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黑龙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3-11-12刘科文
刘科文,咸 慧
(哈尔滨商业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28)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现阶段旅游业重点发展内容包括:优化旅游产品供给,加快新产品开发;完善需求侧管理,满足消费者高质量需求;优化旅游发展布局,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强化质量提升和宣传引导,打造优质旅游品牌。乡村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驱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而且成为众多地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和关键力量。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游客高质量消费需求的重要民生产业,是带动乡村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内容。[1]
数字经济是赋予农业农村现代化、旅游产品和业态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2]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出,以解放和发展数字生产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繁荣乡村网络文化,提高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为乡村旅游的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数字经济兼顾旅游产品结构优化以及优质旅游服务供给,对游客需求侧管理与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侧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商品消费高端化、消费结构服务化、消费方式网络化、消费产品智能化、消费群体年轻化等新趋势下,如何借助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当下的热点研究问题。本文基于黑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对民俗文化型、自然资源型、景区依托型和产业驱动型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创新力不足、数字化进程缓慢等问题,提出数字经济背景下黑龙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为乡村旅游建设和产品的开发提出建议。
一、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休闲农业的雏形,而后发展为既专注于乡村经济增长,又服务于游客需求的现代乡村旅游。[3]2019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先后推出四批1 3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两批19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乡村旅游发展形成民俗文化型、自然资源型、景区依托型、产业驱动型等多种模式。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应兼顾乡村经济收益与游客需求,遵循供需匹配、绿色发展、文旅融合、产业高效的发展原则,满足多元、创新、体验的旅游需求。[4]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增加收入,还表现在创造就业机会、为产业注入新的活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植根于农村,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不仅解决农业产业化中销售不畅问题,而且直接增加农产品的需求量,提高农业附加值,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良好的平台。 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还需要聚焦游客体验,高满意度的乡村旅游体验是传播正向口碑、刺激游客重游需求、提升乡村收益的重要影响因素。[5]通过原生态的乡村旅游氛围,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实现旅游服务产品精品化、文化产品多元化。此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也是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扩大乡村旅游影响力、优化乡村旅游服务流程的必要条件。[6]
(一)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升级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能够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这是吸引游客走进乡村的重要前提。[7]通过完善的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化的生活环境治理,营造宜居美丽的高质量乡村生活环境。只有科学合理地对乡村产业资源、旅游资源与环境资源进行规划,形成优势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相结合的产业格局,才能利用旅游带来的消费力,发挥产业效应。[8]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对乡村旅游资源禀赋进行科学规划和开发的过程,有助于传统家庭作坊式的采摘、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单一经营方式向规模化、产业化的高效休闲农业转变。乡村旅游涉及政府、企业、农民合作社以及乡村居民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只有在农村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中,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才能促进多元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和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同时,扩大乡村旅游业经营规模,培养优质乡村旅游经营人才,吸纳本地劳动力,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优化游客体验
