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四个要素 做活民生新闻

2023-11-10靳长翔

中国地市报人 2023年10期
关键词:民生受众语言

靳长翔

民生新闻是电视新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时政新闻的必要补充,民生新闻用百姓的视角、鲜活的事例、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党委、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和法规政策实施后,给群众生产生活带去了哪些显著变化。民生新闻既是对党委、政府正确决策最鲜活的印证,也是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新闻方式。近年来,根据中央八项规定要求,时政新闻时限大幅压缩,作为传播党委、政府政策决策的更有效手段和必要媒介,民生新闻所占的比重逐渐加重,民生新闻采写的方式也趋于多样化。下面,结合笔者这些年采写民生新闻的实践,浅谈民生新闻采写的几点体会。

一、善于捕抓,以小见大

民生新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我们的印象中,往往觉得民生新闻就是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鲜的、新奇的人和事,当然,这些也是民生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媒体的收视率。但广义上来讲,民生新闻更应该放在当前大改革、大开放的环境中,通过人物精神、生活和生产等各要素的变化,来体现整个社会制度、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样的大民生,才是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媒体,需要重点关注和把握的。

中央和省、市电视台推出的重大主题报道和新闻头条,开头往往是首先推出一个平凡的人和很小的事,通过人和事的变化,来反映某项政策、某项法规、某项决定实施后,给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显著的变化,也借此来印证这项政策、法规和决定的正确。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无疑是当前我们做民生新闻最有力的采写方法。

但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人和很小的事,往往是记者用敏锐的眼光捕抓到的最能反映政策和社会变化的“点”。因此,做民生新闻,必须善于捕抓“点”,而这个“点”,是要在记者深刻读懂理解透政策的基础上,从广泛的素材中攫取最突出、最有特点的人和事。这个人物一定要具有代表性,既有政策受益的共性,又有他自身独有的发展脉络与特点;而他身上发生的事情,既有这项政策实施后带来的必然效应,又有反映人物奋斗与坚守的正面效应。这样最终选取的素材才能既有普遍意义,又有带动效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敏锐的嗅觉,善于从小事、小人物中发现政策的闪光点,在海量的素材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意义的“小”人物和“小”事件。

二、会讲故事,吸引共鸣

与时政新闻不同,民生新闻有着更多样的叙述方法,而最能打动受众,最能引起受众共鸣的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是我们采写民生新闻时最常用的方法。把故事讲好,首先要确定这条民生新闻的主旨,然后从了解到的众多素材中,选取出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来讲给大家听。

我们曾采写过一条有关清明节的《三村三代接力 守护无名烈士墓群》的新闻,讲述了一处邯郸战役时牺牲的101位无名烈士墓群,在长巷乡三个村三代人的接力守护下,不仅完好无损,而且成为省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故事。其实我们在采访中,听到了很多的感人故事,但一条不到两分钟的新闻中,不可能全部呈现。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主要要素,选取最关键的人和事,把最打动人的一两件事呈现给大家,其他的要敢于“忍痛割爱”。这条新闻被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相继采用播出,也正因为它讲述的故事打动了编辑,同时也打动了观众,播出后,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因此说,会讲故事,就要求记者能读懂被采访人的内心,从人物的经历中读透新闻事件的本质,懂得取舍,把事件脉络的关键节点找出来,特别是能呈现人物冲突与矛盾的节点,切忌平铺直叙般的流水记录。记者站在一个听故事的角度,来为这条新闻构思谋篇,首先把能打动自己的情节选出来,精心组织新闻布局,把握好最感人的细节,既保证故事绘声绘色的完整性,又确保故事在一个个矛盾冲突中得到发展。同时,在讲好故事的同时,我们必须把握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能为了讲故事而故意制造虚假的曲折情节。这样采写出来的新闻,自然就能引起观众共鸣。

三、语言朴素,贴近受众

不管是以小见大的政策性民生新闻,还是引领社会正能量的故事性民生新闻,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语言朴素平实,贴近大众的心理。这也是民生新闻最普遍的采写规范。从字面上理解,既然是民生新闻,就是与民众息息相关的人和事,我们播报这样的新闻,就要用大众的语言,给大众讲大众的事。

我们采写了一条有关高考的新闻,题目是《背着同学去高考》,讲的是高考前,一名高三学生膝盖骨折,打了石膏,两名同学自发照顾他十几天,并背着他一起高考的暖心故事。上报给中央台后,后期编辑给我们换了一个题目《同学:让我背你去高考》,标题借用了他们同学之间的一句对话,顿时让我们感觉这个题目更有感染力。同一件事,新闻语言的不同,产生的效果就大为不同。同样的,我们写作新闻时,语言的选择就更为重要,既要言简意赅,又要贴近生活,让受众既能听得懂,还能想得到。

随着新闻改革,新闻语言越来越趋向多样化、亲民化。做民生类的新闻,用词上更要选择大众化的用语,少用或不用群众难以理解的成语、生僻字和词组,减少专业性用语和方言。多向群众学习,从群众语言矿藏中提炼、采集,不断丰富新闻语言,使新闻语言既通俗又生动,客观准确、去繁就简,让观众更喜闻乐见,提高宣传效果。

四、重用现场,手法多样

民生新闻既然是反映老百姓的生活,那么就要有十足的“烟火味儿”。而最能体现“烟火味儿”的,就是现场。新闻现场,是当前各级电视媒体最重视的一种报道方式。我们以前常讲的“抢”新闻,“抢”的其实就是现场。现场的突发性、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造就了它在民生新闻中的独特价值。

我们报道过一条《男童被“锁喉”挂窗外 众市民热心援救》的新闻,几乎全部采用了当时的新闻现场画面,儿童遇险的危急,众市民的热情救援,呈现给观众后,不仅有很强的警示意义,也因为儿童的成功获救,让人们心里有着满满的正能量。其实像这样的新闻还能列举很多,例如,去年遭遇强降雨天气时,各级党员干部和消防武警官兵冒雨在抢险一线,志愿者参与重建等等。一系列新闻现场,都深深打动了观众,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新闻现场的魅力,就在于那种新闻的真实,这也印证了那句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现场,就是新闻最有生命力的体现。

现在,很多电视台都专门开辟了《新闻现场》专栏,可见新闻现场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做民生新闻的时候,时刻都要把记录现场装在心上,随身携带的手机等一切设备都可以成为我们记录现场的急用装备,能够较完整、准确地传达现场的气氛和内容。即使我们没能及时到达现场,也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找到别的现场记录。后续组织出的现场报道,要时刻强调突出人在“现场”,即让“受众”感受到自己就是现场的目击者和参与者。通过现场的调动,增加受众与新闻现场的互动感和参与感。与此同时,还要善于运用现场,根据现场记录,采用多种写作手法、采写方式,通过介绍新闻现场的背景,追加人物事件当时心理活动的采访,增加不同人物的观点评述等多个角度叙述,进一步突出现场、呈现现场,让新闻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更有张力。

总之,做好民生新闻,既要以党和政府的政策决策为依据,精心选取题材,耐心寻找细节,为党和政府提供百姓的心声;更要善于发现社会中的正能量,百姓生活的新方式,感动社会的好现场,让观众受益,让社会受益。

新闻漫画《防暑“送清凉”》 曹一/作(新华社发)

猜你喜欢

民生受众语言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语言是刀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