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科技期刊吸引优质稿源的主要因素
——面向科学家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2023-11-13刘丽英朱琳峰张婷婷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办刊科技期刊科学家

■李 楠 刘丽英 朱琳峰 张婷婷 高 洁 刘 荣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100081 2)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100081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科研投入不断增加,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作为重要科技成果之一的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SCIE(SCI Expanded)、CPCI-S(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和EI(Engineering Index)2021年共收录中国科技论文101万篇(未剔重),占世界论文总数的25.3%,位居世界第一[1-2]。2016—2021年,我国科学家发表SCI论文数量从30.97万篇上升到了64.24万篇,增加了107.42%。与此同时,我国SCI科技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也呈上升趋势,2016—2021年由2.54万篇上升到了3.07万篇,增加了37.80%。在高被引论文数量方面,中国作者高被引论文数量从2016年的3738篇上升到2021年的8838篇,涨幅为136.44%,同期中国SCI科技期刊出版的高被引论文数量由119篇上升到722篇,涨幅为506.72%[2]。以上数据表明,虽然中国科技期刊刊载重要原创性成果的能力逐年提升,但整体规模及涨幅依旧显著小于我国科学家的论文产出数量,这意味着我国SCI论文外流情况加剧[3-6]。

争取一定规模的高水平稿源是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快速发展的关键。已有相关研究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制约我国科技期刊吸引优质稿源的主要因素,包括科研评价政策及指标的导向作用、国外老牌期刊的竞争力等[7-8]。孙宪昌等[9]指出高校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在被SCI 收录之前,很难被认定为“高水平期刊”,这显著降低了科研人员的投稿热情。李灿灿等[10]调查分析了作者向国内科技期刊投稿时的考虑因素,包括人才和项目考评是否需要、期刊学术质量与本人学术水平的匹配度及国家宏观科研政策是否鼓励等,但对于部分主观因素未展开讨论。事实上,高水平论文的作者——科学家群体选择期刊发表重要成果的过程,是表征期刊学术水平的关键环节。科学家的投稿需求、投稿习惯及经验等直接决定其投稿行为,因此分析影响科学家选刊投稿的主、客观因素,对于提升我国期刊吸引优质稿源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方法,挖掘影响科学家选择期刊发表重要成果的主要因素,包括科学家基于其投稿经验和习惯所形成的对于科技期刊的主观认知以及所在机构实施的科研评价指标等客观因素。分析结果可为期刊提升其服务水平从而满足科学家需求、吸引优质稿源,以及科研管理部门优化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政策以鼓励科学家在中国科技期刊上发表重要成果等提供重要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概念界定

(1)客观因素调查:科研机构所实施的科研评价指标,及其对科学家选择期刊发表重要成果的影响。(2)主观因素调查:在不考虑客观科研评价指标的情况下,科学家基于投稿经验和习惯所形成的对科技期刊的主观认知,及其对投稿行为的影响。

1.2 研究对象

选取我国生命科学、数学及物理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医学科学等8个学科领域的科学家进行问卷调研。于2022年7—9月开展调查,通过问卷星平台在线发布调查问卷,在近50多个专业性的学术交流微信群、QQ群以及《生物技术通报》、aBIOTECH等生命科学领域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转发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603份,有效率为100%。

1.3 问卷调查方法

在查阅文献、咨询相关专家的基础上拟定了调查问卷初稿,先在小范围内进行问卷预调查(发放10份)。共设计25道问题,主要内容包括:(1)客观因素对于科学家的影响;(2)主观因素对于科学家的影响;(3)向国内外期刊投稿的优势及不良体验等。

客观因素主要调查项目:(1)论文发表数量;(2)发表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累积量;(3)论文总被引频次;(4)在SCI或E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5)发表论文的期刊是否为国内核心类期刊;(6)发表论文的期刊是否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7)发表论文的期刊是否为一级学会主办的期刊等。

主观因素主要调查项目:(1)期刊学术质量高,是同行普遍认可的期刊;(2)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被同行关注;(3)同行评议过程公平、高效,有利于争取成果首发;(4)期刊的录用比例较高;(5)属于开放获取期刊;(6)主编/编委会的国际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号召力;(7)科学家所在学会主办的期刊;(8)出版费用较为合理,在承受范围内;(9)知名出版机构出版的期刊;(10)编辑团队处理稿件的效率高等。

向国内外期刊投稿的优势主要调查项目:(1)同行评议更加公平,文章处理速度快;(2)文章的传播效果更好,更容易被同行关注;(3)更容易被引用;(4)被机构给予奖励等。

