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贝隆治疗帕金森病伴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观察
2023-11-13李兰兰张长国俞惠君冯耀耀
李兰兰 张长国 俞惠君 冯耀耀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由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引起[1]。与PD 的运动症状一样,其非运动症状同样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排尿功能障碍作为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其中最常见的是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表现为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尿频、夜尿增多等症状。米拉贝隆是一种强效的β3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在国内外应用于治疗OAB 有较好的疗效[2]。但在伴OAB 的PD 患者中应用较少,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米拉贝隆治疗PD 伴OAB 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0 月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 例伴有OAB 症状的PD 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6 例、女性54 例;年龄55~79 岁,平均年龄(65.81±7.75)岁;病程5~10年,平均病程(7.54±1.38)年。纳入标准包括:①符合PD 诊断标准;②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overactive bladder symptom score,OABSS)≥3 分且尿急得分≥2 分;③年龄50~80 岁;④有稳定的抗PD 药物方案。排除:①诊断为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继发性PD者;②有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者;③有严重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肝功能损害患者;④近1 个月服用抗胆碱能药物患者。本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入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米拉贝隆组、托特罗定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均保持原PD治疗药物方案不变。米拉贝隆组:给予米拉贝隆缓释片50 mg口服,每日一次;托特罗定组:给予酒石酸托特罗定片2 mg 口服,每日两次;对照组:仅保持原PD 治疗药物方案。各组均连续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1.3.1 OABSS、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一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Ⅰ,UPDRSⅠ)、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Ⅲ,UPDRS Ⅲ)分别于基线、4 周后采用OABSS进行评估,主要包括4 个方面:急迫性尿失禁、尿急、白天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共7 个问题,评分越高,说明OAB症状越严重。于基线、4 周后分别采用UPDRS Ⅰ评价非运动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UPDRS Ⅲ评价其运动功能。其中UPDRS Ⅰ量表主要内容包括智力影响、思维混乱、抑郁、进取性等4 个项目,每个项目0~4 分,分值越高影响越大;UPDRS Ⅲ量表主要内容包括强直、震颤、轮替动作、姿势及步态等14 个项目,每个项目0~4 分,分值越高运动能力越差。
1.3.2 排尿日记 入组患者分别于基线、治疗4 周后记录24 h 排尿日记,连续3 d,包括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尿急次数;计算24 h平均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尿急次数。
1.3.3 药物不良反应 记录入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如尿潴留、便秘、严重高血压、视物模糊、心悸、认知障碍、口干等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OABSS 评分、UPDRS Ⅰ评分、UPDRS Ⅲ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基线、4周后OABSS评分、UPDRS Ⅰ评分、UPDRS Ⅲ评分比较/分
由表2 可见,治疗前三组患者OABSS 评分、UPDRS Ⅰ、UPDRS Ⅲ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0.26、0.16、0.15,P均>0.05)。治疗4 周后米拉贝隆组、托特罗定组OAB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t分别=7.85、3.60,P均<0.05),且米拉贝隆组低于托特罗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P<0.05)。治疗4 周后,米拉贝隆组、托特罗定组UPDRS Ⅰ评分、UPDRS Ⅲ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84、6.63;5.11、4.58,P均<0.05);治疗4 周后,米拉贝隆组和托特罗定组OABSS 评分、UPDRS Ⅰ评分和UPDRS Ⅲ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分别=-6.82、-4.89、-2.32、-3.37、-3.97、-1.99,P均<0.05)。米拉贝隆组UPDRS Ⅰ评分、UPDRS Ⅲ评分和托特罗定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79、-1.96,P均>0.05)。
