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专业扩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11-10闫志烨陈佳娴许裕君
闫志烨 , 陈佳娴 , 刘 文 ,许裕君
(1.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2.大埔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广东 梅州 514299)
党的十九大对“三农”工作作出了重大决定部署,确立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已成为新时代的重大主题,有效破解乡村高质量发展瓶颈,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类型教育,是支撑乡村发展最为重要的人才源头,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已成为扎根山区谋发展的主力军[1-2]。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须通过高质量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产业富民、生态怡民、文化润民、善治亲民”铸牢根基[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面现代化,关键在于要加强农村人才建设,乡村发展振兴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涉农大专院校的责任在于,培养出更多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农业技术人才。这是涉农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新机遇,也是更大的挑战。涉农院校要把握机遇,培养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基础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爱农村、懂农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一所农字头高职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国家骨干专业——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食品营养与健康等涉农专业群为主力,开展了高职扩招生工作。
1 涉农专业高职扩招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职扩招对于涉农高职院校来说,是发展机遇,但与之并存的是更加多元的挑战。尤其涉农专业招收的大多是来自乡村的两委、农民等,从事农业工作,有其独特性。面对生源、教育、管理等多元化的挑战,如何使学生“有收获”“跟得上”“愿意学”,进而顺利完成学习,找到满意的工作,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1.1 学生管理服务工作难
扩招班专业学生,为在职在岗参加学习培养模式,学生组织管理,仅能依靠微信群、QQ 群等网络管理工具,缺乏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因此会大大增加班级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尤其涉农专业学生,因大多工作生活在农村乡镇,离开校园时间较长,其在规则制度遵守、集体性观念等方面相对基础较差。同时,扩招班涉农专业学生社交圈相对单一,自主学习能力差,农村多以家庭为生活学习工作中心,集中授课学生参与度较低。学生也经常面临家庭经营、农业管理等现实生活方面的问题,不同于在校生脱产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管理好扩招班涉农专业学生学习、工作等的时间冲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是扩招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较大的主要挑战。
1.2 教育教学工作新
扩招班涉农专业学生招生来源覆盖面大,学生个体的职业方向多样,很难建立一个完全适用所有学生课程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扩招班涉农专业学生普遍年龄较大,在30~50 岁之间的学生人数较多,他们离开校园较久,对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作方式不太熟悉,很多学生因网络信息等原因,无法参加线上教学及网络课程学习等。另外,涉农专业扩招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对学习、知识需求不明确,且专业理论知识对他们来说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开发适合这些学生的教学授课内容。同时,要求涉农院校形成符合教学条件的教师队伍,摸索合适的教学方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法。
1.3 保障高质量就业要求高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标准不降”,确保扩招人才培养质量,严把毕业出口关,把实现高质量就业作为检验人才质量培养的重要标准。涉农专业高职扩招学员由各高职院校自主完成招生,录取标准、生源质量相比普通类型本科是有较大差别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标准不降的前提下,使学员能够顺利毕业,且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对高校及专业培养管理工作都是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尤其涉农专业职业教育如何打造好“就业”和“升学”两条道路,也是今后高职类型教育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2 涉农专业高职扩招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在高职扩招人才培养方面,紧密依托于广东省南亚热带农业教育集团的平台,深化了县校合作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与梅州五华、大埔两个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定,主动进入粤西粤北地区,宣传高职扩招政策,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扩招人才培养。“围绕产业、开设专业”,根据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所需设置专业和课程,实现教育的普惠性和公益性,发挥职业院校的师资优势,面向退伍军人、村两委干部、农民工、农业劳动力等群体开展招生,有效帮助了低收入群体提升就业、创业的能力,拓展其增收渠道。
1)发挥专业特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生为主。在学科设置上,根据不同县域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开设相关涉农专业后,通过实施“1+N”融合发展模式,“1”是对接乡村主导产业的主导专业,“N”是与主导产业关联的若干专业,按照“产业群—职业群—专业群”的产业与教育耦合逻辑组建高水平专业群[1,4]。在培养方式上,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探索形成“学校+企业+乡村”合作育人模式,开发“项目+创新+创业”行动育人载体,延展“校园+田园”联动育人课堂,培养有知识、善管理、懂经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5-6]。实施精准的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多元发展。涉农专业高职扩招生源覆盖了社会的多元群体,且大多来自农村及涉农企业,有其相对特性。因此,涉农专业专门针对广东省农村振兴和农垦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了高技能人才学历提升计划的培养方案,培养掌握农作物和园艺植物栽培、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引进推广服务、农产品贮运与加工、畜牧养殖等专业技术技能,与广东省经济建设及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能够吃苦耐劳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复合人才。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充分考虑了广东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当前农业人才需求,针对性设置符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以学生成长发展为本,有效针对扩招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紧跟农时,且耕且读”的人才培养方式,农闲季节以专业理论教学为主,农忙季节以生产实践教学为主,按照季节循环组织教学,完善课程教学体系。积极开展田间课堂计划,采取“送教上门”“走读式”教学模式[7],教学团队赴梅州五华、大埔开展送教上门线下教学活动,组织田间课堂和专家专题讲座。