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言说,快乐写作
2023-11-11黄吉鸿
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室联盟副秘书长,浙江省小学语文高端培训首届学员,“京苏粤浙”卓越教师培训首批学员,湖南一师“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培训项目授课专家,台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宁波大学教育学院小教专业特聘导师,台州市黄吉鸿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萧山区作协会员。从事一线小学语文教学三十二年,出版有教学随笔集《语文漫笔》、散文集《村庄记忆》、文本细读集《文字味道》,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应邀赴全国各地执教公开课、做专题讲座数百场次。近二十年来致力于“小学语文文本细读”研究和“小学语文简约课堂”研究,目前专注于“小学生文学启蒙课程”系列开发。
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故事,自然也是最受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文体。他们听童话、读童话、说童话,久而久之,就有了创作童话的内心诉求和表达冲动。于是,童话写作成了小学生习作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指导、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编童话、写童话呢?笔者以为,教师要提高理念站位,把童话写作从功利、实用的低位训练,提升到指向审美和为了人的发展的言语生命表达,让学生放飞想象,张扬个性,自由言说,充分享受童话写作的无限乐趣。教师可以试着构建从“有意思”到“有意义”,再到“有存在感”的三阶段目标体系来引导和评价学生的童话写作活动。
“有意思”
作为故事的一种,童话自然强调其可读性,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小学生写童话故事,先要追求写得“有意思”。何谓“有意思”?可以理解为有趣味。如果用儿童的话语来表达,就是好玩,让别人爱读、爱听。这个标准看上去似乎很高,其实不然。儿童天生就是诗人,有着天然的“诗性智慧”,他们的诗意表达会极其自然地达到“有意思”的境界。只是,在實际教学中,因过于讲求言语表达规范,或者受应试因素制约,学生的童话写作缺失了“有趣的灵魂”,变得乏味、单一。对此,教师要认真思考并在以下三方面予以高度重视,帮助学生写作童话抵达“有意思”的境界。
童言无忌——言语生命的创意表达。小学生童话写作时,教师不宜做过多指导,应尽可能地给予他们充分的言说自由。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点燃、激发学生写作童话的热情,唤醒他们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经验,确立自我的表达逻辑,张扬自我的言语个性。写作童话时,要让学生不拘泥于课文,不困囿于范式,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写出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哪怕有时写得不妥帖,甚至偶尔出现一点儿错误,也没有关系。
童心未泯——自我情感的真实歌唱。教师要树立这样一个意识:童话写作是一种特别的、儿童擅长的文学创作。一方面,要让学生贴近自我生活实际;另一方面,要贴近自我、贴近心灵。教师在指导时要让学生知道,写作童话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而是“我有情感要表达”“我有梦想要寄托”。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皆可写成文章,借助童话故事来诉说、抒发、宣泄。总之,借助童话写作,就是让学生完完全全地释放真实自我。
童真不羁——自由想象的尽情释放。想象是童话的灵魂,唯想象才能让童话写作拥有无限趣味的可能性。无论从文学作品来看,还是从小学生的思维品质来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一点上,两者取得了巧妙的一致。著名童话作家汤汤说:“写童话的时候,狂野地去想,想得越荒诞越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就更好了。”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立足事实、追求合理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无拘无束,尽情释放自我个性。归结起来,就是在学生写作童话时,教师要给予他们充分、高度的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
总之,要让学生以独立的人格自由写作,真正享受写作的过程。
“有意义”
童话都是有意义的。作为文学作品,童话也有着真善美、假恶丑的元素,有着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弘扬正义的主题思想。这些都在无形中熏陶、感染着读者的生命,滋养着他们纯真、善良的心灵。巴金先生说:“文学让人变得更好。”童话故事也是如此,“有意义”是它的价值所在。