不良体验调查项目:(1)同行评议存在偏见,不够客观公平;(2)出版平台国际化程度不够 ;(3) 投审稿系统不友好;(4)编辑校对等环节不友好;(5)对文章的推广宣传不到位;(6)文章处理效率低,影响发表时效;(7)文章发表费用过高;(8)与编辑联系不便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及基本情况

接受调查的科学家平均年龄为37岁,70%是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90%以上的科学家来自国内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

(1)科学家成果产出整体特点。科学家成果产出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活动的活跃度,可为期刊争取科研团队的高水平论文提供参考。对于2017—2021年以第一作者身份产出成果数量的统计结果显示,30.3%的受访者发文量为3~5篇,25.0%的受访者发文量为1~2篇,16.7%的受访者发文量为6~9篇,14.1%的受访者发文量为10篇及以上。对于2017—2021年以通信作者身份产出成果数量的统计结果显示,21.7%的受访者发文量为10篇及以上,21.1%的受访者发文量为3~5篇,14.6%的受访者发文量为6~9篇。

(2)年龄规律。科学家作为第一作者,在32岁左右产出较多成果,分别在30~35岁和25~29岁集中产出成果,上述两个年龄段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5.6%和35.3%。考察科学家产出成果数量随年龄的分布规律,有利于判定科学家产出成果的潜力和成果发表需求。25~29岁和30~35岁这两个年龄段是青年科学家攻读博士学位以及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的青年科学家大多在国际知名实验室接受严格的科学训练,产生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具有显著竞争力,也具有向国际顶尖期刊投稿的经验等,这为独立领导科研团队奠定了重要基础。

2.2 影响科学家论文发表的客观因素分析结果

整体而言,六成以上(62.4%)受访者反映,所在机构实施的科研评价指标对其成果发表具有显著影响。

近七成(67.0%)科学家认为“期刊影响因子分区”是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发表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累积量”(46.9%)、“论文发表数量”(45.8%)、“在SCI或E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39.5%)、“发表论文的期刊是否属于学校/机构所认可的期刊目录”(29.5%),如图1所示。实施近5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也受到科学家关注(10.4%),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科研机构对于国家政策的敏感性以及该项目深受认可。

图1 科学家选择成果发表期刊的客观因素

2.3 影响科学家论文发表的主观因素分析结果

主观因素方面,选择比例排名前3的是 “期刊学术质量高,是同行普遍认可的期刊” (89.4%)、 “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被同行关注”(65.2%)、“同行评议过程公平、高效,有利于争取成果首发”(49.1%),如图2所示。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价值体现就是其科研成果被同行高度认可,这也是其不断探索的最大动力。而期刊是记录和传播其重要成果的载体,科学家在发表其重要成果时,一定会选择品牌影响力与其成果的重要性相匹配的期刊,以使其工作被同行认可。因此,以上3个主观因素是科研成果在科学家所在领域被认可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反映了科学家从事科研工作的本质诉求。

图2 科学家选择成果发表期刊的主观因素

另外,对科学家的出版国家偏好和期刊类型偏好进行调研,发现接近九成(87.6%)的科学家会考虑期刊类型,且其中接近六成(55.9%)优先考虑专业性期刊。仅有12.4%的科学家优先考虑出版国家,其中半数(50.0%)优先考虑国外期刊,三成以上(31.3%)优先考虑中国期刊,还有接近两成(18.8%)的科学家认为“只要期刊影响力高即可”。上述结果反映了在通常情况下,科学家对于期刊的出版国家没有明显的偏好,而对于专业性期刊认可度更高,主要原因是专业性期刊更受领域同行的认可和关注。

2.4 科学家向国内外期刊投稿的体验

2.4.1 对中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印象

六成以上(60.4%)的科学家认为近几年中国科技期刊整体上“影响力有明显提升”,三成以上(32.7%)的科学家认为“影响力有一定提升,提升效果不显著”。四成以上(48.9%)的科学家“逐渐关注国内期刊,但投稿量较少”,另外还有23.4%的科学家选择“成果主要发表在国外知名期刊上,较少关注国内主办的科技期刊”。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39.0%)的科学家从未在中国科技期刊上发表重要成果,他们是中国科技期刊的潜在稿源。