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组织学生前往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服务站等实训场所,由企业导师进行授课。教学过程充分开展教学研究,针对涉农专业扩招生学习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适宜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法,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历,高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2)采用灵活的信息化混合式教学,多模式、多类型开发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高技能人才提升学历计划入学1 080 余名学生。入学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在19~54 岁之间,主要是30~40 岁,绝大部分学生是参加工作的村干部及农企员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育方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线课程开放平台充分使用在线课程,积极推广信息化工具,发挥新课程的优势。教师利用腾讯课堂、学习软件等工具在线上进行授课,课后学生可通过平台重温教学视频,方便工作时间与上课相冲突的一些学生灵活地自学,也方便他们在课后进行复习。在线开展“走读”课程,在节假日集中讲授课程,学生完成基础理论学习;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到当地的农业企业或机构,如农业科技服务站等实习场所进行实践,由企业教师授课。此外,组织老师开发教学资源库,为扩招生开发新的立体性教材,编写“活页式”教材及实习训练手册,努力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
3)强化技能实践,采取多维培养方式,聘请企业实战教师,积极组织开展“1+X”证书培训。涉农专业扩招生特点突出,专业课程及人才培养实践学时占比高,聘请懂技术、懂农业且符合需求的实践课程教师,是提高扩招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方面,加强课程实践环节设计,积极组织开展“1+X”证书培训,目前已有200 多名同学参加并通过学校组织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获得培训证书,下一步学校将新成立广东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争取全覆盖开展高职扩招班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培训。另一方面,加强技能型教师的培养聘请工作,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推行导师制和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传、帮、带”,校企交流研讨等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提高扩招班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建立了在实际工作中的“传、帮、带”模式,有利于推动年轻老师专业综合能力的快速提高,也有利于教师丰富教学经验、整理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育模式,形成良好的教学交流氛围,提升了专业传承的内涵。同时,通过开展教师分批到农业企业挂职、校企交流研讨等手段,切实丰富教师的工作经验,促进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同时,聘请“田秀才”“土专家”作为专业课程实践教师,以开展线上问题讨论、技术交流等形式,开展课程教学,提升扩招学生的实用实践能力。企业教师及校内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建立完全学分管理体制,实现校内、校外学习贯通。针对涉农专业扩招学生培养模式,修订针对高职扩招学生的学籍学分管理办法,建立学分银行,采取弹性学制,提供更适宜的受教育条件。学生除了参与校内课程学习来获得学分外,也可以通过MOOC、超星学习通精品网络资源课程学习,获取相关专业、公共课程学分,超过80 名同学前期因工作等原因未参与校内课程学习,而后通过网络相关课程成功置换学分。
5)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探索多元考核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高职扩招班配备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采用政校联合管理的模式,强化教学的执行与管理,安排专人统筹高技能人才学历提升班教学安排工作。探索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实行了学生企业职位工作和实践课程结合的模式,进行课程学分置换,多维度提升课程的学生满意度,最终实现高质量育人。形成《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扩招成绩管理办法》,通过探索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实行了学生企业职位工作和实践课程结合的模式,进而进行课程评估。学校对改革期间的教育实施目标制定考核计划,加强对教育实施的管理,加强对教学质量、考试通过率、就业指导、企业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等系数的评估与考核,最终实现高质量育人。
6)发挥行业办学自身优势,深入开展社会服务。乡村工匠是乡村振兴中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之一,也是传承传统技艺、留住乡土民情的有力抓手。紧密依托广农农垦行业办学特色,按照“依托农垦、面向广东、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履行好高校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培育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村的“三农”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启动粤西民族技艺乡村振兴项目,打造“产教融合+技艺传承+产业振兴”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牵头+学校创新+企业投资合作”的阵地作用,工作项目落到实处,助力乡村振兴。结合省、市、校科技特派员团队为五华、大埔及周边社区居家提供的农业技术培训,同时通过学院新成立的广东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结合人才培养经验,构建起县、乡、村教育培训网络,就地、就近解决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根本问题;针对社会培训学员基础普遍较差、互联网意识薄弱的特点,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田间地头实践操作+农村电商营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培训模式,以专业链做强产业链、以教育链牵引价值链、以知识链提升创新链,实现培养链和发展链衔接[8]。
3 涉农专业高职扩招人才培养模式及服务乡村振兴的思考
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和高质量,只能走类型教育之路。高职扩招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普及化的大势所趋,凸显了高职教育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方向和原则,亦是国家破解当前就业难题、扩大我国人力资源红利的重大举措。涉农专业高职院校大力实施扩招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农村群体接受较好的教育,实现更佳的就业,这体现出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面对面定位[9]。面对生源、教育、管理等多元化的挑战,如何使学生“愿意来”“学得进”“有提高”“留得下”,进而顺利完成学习,找到满意的工作,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10]。在扩招涉农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办学优点,根据其专业特征和发展方向,准确地把握生源的特点,以服务地方特色产业为基准,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资源,完善扩招学生管理及教学机制,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提高育人成效[11]。同时,还需要将学校的教育职能部门相结合,进行良好的沟通协作,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高质量、新技能农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