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3-11-14贺文芳李明朱新丁施旭梅李风波
◎ 文/贺文芳 李明 朱新丁 施旭梅 李风波
为促进丘陵盆地地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典型模式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主导模式推广应用,本文系统分析了浙江省金华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现状,总结发展成效和主要模式,分析产业发展优势、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发展对策建议,以期助力当地稻渔产业发展。
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处金衢盆地东段,为浙中丘陵盆地地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是金华市地貌基本特征,市域内江河分属钱塘江、瓯江、椒江等三大水系,水资源丰富。金华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温适中,雨量较多,有明显干、湿两季。近年来,金华市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稳粮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深入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工程,创新推出“稻+N”复合种养等生态模式,已形成稻虾、稻鱼、稻蟹等模式主导,稻鳖、稻鳅、稻螺等模式不断涌现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一、金华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现状
截至2022年,金华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7万亩,稻渔综合种养主体160余家;创建稻米品牌和水产品品牌21个,创成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1个。2022年金华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占比见图1。
图1 2022年金华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占比
(一)主要发展成效
据统计,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金华市水稻平均亩产量527kg,水产品平均亩产量116kg,稻渔综合种养亩均产值6464元,亩均效益3001元,经济效益显著。同时,相比单种稻可减肥减药50%以上,生态效益明显。
通过金华市各地稻渔综合种养的创新实践,融合休闲垂钓,带动乡村旅游,形成了以永康市石柱镇池宅村、义乌市义亭镇垅头朱村等为代表的稻渔特色村,打造了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例如,在永康市石柱镇池宅村,采用“基础租金+利润分红”的分配方式,鼓励养殖业主与集体农户合作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一产三产融合发展。2022年五一假期,池宅村仅小龙虾垂钓就实现营收26万余元,真正做到了共富共赢。
(二)主要种养模式
1.稻虾模式
金华市稻虾模式以稻—小龙虾为主。“稻前虾模式”是在当年3月底~5月初放养规格为160尾/kg~200尾/kg的小龙虾苗6000尾/亩~8000尾/亩,6月下旬水稻插秧前分批捕捞成虾上市。“稻后虾模式”是在上年8月~9月放养规格为30g以上的亲虾25kg/亩~30kg/亩或10月放养抱卵虾5kg/亩~8kg/亩,翌年4月中下旬起捕上一年投放的亲虾出售,6月下旬水稻插秧前分批捕捞繁育并养成的成虾上市。全年可实现小龙虾产量98kg/亩~150kg/亩,产值3500元/亩~4020元/亩。稻、小龙虾产值合计6000元/亩~6910元/亩,利润合计3500元/亩~4900元/亩。稻虾模式中套养的其他淡水鱼类产量暂未列入本次讨论,下同。
2.稻蟹模式
12月底清塘整田,翌年2月份~3月份放养80只/kg~150只/kg的蟹苗600只/亩~1000只/亩;10月开始起捕商品蟹,11月下旬进行水稻收割。全年可实现蟹产量30kg/亩~50kg/亩,产值4000元/亩~6000元/亩。稻、蟹产值合计6500元/亩~8500元/亩,利润合计4000元/亩~6500元/亩。
3.稻鳖模式
6 月底~7 月初,在插秧20 天之后,放养250g~400g规格的鳖种300只/亩~400只/亩,10月开始捕捞上市。全年可实现鳖产量75kg/亩~120kg/亩,产值7500元/亩~12000元/亩。稻、鳖产值合计9500元/亩~14000元/亩,利润合计4000元/亩~6500元/亩。
从金华市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来看,轮作模式比共生模式更容易推广(见表1)。金华市本地小龙虾市场需求大,如果茬口衔接好,稻—小龙虾轮作模式有很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老百姓容易接受,有助于应用推广。稻鳖模式受市场销路限制,需求不稳定,大面积推广有难度。稻蟹模式主要以兰溪为主,当地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兰江蟹”特色品牌,发展稻蟹养殖具有很好的品牌优势和地域优势,但现在刚起步,还需在技术模式研发、示范推广、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持续发力,有望在当地培育出有规模、有影响的特色产业。
表1 金华市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效益对比
二、发展优势分析
(一)粮田面积大
金华市历来就是浙江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截至目前,金华市粮食功能区面积93.9万亩,水稻复种面积82.88万亩,居浙江省前列(见图2)。
图2 2023年金华市粮食功能区面积占比
(二)水资源丰富
金华市年降雨量较为充沛,山塘水库众多,江河水系发达,水质优良,非常适合养殖高品质水产品。金华市本地生产的小龙虾因品质好、新鲜度高,价格比外地来的小龙虾高出4元/kg~6元/kg。
(三)气候条件优