2.4.2 向中国期刊投稿的优势及不良体验

受访科学家认为向中国科技期刊投稿最显著的优势在于“文章的传播效果更好,更容易被同行关注”(42.7%)和“文章处理速度快”(42.4%),如图3所示。近些年来中国期刊广泛应用各种新媒体传播手段和平台,特别是为英文论文组织撰写中文推文,在国内学科领域进行传播推广。例如,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在论文内容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家表示,通过微信公众号,自己发表在英文期刊上的重要成果能很快被同行了解。

图3 科学家向中国科技期刊投稿的显著优势

三成以上(37.5%)的科学家提出在向中国科技期刊投稿的过程中有过不良体验,主要为“同行评议存在偏见,不够客观公平”(62.8%)和“文章处理效率低”(54.9%)。此外,“投审稿系统不友好”(30.1%)、“出版平台国际化程度不够”(24.3%)、“编辑校对等环节不友好”(24.8%)集中反映了期刊编辑出版系统的问题,如图4所示。

图4 科学家向中国科技期刊投稿的不良体验

2.4.3 向国外期刊投稿的优势及不良体验

部分科学家认为向国外期刊投稿“同行认可度更高”(70.0%)、“同行评议更加公平”(48.4%)、“更容易被引用”(36.2%)、“文章处理速度快”(27.2%),如图5所示。

图5 科学家向国外期刊投稿的显著优势

将近五成(48.9%)的科学家反映在向国外知名期刊投稿的过程中有过不良体验,包括“同行评议存在偏见,重要成果不容易被认可”(70.5%)、“文章发表费过高”(48.8%),这反映了科学家在向国外期刊投稿时面临的主要挑战。此外,“出版效率低,影响发表时效”(34.9%)、“与编辑联系不便”(21.0%)、“投审稿系统不友好”(15.3%)、“校对等环节不友好”(4.7%)以及“对文章的推广宣传不到位”(6.1%)等的选择比例均低于向中国科技期刊投稿时的不良体验,如图6所示。

图6 科学家向国外期刊投稿的不良体验

综上,科学家向国外科技期刊投稿的优势和不良体验相对单一。科学家对国外期刊品牌认可度较高,反映了国外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优势。不良体验主要集中在“同行评议存在偏见,重要成果不容易被认可”。期刊本身在学科领域内的口碑和影响力影响着科学家成果的认可度,但与此同时,在稿件同行评议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受到不公平待遇。因此,在向国外期刊投稿的过程中,科学家既期待自己的科研成果被国外期刊高度认可,又在同行评议的过程中遭到不公平对待。这种矛盾为我国科技期刊提升竞争力提供契机。

3 对策与建议

3.1 提升科学家的责任意识及参与期刊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科学家参与国内科技期刊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同时也存在经验不足等问题。在自然科学领域,大多数高水平青年科学家在国际高水平科研机构接受过正规训练,具有国际视野,并具有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经验,熟悉国际期刊的投审稿方式及其相关服务等,这对其参与办刊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科学家作为办刊人等角色投入一流期刊建设,仍需要了解科技期刊发展规律、关键业务流程,编辑部需要对科学家进行引导、培训。

(1)建议鼓励和吸引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科学家参与国内期刊办刊实践,尤其是吸引青年科学家把关文章质量。青年科学家是科研的主力军,是重要科研成果的主要创造者,同时也是科技期刊的主要作者、读者。通过吸引其担任编委、审稿人、兼职编辑,充分发挥青年学者的学术专长,鼓励其在学术方向、同行评议方面为期刊发展作出贡献[11]。

(2)建议科技期刊建立科学家与编辑部的双向交流机制。定期召开科学家办刊人才培训与交流会,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研讨,对科学家进行办刊培训;提供相对完善的工作指导手册,明确其工作职责和标准等(例如如何撰写规范化的同行评议意见、如何传播期刊的发展理念),提高科学家的办刊水平。同时,科学家对期刊编辑进行专业指导,为期刊编辑把握内容质量和学科发展方向提供帮助。

(3)鼓励科技期刊建立激励机制,设立优秀编委、优秀审稿人、优秀科学家编辑等奖项,并进行适当的奖励。同时,也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在人才评价制度方面增加对科学家在期刊任职的奖励,提高科学家参与办刊的积极性。

