示,高风险亚型13种: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中风险亚型3种:HPV53、66、73,低风险亚型2种:HPV6、11。UU阳性553例,其中单重亚型467例,多重亚型86例;HPV亚型总计数647例。UU阳性研究对象中,HPV亚型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HPV16(19.94%)、HPV52(19.63%)、HPV58(11.90%)、HPV39(7.11%)。见表1。
表1 UU阳性研究对象中HPV分型
2.6UU药敏试验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UU敏感率从高到低的药物依次是米诺环素(100.00%)、多西环素(100.00%)、交沙霉素(92.00%)、克拉霉素(66.00%)及阿奇霉素(60.00%);耐药率从高到低的药物依次是左氧氟沙星(66.00%)、司帕沙星(58.00%)、加替沙星(56.00%)、罗红霉素(54.00%)及红霉素(46.00%)。见表2。
表2 UU药敏试验结果(%)
3 讨 论
女性生殖道疾病包括阴道炎、宫颈炎、CIN和宫颈癌等。本研究对1 858例标本进行检测,UU阳性率为44.94%,较谢平霖等[8]的研究结果偏高,HPV阳性率为42.03%,与胥萍等[9]报道相似,原因是本研究人群来自妇幼保健院和肿瘤医院,多为育龄妇女及防癌筛查人群,且UU和HPV感染率又与地区差异、医疗观念等不同有关。UU阳性率在>20~30岁女性中最高,原因是UU感染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年轻人处于性活跃期,不洁的性生活易导致UU从黏膜破口侵入,引起女性生殖道感染[10]。UU除引起生殖道感染外,还引起不孕症,也与不良妊娠和新生儿疾病有关[11]。这一阶段人群正值育龄期,应尽早干预和药物治疗,改善预后,以防不良后果发生。其次是>50岁人群UU感染阳性率高。UU是机会致病菌,50岁以上人群免疫力相对降低,更易感染[10]。本研究显示,UU阳性率在宫颈癌组、CIN组、宫颈炎组及阴道炎组中分别为75.51%、65.75%、63.64%和60.0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6.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UU阳性率与阴道炎、宫颈炎、CIN及宫颈癌密切相关,且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本研究发现,细菌性阴道炎患者的UU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霉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UU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认为细菌性阴道炎是被UU等杂菌取代,UU可能是细菌性阴道炎菌群的共生体,引起阴道生态系统紊乱,而乳酸菌缺失又与宫颈病变成正相关,导致机体清除HPV能力下降[12-13],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UU阳性研究对象的HPV阳性率为66.23%,UU阴性研究对象的HPV阳性率为22.29%,UU阳性与阴性研究对象的HPV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UU与HPV具有协同作用,与邓浩等[14]研究结果一致。UU阳性研究对象中,HPV亚型占比较高依次为HPV16、52、58、39,均为高风险HPV(HR-HPV),与宫颈癌最密切相关的HPV16和HPV18占比分别为19.94%和6.02%,说明UU与HR-HPV关系密切。HR-HPV持续感染与宫颈细胞学密切相关,有研究认为UU感染能提高HPV感染的敏感性,其可作为HR-HPV的辅助因子,使宫颈病变程度持续加重,并参与CIN和宫颈癌的形成与发展[15]。UU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敏感率最高的药物为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二者均为100.00%,其次是交沙霉素(92.00%);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左氧氟沙星(66.00%)、司帕沙星(58.00%)、加替沙星(56.00%),可以看出UU对四环素类药物敏感度较高,对喹诺酮类耐药性强,但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性和耐药性差异较大。虽然本研究中UU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和交沙霉素的耐药率低,但仍有研究认为因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其耐药性也在增加[8,16],给UU治疗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UU阳性率随女性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UU与HR-HPV密切相关;加强UU及其他宫颈病变因素的检查,并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对于宫颈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积极意义。但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标本来源有局限性,鉴于此后续将扩大研究范围。UU感染与宫颈病变均具有动态性,需进一步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