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忘怀最可爱的人
2023-11-10苏子达
就在陕西作家朱百强被中国作家协会发展为2023年新会员之际,机缘巧合,我们在他工作、生活的城市宝鸡首次见面。而更巧的是,就在我与他同车而行之时,他收到《小说林》编辑的通知:他的小说《寻找张大山》即将刊用,通知他写创作谈,并需配发一篇评论。我知道写一篇中肯的评论并不容易,但还是不假思索地说:“评论我写!”彼时我虽然还没有读到小说《寻找张大山》,但我在《雪莲》编发过他两万多字的小说《孪生兄弟》,手头还有他的小说集《梦中的格桑花》(宁夏人民出版社)待读。由此相信他的文笔。当然,更相信《小说林》能刊发的稿子不会差。给他的小说写评论,我等于抢占了一个先机。
次日,我回到青海,收到朱百强发来的《寻找张大山》电子版。我一口气读完,觉得这是一篇告诫不可忘怀“最可爱的人”的警世之作。读完小说之际,朱百强又给我发来了他的创作谈《致敬和平年代的英雄》。他在“创作谈”中写了这篇小说灵感的由来,以及酝酿情感、人物刻画和写作过程,拿他的话说,就是“小说的种子播在心里,但要让它成形,还需要培养,让其发酵、生长。”这也再一次印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之说。朱百强首先是记者,其次才是作家。所以他善于在生活中撷取写作素材,这篇小说就是他“听”来的。主人公“我”的原型在酒桌上亲口对作者及其他朋友们说:“我原以为,自己是被抛弃的孤儿,没想到两个父亲都是共和国功臣,我身上流淌着英雄的血液,我自豪,我光荣!”
小说创作,少不了人物塑造,写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发生的故事,这些都需要扎实的写作功底和生活积累。这篇小说之所以有其鲜明的特点,是因为作家没有把它写成一篇简单的寻亲故事,虽然普通的寻亲也有可能写出感人的好作品来,一个从襁褓中被养父母一家抱走的人,当本人通过生活中的各种蛛丝马迹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之后,心理上会留下创伤和阴影。朱百强之所以是朱百强,他没有按常理出牌,而是另辟蹊径,以致敬英雄的情怀,写出了《寻找张大山》。作家坦言:“此篇小说看似得来偶然,实则是必然的结果。因为父亲生前,我们之间总在发生‘战争’,对他的许多行为难以理解,等他去世的那一刻,我才蓦然明白,父子之间的误解终有一天是会消除的。与其说,这篇小说是献给老兵父亲的,不如说我是在塑造父亲和他同奔朝鲜战场的先辈。因为有了他们的挺身而出,才有了今天的岁月静好。”由此知道,作家的父亲就是上过朝鲜战场的老兵,他不但有深厚的生活积累,更有耳濡目染的情感积累。为此,他笔下塑造的主人公“我”——李建设、其养父李德昌、生父张大山乃至其他相關人物,生动真实,绝少斧凿痕迹。作家落笔也匠心独具,小说开篇写道:“那年秋天,安葬了父亲,我就带着张大山的信奔赴安徽合肥了。我要去见张大山,验证一下父亲临终的话,解开我的身世之谜。”这里既有悬念,也有伏笔。在激起读者阅读兴趣之后,作家并不急着写“我”是谁,也不急着揭秘张大山是谁。却从“我”八岁那年偶然发现张大山的信开始写起,一下将主人公从“当前”的生活状态拉回到了童年生活。从而开始了他最佳的“叙说”方式。
他写“我”与养父李德昌的关系:我记得那个夜晚,繁星满天,月光洒在树林里,我见到父亲,一头扑进他的怀里,委屈地哭了起来。父亲搂抱着我哈哈笑,说嘎小子,没出息,哭啥。那时候,父亲一直叫我嘎小子,称男孩子长大要顶天立地,不能轻易掉眼泪。从这里既可透出李德昌的英雄行为,也透出对“我”的爱和期望。尤其嘎小子之称,作家的用意不言自明。
通过姑姑之口,用极简的笔墨,写出了养父的英雄往事。他是1951年参军的,当时只有十五岁,背的枪都拖在地上。那时全国掀起抗美援朝高潮,他要去朝鲜跟美国鬼子打仗,部队见他年龄小,又读过几年书,就送他去卫生学校学习。半年后,他就上朝鲜战场了。其实作家写的就是自己的父亲,所以生动而真实。
写生父张大山,作家用的则是“曲笔”:“我急切地想解开我的身世之谜,又想起了柜子里的木匣子。我趁家中无人,鬼使神差般扭开了木匣子上的小铜锁,把信封里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细看了一番。我这才发现,一封信中写有‘我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你要严格教育他,使他成为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的话。那么,这个孩子会不会是我呢?信是一个叫张大山的人写给父亲的,信封上留的地址是安徽合肥机械厂,另外两封信中还特意问到我的成长和学习情况,没有提及姐姐。我拿着信,似乎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脑子轰的一下,双手颤抖起来。”
养父李德昌在去世前,揭开了“我”的身世之谜。当“我”去找张大山之时,却吃了闭门羹。这是写张大山信守诺言,生怕相认儿子,会影响到儿子与战友李德昌的关系。后来得知李德昌已去世时,却又迫切想见到“我”,作家有意让故事在这里起了波澜。随后笔锋一转,“我”又得到了生父留下的照片和笔记本。照片明晰了人物形象,也呼应了“我”家里珍藏在木匣子里的照片这个细节。笔记本则揭开了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往事,也成功完成了人物叙述视觉的转换。
限于篇幅,不多赘述。见仁见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朱百强的小说文本在,就可以说明一切。
作者简介:苏子达,原名苏玉,系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散文发表于《青海湖》《雪莲》等刊物。现任《雪莲》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