3.2 促进科技期刊储备与培养高水平专业化的办刊人才

专业的办刊人在期刊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及枢纽性作用:既与科学家开展深度合作,策划引导重要成果的发表,也为科学家提供各种学术服务、促成学术合作等。专业办刊人是科技期刊凝聚、管理、激活、再造各种学术资源的关键[12-13],因此,高水平的专业办刊人作为复合型人才,是保障我国科技期刊快速且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科技期刊的创办以及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对于高水平的专业办刊人的需求也越发急迫。为了吸引、储备和培养更多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建议期刊主办单位为办刊人提供与科研人员相同的晋升机会及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办刊人的职业认同感,发挥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给予办刊人(特别是青年办刊人)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例如到国外知名出版机构、科研机构等交流学习;在出版传播流程中,不断发挥青年办刊人的创造力,积极采用最新传播媒介和服务方式提升期刊的活力。除了培养和储备青年办刊人,为了顺应我国科技期刊快速发展的要求,也建议引进曾在国外知名期刊任职的资深办刊人在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中任要职,指导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帮助培养高水平专业化的科技期刊人才。

办刊人的储备也为专业化分工奠定基础。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大多为较小单元的编辑部,办刊规模较小。专业办刊人同时负责策划、编辑出版、传播等事务,没有足够的精力深入科学家圈层,挖掘重要的科研成果。建议加大对专业化出版机构的投入力度,为实现办刊人的专业分工奠定基础,鼓励高水平办刊人与科学家深度合作。

3.3 提升科技期刊出版平台建设及服务水平

科学家向中国科技期刊投稿的不良体验主要反映在“投审稿系统不友好”“出版平台国际化程度不够”“编辑校对等环节不友好”等方面,这与当前中国科技期刊的出版现状有直接关系。目前我国中文期刊主要由独立编辑部运营出版,新创办的英文期刊主要依托国外出版机构平台,面向海外发行传播。因此,期刊的出版质量与效率参差不齐,不同期刊的出版服务流程存在较大的差别。例如,在期刊投审稿系统方面,当前大多数中文期刊所使用的投审稿系统在国际传播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加大对国内科技期刊出版平台的研发和投入力度,建设与推广专业化平台。在初始阶段,可以运营推广相对较小规模的集群化平台,针对不同类别的使用者,集成特色化服务。例如,针对出版方,实现出版全流程统一管理和数据保存与维护。

3.4 增强科学家与办刊人以及管理者之间的共识

科研管理者、专业办刊人及科学家是影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3个重要主体。为了全面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不断吸引高水平论文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3个主体之间需要实现有效沟通,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共同构建健康良好的科技期刊发展生态。

(1)政策层面,加强相关政策对于科学家的引导作用。在成果产出评价方面,为了提升高水平青年科学家将重要成果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上的积极性,建议提升对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上的成果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认知度,从而吸引青年科学家把重要科研成果首发在我国科技期刊上。例如,2022年11月9日,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再次强调“破除‘唯论文’数量倾向,不把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高低等相关指标作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鼓励科研人员把高质量论文更多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上”。

(2)加强专业办刊人对于科学家的引导作用。专业办刊人直接服务科学家群体,并与科学家开展出版合作。建议专业办刊人鼓励高水平科学家参与我国科技期刊建设,加深科学家对于我国各类期刊政策的理解,提高科学家对我国科技期刊建设的认可度。

(3)加强政策对于科技期刊持续性的支持,提升专业办刊人及科学家对于中国科技期刊建设的信念感、责任感以及参与感[14]。近年来我国实施的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为代表的科技期刊提升项目显著增强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极大鼓励了专业办刊人,提升了科学家参与科技期刊建设的积极性和我国科技期刊服务学术共同体的能力[15-16]。因此,国家、地区及机构层面对于科技期刊的扶持性政策以及资助项目对我国科技期刊吸引高水平原创论文起到了重要作用。建议在国家层面持续地对我国科技期刊建设给予支持,使科技期刊不断凝聚高水平科学家从而提升服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期刊发展的马太效应。

4 结语

科学家的投稿选择显著影响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科研成果评价指标等客观因素以及基于投稿经验和习惯所形成的主观因素均影响科学家的投稿选择。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分析了影响科学家投稿选择的主要主、客观因素,并根据调研结果,从科学家、办刊人、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事实上,吸引科学家向中国科技期刊投稿,从而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聚焦机构的评价指标及科技期刊的服务水平等方面,未充分讨论当前成果评价政策、人才政策等的影响。因此,后续研究将分析国家及机构的宏观政策的实施对科学家投稿产生的引导性作用,调研办刊人基于与科学家的互动关系采取的引导性措施,以及深入科学家圈层挖掘重要成果的方法,从而从多个维度提升科学家对于中国科技期刊的认可度,不断吸引科学家选择中国科技期刊发表重要成果。

猜你喜欢

办刊科技期刊科学家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假如我是科学家
科技期刊的分类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