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怎样写出一波三折
2023-11-11张才祝
★张才祝
啷哩个啷—— 来来来,精彩节目马上开始!想知道怎么将文章写出波折吗?那就来欣赏几段相声吧!
第一段
甲:你知道为啥许多孩子都爱看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吗?
乙:因为故事好看。
甲:对喽。“啪——”一个紧张场面,“啪——”“跳”出一个人,挠得你心痒痒,非常想看。
乙:可是动画片与写作文有什么关系啊?
甲:当然有关系了。我们写作文,也要写出波折。若平铺直叙,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那有什么味儿!若在文中设置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问,如同把它们藏在“包袱”里,先不解开,让人去猜测。然后,随着情节的展开,再一下子抖出“包袱”,让读者恍然大悟。是不是会有趣些?
乙:你这又是波折又是“包袱”的,咋写呀?
甲:我给你举个例子。有一家出版社以巨额稿酬征求文字最简短、情节最波折的小说。结果,一篇只有85个字的小说获得了头奖。
乙:85个字?
甲:小说的题目叫《三封电报》。它是这样写的:弟陪伴姐夫去非洲打猎。不久,姐在家接到了弟的电报:“姐夫猎狮身死。”
乙:人死了,故事就结束了啊!
甲:姐悲痛欲绝,回电给弟:“运尸回家。”一周后,姐收到一包裹,里面是狮尸。姐回电:“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姐夫尸。”
乙:姐夫尸体寄回去也就完了嘛。
甲:姐很快收到了回电:“无误,姐夫在狮肚内。”
乙:还真是巧设悬念,一波三折啊。
甲:这篇小说共三段,每段都有起伏:姐夫去非洲猎狮,不幸身亡,这是第一个波折;姐姐要弟弟运回姐夫尸体,收到的却是狮尸,这是第二个波折;弟弟回电解释说,姐夫在狮的肚内,这是第三个波折。
乙:嗯,懂了,懂了。
第二段
甲:作文要想写得一波三折,我还有其他绝招。
乙:什么绝招?
甲:我先给你举个例子。有位同学写了一篇文章《掉牙》。文章是这么写的:那天,我正在吃苹果,突然一颗牙掉了,我吓哭了。
乙:牙掉了,哭是正常的啊,疼嘛。
甲:可是写得没波折啊!
乙:掉牙本来就很平常,怎么能写出一波三折?
甲:后来,这位同学在我的启发下,进行了修改。
乙:怎么改的?
甲:那天,我正在吃苹果,突然一颗牙掉了,我吓得哭了。
乙:这没啥变化呀!
甲:因为我想到了奶奶掉牙。奶奶告诉我,人老了,牙掉一颗就少一颗,牙掉了,就不能吃好吃的东西了,人就会老得更快了。奶奶要我保护好牙。
乙:原来是奶奶也掉牙了,趁机教育孙子要保护好牙。这不蛮好的嘛。
甲:我想到,我才7岁就掉牙了,以后就嚼不动好吃的大鸡腿、香喷喷的牛肉了,我运气多么不好啊!最主要的是,我的牙掉了,老得更快了,我想当科学家报效国家的梦想还没实现呢。
妈妈走进房间,看我哭得很伤心,很是纳闷儿。我把自己掉牙的事,和奶奶说的话告诉了妈妈。
妈妈听了,笑得直不起腰来。我哭得更加厉害了。
乙:为什么?
甲:我本来掉牙就很难过了,妈妈不仅不安慰我,还笑我,真是一点儿同情心都没有。
乙:后来呢?
甲:后来,妈妈告诉我,我是小孩子,掉的是乳牙,乳牙掉了会再长出来的。奶奶掉牙,是年纪大了,掉的牙不能再长出来。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的牙齿,早晚刷牙,不能吃太冷或者太热的东西。听了妈妈的解释,我破涕为笑。
乙:哎,你别说,这样一修改,有了波折,作文也生动了。
甲:这就叫“误会法”,先写误会,后揭示真相。
乙:这个绝招好!
第三段
甲:我还有绝招。
乙:还有绝招?快点儿跟我说说。
甲:我先给你讲个故事。
乙:好,我就喜欢听故事。
甲:传说,有一次,唐伯虎一个要好的朋友的母亲过九十大寿。朋友请唐伯虎来题诗贺寿,唐伯虎劈头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在座的全都大惊失色。不料,唐伯虎笔锋一转,写出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大伙见了,不禁转怒为喜。接着,唐伯虎又写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成贼”,众人又是一片哗然。唐伯虎写出了第四句“盗得蟠桃庆寿辰”。在场的人都佩服唐伯虎的文才,全场掌声一片。
乙:我的心也跟着一起一落的。这唐大才子用的啥绝招啊?
甲:他用了“陡转法”。先将大家的思路引到一个方向,然后陡然一转,再把大家引到他真正想要表达的思路上,这样就有意思多了。
乙:真是妙啊!
第四段
甲:我还有一个绝招,想不想听?
乙:有一招是普通人,有两招是能人,有三招是高人,你这有四招是什么人啊?
甲:当然是大师了。哈哈。
乙:大师快讲!
甲:大师的第四招叫“设疑法”。
乙:怎么讲?
甲:就是先设疑,再解疑。
乙:这一会儿“设”,一会儿“解”的,我有点儿迷糊了。
甲:别急,我给你举例子。
作文题目是《让我感动的一个人》。文章是这样写的:
有一个人,一直让我感动,他就是我们村捡垃圾的吴爷爷。他这个人出了名的“抠”,平常穿的衣服是捡的,用的东西是捡的。
村里人劝吴爷爷,这样节省不值得,挣了钱,就应该享受,吃好点儿,穿好点儿,用好点儿。钱再多,也不能带到棺材里。吴爷爷听了都是呵呵一笑。
今年夏天京津冀水灾,吴爷爷却悄悄通过民政局向灾区捐了10万元。村里李大爷的女儿在民政局上班,亲自接待的他。原来,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吴爷爷就开始捐款了,至今已经捐款40多万元了。
从此,村里人再也不说吴爷爷“抠”了,都说他非常“富有”。
这篇作文一开始就设置悬念—— 吴爷爷很“抠”,最后,“包袱”一抖,使人茅塞顿开,突出了吴爷爷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好品质。
乙:你可真行!有了这些绝招,定能写出一波三折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