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单元 综合测试
2023-11-10曹力伟
曹力伟
综合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从地质时代上说,属于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从存在的时间看,距今约300万年到1万年左右。下列项中,不属于旧石器时期人类生活场景的是()
A. 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B. 食物采集者已转为生产者
C. 使用骨针来缝制兽皮
D. 习惯性的足迹形成了“路”
2. 人们借助考古发现更新世(距今约258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全新世即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当时()
A. 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B. 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C. 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 下图是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279—公元前1213年)时期的墓葬壁画《森尼杰姆夫妇在田野上》,壁画描绘了森尼杰姆夫妇耕地播种、收割稻谷、礼拜神灵的场面。这反映了当时埃及()
A. 文明起源和农业间的关系
B. 农业经营呈现多元化特色
C. 灌溉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D. 百姓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4. 有学者认为,大陆轴线的走向关乎农作物的传播速度和其他发明的传播。新航路开辟前,农作物从两河流域向西到欧洲和埃及(由埃及向南到了埃塞俄比亚后就此打住)、向东到印度河流域,传播平均每年约0.7英里,但墨西哥3500年前被驯化的玉米北上美国东部则是在公元900年,每年传播不到0.3英里。据此可知()
A. 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B. 欧亚文明高于非洲美洲
C. 全球已初步建立起联系
D. 农作物在各大洲间传播
5. 在日本江户幕府统治时期,大米是农民为大名及幕府交纳的赋税中的一种,然而到了16世纪后,玉米这种高产量的作物种植在日本开始普及,使得日本农民能够在缴纳高额赋税的同时勉强维持生计,市场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也多了起来。这一变化说明()
A. 日本农耕生产技术有所进步
B. 商业革命推动了洲际贸易发展
C. 幕府征收赋税方式发生变化
D. 物种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6. 19世纪20年代以后,下午茶逐渐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前,英国人的食物以肉类为主,现在则是面包等茶点为主,辅以少量的肉类。下午茶进入英国人的生活之后,晚饭推迟到了19点以后。这主要反映了()
A. 工业化时代奢靡风气的盛行
B. 不同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C. 英国茶叶消费量的增加
D. 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7. 1964年,袁隆平率先通过“三系法”途径培育杂交水稻;1976年,杂交水稻种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此后,超级杂交水稻研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这表明()
A. 理论突破与实践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迅速推广
C. 农村生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8. 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A. 生产力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 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 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9. 下表是考古工作者发现的部分商周时期遗址的发掘情况。据此可知,此时期()
A. 民营制陶业有一定的规模
B. 出现了专业性的区域经济
C. 贵族对平民的剥削很严重
D. 官营作坊垄断了陶器制造
10.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业胜地设菲尔德等“除了工匠和贪得无厌的店主外,所有的阶级都被乡村的舒适和恬静所吸引,律师、工厂主、杂货商、布商、鞋匠和裁缝,都在风景美丽的地区安下了他们的住宅。”这反映了英国()
A. 城乡实现一体化
B.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 工业化的两面性
D. 阶级矛盾的尖锐性
11. 下表为1873—1910年中国手工制品、半制品与机制品、半制品占比变化表(单位:万关两)。由此可知晚清时期()
A. 新旧生产力在竞争中并存共生
B. 新生产方式的成长举步维艰
C. 手工较机器工业更有市场优势
D. 机器工业的先进性逐步彰显
12. 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陆续出台多部“工厂法”。对下表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英国由此建立现代福利国家
B. 雇佣童工的现象得到了根本遏制
C. 英国避免了工人运动的发生
D. 立法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13.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1816年说:“在我的新纳克的工厂里,大约由2000个年轻人和成年人管理的机械动力和操作……现在完成的工作量,在60年前需要由苏格蘭的全部工业人口来完成。”他意在阐明()
A. 技术进步的威力
B. 社会主义运动的必要性
C. 社会平等的重要
D. 工人阶级强大的改造力
14. 18世纪60年代以前,妇女能够轻易协调作为母亲和劳动者的双重角色,因此可以同男性一样进行长时间工作。当工业化把生产从家庭转移到工厂时,工业社会便希望妇女献身于养育子女、管理家庭等事业,不再外出工作。这一变化体现()
A. 工厂制推动了女性解放
B. 城乡间的社会流动性减弱
C. 社会分工界限日益模糊
D. 工业化促使家庭观念转变
15.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将德国的火箭科学家瓜分殆尽,不断向月球、金星、火星发射人造卫星、无人驾驶探测器等,促进了军事、通信、气象等行业的发展,此外还增加了教育科研领域的支出,催生了一些衍生科技。据此,太空竞赛()
A. 缓和了冷战的紧张局势
B. 加快两极格局的瓦解
C. 极大地解放社会生产力
D. 客观上推动社会进步
16. 2023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逐梦星辰的梦想一直都是人类的追逐,当前太空全球经济达万亿美元,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等多个领域。这表明()
A. 现代科技各领域相互渗透
B. 商业航天威胁国家航天安全
C. 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D. 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整个人类文明体系中,美洲文明是一种极为独持的类型,它是一种在与亚欧大陆人类文明主体相隔绝的状态下独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明;同时,美洲辽阔地域与多样的地理环境也使得美洲文明内部的各种文明之间隔绝、闭塞的特征极为明显。美洲文明在其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各个地区的文明发展极不平衡。当大多数地区尚停留在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的原始社会阶段时,也有不少地区进入了以发达的农耕经济为主的、相当强盛的奴隶制时期。此外,与亚欧大陆的古代农耕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不同,美洲的古代文明皆起源于高原地带。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王晋新、周巩固主编《世界史纲》
材料二 近代早期的物种交换极大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1500年以前,世界各地的人种基本上是相互隔离的,但是到1760年,人口分布情况大大变化。美洲人种的变化最大——印第安人人口大量减少的同时,欧洲白人及非洲黑人大批涌入美洲。迁移到美洲的白人把旧世界的各种家畜(特别是马、牛和羊)以及农作物(小麦、燕麦等)带到新世界。与此同时,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以及南瓜、可可等。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代史:1500-200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美洲形成“独特文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世界物种交换的影响。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初期通过占领区政府救济基金的粮食援助,是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基础。1949年之前,美国对日本首要关注的就是城市的粮食短缺。工人的食品开支减少,对工资增长的需求就会降低,这将大大缓解对经济发展的压力,但粮食短缺带来黑市价格的高涨,通胀严重,从而推高了日本的生产成本,使日本的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最终使日本无法获得足够的外汇购买粮食。另外,如果无法解决日本的粮食问题,将极大危害其社会和政治稳定性,也不利于美国实现占领和改造日本的政治目标。此后,美国面临国内粮食过剩,将日本作为重要的出口对象,特别是在1954—1955年,以美日共同推进“营养改善运动”的名义,通过官民并举、政商结合、战略与战术并用的方式,大力推动美国剩余粮食(包括做面包的小麦、做饲料的玉米等等)的对日倾销。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材料二 2010—2020年世界及各地区食物不足人口数与发生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以来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特点及其原因。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大批的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十八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一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分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产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借鉴哪些因素。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从蒸汽动力到智能技术,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每一次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世界文明中的技术”为主题,拟定两个具体的研究问题,并分别阐述其选题意义。(要求:研究问题明确,选题意义阐述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见下期)
聚焦核心素養,学习资源荟萃,模拟集锦呈现,“高中历史教学考”——帮你科学备考、快速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