2.2 三组患者排尿日记比较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基线、4 周后排尿日记比较/次
由表3 可见,治疗前三组患者24 h 平均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尿急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0.06、0.30、0.02,P均>0.05)。治疗4 周后,米拉贝隆组、托特罗定组24 h 平均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尿急次数均低于治疗前(t分别=6.34、7.93、5.58;3.88、6.36、3.45,P均<0.05),米拉贝隆组和托特罗定组的24 h平均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和尿急次数均低于对照组(t分别=-5.84、-9.55、-5.34、-3.29、-6.20、-3.13,P均<0.05),且米拉贝隆组低于托特罗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45、-3.25、-2.83,P均<0.05)。
2.3 药物不良反应 米拉贝隆组治疗期间出现1 例口干、1 例头晕,症状均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托特罗定组出现4 例口干、1 例视物模糊、3 例便秘,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7%;对照组出现1 例便秘,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米拉贝隆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托特罗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托特罗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6.41,P<0.05)。
3 讨论
PD 是以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肌强直和静止性震颤为主的运动障碍疾病,而其非运动症状在PD任何阶段都可出现,甚至早于运动症状。OAB是PD最常见的一种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55%~80%[3],可干扰患者睡眠质量,诱发或加重焦虑、抑郁心理,并增加外伤性骨折风险,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4]。PD发生OAB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的机制有:“神经源性”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导致多巴胺D1受体兴奋纹状体-苍白球内侧通路的破坏,导致基底节对排尿反射抑制作用的减弱[5];“肌源性”膀胱逼尿肌的过度不自主收缩[6]。行为疗法如减轻体重、调整液体摄入、膀胱训练等疗效有限,常需联合抗胆碱能药物治疗。抗胆碱药物可通过拮抗M 受体抑制储尿期逼尿肌收缩,但视力模糊、便秘、口干、认知障碍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治疗依从性差;一项追踪研究发现服用抗胆碱能药物1 年后仅12%~39%的OAB 患者可坚持用药[7]。逼尿肌内肉毒素注射效果随时间增加逐渐减退,并容易出现尿潴留、尿路感染等并发症,且技术难度较大,需经过专业培训,临床应用局限。而米拉贝隆是首个被FDA 批准用于治疗OAB 的高选择性β3受体激动剂,不存在抗胆碱能不良反应。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 周后,米拉贝隆组UPDRS Ⅰ评分、UPDRS Ⅲ评分和托特罗定组无明显差异。但伴OAB 的PD 患者在接受米拉贝隆、托特罗定治疗4 周后,UPDRS Ⅰ评分、UPDRS Ⅲ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降低,与Moussa 等[8]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OAB 症状的控制,可以降低非运动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并有助于提升PD 患者运动能力。
本次研究进一步发现,治疗4 周后米拉贝隆组、托特罗定组OABSS 评分、平均24 h 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尿急次数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下降,且米拉贝隆组均低于托特罗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在于肾上腺素β 受体分为β1、β2、β3 三个亚型,β3 受体在平滑肌组织分布较丰富,并且人膀胱中β3受体信使RNA呈高水平表达。而米拉贝隆高选择性激活膀胱逼尿肌细胞上的β3受体,分别是β1 和β2 的150 倍和33 倍,不仅介导释放尿路上皮来源的抑制因子,还可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含量,促进细胞一氧化氮释放,抑制逼尿肌的不自主收缩,可延长2 次排尿间隔,提高膀胱储尿能力,有效改善尿急、急迫性尿失禁等OAB症状[9];同时其药物不良反应如视物模糊、认知障碍、口干等发生率与安慰剂相似,尤其适用于老年OAB 患者的治疗[10]。本次研究中米拉贝隆组仅出现1 例口干、1 例头晕,且症状轻微,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托特罗定组,这一结果与王梓阳等[11]Meta 分析结果一致,并不增加心律失常、高血压等风险,具有更好的临床耐受性。
综上所述,米拉贝隆和托特罗定均可改善PD患者OAB 症状,但米拉贝隆临床疗效更显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本次研究存在纳入病例较少,缺乏对膀胱容量等客观指标的检测,随访时间较短等不足,临床远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