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视角下襄阳古城风貌及建筑形式研究
2023-11-11陈可欣
陈可欣 胡 哲
万里茶道又称为茶马古道,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茶叶贸易通道,起源于云南地区,贯穿整个中国,延伸至中亚、中东和欧洲等地区。其商贸活动不仅限于茶叶交易,也包括丝绸和陶瓷等其他商品。
万里茶道沿途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与茶叶有关的作坊、仓储和茶肆,以及古道、驿站、桥梁、码头、会馆、寺庙等。襄阳古城作为万里茶道上各大商帮中转、贸易和休憩的集散中心,具有独特的古城风貌和地域特色,见证了中国茶业的发展历程。万里茶道路线如图1 所示。襄阳城墙和荆州城墙、兴城城墙、南京城墙、临海台州府城墙、寿县城墙、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以及西安城墙一起作为明清城墙单元联合申遗,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襄阳古城墙雄厚坚固,护城河水面宽阔,防卫森严,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古城墙是襄阳古城保留最完整且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在《布鲁日决议》中提出了保护历史性城镇的控制原则,强调保护街道布局和房屋建造方式的重要性。1978 年发布的《关于保护历史性城镇街道尺度的决议》指出,对于历史城镇中的街道,应在尊重其表面特征的基础上注重内部尺度的规划,基础服务设施如交通和路灯等,应符合历史街道的结构和活动,使不同街区呈现与其个性相符的独特形式和特色[1]。襄阳古城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其古城风貌和独特的建筑形式是万里茶道历史价值内涵的重要体现,需要重点研究,以便保护历史城镇,传承历史文化,展现其独特的历史价值。
1 襄阳古城历史发展沿革
襄阳古城坐落于湖北省襄阳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城市发展历程与万里茶道密切相关。襄阳地区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战国时期,当时被称为襄国,连接着楚国和其他周边国家,是当时重要的商贸节点和商品交流中心。随着汉朝建立,襄阳的商贸活动日益频繁,逐渐成为汉江流域的重要城市,也是万里茶道南端起点之一,茶叶从襄阳出发,经由古道运往西南地区。
随着茶叶产业崛起,茶叶贸易成为我国古代经济支柱之一。襄阳在茶叶贸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连接南方茶叶产区和北方消费市场。茶叶从南方产茶区运往襄阳,并通过万里茶道运输至我国北方和中原地区。唐宋时期,襄阳茶叶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商人、文人和旅行者汇聚于此,使其成为充满活力和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明清时期,襄阳依然是万里茶道上的商贸要塞,商贸活动达到巅峰,茶叶、丝绸和药材等商品在此处交易。
随着时代变迁,万里茶道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世界商贸格局发生变化,襄阳古城虽然不再是茶叶贸易的重要中转站,但仍然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如今,襄阳古城作为湖北省的旅游胜地,以其独特的历史风貌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襄阳古城的历史发展沿革与万里茶道的繁荣和衰落密切相关,古城见证了我国古代商贸活动的繁荣,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古代商贸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2 襄阳古城的城市格局
襄阳古城坐落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处,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融之地,也是万里古道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2]。襄阳大部分地区为冲积平原,地势相对平坦。除汉江和长江外,襄阳内分布有其他湖泊和河流,如襄阳湖和南漳河等,这些湖泊和河流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水源,在历史上还发挥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襄阳古城因其重要第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城市核心区域建立在高耸的城墙和山脉上,城墙和山脉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赋予古城极强的防御性。由此可见,襄阳古城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万里古道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襄阳古城虽然经历过大规模改建,但其城市布局依然由南北街和东西街交汇的历史格局主导,2 条主街两端连接着襄阳古城门,是古时商队穿过襄阳古城重要的商贸道路[3]。如今,古城内依然保留着典型的“十字轴”布局。如图2 所示。
图2 襄阳古城的山水环境(来源:作者自绘)
昭明台修建于唐朝,虽然经过多次毁损和修复,但其始终位于城市中心位置。衙署、寺庙和鼓楼等公共建筑以及为茶马古道提供贸易服务的商业设施,如商行、酒楼和茶馆等,沿古城南北轴线布局。昭明台位于古城核心位置,是襄阳古城的象征。尽管历史街巷的格局和名称依然存在,但古道上原有的临街商业和庙宇等传统建筑已被现代大型商业建筑取代。这些现代建筑尺度较大,尤其是鼓楼广场两侧的建筑给昭明台带来了尺度压迫,丧失了传统空间的比例特征。如今,昭明台成为襄阳古城重要的旅游中心。
南北大街两端连接古城城门并延伸至岘山和鹿门山,是商队穿行襄阳古城重要的商贸道路,构成了襄阳城市空间格局的基础。历史上,南北大街是襄阳古城重要的商业街道,分布着由茶马古道商业贸易活动产生的商店、餐馆和市场等,是城市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