乡村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娱、购”旅游活动,囊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旅游吸引物,结合交通、旅游设施、人员服务等旅游要素共同组成的综合性产品或服务。[9]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性的核心特质和乡村文化品牌的开发决定了游客体验的质量。 首先,乡村旅游产品核心特质为乡村性,即存在于乡村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氛围中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了乡村旅游游客体验的基调。游客对乡村性特质的体验依赖于绿色原生态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建设和治理,以及乡村基础服务设施的优化升级,这就需要建设数字乡村,满足数字经济时代游客高质量服务需求。 其次,乡村精神文化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品牌开发核心。[10]乡村文化是兼具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众多文化的集合体,当游客由简单的产品购买行为转向深入了解乡村精神文化风貌,则实现了产品功能性体验到精神文化体验的转化。饱含文化寓意的旅游产品更容易吸引游客产生共鸣,使得自主开发的文化创新品牌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游客吸引力符号。文化产品品牌开发得益于文化环境的打造,优秀的乡村文化环境不仅可以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普及程度,还能吸引更多游客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三)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乡村旅游集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农业现代化和旅游数字化相融合。数字经济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能够促进乡村旅游的产业结构升级。乡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经过数字技术的改造,可实现乡村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乡村旅游服务的数字化与智能化,乡村旅游大数据应用有助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市场监测和治理,同时,更有助于旅游产业链的扩张,帮助农户开展农产品电商,支持农村现代化人才培养,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数字化媒体能够增强乡村文化品牌的传播软实力,扩大乡村文化宣传范围,并且搭建游客体验反馈的通路,[11]使在线服务成为优化游客体验的点睛之笔,从而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数字化转型。[12]在文化旅游品牌宣传方面,利用社交网络、短视频平台等数字化手段,以文娱创新、创意的方式开发文化品牌,综合提升游客的视听体验、文化学习体验和娱乐体验。 借助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旅游体验,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能够高效准确地获取、传递、分享和识别各类旅游信息,云旅游、预约游、一码游等旅游形式层出不穷,游客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乡村旅游的主动推介者。对于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数字技术可以实现灵活安排出游时间、出行方式、入住地点、游玩项目、特色主题等内容,线上线下随时沟通、及时调整、适时反馈,摈弃走马观花式游览,实现高品质深度体验。另外,通过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民族、地域特色,以直播、短视频、VR等数字化形式呈现给游客,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多层次消费需求。
二、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实施“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战略,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迎来重要的机遇期。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黑龙江省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40个,其中3个重点镇分别是伊春铁力市年丰朝鲜族乡、齐齐哈尔铁锋区扎龙镇和牡丹江宁安市渤海镇;37个重点村在地区分布方面,伊春5个,牡丹江、齐齐哈尔、佳木斯、黑河各4个,大兴安岭、大庆各3个,哈尔滨、双鸭山、七台河、鸡西各2个,鹤岗、绥化各1个。伊春市的重点村数量最多,同时还包含重点乡镇,说明伊春市的乡村旅游资源禀赋较为优越。在民俗特色方面,入选的重点村中,佳木斯4个均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黑河、大兴安岭、齐齐哈尔、大庆各有2个,哈尔滨、双鸭山、鹤岗各有1个,佳木斯市的少数民族资源具有良好的发展潜能。
(一)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
黑龙江省拥有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朝鲜族、俄罗斯族等大量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流传下来丰富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各类特色产品,是开发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的优势资源。 例如,佳木斯市同江市八岔村的赫哲族文创产品鱼皮画、鱼骨画、桦树皮画。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此考察时,赞扬赫哲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八岔村作为黑龙江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已经走上绿色订单农业、特色渔牧业、文化旅游业协同发展的道路。黑龙江省2022年3月1日开始施行《黑龙江省促进旅游业发展条例》,并在《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若干扶持政策措施》中提出围绕文化创意、冰雪旅游、生态旅游等重点领域,打造核心旅游产品矩阵,实现文化和旅游业集聚集约发展,以文旅结合式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
(二)自然资源型乡村旅游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不仅坐拥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等自然资源禀赋,而且凭借独特的沿边区位、地质地貌等地域特色,具有开发建设自然资源型乡村休闲游、冰雪旅游、生态康养游、户外运动以及跨境旅游等优势,并且农、牧、林业资源丰富,绿色有机农产品、林产品种类繁多,适合观光农业、田园采摘、露营等特色休闲游。 例如,林都伊春享有“天然氧吧”的美誉,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伊春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指示,目前伊春已经形成森林游、避暑游等生态旅游品牌产品,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6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4个。
