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文学的故事
2023-11-10路阳
路阳
第一次接触文学大抵是三年级的一个夏天,我在外头惹了大麻烦,其实也没啥,就是在桥上朝过往的船撒尿、丢石子、扔擦炮的时候被村里好事儿的大妈逮了个正着,说是等我爸妈下班了必定要打小报告。没等她唠叨完,我心里一边咒骂一边耷拉着脑袋滚回家了。晚上老爸的一顿打铁定是跑不掉了,估摸着装乖巧能让我爸下手轻点儿,就随手抓了本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翻了起来。从民不聊生到三兄弟結拜,从诸葛出山到气死周瑜,读到最后的蜀国灭亡就看不下去了。合上书,年少时的我第一次有了兴致怏怏、心里空空的感觉,后来才明白那种心情叫无奈。
当然,晚上的棍棒还是没能免掉。不过有意思的是,老爸见我挨打后没像以前那样号啕大哭,只是自顾自地抹眼泪,就问我为啥。
为了显得有骨气,我刻意说道:“你想想看,刘备多倒霉啊!辛辛苦苦打拼那老些年,却摊上个刘阿斗。和他比,我不过是挨顿打而已,差远了。”
“行啊小子,还挺乐观!难怪最近老是不长记性,看来下次要换根更粗的棒子了!”
“啊——别啊,老爸!”
“哈哈哈……就你还和刘备比呢,人家干事那都是为了天下苍生,哪像你?屁都不懂,整天就知道在外面……”老爸当时说了什么我早已不太记得,但“天下苍生”这几个字却深深地刻在了我脑海里。自那以后,我的顽劣事迹少了许多。
和文学进一步打交道应该就是高中的事儿了。由于情商不高、理解能力低下,客串作文课的反面教材对于我来说早已成了家常便饭。“什么叫面黄肌瘦的教官,这个词是这么用的吗?虽然人家训练确实很辛苦,但你也不能这么写吧?”
然而就算这样,我也还是会在课间看文学书籍,理由是我想知道为什么这些人的文章出的题可以那么难……然而就是这个简单的契机,让我渐渐看清了文学的面容。
历史小说让历史不再是一个个扁平的考点,前人的故事也远比日期和条款来得有趣。“是战是逃,这是个问题。面对如此重担……谁能不犹豫万分,谁能不心生畏惧……身陷敌营成为人质的皇帝,蒙古的精锐士兵……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他:这是一团乱麻,一盘死棋……于谦最终还是迈出了这一步。国家兴亡,我来担当……”当我读到这里时,我才深刻体会到保家卫国这四个字的分量,而不是轻飘飘的一句口号。
而对于诗歌,当我不必绞尽脑汁去揣摩意象背后的意义,不必煞费苦心地思索诗人的情感与思想,不需要用几个词去概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作者形象的时候,腰板笔挺的苏轼自然地显现在了我的脑海里面,风霜雕刻的脸庞,坚毅的神情,还有永远不会弯曲的身板。当诗歌再也不是痛苦的备考目标时,原来它可以如此引人入胜,简单地感悟其中的美与意境,少一些目的,多一丝纯粹,我想这也是文学的一大意义。
说来也好笑,从小作文鲜有高分、被大家称作“语文白痴”的我在大学里竟拿起笔做起了编辑;明明当初被一个个作文题折磨得死去活来、磨蹭半天也挤不出一个字的我,现在却成了主动求战的那一方。回首过往,不禁疑惑究竟是什么让我发生了如此巨大的改变?思来想去只有一个答案——文学。
说不出具体时间、地点或是形式,但它似乎就在无形之中自然地影响着你,就像傍晚暖风夹杂着草木泥土气息拂过脸庞、下巴、手臂还有衣角那般自然,就像正午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在草地洒下的光斑随风晃动那样和谐。
无论是年幼时帮助我建立正确价值观的《三国演义》,还是带给我感悟和美的诗歌和小说,它们对我的影响从未停止,却又难以察觉。就好似一位祥和的长者,默默地传授着知识与道理,而我们就在这位长者的身旁长大,耳濡目染却不自知。就好比从小吃过许多食物,虽然大多都已忘记,但他们早已成为我们血与肉的一部分。
童话歌谣也好,诗歌散文也罢,无论你承不承认,文学早就以无数种数不清的方式融入了你的生活。文学从未死亡,它一直都在,和我们一起源远流长。
(责任编辑/孙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