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根传统文化 创历史课思政教学新模式

2023-11-13韩雪飞

学苑教育 2023年28期
关键词:历史课中华思政

韩雪飞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41 中学,新疆 乌鲁木齐 820000)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历史课有机结合是我国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定位及历史课教育的必然需求,可以通过多维组织、深入挖掘、营造情境、感受传统、开设专题、建设优质历史课思政素材资源库等多种有效方式与途径落实。建立大思政观念,探索更多突围方法必将使我们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更有机地结合。

一、落实国家意志,制定行动路线

加强思政建设、改进思政教育是我国新时代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三全育人理念要求历史课更是思政教育的前沿课程。《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导都要求历史教师的课程建设必须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课教育相结合的路线步骤,确立框架、甄别内容,以爱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为主线,立足现状做好顶层设计,树立历史教师参与大思政课理念意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全员育人。

提升文化自信。通过深入了解本国的历史文化,可以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课是培养学生历史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创新历史课思政教学新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促进人才培养。创新历史课思政教学新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精神积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财富。通过创新历史课思政教学新模式,有助于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以历史课程为主渠道,挖掘内容升级形式

“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了重要部署。学校成立了大思政教研组,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来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激活他们沉淀的文化基因,用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涵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帮他们养成仁爱、孝悌、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

(一)多维组织,深入挖掘

为落实国家意志、满足时代需要,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历史课内容融合,在教学相关内容时,发挥团队作战优势,调动文综组、各教研组,群策群力,充分利用网络、报刊、书籍等查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探索其教学运用。我们编选了《朱德的扁担》《金色的鱼钩》《纪念白求恩》等30 多篇的革命传统文章,推荐了30 多部科技文化著作、40 多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备课中侧重了中国古代史部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组织精心备课,强化历史思维教育意识,从课程设计目标的“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进行精准定位,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例如,围绕选择性必修3 的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内容,我们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特色出发,通过查找新疆民族文化发展特点资料,在网站搜集新疆不同民族特色图文汇总,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具体表现和发展历程。在备课中将这些资源整合利用,形成专题,既能实现既定的课程设计目标,又能在课堂中体现本土文化的历史发展渊源,更能通过历史课堂达到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加强历史课程的知识性和思想性,不仅传授了历史知识,还注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历史,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世界观。

(二)营造情境,感受传统

优化教学课堂,情境设置尤为重要,好的情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枯燥,往往使学生没兴趣、课堂效果不理想。而通过在历史课堂中创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情境,使课堂文化氛围浓厚,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戏曲、书法、绘画、诗歌等既是创设课堂情境的元素和手段,也是师生增长学识、展示才华的途径和形式。

例如,设计“中国古代不同阶段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教学版块,教师先在课前要求学生挑选自己拍摄的反映当地历史传统和风土人情的照片,在课堂教学阶段请学生来谈照片背后的故事,创设历史课堂思政教育的良好情境。有同学带来《龙门石窟》组图,介绍佛像的雕塑风格和文化理念,彰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和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有同学拿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观展照片,讲述自己看到国宝级别的历史文物时的激动心情,回顾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线索,从中华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这些活动结合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促使他们体会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更真实生动地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文化进课堂的具体体现。

(三)开设专题,深入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蕴含着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历史教师将零散的、表面的传统文化具体事物,做了深层次挖掘,在教学中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更要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加强历史课程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将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专题讨论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以唯物史观认知事物的方法态度,强化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学习能力,领悟我们学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指向。例如在“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主题教学活动中,了解仁人志士在民族危机加深和西学东渐日盛时对救国方案的探寻,势必要涉及到近代中西方文化冲突和文化选择的相关议题,我们以课堂辩论方式组织教学,如: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保持发扬还是改造剔除、文化创新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全盘吸收还是以我为主或为我所用等。通过一场场思维碰撞、一段段连珠妙语,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明了自己肩负的使命与担当。又如,通过解构教材相关内容,重组教学专题“历史探秘——国人精神风骨的内溯与外达”,师生共同从多角度史料、归纳和多元性主体等方面搜集材料,以史料实证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最终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疑难问题,辩证求理

上课采用“教师灌输式讲解+ 学生听讲做笔记”的方式是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形成对问题的深度思考,无法达成课程目标,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在课堂优化中可利用反思和论证方式让学生思想碰撞,既能打破对历史事物的刻板印象和僵化记忆,又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思政教育在历史课堂上提质增效、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分散呈现,往往归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子目。教学过程中我们开设“学习拓展”“旧事新解”,就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辩证求理,以小切口、反思式活动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加深对中华民族发展进程全面把握。如拓展活动“理学的两张面孔——诗词里的理学色彩”中,学生凭借自身积累的大量宋词名句理解理学影响下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历史图景,探寻如何正确看待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学体系,一方面知晓理学被曲解后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并非我们应继承和发扬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认识理学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学生在分别对其举例论证中,持论有据,形成对待传统文化全面、正确的学习态度。

