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经济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的机遇识别与路径选择

2023-11-10陈楚朦

南方农机 2023年21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发展

陈楚朦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推动乡村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可持续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石。从绿色经济发展中识别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时代机遇,寻找当前乡村产业发展困境的破题方法,对于推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绿色经济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的时代机遇

1.1 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乡村产业发展“新思路”

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阶段任务与具体任务各个方面,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发展理念,强调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底色,党的二十大再一次强调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绿色发展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作为价值取向,突出表达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绿色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思想一脉相承[2]。绿色发展理念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指出要全方位变革、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乡村产业在破局中明确发展目标,提供方向指导。同时,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产业模式,使乡村资源、产业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这不仅有利于倒逼乡村产业转变发展的具体路径,完成对乡村产业的生态保护,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也能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地实现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统一。

1.2 绿色新型能源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新动力”

绿色新型能源能有效提升农村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畅通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新发展阶段推动乡村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丽乡村环境的需要,必然需要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着眼于推进“双碳”工作。在构建绿色低碳能源系统方面,我国农村地区是天然的宝库。我国农村拥有广袤丰富的土地空间资源,为太阳能光伏电池与风力发电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域空间,农业秸秆与林业枝条等产出的生物质材料更是唯一的零碳燃料资源。这些不仅增加了农民的创收渠道,并且能极大提升电力自给率,满足乡村产业发展新增的电力需求。充分利用新型能源发展的机遇,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融入国家生产方式转型发展大局,开辟乡村产业发展新局面。

1.3 绿色金融服务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新引擎”

地区绿色金融具有服务纵深的本土优势,能有效拓展乡村产业的资金来源,为乡村产业现代化转型发展提供“新引擎”。乡村产业要改变现状,突破多年来粗放型经济增长带来的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必须借力资金与技术的支撑,促使资源从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部门流向理念与技术先进的产业部门。着眼于“双碳”目标,2021 年国务院提出要培育绿色交易市场机制;人民银行提出“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绿色金融发展思路。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响应国家号召,在业务发展中探索绿色标准,实践绿色金融,助力形成有效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绿色金融服务通过绿色信贷、债券、保险等项目为乡村产业提供资金便利。绿色金融服务的参与,有助于减少未来的补偿成本,有效提高乡村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能够保障生态资金来源,调控金融资源配置,促使资金向绿色低碳的产业部门倾斜。乡村绿色金融服务正孕育出一个新赛道,由乡村绿色金融服务支持乡村产业转型发展,推动完善乡村环境治理,同时推动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乡村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推动新兴农业产业快速成长。

1.4 乡村实践总结乡村产业发展“新经验”

有效化解实践中的难题,必须“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3]。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对走好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探索,实现了农业农村稳步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目标。在“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指引下,各地积极投入资金,加强技术创新,为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乡村绿色振兴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第一,重点突破,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高效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在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上下功夫,守住三个红线;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技术,整治突出的环境问题,坚持农业生产的“绿色”底色。第二,多措并举,打造生态产业新格局。探索建立可持续、可循环的发展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三,掘金于绿,绿色发展与现代产业更加融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还农村绿水青山的过程中运用新技术,催生新型绿色产业,走健康、可持续的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2 绿色经济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绿色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部分农村地区仍然面临环境破坏严重、发展可持续性差的挑战,部分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呈现出走传统老路、结构单一、科学性低、生态建设步伐落后等特征,成为当地经济进一步腾飞的桎梏,推进乡村产业绿色发展仍然存在着挑战与困难。

2.1 产业发展意识存在偏差

科学的产业发展意识才能聚集更多的人才、资源到乡村产业发展中来。目前,在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发展意识仍存在一定偏差。一方面是绿色发展意识淡薄。农村地区的环保问题处于模糊状态[4],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我国仍有部分农民和企业对绿色发展意识的内涵和意义不理解,对于如何进行绿色生产也知之甚少,面对经济发展的利益诱惑和各类生态问题时,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使得农民和企业常常着眼于乡村产业发展中的短期利益与经济利益,忽视生态保护与长期发展的能力,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多次破坏,严重挑战生态资源绿色底线。乡村环境是乡村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如果不建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乡村产业绿色振兴的道路必将缓慢且前行艰难。另一方面,线性思维问题突出。部分农民与企业用单线的、片面的思维方式看发展,将多元问题一元化,静态地以过去的经验推导未来,将局部的经验用于整体,缺乏战略眼光。在产业选择、经营模式、产业布局等方面表现出固守传统、方法陈旧、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等问题,落后于国家战略部署与市场需求发展的步伐。

2.2 产业发展结构有待协调

产业结构是产业发展的骨架,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目前,乡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仍然制约着乡村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乡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较低,部分地区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忽视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同步推进。部分乡村产业链短,三产之间存在融合发展的壁垒,孤立的农业种植、简单的原料供应使得产品功能价值开发不足,影响产业链的整体价值提升及农民的进一步增收。乡村地区产业发展结构的失衡,给乡村产业绿色转型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单一的、脆弱的产业结构使得乡村产业发展的弹性不足,在遭遇外部风险影响时难以为继,而以资源为主的发展企业则会选择放弃乡村市场,进一步导致乡村地区绿色转型与现代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二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乡村产业发展对资源的损耗过大,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后续环境修复与生态保护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与技术研发成本,而乡村地区薄弱的财政基础无法支撑产业转型发展的费用,乡村产业绿色转型面临较大阻力。