(三)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
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是通过景区旅游资源作为游客吸引力来源,以乡村的旅游资源禀赋作为旅游周边产业基石,带动乡村的餐饮、民宿、交通等旅游业要素的发展,打造民宿、餐饮、休闲娱乐等多产业相结合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度假产品。例如,牡丹江市小朱家村是典型的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小朱家村紧邻镜泊湖风景区、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依托景区的引流能力,不仅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带、特色民宿、农产品采摘园、江心岛渔猎文化等旅游项目,而且提升乡村经济效益,推动乡村基础设施优化和卫生环境改进,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生活环境。
(四)产业驱动型乡村旅游
产业驱动型乡村旅游立足产业特色优势,以特色农业的大地景观、现代化种植与农副产品加工等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集农业生产、生态、景观和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发展。例如,七台河市勃利县勃利镇元明村通过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产业化进程,打造集中草药观光、健康餐饮、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等于一体的“寒地中草药小镇”,带领更多村民走向脱贫致富之路。相比于大众旅游,乡村旅游更具有专门化地域特色,黑龙江丰富的民族、民俗资源是弘扬黑土地文化的基础,结合景区的拉动能力和产业化发展的驱动能力,为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能够激发游客探索青山绿水的积极性。[13]
三、黑龙江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困境
数字时代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以满足游客的高质量旅游产品以及服务需求为目标,目前尚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创新力不足以及数字化进程缓慢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产品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和经济环境的发展,是打造满足游客需求旅游产品的基础。[14]乡村旅游产品首先要为游客的旅游活动提供相对完善的旅游基础公共服务设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阻碍自然资源型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我国乡村网络通信覆盖率虽然不断提高,全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但是交通、给排水、卫生服务、电力等配套设施以及餐饮、住宿、导览等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不仅给乡村居民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不利于文明乡村风貌的建立。其次,游客旅游活动的舒适度与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息息相关,是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游客的基本旅游体验直接来源于乡村基础公共设施,基础公共设施的不健全,既削弱游客的出游意愿,又不利于优化游客的旅游服务流程,对便利性和适老化服务等也造成不良影响。
(二)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新力不足
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在黑龙江省乡村旅游中占比较大,它以各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资源,但是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民俗资源开发情况不容乐观,普遍存在产品同质化问题,对于本民族风俗文化的发掘和传承缺乏深度开发和创新能力,大多数民俗旅游村镇的经营集中在餐饮、民宿等项目中,并且普遍依赖农家乐、民族工艺品等吸引游客,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文化创新力不足。这反映出经营者对本民族民俗文化内涵的理解尚且处于初级阶段,在开发文化产品时,未能将当地特色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进行有机融合,缺乏特色民俗文化项目与产品;对于悠久历史文化的挖掘能力也较弱,导致民俗无法得到传承和弘扬。 另外,大多数乡村居民不具备专业的文化产品经营管理知识,乡村地域范围的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是乡村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经营管理缺乏系统性认知。在旅游品牌开发、运营以及管理方面大多只是通过短视频媒体发布简单的产品信息,无法实现专业化和系统化的产品运营管理,导致民俗文化产品的收益较低,进而削弱了本地文化产品深入研究与开发的动力,只能单纯仿照、复制市场上已经出现的产品,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对于游客而言,缺乏文化创新能力的乡村旅游产品不具备吸引力,也会随着社交媒体的渗透而失去新鲜感,因为游客可以通过各类在线旅游平台发布的游记、旅游攻略等评价信息,了解全国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情况,这进一步加速市场对同质化乡村旅游产品的淘汰。
(三)乡村旅游产品的数字化进程缓慢
