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藏青铜盘探究
——以山西博物院“盘之典——商周青铜盘特展”为例

2023-11-13秦建豪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6期
关键词:晋文公特展晋国

秦建豪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191)

0 前言

青铜,是一种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在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在生产和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被称为“吉金”。中国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进入青铜时代。中国青铜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将青铜盘与礼乐制度结合,形成独特的礼乐文明。其文化内涵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之右而别称“山右”,又称“晋”或“三晋”,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往今来,三晋文脉绵延、英杰辈出,自古即帝王故地、将相之乡。从尧、舜、禹立业兴邦,晋文公称霸中原,至李世民化家为国,武则天始称女皇,再有荀况、韩非、王维、王勃、王之涣等著名诗人,还有狄仁杰、卫青、霍去病等著名将领和官员,以及清朝时期晋商在商业上的成功,这些都表明,山西的文化非常丰富,为中国历史的演进、文化经济的发展书写了精彩篇章。

文章对青铜文明及青铜盘进行简析,并以山西博物院“盘之典—商周青铜盘特展”为例,分析特展中展出的各类青铜盘。这些青铜盘展现了晋文化的魅力,也为参观者解读了商周青铜盘中的奥秘,带来美的视觉体验。

1 青铜文明概述

谈起我国古代的文明,青铜器必是其中一项重要发明。青铜器是最早期的一种金属器具,也是学者认为的人类三大文明的起源之一。

我国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进入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人们普遍使用青铜盘。青铜时代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是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之一。古代的青铜器可以分为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在那个时代,用得最多的青铜器是礼器,不过那时候,最多的青铜器是礼器,青铜礼器是商代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及丧葬礼仪活动中的器物。奴隶主贵族用这些礼器表示使用者的身份等级,是当时礼制的体现。中国的青铜文明在商、周两个时代达到了鼎盛。

“桀有德者,其鼎于殷商”“商纣之恶,其鼎于周朝”。在君主的眼中,青铜器,特别是像鼎这样的重器,往往被认为是国家的象征,是权威的象征。它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存亡。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青铜礼器已转换了角色,从器物变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2 青铜盘及修复方法概述

2.1 青铜盘概述

青铜盘是青铜器中的水器,多与盉、匜配合使用,用来清洁双手。在青铜时代,青铜盘作为盥洗用具,常出现在宴会、祭祀等重要场合。在商代到战国时期,沃盥之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

早商时期的青铜盘造型古朴典雅,多以旋涡、圆环等图案进行简洁的雕饰。自殷商中叶以来,青铜盘上多见兽形纹饰。其中,以鱼纹、龟纹、虎纹、禽纹为主,还有龙纹①。

商王朝的青铜盘上不仅有兽形纹饰,还有涡纹、云纹、雷纹、“十”字形的凹凸图案等。涡纹就像一个漩涡,代表着液体在青铜盘中的流动,也代表着青铜盘的底部。云纹、雷纹多用作龙纹的装饰品,以表现“云、水、雷之旋转运动”,给沉寂的龙带来活力与动态。“十”字形的凹凸图案出现在青铜器的环状图案中。有学者指出,在商贾心中,大地的形状应该是“十”字形,所以“十”字形的凹凸图案很有可能是商贾的宇宙观念。

2.2 青铜盘修复方法概述

青铜盘修复是一个重要的工作,通过修复可以更好地展现文物的原貌,深度展现文物的美,对观众深入了解青铜盘并对其进行鉴赏具有很大的益处。

由于长时间掩埋在地底,青铜盘难免会出现大量的锈蚀以及破损的情况。出现这些情况的部分原因有:一是因为青铜盘在长时间的掩埋中,氧气和水分与铜发生反应形成氧化铜,即铜产生自然的化学反应,使表面失去光泽,甚至生锈;二是由于外界的环境因素,如坟冢的沉陷和崩塌,会对青铜盘产生较大的冲击,造成青铜盘的损坏。

青铜盘上的锈迹和附着在青铜盘上的其他物质,将极大地降低青铜盘的文物价值。因此,我们要尽快清除青铜盘上的锈迹和附着的物质,同时不能损坏青铜盘上原来的纹饰和其他一些关键的资料②。青铜盘的修复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需要保持青铜盘的原貌。青铜盘年代久远,有病害是难免的,在修复时要保证不发生二次损害,要最大限度地还原原貌,根据具体病害问题选择合理的修复方法,保证青铜盘上的文字以及纹饰等清晰可见、不再磨损。

②找准青铜盘上的病害,并绘制病害图,确定好修复方案,将相关的信息及时记录到表格中。

③进行清洁。青铜盘因所处年代久远,有部分土或其他物质累积在器物上,影响观察青铜盘上的细节,要对此开展清洁工作。清洁青铜盘的方法有:运用对应的清洁剂进行清洁,将青铜盘上面的锈蚀物清除;用氯离子去除法,但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不影响青铜盘的美观。