文以化人,立德树人。教师要深刻明白一点:小学生童话写作终极意义不是指向语言表达的技术,不只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获得高分成绩,更是为了人的成长和发展。经典童话故事在“有意思”的基础上,往往也会追求“有意义”的境界,给读者以心灵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生命的点醒。不过,小学生的童话写作不是成人的专业童话创作,严格意义上应称之为“习作”,是一种以练习性质呈现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切忌为了追求所谓的“有意义”而加以空洞说教,给作品贴上刻意的标签。相反,教师要从儿童视角来看待童话写作中的“有意义”。
首先,真实的就是有意义的。“修辞立其诚”,“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小学生有其独有的纯真,他们用童眼观察世界,用童心触摸世界,这样的真实最难能可贵。比如,学生在童话故事里这样写:“太阳躲进鸡蛋或鸭蛋里头,变成蛋黄了……”“毛豆怕冷,它们就一个个钻进绿色的睡袋里。等把它们放在锅里加热后,一个个从睡袋里悄悄探出了脑袋……”这样的语言,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其次,言为心声。小学生创作童话故事,会在不经意间表达出自己的价值观。尽管很稚嫩,但这恰恰是最珍贵的。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里就说过:“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提出“人的精神三变”,变“骆驼、狮子和婴儿”。两位精神巨子都把“婴儿”当作生命的最高境界,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
小学生童话写作的“有意义”有时候表现为一种儿童特有的价值体系,它完全颠覆了成人世界的生存法则。在他们的眼里,“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在他们笔下,狐狸不是坏蛋,是可爱的;老虎一点儿也不凶恶,是善良的;小猪不懒惰,非常有趣……他们笔下的世界,正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最美丽、和谐、平等、幸福的理想世界。因此,小学生具备让自己的童话写作抵达“有意义”境界的能力。
让学生以自己纯洁、无邪的人格来写作童话,这是一种写作的高度。
“有存在感”
著名教育专家、“深度语文”发起人干国祥老师在《破译教育密码》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通过语文课程想要达到什么?干老师把自己對语文教育目的的理解用“启盲”“启蒙”和“存在”三个词语来概括。他认为,让学生借助语文学习获得“存在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
终点即原点,诚然,“存在”也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出发点。笔者以为,在语文学习的诸多实践活动中,最自由、最有创造力者当属习作。而现实中,这却是最让学生痛苦、发愁的一个板块。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童话写作是不二法门。从内容上看,童话最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形式上看,小学生的想象力与生俱来,尽情想象本身就是一种自由带来的高级快乐。教师既要让学生在童话写作中获得快乐体验,还要从结果上来衡量和评价其作品,使他们收获成功感受,通过童话写作来获得“存在感”。
如何达成呢?童话写作“有意思”了,“有意义”了,自然就有“存在感”了。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童话写作本身是很有意思的事情。除了尽可能把故事写得“有意思”外,还要让学生知道,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的语文作业,而童话写作又是最有自由度、最有创意的事情。
另外,对学生童话写作的评价,教师也要放宽尺度,以鼓励为主,不人为拔高要求,不以成人眼光看待学生作品。要让学生写的童话有“发表”效果,拥有自己的“读者”人群。教师在班级宣读某个学生的童话,有时并不需要学生把整篇都写得出彩,哪怕有一段甚至一句话写得精彩,都可以予以充分肯定、大力表扬。教师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对学生写的童话进行宣传,也可以投稿到相关刊物发表,这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说,不仅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了,学生自然也就找到了“存在感”,这是童话写作“有意义”的另一种诠释。
特别优秀的学生,则完全可以以个人名义举办童话作品展、作品周,甚至编辑出版都不是没有可能。倘若真的如此,其“存在”的意义自然非凡了。其实,许多著名作家不也有着如此的成长经历吗?
让学生找到作为人的尊严感而写作童话,这是一种写作的境界。
从“有意思”到“有意义”,再到“有存在感”是小学生童话写作的三级阶梯,一级一级,拾级而上。在写作的过程中,给予其充分自由,激发他们生命表达的动力,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我手写我心”的快乐、“我写故我在”的幸福。这样的过程和结果,最终一定会收获儿童生命的成长,这正是童话写作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孙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