黑龙江省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和产业驱动型乡村旅游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优势较为明显,但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数字化开发进程缓慢,影响游客出游的体验,这是不可忽略的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景区数字化程度低。 景区未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进行数字媒体的宣传和推广,影响力和知名度难以得到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在线营销渠道的缺失,导致游客缺乏对乡村旅游景区的充分了解,选择旅游路线、餐饮、住宿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影响游客的正向口碑和重游意向。 二是缺乏数字化营销服务理念。 黑龙江乡村旅游景区虽然与携程、美团等各大在线旅游平台合作,但只能提供基础的在线预定、支付等服务,特色农林产品、非遗手工艺品等仍然采用传统营销方式。数字化营销能力以及人才的不足,导致体现乡村美景、非遗文化、民俗风情、节庆活动魅力的数字化内容营销无法有效实施,不能满足游客文化、艺术、互动等方面的多元体验。 三是乡村旅游智慧平台亟待开发。 2019年上线的黑龙江省智慧旅游平台,在监管、预警、应急等方面实现了省、市、县、景区的四级实时联动,但缺少针对乡村旅游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对于产业驱动型乡村旅游的数字化产品开发程度低,不利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例如,信息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云计算、物联网、VR技术、大数据等对网络环境的需求,使农产品销售、旅游的数字营销等不能充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红利,这不仅制约了乡村居民收益增加,也限制了在线旅游等技术平台的应用范围,导致游客的旅游信息获取、旅游活动展开受阻,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黑龙江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黑龙江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议
1.数字化基础设施改造,多层次旅游资源开发
对于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应注重乡村基础环境的升级和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政府的科学规划与引导和村集体的积极响应,从人居环境优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数字化管理三方面入手。
第一,村容村貌治理、生活环境优化是打造高质量乡村自然资源旅游的必要前提。普及网络基础设施,降低边远乡村与外界的沟通成本,提升信息流通效率,为闭塞的乡村打开与外界联通的路径。由于乡村旅游以短途游、自驾游、家庭游为主要出行方式,因此需要改造乡村路网、完善道路设施,实现乡村路网与城市道路的有效衔接,保障客流以及乡村物流的通畅。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立游客服务中心、乡村医疗站、停车场、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制定乡村卫生环境治理标准,优化乡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机制,打造绿色乡村生态。黑龙江四季气候差异明显,因此要实现边远乡村全时电网、供水接入,保障冬季旅游住宿的供暖、水电基础设施运行,全方位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使便利、稳定、舒适的现代乡村生活成为迈向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步。
第二,自然资源开发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自然资源开发需要系统规划和设计乡村景区的资源禀赋,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准绳,对黑龙江省土地、森林、草原、水文资源进行一体化的开发利用、资源配置和管理评价,搭建全省自然资源管理平台,为旅游规划、管理、决策、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撑。鼓励乡村居民、旅游企业、农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参与到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造当中,充分利用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优质冰雪资源、中俄边境等资源禀赋,打造“神州北极”自然观光游、“天然氧吧”丛林探险游、“雪国之旅”冰雪风情游、“中俄风情”边境体验游等乡村旅游综合体。
第三,发挥数字经济的优势,打造数字化的乡村旅游运营管理机制。通过扩张乡村旅游产业辐射范围,为农村居民的增产增收提供助力,从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15]首先,通过数字媒体运营和农产品电商,提供广泛的宣传服务并打通农产品电商渠道,在数字乡村建设中,不仅开展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还要对农产品的产、供、销以及旅游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媒体宣传推广,建立乡村旅游开放平台,统一发布乡村旅游资源信息、产品信息等,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推进乡村旅游服务、管理、体验智能化,借助新技术、新媒体,例如依托短视频平台进行乡村风景拍摄与发布,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扩大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其次,在黑龙江省已经推出的智慧旅游监管平台基础上,联合各级旅游景点进行旅游大数据协同,将各地市分散的旅游景点联结起来,建立数字化管理机制,集成数字乡村、数字交通等系统构建省级智能平台,提升主管部门旅游市场治理效能,使乡村旅游向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2.开创乡村旅游品牌,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旅游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发展。黑龙江省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既包含农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非遗文化等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融入了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成黑龙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通过数字渠道推广,是借助数字经济打造文化赋能乡村旅游的关键一招。[16]