2.3 产业发展的绿色体制机制仍需完善

先进的体制机制是产业发展的保障,要推动乡村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必须发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体制机制。目前,我国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仍然不完善。一是绿色发展理念宣传机制不完善。乡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不到位,导致农民对绿色发展理念理解缺位,乡村产业绿色转型缺乏一定的文化基础,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未能得到充分激发。二是人才培育引进机制不完善。人才是推动乡村产业绿色转型的主体力量,在乡村土专家挖掘及专业人才引进方面,乡村地区需要更多的政策指导与扶持。三是激励机制与评估反馈机制不健全。对于乡村产业绿色转型发展,需要有完善的评估与激励机制,以促进资源的谨慎利用与高效开发。目前乡村地区存在农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突出问题,从业者收入较低,生态保护权责难以落实,在各地出现“我花钱栽树,他人免费乘凉”的矛盾。四是政策实施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仍存在绿色金融服务普及落实不到位,绿色产业项目缺乏资金支持;企业罔顾自身环境保护责任,挑战政策,钻环保信用监管机制漏洞等乱象。

3 绿色经济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兴旺,乡村才能振兴。面对当前我国乡村产业绿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必须探明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牢牢把握绿色经济的发展机遇,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谋划乡村产业高效发展,以市场需求引领乡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资源配置,以健全的绿色体制机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3.1 培育绿色发展意识,把握和谐发展要义

第一,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各级政府要增加乡村教育投入,提高乡村教育水平。一是科学确定教育内容,制定针对农民、市场主体、学生等群体的学习方案,进行绿色发展理念、绿色道德规范、绿色家园情感、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教育[5],提升群众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知、对优秀乡土资源的自信、对优美乡村环境的环保意识。二是拓宽教育渠道,利用好家庭、本土课堂等传统阵地渠道,结合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开展绿色发展理念宣传教育,纠正涸泽而渔的错误认知,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第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要发挥主导作用,协同各级政府、土地与林业水业等部门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乡村产业发展中。一方面,在乡村逐级推广绿色产业经济,升级传统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严格执行绿色产业生产标准,保证乡村产业的产量与质量大幅提升,让产业主体的收入得到切实增长,使群众能深刻认识到绿色经济发展的优势,认识到走绿色发展道路是绿色经济背景下的唯一出路,也是致富的不二选择,提升对乡村绿色产业发展的认同度与支持度。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组织开展绿色产业知识培训与生产技能培训,通过校企合作、乡村人才培养等方式,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6],有效提升农户的绿色生产能力,为农业绿色生产提供人才支撑。

第三,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主动权交给群众,让群众因地制宜地思考绿色发展理念的实际运用,群策群力发展乡村绿色产业。一方面可以“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构建完善的、强有力的农村环境资源管理体系”[7],对防治养殖污染与生态化改造统一规划、统一布局。通过村民自治,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可以树立绿色生产的模范典型。重点支持培育一批发展绿色产业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通过考察调研、会议讨论等方式评选先进的生产代表,带头宣介推广乡村绿色产业生产的技术方法,以点带面,推广新型乡村绿色生产方式。

3.2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凝聚绿色发展合力

第一,强化乡村全产业链布局,着力推动生态设计。优化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必须强化全产业链思维,在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以全局视角对乡村产业的布局进行系统谋划与顶层设计,发挥规划在乡村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对乡村产业链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找出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遵循现代产业发展规律与绿色发展理念,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健全乡村产业链建设的标准体系,指导乡村绿色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建立健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绿色生产相关技术体系,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广宣介,在注重标准化生产的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地鼓励创新[8]。

第二,促进三产融合,提升产业链整体价值。在绿色发展过程中,要加快构建可信赖、可追溯的绿色农产品流通体系[9],畅通物流体系,加快绿色市场互联互通,发展电子商务,打造绿色农业经济品牌,保证农作物产出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探索立体循环农业,结合本土特点开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第三产业收入,带动乡村绿色服务业、餐饮业发展。

第三,把握时代机遇,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一方面,利用绿色金融服务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主题,“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绿色产业项目”“创设特色绿色金融产品‘绿融贷’”[10],重点服务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绿色产业发展,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利用地域优势与政策支持发展绿色产业。引进光伏发电、生物质燃料产业等,充分利用乡村本土的资源,变废为宝,点燃乡村振兴的新亮光。

3.3 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夯实发展根基

转变传统的环境保护模式,建立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绿色体制机制,是绿色经济背景下实现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一,健全绿色产品与市场相关制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支持、数据支撑与核算制度建立绿色产品动态监测制度,构建一套根植于地区的绿色产品价值核算方法,夯实绿色产品的价值实现,稳定绿色产品价格。另一方面,要在政府引领的同时坚持市场导向,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模式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绿色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提升生态产品价格;有效整合生态网络、环境修复、区域综合开发以及产业链,使其有利于绿色产品的经营开发。

第二,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通过财政补贴、实施生态补偿项目、政策倾斜、改革税费和投入人才技术等,向区域、下级政府或农牧民提供生态补偿;要参考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地面积等多重因素实施差异化补偿;也可以通过市场方式,按照市场机制的运行原则,由享受生态环境的主体向生态服务提供者、权益受损者提供补偿。

第三,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长效机制。要推进绿色发展必须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坚决保护生态环境,严肃惩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一方面,要制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质量标准、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明确各类主体的职责。将农村绿色发展、污染防治列入村委干部的绩效考核中,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倡导绿色政绩观。另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执法监督机制。建立公众监督的社会机制,落实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鼓励群众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或大众的环境权益。

4 结语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促进乡村产业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的乡村产业绿色发展还存在着意识与物质层面的双重困境,必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健全绿色体制机制,牢牢把握乡村绿色经济发展的机遇,使乡村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发展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生态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