④进行青铜盘的整形和补配。对青铜盘原件上缺失的部分,在不对器物原件产生影响的前提下,我们应参考相关文献资料、运用相关的材料去进行整形和补配,不同青铜盘有不同的方式去进行整形和补配。如果青铜盘上的纹饰有缺损,也需要对纹饰部分进行补饰。

修复青铜盘的过程也是我们深入了解青铜文物的过程,在博物馆中展示青铜盘的修复过程可以帮助观众提升对文物的理解,特别是为青少年了解青铜知识提供了平台,让观众真正感受到文物“活”起来,带领他们走近那个时代。

3 展览概述

2022年11月18日,山西博物院一个跨年展览“盘之典—商周青铜盘特展”亮相在会展中心二层。展览精选20件商代至战国时期的精美青铜盘及相关文物,展品绝大多数为国家一级文物。展览以山西博物院院藏晋公盘为展示重点,呈现青铜盘在礼制社会中的盥洗、祭祀、助葬、陪嫁等实用功能与象征意义,进而阐释青铜文明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展览吸纳学界最新科研成果,将深奥的学术理论进行通俗转化,跨学科、多角度揭示青铜盘的工艺奥秘。展览分为“盘之制”“盘之艺”“盘之用”三个部分。

3.1 “盘之制”

盘是人类最早发明的生活用具之一,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其字。古人以青铜盘盛水,盘上往往装饰有常见的依水生存的动物。神话传说龙能潜水,因而龙是盘的主要装饰题材。盘中盛水,呈现出水波荡漾、龟鱼游动的生动画面,表达了我们祖先质朴的审美情趣。精美的青铜盘,从实用器物到铭功记事的整体,每一种“身份”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3.2 “盘之艺”

商周时期,贵族们在祭祀、宴饮等场合,以及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沃盥之礼中的“沃”则是以匜浇水于手,“盥”则是洗手、洗脸,青铜盘则用来承接弃水,青铜盘与匜配合使用,是贵族们行沃盥之礼的重要器皿。古人的盥洗比起现在的要烦琐得多,不像我们今天为了讲卫生而洗脸和洗手。沃盥还具有一定的礼仪性质,而且盥洗的用具也都被归在了礼器当中,盥洗的行为更是十分的严格。

春秋时期,王权渐衰,诸侯争霸。随着铸铜技术的进步,晋国实力雄厚,自晋文公始,称霸中原150余年,是春秋历史舞台的主角。特别是晋公盘,是了解晋国历史的重要器物。

3.3 “盘之用”

两周时期,是礼制形成的重要时期。贵族们通过一整套严格的礼仪活动来约束自身行为。以青铜盘为中心的水器,在贵族礼仪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贵族在遵循礼仪程序的过程中,也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随着礼仪性质的增强,青铜盘又发展成为贵族女性出嫁时的陪嫁物。

4 有关展品概述

盘是我们熟悉的器物,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烧造出了陶盘。进入青铜时代,人们又仿照陶盘铸造出青铜盘。精美的青铜盘装点着古代贵族钟鸣鼎食的生活,有些盘还记录了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随着青铜时代结束,青铜盘淡出历史舞台,又出现了各式各样陶瓷、漆木、金银等质地的盘。盘也不再高高在上,逐渐走进了朴实寻常的人间烟火中。下文以山西博物院“盘之典—商周青铜盘特展”为例,对有关展品进行鉴赏。

4.1 晋公盘

晋公盘浅腹平底,口径40cm,底座上有三个裸体人形的支足,均双腿半跪在地上;两条手臂朝后托着盘子。盘子上,雕刻着飞鸟、鱼、乌龟,青蛙等。晋公盘上雕刻的动物都能在原处360°转动,飞鸟的嘴巴可以一张一闭。如果把水灌进晋公盘,受到水的撞击,晋公盘上雕刻的动物就会转动,好像一下子苏醒过来,晋公盘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水潭、一个充满了生机的世界。

晋公盘内壁刻的铭文标明,晋公盘是晋国国君为其长女孟姬所铸。据吴振烽教授推测,这位晋国国君应是二千六百年以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晋文公之女孟姬要出嫁楚国,故晋文公依规矩命人打造了这个铜制的礼仪用具当作嫁妆。晋文公自然不会忘记晋国始祖唐叔虞和父亲晋献公的赫赫战功,以及他为晋邦所做的一切③。