首先,深化民俗文化内涵是创立黑龙江省乡村文化旅游品牌的基础。一方面,为文化品牌的建立培育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民族精神的继承人。民俗文化是从悠久的历史中产生、继承并发展的,对民俗文化内涵的剖析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与创新,才能创建符合时代背景的民俗文化品牌。将民族文化课程纳入各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体系,将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语言以及各类技艺传承下去,扩大文化传承者队伍。另一方面,为文化品牌的发展和演变蓄力新动能。借助数字媒体的优势,扩大品牌影响力,开通线上、线下品牌传播双渠道,开展民俗文化在线讲座和线下活动,为民俗特色游、研学游奠定文化基调;举办民俗手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会,将文化能力转变为经济收益,助力民俗文化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民俗文化品牌创新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遵循乡村民俗文化品牌的乡村性这一核心原则,塑造具有鲜明特色和个性化的文化品牌。当下数字消费文化、IP文化盛行,民俗品牌的创新应结合数字经济的时代特性,将数字化融入品牌定位和运营过程、将特色元素融入民俗品牌的内核,打造黑龙江专属的IP品牌。乡村旅游如果只停留在线下实体空间运营,盈利结构较为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旅游IP带来的不仅是吸引游客的盈利,还可以产生品牌衍生价值,旅游IP作为具有扩张性的元素,可以实现盈利价值与品牌影响力的最大化。立足于“北国好风光,美在黑龙江”的品牌基调,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围绕民俗工艺品、非遗产品,开发符合游客审美、娱乐需求和文化体验的独创性旅游IP,例如鄂伦春族的狩猎、服饰、民居建筑、艺术、祭祀文化和赫哲族的年俗文化、鱼皮画等,将这些特色元素打造成爆款旅游IP,借助短视频等社交网络平台进行多渠道传播,通过提供丰富的内容服务,提升游客的认知度。旅游IP不仅承载目的地景区的文化品牌,还提升目的地形象和价值。
最后,数字技术为乡村文化品牌开辟了现代化运营之路。文化创新能力是文化产品拥有不竭吸引力的根源,这要求经营管理者拥有旅游IP发掘能力以及敏锐的消费热点感知能力。因此,需要提升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将本土文化与时下消费热点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华夏东极”抚远和“神州北极”漠河,拥有界江、森林、湿地、草原、中俄边境等独特且稀缺的旅游资源,但景观分布较为分散,因此需要提升文化品牌的聚合能力,集中展示本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开发人员需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善于利用数字媒体平台提升旅游IP的宣传能力、宣传范围,讲好龙江故事,宣传龙江文化。
3.把握数字经济赋能,加快现代化进程
数字经济赋能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和产业驱动型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乡村旅游体验的落脚点。景区数字化发展、乡村产业的数字升级以及构建游客数字化管理机制,都离不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
第一,景区数字化发展,拉动乡村旅游产业共建。国内众多景区的发展实践表明,景区数字化建设对游客体验的优化效果显著。黑龙江省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具有景区与乡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特点,依靠景区游客吸引能力,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景区的数字化发展主要作用于旅游服务流程的优化,以及乡村旅游和景区企业的共建共享。景区设施的数字化升级、景区内游客动态监控和在线旅游平台的登录能够显著提升游客游玩的便利性和舒适度。例如,雪乡的智慧景区管理建设,能够精准掌握旅游消费信息,全天候保障亚雪公路等出入雪乡通道的清雪、防滑、应急救援工作,制定各项应急预案,持续强化安全保障。开展村集体、企业、政府、个人等多元化主体经营模式。例如,友联村依托临近砬子山景区、红星水库、香炉山景区和二龙山景区的地理优势,通过“村企共建”实现乡村自身旅游资源与企业资金投入进行置换,开发旅游景点和生态宜居民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多元主体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实现共建共享,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第二,乡村主体产业数字化赋能,驱动乡村旅游体验的提升。通过农林牧渔等主体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带动乡村旅游体验价值的升级,是实现乡村生产生活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驱动型乡村旅游体验优化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黑龙江以“北大仓”著称,粮食产量连续十三年全国第一,借助网络快车道,吸引物流企业、旅游平台企业等经营主体,加入乡村经营的行业,提升农产品宣传能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农产品产销渠道,优化乡村经济环境,为发展现代化乡村旅游形成强大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乡村经济环境改善,为建设现代化乡村注入动力,优化游客的乡村旅游体验。数字新基建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优化乡村旅游体验,升级交通网络,构建数字化、智能化交通监管系统。例如哈尔滨、庆安、五常等地的千亩稻田画,用艺术手法打造农田景观,农田艺术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将现代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绿色有机稻米品牌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开展露营活动、乡村民宿体验、饮食文化体验等旅游活动,升级产业链,拓展产业功能,提升乡村价值。
第三,依托平台赋能,是扩大乡村旅游影响力的关键,能为乡村旅游的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线旅游、短视频等网络平台的营销推广必不可少,要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创建乡村景区的主体经营账号,以图文、视频、直播等方式宣传优质乡村旅游资源、活动情况,提供丰富的文化展览、互动交流等在线旅游信息以及服务内容;创建县级旅游官方账号负责各类乡村旅游政策、公告的发布,便于游客实时了解目的地信息。同时,联合在线旅游平台,发布在线旅游产品预定信息,为游客提供行程私人定制服务。在线旅游平台不仅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在日常运营方面,能及时发布旅游资源、精品线路、旅游攻略、达人带玩、景区视频展示等内容,微博、头条、小红书、微信、知乎等新媒体平台的全方位覆盖,可以保障旅游目的地营销传播全网触达,扩大曝光面。