(五)内外联动,创新延伸

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课的结合与创新不仅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实践活动等方面,还应注意将历史课的思政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按照学生不同年级的身心特征,利用学校、社区、专业机构等多重资源,通过办历史报、开故事会、专题讲座、社会考察等,开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的适宜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这意味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势必与新疆地方史教学紧密结合。因此,教研组发挥本地条件优势,利于学生用正确的历史知识和思想观念正本清源,凝聚人心。例如设计《新疆地方史》第15 课《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加深》时,我们提供三种方案:欣赏维吾尔套曲《十二木卡姆》,感知新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融汇;参观维吾尔族妇女服饰展览,在服饰的款式、质地、花纹图案等方面把握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特征;游览西山老君庙,了解新疆多教并存并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包容的状况。这些富含本土特色、极具生活气息的教学活动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而且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疆各民族文化根植于中华文明沃土,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怀抱中绽放光彩。

(六)相关学科协同共进,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明确历史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明确历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突出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强调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教育意义和启发性。在大思政课观念的指引下,语文组、历史组、政治组等相关学科努力探索不同学科特点,大胆尝试学科间的融通生长,借助学科优势共同营造“立德树人”良好氛围,把思政教育覆盖到更广泛、更系统的教育领域,浸润学生的精神世界,共同构建“新时代历史思政课”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加强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研究,开展历史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和探讨,总结历史课程思政教育的经验和做法,提高历史课程思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如:语文组、历史组等借力社团“迪华诗社”“成蹊剧社”“枫霖文学社”和“我说演讲社”等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定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举办了经典阅读分享会、经典诵读大会、经典课本剧展演等。这些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生活的诗情画意,振奋心灵的昂扬激情,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素养,同时还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和研究历史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又如:语文、历史、政治三组联合编制系列学生读物《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册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一学年结束后就会根据学生需求和时代发展进行更新。此外,该册还特别准备了学生互动和班级展示的环节,成为学生在课外喜爱的校本读物。一系列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将思政教育浸透于学生的多学科联动活动中,与时代共振,取得良好效果。

三、历史课思政改革创新建议

(一)树立大思政观,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

要有一盘棋思想、大思政理念,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借助多学科力量,加强多方面协作,创生大思政格局,形成思政教育合力,改变一边倒看重中高考学科的倾向,形成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思政氛围,将历史课思政教育延伸、扩展到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强化价值观教育,通过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等价值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正、平等、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重视资源建设,建设优质历史课思政素材资源库

历史课的特点是历史岁月浓厚,思政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时政性强。关注、讨论最新的时代变化,历史课的思政教育才能保持吸引力和鲜活力。但教师的个人力量、一个学校的能力不仅有限,更重要的是在政治的正确性、科学的准确性、理论的高度、政策的新度等方面难以实现,为此,希望有更多的国家及地方优质思政资源库,使教师能方便、快捷地获得最新的、精准的官方资源,有更多的机会聆听国内中学名师的课堂教学,以便更新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如:有些线上云课堂,就能让教师有效指导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注重实践体验。历史课可以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和国家的发展历程。

(三)优化评价机制,建立历史课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历史课教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要突出其独特性,确定评价目的和评价标准:明确历史课思政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学生的思想发展、价值观塑造还是其他。同时,确定评价的标准,如学生的言论和行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运用能力等。要改革优化现有评价机制,建立符合其教育教学特点的评价体系。要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的导向,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等弊端;强化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将教育教学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绩效分配、评奖评优的依据;因地制宜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相应调整学校绩效工资总量。

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如:加强历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提供思政教育资源等。同时进行反馈和反思,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教师,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思政教育水平,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四)加强实践活动,创新历史课思政教学方式

历史课思政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增加互动性。采用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学校要加强引导历史课教学科研的广度、深度与力度;教师也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教学视野,拓宽教育思路,大胆改革,创新方式;同时全体教师要广泛学习,善于借鉴,引来八方活水,成就一池春波。

当然,新时代历史课思政教育教学值得研究的问题还很多,传统历史文化与思政课有机结合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我们的思想认识已经到位,但具体实施的路径还不够清晰,形式还不够生动,内容还有待开掘,方法还有待创新。道阻且长,唯有弘毅之志方能致远达成。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相信通过“建立大思政观念,探索更多突围方法”,我们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会更有机地结合,必将使学校历史教育更有活力更显实效,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历史课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