铭文共七处,每处三条,共计183个字,铭文的内容分三部分:一是晋文公追述晋国始祖唐叔虞和父亲晋献公的功业;二是晋文公讲述自己开创的霸业,表达自己效法先贤的决心;三是晋文公对出嫁女儿的告诫和嘱托,希望她嫁到楚国后,能够管理好家室,佐助晋国。这部分铭文为:于大周之岁一月之吉丁亥之日,今日铸长女孟姬之陪嫁之礼。孟姬,你这丫头,(嫁入楚国后)将你的家人打理得井井有条,成为楚国皇帝的正妻,名垂青史,在晋国称王称霸。历代都是如此。

2014年,晋公盘首次出现在学术论文中,引起学界极大关注。2019年,公安机关将其从海外追回并展出,随后入藏山西青铜博物馆做常设展示,公众终于可以一睹尊容。

自晋公盘出现后,真伪问题就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在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我们通过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获取了丰富的科学信息,从铸造工艺角度分析,确定晋公盘为真品,也从一个侧面窥见春秋时期晋国强大的青铜器铸造工艺。

晋公盘作为晋文公为其长女孟姬出嫁楚国而做的陪嫁媵器,对研究春秋中期的社会思想、历史文化和工艺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突出展览效果,山西博物院在“盘之典—商周青铜盘特展”中采取了实体展览与数字展览相结合的方式展出晋公盘,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山西博物院在“盘之典—商周青铜盘特展”中,不仅展示了晋公盘原件,而且在展板上展现了内部的纹饰和CT技术检测晋公盘过程的工作图。

4.2 春秋子仲姜盘

春秋子仲姜盘是春秋早期青铜器,出土于山西,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通高18cm,直径45cm,重12.4kg,方唇、折沿、浅腹,底接圈足,下附三卷尾虎支足。双附耳,附耳高出盘沿甚多;与附耳呈对角的位置另有双兽形鋬,曲角圆眼、四肢攀附器腹,口衔盘沿,做探水状。盘壁周饰中突出的窃曲纹,附耳外侧装饰重环纹,内侧为素面;圈足饰垂鳞纹。盘中央立有一圆雕雄性水鸟,依次向外同心圆周列,第一圈为浮雕的两蛙、两龟,第二圈为四条立体的鱼,第三圈为立体的四只雌性水鸟间饰龟与蛙,第四圈为立体的三蛙与七只浮雕的鱼。盘内所有立体动物都能作360°转动,此种艺术表现手法前所未见,展现了春秋早期铸造工艺的进步。

盘内底铸铭6行32字,铭文大意是六月初吉辛亥日,大师为夫人子仲姜制作盥洗用盘,盘大且好,用以祈求长寿,后世子孙要永用为宝。盘为中国古代的盥器,用以承水,通常与匜成组搭配使用。与此盘成组的子仲姜匜现为美国私人收藏。

春秋子仲姜盘早年出土后就不幸流失国外,后被香港太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叶肇夫在澳门古玩店发现,于是叶肇夫以重金购得并收藏。1997年6月11日,叶肇夫将春秋子仲姜盘捐赠给国家,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春秋子仲姜盘的制作使用的是分铸技术,在盘底层中垂直嵌进这批动物极其微小之底轴,保证不被卡住,让每只动物能360°转动。在合范浇灌铜液时,盘与轴的接触之处仅能容纳一层非常薄的泥料,在铜液高温浇铸时要保证泥料不会脱落,盘底不能渗漏。

春秋子仲姜盘为春秋早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这件精美的青铜盘铭文书体工整,文字精练简要,是学术价值极高的史料。铭文内容说明东周时期,联姻不仅发生在国与国之间,而且在大国的贵族之间也常见,联姻已超出政治目的,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风尚。

在山西博物院“盘之典—商周青铜盘特展”中,计算机断层扫描(X-CT)技术分析了春秋子仲姜盘的圆雕水生动物、攀龙、虎足及附耳与盘体的连接方式和内部结构,更好地吸引观众前来参观、欣赏这件精美的器物。

5 结语

山西博物院的“盘之典—商周青铜盘特展”为我们展现了20件商代至战国时期的精美青铜盘及相关文物,绝大多数为国家一级文物,展品不多,却国宝云集。展览以山西青铜博物馆馆藏晋公盘为展示重点,呈现了青铜盘在礼制社会中的盥洗、祭祀、助葬、陪嫁等实用功能与象征意义,进而阐释青铜文明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精美的青铜盘讲述了晋国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以及晋国那段辉煌的历史。我们应当保护好这些精美的文物,因为它们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正史、借鉴及教育等重要作用,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晋国历史。

注释

①张婷.商代青铜盘上的动物纹饰研究[J].文博,2008(3):79-83.

②乔爱梅.浅谈青铜器修复[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5):102-103.

③秋慈,吴蕾.孟姬嫁妆晋公盘[J].科学之友(上半月),2020(11):66-67.

猜你喜欢

晋文公特展晋国
看特展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师旷劝学
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现代化之路:共和国70年特展
翳桑之报
大邦之梦——吴越楚青铜器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