(二)黑龙江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保障措施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打造精品示范工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旅游品牌体系。黑龙江乡村旅游的施策重点应立足农业大省优势,围绕乡村旅游业现代化发展,优化农村经济文化建设成果,提升各经营主体的营收能力;并且针对游客日益提升的高质量、个性化的旅游服务需求,利用数字经济赋能,增强游客旅游体验感和满足感,推动黑土地文化传播创新发展。首先,按照资源类别划分,黑龙江省的自然资源型乡村旅游需要整体提升乡村经济基础,借助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向数字化乡村迈进。其次,黑龙江民俗文化种类极为丰富,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立足于民俗文化品牌的创立和延伸,营造优秀的民俗文化氛围、培养民俗品牌经营管理人才。最后,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和产业驱动型乡村旅游已经具有良好的农村经济基础,加快与数字经济融合的进程,重点是为游客打造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体验。借助数字化力量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科学制定开发规划,规范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各级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通过立法、规划、监督、协调、管理、对外交流、投资开发等方面,协调乡村旅游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强调环境保护对旅游业的重要性,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警戒线,保障高质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方针,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功能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对外吸引投资,对内助力旅游网络的扩张。 一方面,充分发挥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政府、企业、合作社、村民与旅游管理等部门以政策为导向,合理规划发展路径,制定长期发展计划,从金融支持、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创意提升等方面提供支持,扩大乡村旅游周边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吸引外来投资,构建乡村旅游网络,形成特色鲜明、类型丰富、协同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确保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针对游客市场进行科学定位,合理制定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方向。建立奖惩机制,旅游开发要坚守保护环境的底线,时刻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杜绝破坏性开发的行为;激励村民、企业、旅游机构以及高校和民间团体参与到保护性、创新性的旅游产品开发中;深入挖掘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开发符合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在运营管理上,出台农村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等相关配套措施,规范乡村农产品、旅游产品的线上营销渠道经营体系;完善数字乡村管理体制,建立多主体联合经营管理组织,对产品定位、资源配置进行系统性规划与标准化建设。在市场监管上,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创新数字消费监督管理办法;既要积极与游客互动,完善乡村旅游售后服务与游客反馈机制,又要对经营者的市场准入资格和服务标准进行质量把关。
2.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利用数字时代信息即时获取与发布的便利性,让乡村借助网络快车道,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第一,以县为单位建立融媒体中心,发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冰雪文化、边疆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抗联红色文化以及农耕渔牧等优秀文化,借助新媒体平台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上线数字博物馆等在线教育功能,结合乡村文化教育与科技体验,为黑龙江的乡村网络文化繁荣,赋予新时代农耕文明的内涵。 第二,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乡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新时代乡村文化、红色文化、爱国文化等精神文明思想学习活动。通过举办系列有创意的旅游节庆、赛事等活动,运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数字营销方式,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第三,全方位用好数字技术,为旅游消费者带来高品质、个性化的数字乡村旅游体验,打造智慧乡村旅游平台,集展示、传播、营销、管理、服务以及应急处理为一体的全流程功能,满足游客实时直播、线上预退订、在线咨询等服务,为游客提供系统、全面、便捷的乡村旅游六要素信息功能,丰富游客的数字化体验,有效增强对于潜在消费群体的吸引力,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市场空间。
3.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探索乡村旅游创新路径
在空间结构布局上,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对黑龙江省内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以景区依托型和产业驱动型乡村旅游为经线,以民俗文化型和自然资源型乡村旅游为纬线,构建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集群网络。一方面,以高质量、高体验感作为开发标准,对省内各地域范围内分散的旅游目的地进行科学规划,借助数字技术、政府政策支持建立区域乡村旅游网络,引导各乡村积极参与建设。同时,推动科技、文化、体育与旅游的结合,增加乡村文化内涵和强化数字科技应用,开发“旅游+教育”“旅游+康养”“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项目,延伸旅游产业链,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从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核入手,对乡村产业、自然环境与特色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将农村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旅游要素相结合,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助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借助公益项目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联合政府、企业以及利益相关者,建立“政府搭台、文创推动、产业支撑、公益助推、共创共享”的多元主体发展模式,不断探索目的地政府、社会组织、村民共建共享的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路径,利用数字技术共同开发、联合营销、抱团发展,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