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相关甲金文字释义考证
2023-11-10赵志强
赵志强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孤竹是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是山戎的盟友,以游牧为主,都城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卢龙县。《逸周书》记载了孤竹进贡“距虚”(马),《齐语》记录了齐桓公征伐孤竹的事件。孤竹最有名的人物是伯夷、叔齐。《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了二人谦虚让国、敢于直谏以及为了气节甘愿饿死的故事,孤竹国也因为崇礼、尚德、谦让、仁义的夷齐而为后世所熟悉。目前关于孤竹的研究成果不多,影响较大的是李学勤先生《试论孤竹》,该文对孤竹国的概况作了简要说明。发掘孤竹文化要素对于区域文化的开发有积极意义,但由于传世文献中关于孤竹的记录较少,所以孤竹文化研究举步维艰。甲骨文、金文材料中,有一些珍贵的孤竹资料,本文就其中的“亚、竹、宪”展开讨论。语义和谐理论对于文字释义也有指导意义,这些甲金文字释义应与使用环境、文化常识、字际关系、传世文献等相和谐。
一、甲骨文“亚”来源于“王”
孤竹文献中经常提及“亚微、亚宪”等孤竹人名,“亚”到底是什么意义,存有争议。“亚”字在金文中出现较多,检索华东师大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中国古文字智能检索网络数据库“商周金文数据库”,我们发现“亚”涉及的青铜器主要有酒器(卣、角、觚、罍、斝、爵、觯)、食器(鼎)、乐器(铙)。
(一)“亚”与“王”字形相似
“王”是夏、商、周三代天子的称号,如《周礼》:“惟王建国。”陆德明注释:“王,天子之号,三代所称也。”《史记》:“于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3]孟蓬生《上古汉语的大名冠小名语序》也提到:商代有时称君为帝的,如帝丁、帝乙,但在通名方面,商王生前一般称“王”,如甲骨文中有“王亥、王恒”,死后一般称“祖、父”。既然夏、商、周的天子为王,那诸侯就不能称王了,会换个名称。这样,孤竹国的诸侯使用“亚”自然有其合理性。
文字释义应考虑字际关系的和谐,在甲骨卜辞“己未贞王其告其从亚侯”[4]中,“王”与“亚”共现,依据上下文可知二者的语义应该不同。《甲骨文字典》列举了关于“亚”三种释义:①王之同族兄弟集团;②与王族联姻之族,其族名或称号前冠以亚字;③表先祖、宫室之位次。[5]第三种解释应该是其他意义的引申义、后起义。前两种解释都是有道理的,都能说得通。不过,这种解释属于义训中的“以小名释大名”[6],用“种概念”解释“属概念”,用外延较小的词语解释外延较大的词语。“亚”应该有更宽泛的含义,考虑到甲骨文中“亚”与“王”形体相近意义相通,我们认为“亚”是亚(次)于王的统治阶层——诸侯,权力和地位仅次于天子。文字释义也应与文化常识相和谐,古代社会中,王、诸侯、卿、大夫是奴隶主阶级,“庶人”是奴隶阶级。甲骨文中的“王、亚”代表的都是统治阶层、奴隶主阶级,二者地位不同。为了区分这种差异,造字者在“王”字基础上调整形体便出现“亚”字,“亚”是“王”的区别字。从字的本源来看,“王”是“亚”的字源,“王”孳乳繁衍出新的独体字——亚。
(二)“亚”的意义分化
孤竹国是殷商封的一个方国,方国是夏商时期的诸侯部落或诸侯国,地位在中央王朝之下,孤竹君相当于诸侯。“亚”表示次于王(天子)的统治阶层——诸侯,这种解释可以更好地说明“亚”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联性。《汉语大词典》解释“亚”的本义为“丑”,主要依据《说文解字》:“亚,丑也。”段玉裁注:“此亚之本义。亚与恶音义皆同。”[7]段注缺少甲骨文资料,使用声训的方式解释本义,难免有误,“丑”义和“亚”的后起意义并不相关,很难建立联系。“亚”表示诸侯,拥有低于王的统治阶层身份,这才是“亚”的本义,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次于、低于、低矮、低垂、俯下、低压”这些引申义。不过,到了战国时期,列国国君皆称王,罗根泽《诸子考索》:“诸侯称王,唯楚在春秋之世,余皆在战国。”《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8]这可以证明此时诸侯国国君可以称王,同时也说明,战国时期“亚”表示次于王的统治阶层这种本义逐渐消失。秦汉以来,“王”是皇帝对亲属、臣属的最高封爵。清代梁章钜 《称谓录·宗室古封爵各称》:“马氏《通考》:‘汉兴,设爵二等,曰王曰侯。’皇子而封为王者,其实古诸侯也,故谓之诸侯王。王子封为侯者谓之诸侯。”[9]随着时代的变迁,“亚”的最初意义不再使用,逐渐被大家遗忘了。所以,孤竹国“亚微、亚宪”人名的“亚”不易理解。
(三)“亚+小名”现象
“亚”字在使用中,功能出现了分化,有表意和标志两种功能。赵志强等(2014)指出了“亚”只是一个装饰性方框。[12]这种认识还不够深入。“亚”的功能可以使用辞例推勘法解决,把“亚”放在语言环境中,根据上下文内容进行推测勘察,释读古文字。“亚”单独出现在其他文字上下(古代上下书写)时,表达本义、引申义。“亚”形方框中有其他文字时需要单独考虑。依据“亚”使用的语境可以知道,“亚”方框中的字数多少不一,“亚”框中字数多的话,“亚”与方框中的文字不能形成表意连贯的形式。所以,如果“亚”字形作为一个方框,字形中书写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字的话,“亚”应该只是地位的象征、身份的标志,亚形框中书写了许多文字,这些文字显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亚”没法与这些文字组合到一起表意。“亚”有标记功能和装饰功能,“亚”是一个象征器物使用者地位高贵的标志。鉴于此,孤竹文化的“亚微”应该就是指“微”这个人,“亚”只是用来标明其社会地位。