除了商业活动,南北大街还是一条城市礼仪大道,昭明台和四牌楼等重要建筑点缀其中,各种庆典、仪式和宗教活动在此举行,商人、文人和旅行者在此进行文化交流,彰显出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底蕴[4]。同时,南北大街也是一条景观通廊,沿街分布有传统建筑、旅游景点和商店,是游客和市民观赏城市风景、购物和漫步的理想场所。
东西大街作为城市的东西轴线,集中了大型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是城市商业中心。荆州街为南北走向,在清代曾是守备司的驻地,是古代的军事要道,如今依然保持良好的环境尺度和浓厚的生活氛围,是城市主要生活性街道。
3 襄阳古城的建筑形式与风格特色
3.1 襄阳古城的建筑形式
襄阳古城的建筑与万里茶道密切相关,为当时的贸易和商业活动提供场所。古城的建筑形式分为前街后屋式、公共宅院和街巷住宅3 种:
1)前街后屋式。在万里茶道沿线的城市和村庄中,沿街建筑往往设计为前街后屋式,即前部为临街商铺,后部为居住区域,为贸易活动提供交易场所。该建筑形式主要适用于街道用地有限的情况,由于街道面宽有限,住宅平面布局只能垂直于街道,紧邻街道的部分被划分为商铺,商铺后面为居住区。建筑内部通过不同方式分隔商业区和居住区,如天井和厢房等,在商铺中央或一侧设置门或通道,便于进入居住区域。该布局方式使商业区和居住区相对独立,互不干扰。
2)公共宅院。公共宅院多用于衙署、寺庙和书院等公共建筑,主要进行商业活动、文化交流和宗教活动。这种建筑类型具有对称性,建筑沿着中轴线排列,对称分布。对称性不仅表现在单体建筑上,也表现在建筑群规划上。例如,建筑群的主建筑位于中轴线上,两侧为次要建筑,整体形成主次有序且和谐均衡的建筑布局。轴线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礼制和权力体系,主建筑通常位于中轴线核心,彰显权力和地位;次要建筑和庭院等沿中轴线向外延伸,代表不同级别和地位。宗教建筑通常采用对称布局,体现宗教活动和祭祀的仪式性。例如,寺庙的主殿和祭坛通常位于中轴线上,在祭祀仪式中信徒沿中轴线行进,体现宗教活动的仪式感。这些公共建筑曾经是古城历史格局的重要依据,如今大多数被用作行政单位、文教场所和医院等。
3)街巷住宅。紧邻街道的住宅建筑为商队和旅行者提供了休憩和住宿场所。街巷住宅通常位于城市中心,土地面积有限,因此空间格局紧凑,空间利用高效,建筑高度通常较高,以便提供足够的居住空间,充分利用土地。其直接与街道相连,具有独立入口。入口通常位于建筑前部,与相邻建筑分隔开。街巷住宅在前后设有院落或庭院,作为户外休闲空间,同时起到通风和采光作用。由此可见,围绕古城商贸功能形成的多元建筑形式在茶马古道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不仅提供了贸易活动所需的基础设施,还促进了文化交流。
3.2 襄阳古城的风格特色
襄阳古城经过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演变,其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4 个方面。
1)轴线空间格局。南北街和东西街交汇形成的“十字轴”历史格局仍然主导着城市空间结构,主轴街道上的商店和服务设施,有助于城市经济发展。此外,公共广场和文化设施能够促进文化交流,有助于丰富城市文化生活。这种轴线分明的城市格局不但具有美学价值,也使城市分区更加清晰,有利于布局和管理城市设施。
2)“因街成市”形成多样的建筑类型。为了满足万里茶道的贸易和商业活动需求,襄阳古城形成了前街后屋式、公共宅院和街巷住宅等多样化的传统建筑类型。每种建筑类型都展现出不同的功能和布局,与当地的气候、地形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前街后屋式建筑形式将商业区和居住区相对独立地组合在一起,创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街巷住宅则更规整,门厅和正厅通向天井,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场所。
3)“四合五天井”湿热气候建筑布局形式。。这一布局通常由1 个中心庭院和4 个侧翼组成。中心庭院是建筑的核心,周围的房间和走廊均围绕它布置,且每个房间都通过门、窗或走廊与中心庭院相连。这种连接方式有助于实现良好的通风,使空气能够自由流通。南方地区的湿热气候常伴随高湿度,通过通风可以减少室内潮湿,降低不适感。中心庭院中通常设有水池或池塘,通过蒸发效应可以降低庭院和周围房间的温度。此外,庭院中常种植树木和植被,达到降温的效果。建筑的外墙和屋檐通常会设计成檐下窗或廊道,这样可以提供遮阳,防止阳光直射建筑内部,从而降低了室内温度。古城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地区,湿热气候影响了当地的建筑形态,适应性的建筑布局形式创造了一个适合湿热气候生活的建筑环境,并呈现出丰富的建筑类型和空间布局。
4)茶马古道文化。古城建筑中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装饰元素,见证了古城因茶马古道而从兴起到衰败的过程,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襄阳古城在茶马古道商贸活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多元建筑形式风格,展现了丰富多样的空间布局和装饰特点,在历史、文化和旅游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4 结语
襄阳古城作为万里茶道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之一,其古城风貌和建筑形式见证了茶叶贸易的兴衰。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和“万里茶道”的申遗,襄阳古城的历史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掘[5]。本文通过解读襄阳古城的发展沿革、空间格局、建筑形式及风格特色等,以期提升古城品质和特色,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展现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