金华市年温适中,年平均气温在16℃~18℃,积温高,日平均温度比浙北高2℃~3℃,且春季气温回升快,有利于小龙虾等水产品提早养殖、提前上市,价格有明显优势,产出效益更高。
(四)市场需求旺
金华市是小龙虾消费大市,据估算,小龙虾年市场需求量在5000t左右,折算需稻虾种养面积约7万亩。而目前金华市稻—小龙虾种养面积仅有五六千亩,不及需求面积的十分之一。当前金华市小龙虾大多从外地输入,亟待增加本地小龙虾供应能力。从供给侧入手,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养殖结构,可促进本地供需平衡,提高本地优质水产品自给率。
(五)政策力度大、营商环境好
为鼓励稻渔综合种养,金华市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总体来说,金华市对稻渔综合种养的政策支持力度比较高(见表2),还有更多相关政策正在积极规划制定中。金华市有着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当地相关管理部门注重企业需求,政策制度营造了优良的创新创业条件,适合投资稻渔综合种养。
表2 金华市现有稻渔种养补贴政策情况(单位:元/亩)
三、主要制约因素
(一)双季稻任务重,稻渔种养发展空间受限
金华市目前应用推广最成功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稻虾模式和稻蟹模式。目前,金华市水稻种植面积任务为50多万亩,其中43.5%左右面积种植双季稻,早稻种植任务比较重。适合发展稻渔种养的田块要求水肥条件好,而这些田块基本是种植双季稻为主的稻田。让双季稻种植大户改种单季稻可以拓展稻渔空间,但大多种植户改种意愿并不强,因为近年来单季稻白叶枯病和稻飞虱多发。即使是单季稻种植田块,部分还有种植旱粮的任务。因此,金华市可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稻田面积有限。
(二)田块基础条件不一,稻渔种养发展条件受限
非粮化整治地块部分存在耕作层薄、土壤保水性差等问题,保水不好、灌排不便的田块也不适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稻田愈加有限。
(三)种粮补贴政策较高,农户稻渔种养意愿不强
金华市各县(市、区)早稻补贴大部分在300元/(亩·年)~400元/(亩·年),最高的达600 元/(亩·年),补贴普遍较高。而当前稻渔综合种养补贴政策尚不健全,虽然金华市各地在积极争取稻渔种养政策扶持,但多是一次性补贴,缺乏可持续性。相比而言,早稻种植补贴虽然比稻渔种养一次性补贴稍低,但是每年都有补贴,一些农户参与稻渔种养热情并不高。
(四)种养管理有门槛,农户技术水平不足
耕地、粮田掌握在大多种粮大户手上,主要用于粮食种植。稻渔综合种养管理要求具备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而种粮大户对养殖技术了解有限,很多人宁可扩大种粮面积和复种比例,也不愿改变原有种植模式来提高经济收益。
(五)设施用地审批难,生产生活条件差
从事渔业生产需要配备适当面积的管理房和仓库。由于当前用地政策原因,管理房建设审批难,几乎很难获批。从事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农户大多只能住在简易房中,条件十分艰苦,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以及渔(农)民从事稻渔综合种养的积极性,不利于稻渔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对策建议
(一)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建议对标当地早稻补贴标准,适当提高稻渔综合种养的政策补贴标准,并保持政策扶持的连续性。建议对首次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农户给予设施建设补贴,提高农户从事稻渔综合种养的积极性,增强其发展信心。此外,建议各地补助标准尽量一致,有利于区域平衡发展。
(二)培育壮大经营主体
建议以产业化发展为导向,重点培育规范化、示范性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培育有规模、有区域特色的稻渔骨干企业,推动稻渔综合种养向着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健康发展。近年来,湖北省、安徽省等地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相对成熟,应鼓励本地种养大户积极学习借鉴成功经验,适当引入专业水产养殖人员和产业技术能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其他种养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从业信心。
(三)加强模式创新与示范推广
针对水源好、田块保水性能好的双季稻种植区,建议创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根据双季稻生产特点,创新“双季稻+X”种养殖模式或创新稻—虾—河蟹模式等,通过养殖“六月黄”河蟹,显著提高稻田综合效益。
(四)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以金华市永康市为例,稻—小龙虾综合种养模式已初具规模,应及时做好苗种基地、交易平台、流通加工、休闲餐饮等产业链布局和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稻渔产品区域品牌,开办小龙虾专业市场,延长产业链。并配备冷链、农事服务中心,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水平,扩大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积,将小农户引入大产业、大市场,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推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建议把文化、旅游、休闲、加工等要素与稻渔综合种养有机结合,借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壮大,进一步挖掘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潜在价值,并以绿色消费、体验式消费、时尚消费等新消费形式为抓手,构建乡村旅游、住宿体验、特色餐饮、文化创意等综合服务体系,为稻渔综合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