二、甲骨文中“竹、冬”为同形字
(一)甲骨文“”
(二)无终和孤竹
三、金文“亚宪”与箕子“明夷”
孤竹文化的金文资料中,常会出现“亚宪”这个名称,李学勤在《试论孤竹》中列举了《博古图》《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邺中片羽》中“亚宪”的相关铭文。因为“亚宪”常与“孤竹”一起出现在铭文中,所以可以确定,他也是孤竹人。
(一)“宪”当为“明夷”的合文
检索华东师大“商周金文数据库”,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亚宪”铭文的青铜器:鼎(编号:04—02033、04—02352、04—01944、04—02427、03—01423、03—01424、0246、0247)、铙(编号:02—00386、0114、0115、0116)、卣(编号:10—05211、10—05271、10—05100)、觚(编号:12—07293、12—06986)、角(编号:13—07793、13—07794)、罍(编号:15—09793)、爵(编号:14—08777)、斝(编号:0924)、觯(编号:0652)。“亚宪”字形主要有以下三种形态:
学者们一般认为“亚宪”是孤竹国的一个诸侯,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收录的“”与以上三种形态相似。[24]除去外边的“亚”框,里边的“”或“”是学界研究的焦点。《汉字源流字典》引用了《说文解字》解释“宪,敏也。从心,从目,害省声”,并收录了“宪”的金文字形“、”[25]。可以看出,“宪”与“”的上半部分确实相似,但是下边的人形字符被忽略了。有部分学者使用青铜器“亚宪”铭文时,单独造字,把“宪”写作“”,上边是“宪”的繁体,下边是“夫”。这是一个未在其他文献中出现过的文字,历史上是否存在,还需要继续思考。
(二)箕子明夷
二重证据法也是考证古文字的重要方法,把古代文字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可以把考古资料与纸上的记载结合起来相互印证,从而解读古文字。[34]文字释义应与传世文献和谐,孤竹“亚宪”金文中的“””是“明夷”的合文,也有传世文献印证。“明夷”是《周易》的卦名,《周易正义》:“明夷:利艰贞。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35]箕子明夷,叙述的是箕子的故事,箕子隐藏聪明才智,佯狂自晦起明,以免去杀身之祸。
“明夷”的字面意义应该是明智的东方人,《周易正义》把“夷”解释为“去除”也是可行的,“明夷”整体可解释为遮蔽聪明才智。《周易正义》:“施之于人事,暗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其明智,亦明夷之义也。时虽至暗,不可随世倾邪,故宜艰难坚固,守其贞正之德。”[36]箕子是明夷之人,怀有明智明德,可以教化百姓,但殷商将亡,国内将有灾难,箕子害怕陷于邪道,他自正其志,不为邪恶谋事,三分事纣,以保全自己,等待光明到来。
《周易正义》:“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37]《周易》讲述的是箕子隐藏自己的聪明才智,益于坚守自己的道德品行。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在商朝时任太师,后因纣王昏庸无道,箕子多次劝谏但没有效果,后来就隐居起来了。“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38]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光明到来,周武王找到箕子询问治理国家的方法,箕子才讲述洪范等治国方略。
(三)箕子与孤竹
箕子是殷末三贤之一,《论语·微子》记载,纣王无道,因为劝谏,哥哥微子离开,叔父箕子降为奴隶,叔父比干被杀。箕子在孤竹国生活过,辽宁喀左发掘的孤竹青铜器中,有标注“”(箕子)的青铜器。传世文献也可以证明箕子与孤竹关系密切,《周陇右总管长史赠太子少保豆卢公神道碑》写的是北周的豆卢永恩,他是昌黎人,本姓慕容。[39]豆卢公神道碑记载:“朝鲜建国,孤竹为君。”[40]朝鲜建立国号,孤竹人成为君王,这则碑文说明孤竹和朝鲜的密切关系。豆卢公神道碑还明确指出:“朝鲜,箕子之封,孤竹伯夷之国。”这说明箕子朝鲜最早是在孤竹国所辖范围之内。箕子在伯夷、叔齐的孤竹国生活过,后来才迁移到了其他地方。赵志强(2016)根据文献中“自碣石过朝鲜”“燕东有朝鲜”“燕之外郊朝鲜”等描述以及卢龙出土的箕子簋,推断箕子朝鲜早先的地理位置在冀东及辽西一带。[41]
从语言文字的角度也能看出箕子与朝鲜的关系,张博泉(2000)认为“朝鲜”之“朝”与“明夷”之“明”意义相同,甲骨文中是一个字,《周易》“箕子之明夷”与《三国志》“箕子既适朝鲜”,以及《尚书大传》箕子“走之朝鲜”记录的是同一件事。[42]考古方面,刀币面上有“明”字的辽西明刀上同时有“竹”(孤竹)与“”(箕子)字样,这说明箕子在孤竹国时是箕侯,后周武王封之为朝鲜侯。燕攻打朝鲜,箕子才东迁到朝鲜半岛。总之,箕子明夷也应是孤竹文化的一部分,箕子也是孤竹文化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